我們是否搞錯了福音的重點?

作者:Jess Ragg       翻譯:Rui Qi      有聲播讀:小七

 

在聖經學院 ,我還記得在我們要上交關於傳福音的作業之前的那份恐懼。

我們的任務是:實踐街頭佈道。

如果你像我一樣內向的話,僅僅只是想像一下這種情況就會讓你渾身冒冷汗。很多時候,我連打電話和點披薩都困難,更別說去問街上的陌生人是否願意認識耶穌了。 我不知道像我這樣的人要如何進行街頭佈道。

雖然我相信傳福音很重要,但街頭佈道者卻令我感到焦躁不安,因為老實說,他們有時給人很大壓迫感。

 

 

但是這一天還是到來了,在記住預先發給我們的談話內容後,我們三三兩兩地前往奧克蘭的街道。 我的小組最終來到了奧克蘭公園(Auckland Domain),這是一個繁忙的大公園,裡面擠滿了奧克蘭市區的人。 在團隊成員相互鼓勵和一起禱告之後,我們挽起袖子開始「干正事」了。

談話大概是這樣的,「嗨,你好,請問我可以問你兩個問題嗎?」,我們其中一個人對著一個路過的行人說到。「如果你現在死去,你是否毫無疑問地知道你會去天堂?」

我們甚至沒來得及問第二個問題,因為那個人的臉立刻亮了起來,她說,「是的!我是基督徒!」隨後她花了一些時間跟我們談論她的教會,她的生活等等。她又提到她來紐西蘭上學後覺得有點兒孤單,並希望我們能為此禱告。

 

於是,我們為她禱告。但與此同時感到一絲挫敗感,因為我們並沒有給她傳達「好消息」,她已經知道了呀。 很無奈地,我們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結果這次遇到的也是一名基督徒! 雖然我們進行了一場美妙而有意義的談話並且互相鼓勵,但並沒有誰因此得救。

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我們詢問的人也是基督徒,他在談話結束時感謝了我們,因為他當天感到非常得難過,並且他說:「我今天真的非常需要這樣的談話」。隨後,我們回到了校園,感覺我們在街頭佈道上的努力似乎並沒有取得什麼成功。

那天晚上晚些時候,我坐在打開的筆記本電腦前,遲遲無法開始寫作業,我真的被難住了。 「我要如何去寫一篇關於一件我根本沒有做過的事情多有用的文章?」

就在我為自己無法寫出3000字論文而哀怨的當下,我遇見了上帝。「誰說你們沒有給他們傳福音?」的想法在我腦海中盤旋。 因為我們確實傳了。 我們分享了福音——關於耶穌的好消息。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轉折點, 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上帝國度好消息的神學意義。

我們街頭佈道的那天有沒有人「得救」? 沒有。

那些人是否受到那天的影響和鼓舞? 百分之一百是的!

 

 

真正的救恩是什麼

 

救恩既是以事實為根據——例如是的,需要做一個決定——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一個與那個決定一致的長久的承諾。 救恩,按照神學的定義,是一個人從罪惡中被拯救出來並變得完全。

由此,人會與上帝建立正確的關係。他們不僅在未來的某一天會進入天堂,也會在現在就與上帝同在,並在日常生活中經歷上帝。

然而,當今,救贖主要被簡化成了信主的呼召,似乎像是在獲得進入天堂的「護照蓋章」並在名為「如何成為基督徒」的待辦事項清單上打勾一樣。

N.T Wright在他的《耶穌作王,什麼意思?(How God became king : the forgotten story of the Gospels)》一書中提出,我們已經忽略了傳福音的重點。我們看到了人們「被拯救」的需要,認為福音是一本告訴我們如何生活的剪貼畫——就好像基督教的伊索寓言,好像基督在世上的目的只是為了給我們一個具有道德意義結局的故事。

 

 

我們需要讓福音重塑我們的生命

 

我們都是被社會告訴我們的「大故事」塑造的,這些故事塑造並組成了我們生命的根基。這些「大故事」總是會說一些類似於:「除非我….. (填入社會告訴我們的必須去完成的重要的事情,如完全發揮自身的潛力找到一份極好的工作,開始一段戀愛關係,留下一份遺產)否則我就沒有任何價值。」

另一個流行的「大故事」是:「沒有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或者「一切都只是巧合——包括我的存在」。

這些「大故事」定義了我們的生命,並在我們裡面牢牢紮根,就如同是一個又大又重的鋼筋混凝土地基,我們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是構建在這個基礎上。它們是一切事物的基礎,並從生活的各個角度都得到證實和肯定——廣告、書籍、抖音、電視節目,甚至我們聽的音樂中。

但是對於我們基督徒來說,「大故事」卻是——基督是得勝的救主。

我們需要將福音看作是宇宙中善與惡之間爭戰的偉大而有力的故事,耶穌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全面勝利,我們被從黑暗中救贖回光明的國度。 從創世記到使徒行傳,一切都歸結為:上帝正在救贖祂的子民。

此外,在我們真正將福音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背誦如耶利米書 29章11節 或約翰福音 3章16 節等經文也只不過是在我們心中那座又大又可怕的「你還不夠好」的地基上面貼上感覺良好的「便利貼」罷了。

一旦我們理解了福音的全貌,我們的信仰就不僅會具有更深的「粘性」,我們也開始有可能將上帝國度的美麗和奇妙呼吸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並帶給我們周圍的人。

我們會像一個知道自己是屬於上帝國度的人那樣活著,我們的談話和行動不再僅僅是肉體的行為,而是成為聖靈的器皿,祂與我們一起,並通過我們做工。

 

 

我們要用福音互相鼓勵

 

大約一年前,當我正處於糟糕的處境時,一位女士鼓勵了我。在這期間我向上帝禱告,「上帝,我需要一些印證來知道你在我身邊」。我剛在心裡這樣禱告完,一位女士就走了過來。當時我們的女兒們在正一起玩耍,她開始和我聊天。她不僅經歷了與我當時相同的困難,還戰勝了它。她就是我禱告自己能夠在爭戰中得勝而成為的模樣。在那一刻,我經歷了上帝的救恩。

幾年後,在面對一位新媽媽的傾訴時,我能夠給予她相同的鼓勵。 「我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媽媽,」她告訴我,她心裡有一堆理由支持她這麼想——沮喪、懷念沒有孩子前的生活、無法母乳餵養。

我自己有一個一歲的孩子,而且我是瓶喂我女兒的,所以我了解她的感受。我給了她一些我學到的瓶喂技巧,並告訴她,她的感受是正常的。

「你是一個偉大的媽媽,」我補充到,比我剛和她談論沖奶粉的技巧時要更堅定,因為我知道這更重要。 「你對每件事都左思右想,這恰恰表明你是多麼關心你的孩子。雖然你可能感受不到,但這個孩子是上帝給你的,並且祂一直與你同在,即使在困難重重的當下。」

朋友們,正是在這樣的對話中,我們肯定了福音的真實性,並將人們帶回到上帝的大故事中。上帝的救贖意味著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個需要看到祂恩典的時刻都與我們相遇——救贖是隱藏在一切之下的「大故事」。

 

 

我們要與他人分享這個好消息

 

雖然我絕不是那種熱衷於傳福音的人,但我每天都在努力記住,上帝正在我裡面完成祂的救恩——在對的時間給我對的話語與別人交談,在我夜不能寐的時候為他人禱告。我在努力提醒自己我的日常生活與在奧克蘭那天的街頭佈道沒有什麼不同。每天早上,在我蒙召去做的每一件事中,我都要向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傳播耶穌的好消息。

無論你今天身在何處,我都想鼓勵和敦促你。你的生活中有受傷的人——那些精疲力竭、失望、勞累、疲憊、悲傷的人……(還有受到其他傷害的人)

孤單的學生、焦躁的母親、心碎的朋友——都是我們可以提醒他們福音真諦的一些例子。無論他們正在經歷什麼,上帝都與他們同在,耶穌會在他們的處境中與他們相遇,祂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關於上帝徹底拯救了他們的這個「好消息」,他們今天需要聽到的是什麼?或者今天就問一個朋友,「需要我怎樣為你禱告?」

我們如何用福音的核心真理來鼓勵我們生活中的其他人(基督徒或非信徒)——上帝拯救我們,我們一直活在救恩之下,當耶穌再來時,我們會永遠與祂同在?

我們永遠都需要聽到福音,所以讓我們不停地與人分享它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跟耶穌學習領導力:如何面對破碎與失去

翻譯:奇奇

由啟發亞太事工部與其領導力發展總理事Abel Cheah牧師和聖三一教會的Bukit Bintang 牧師共同撰寫

 

隨著世界開始從後疫情的強制休眠中醒來,我們才剛剛開始面對我們所失去的以及意識到生活中所存在的破碎。

作為基督的追隨者,我們被呼召要將基督的光照在人前(馬太福音 5章14-16節),尤其是在這種黑暗時期。

 

 

但對於我們許多受託要去帶領和照顧他人的人來說,為對方帶去光和希望從未如此困難,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整個社會層面對管理機構的憤怒以及深深的錯位和失落感。

在這一切之中,我們並非沒有指引和方向。耶穌是世上最偉大的領袖,他最早在公開事工中所說的一些話語為我們提供了如何在破碎的時節行動和生活的榜樣。

以下是耶穌的 3 條教導,可以幫助我們在失落中帶領和陪伴對方:

 

 

1.「心靈貧乏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章3節,新譯本)

 

在耶穌事工的起頭,祂宣稱了對「心靈貧乏」之人的祝福並給了他們一個身份:他們是有福的,他們是天國的子民。在一個被宗教領袖以是否遵守律法來衡量屬靈狀況的社會中,耶穌通過告訴他們承認心靈貧乏而得祝福來駁斥了這一評價體系。

「心靈貧乏」就是承認我們在生活中迫切需要上帝。就如同財富賦予了我們選擇的能力一樣,「心靈貧乏」意味著接受「除了上帝的恩典,我別無其他選擇」。

知道這一點,我們就了解到成為領袖最重要的並非是擁有職位、權威或控制權,而是成為一個好的管家和擁有謙卑的品質。

這意味著拯救他人和解決他們的問題並非是我們的責任。相反,我們要變得絕對依靠聖靈來帶領我們的決定和滿足我們的需要。

心靈貧乏的領袖會得到豐富的恩寵,因為那些空手而來並敞開心扉的人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接受上帝的祝福了。

 

 

2.「哀痛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馬太福音5章4節)

 

八福並不是站在虐待狂的角度說「上帝喜歡看到我們哀慟」。而是講述了上帝對我們深深的愛,以及祂與我們這些因受試煉、自己的錯誤行為、或經歷失去和失望而哀傷的人同在。

在哥林多後書7 章 10 節中,我們得知,「因為依照上帝的意思而有的憂傷,可以生出沒有懊悔的悔改,以致得救;世俗的憂傷卻會招致死亡。」

心碎的人會得到祝福——對於那些在悔改中轉向上帝以及那些選擇分擔他人痛苦的人,他們會因心碎而得到祝福。上帝應許會給他們安慰。

你或許因著服侍那些受到傷害的人而哀痛。你是否因著你自己的家庭、團隊或所在的社區的破碎而哭過?你經常陪伴那些面對死亡、失去和哀傷的人嗎?

有一種哀慟會迎來痊癒而不是毀滅。那就是將我們帶回到上帝面前讓我們可以尋求祂醫治和寬恕的哀慟。

接受上帝恩典和安慰的跟隨基督的健康領袖可以幫助其他人明白苦難發生的意義。那些接受上帝安慰的人也可以成為他人的安慰(哥林多後書1章3節)。

 

 

3.「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馬太福音5章5節)

 

這一條也許是迄今為止最令人驚訝的祝福。在這個充滿各種混亂和困苦的時代,對於要解決問題的人來說,溫柔並不容易。溫柔通常並不是行動計劃者們的選擇。

但我們必須記住:溫柔並非是軟弱。溫柔是溫和和節制的結合,是聖靈的果子,賦予我們基督的品格。

要了解什麼是溫柔,看看這個詞的詞源會很有幫助。這個詞在希臘文中有 3 種常見用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溫柔為何是一種受控制的力量:

首先,醫生用它來描述藥效和合適的劑量——太多會中毒,但恰到好處,就會痊癒。

其次,水手用它來描述風的力量。微風令人耳目一新,但颶風卻具有破壞性。溫柔意味著剛好,不強也不弱。

第三,農民用它來描述遏制野馬。一個農夫會因為馬的固執而遏制他們的力量。當馬的野性被遏制,力量受到控制,能夠帶騎手上戰場時,就是溫柔了。

在以上三個例子中,溫柔都是一種需要有自制地而且被智慧使用的力量。

表現出溫柔需要勇氣、力量和謙卑。它從共情的傾聽開始,引導我們為他人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實踐溫柔使我們能夠溫和而堅定地引導彼此度過艱難時期,一同工作,互相幫助。

面對破碎,我們可以像耶穌一樣服侍:以降服的姿態、痛悔的心和溫柔的態度。

 

一些問題反思:

1、依靠聖靈帶領意味著什麼?這如何改變我傳達願景、戰略和目標設定的方式?

2、「上帝希望我們有柔軟的心和有力的腳。然而我們很多人的問題在於,我們的心剛硬,腳卻軟。」 ——Jackie Pullinger 我若選擇以一顆為他人破碎的心來做領袖會怎樣?

3、我如何做到「有控制地行使權力」?我在哪裡可以與他人分享權力和影響力的話題?

 

由當地教會帶領時,Alpha是有效的傳福音方式。通過關注基督教信仰的基本要素,Alpha使其幾乎可以在任何情況下被使用,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他們朋友的生命被福音所改變。教會現在可以通過各種視頻會議平台在線進行 Alpha 課程學習。要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 https://asiapacific.alpha.org/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關於真實的試探,我的一些真實思考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      翻譯:奇奇

 

你有每個月都會犯一次的罪嗎?我覺得我有一個。也許還不止一個月犯一次。

我的家人們需要在每個月的那幾天逃避我和自我保護。荷爾蒙往往會讓我失控,一不小心,我就變成了那個狂怒的「綠巨人」。

我希望這是唯一一個會像漩渦一樣把我吞噬的習慣性罪惡,但遠非如此。以下是一些我每一天都會經歷的試探。

對人的敬拜(討人的喜歡)

自我崇拜(自私的野心,自負)

莫名其妙的覬覦(比如羨慕別人的幸福)

還有很多其他說出來會很難聽的罪。

因此,我一直在真實地思考試探,下面是我的一些得著:

1.上帝不會因為我受試探而輕視我;祂和我一起走過試探。

試探是真實的,耶穌知道——因為祂也被試探過。但耶穌不是暴君。祂說得很清楚:在耶穌基督里的我不再被定罪了(羅馬書 8章1節)。

為什麼這一點那麼重要?也許我看到的一個表情包表達得最到位:「宗教讓我說:『 我搞砸了!我爸會殺了我的!』但是兒子身份卻讓我說:『 我搞砸了!我得打電話給我爸。』」

牢記我們的天父不會因為我們受試探而拒絕我們,有助於我們奔向那唯一真正可以在靈魂層面給予我們幫助的源頭。

思考一下上帝為何選擇出生在穀倉的馬槽里,我們就會明白祂是在我混亂的處境中與我同在的上帝。祂不需要我在來找祂之前先修正自己的行為,無論我經歷的試探多麼不堪。祂是猶大的獅子,是與我並肩作戰的戰士。

2.我經受的試探顯明了我內心裡已經存在的慾望

雅各書1章14-15節解釋說,「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

美國牧師兼作家提摩太·凱勒將此比作我從未聽說過的一種現象:你知道如果你在鋼琴內部大喊,與你大喊的音高相匹配的琴鍵會給你應和嗎? (聽起來很酷,對吧?)

凱勒解釋說,試探是撩撥我們心中已經存在的「琴鍵」。

最近,我意識到容易讓我產生焦慮的環境常常會觸動那些已經在我心中生長的不信。

我們會想責怪魔鬼,但正如凱勒所說,魔鬼不能讓好人變壞。但魔鬼會讓一個本來就有缺陷的人變得更糟。魔鬼會在你裡面已經存在的東西上做文章。

但好消息是,上帝不會任由我被試探而不管:「上帝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書10章13節)。

3.效法耶穌的榜樣:用經文還擊。

在我最近經歷的試探中,我試圖用一句經文——就像我的孩子們拿著他們的玩具寶劍一樣,只是更加真實——來奪回我心思的戰場。因為心思基本上是一切罪開始的地方。

因此,我努力保持警覺(彼得前書5章8節),將所有我心思裡面抵擋上帝和自高的想法奪回,使它們順服基督(哥林多後書10章5節)。

當我掙扎在取悅他人這個試探中時,我會在腦海中背誦加拉太書1章10節:「我現在是要得人的心呢?還是要的上帝的心呢?我豈是討人的喜歡嗎?若仍舊討人的喜歡,我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

如果樂於比較的試探驅使我覬覦別人的「輕鬆」之路,我會想起耶穌為彼得和約翰計划了不同的道路,祂問彼得,「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約翰福音21章22節)。

4.效法約瑟:逃離現場

我不斷提醒自己(因為這是一場思想的遊戲,朋友們)要抵擋魔鬼,牠就會離開你逃跑了(雅各書4章7節)。我想起約瑟如何逃離波提乏的妻子,她手上還抓著他的外套。 「逃跑」這個詞與「逃亡者」來自同一個詞根,這提醒我遇到試探要跑得遠遠的,直到危險不再。

我最近容易陷入憂慮的試探中,因此我會找時間放下手中在做的事情,好讓自己可以默想上帝——不再滿腦子總是恐懼的想法。

老實說,要寫一篇關於試探的文章又不讓自己聽起來像是一個因為做錯事而戰驚發抖的蠢貨真不容易。

但是你知道嗎?如果我們看到了罪的本質是靈魂之癌,是我自己選擇的手銬和監獄,我們就會逃離,因為我們不會樂意接受癌症和監獄。

5.GPS原理

可以從這個場景來理解:一個人可能會在自家門口迷路,但如果你一直堅持使用 GPS,就不會那麼容易迷路了。

保羅提醒我們要堅持使用我們裡面的GPS:

「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加拉太書5章16節)

「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 (羅馬書 8章5節)

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聖靈這個GPS之上——而不是迷路。這樣你就不太可能不小心開下懸崖了(這是我自己的理解和翻譯)。

實際上要如何操作呢?我想就是需要當下專心專註來仰望上帝。我需要將我的「心眼」轉向那位真正能滿足我心的,而不是讓我空虛的(耶利米書2章13節)。

本周,願上帝幫助你緊緊跟隨你的GPS。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如何才能真正休息而不用感到內疚?

作者:Sarah Tso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佳音

 

我的朋友都認為我是一個高效的人。我成長的家庭環境總會跟我講不要「坐在那裡無所事事」,要不斷找事情做,要幫助他人。這讓我一閑下來就感到不安,因為休息似乎與「無所事事」一樣,在總是有事情要做的當今世界,休息似乎並不合理。

除了重視「持續高效率」的家庭文化之外,讓我們難以休息的另一個原因是社交媒體。我們看到自己的朋友曬著令人興奮的愛好和人生重要的里程碑(升職、結婚、生子)時,便開始想我們自己都在幹嘛。

不知不覺中,我們就陷入了比較的陷阱。

再有就是掌控的問題。我們許多人發現自己很難休息是因為我們很難放棄控制權。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更有經驗,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們沒有將一些工作委託給他人,而是承擔下了過量的工作。

每當我們覺得自己的一天不夠高效(「我本可以做得更多」,「我又分心了」)和為明天擔憂(「我最好現在就做完所有事,否則明天會有更多任務」)時,內疚總是油然而生——這樣讓我們如何放心地休息呢?

反思上帝對安息的看法讓我思想耶穌以及祂在世界上是如何生活的。我們的救主知道作為人的有限。祂專註於祂的使命,而且祂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掌權者。這就是為什麼祂知道該怎麼休息。

以下3 點是我在學習如何休息的過程中所得著的:

1、專註於你的人生使命和恩賜,這樣你就不會對所有事情說「好」

當耶穌在地上時,祂並沒有覺得有必要醫治所有的病人並向所有人傳福音。相反,祂專註於裝備祂的門徒,並顯現了數量剛剛好的神跡奇事來證實福音真理。祂知道哪裡需要劃清界限,並相信上帝會借著聖靈的能力,通過門徒來完成祂的使命(使徒行傳 1章8節)。

學習耶穌的榜樣,找到上帝賦予我的使命,這讓我擺脫了想要承包所有事情的誘惑。

我最近通過參加的一門課程發現了我的屬靈恩賜和獨特的人生使命。我在鼓勵、輔導、教導和寫作方面的天賦幫助我實現了我的人生使命——輔導年輕人並幫助他們在基督里找到人生目標。

明白了這一點後,我開始專註於所有與寫作和輔導相關的工作,並學會拒絕其他事情。了解上帝如何創造我來服侍祂,讓我有信心拒絕一些事而不感到內疚,並對我要做的事滿心堅定。結果,我有時間做有意義和天國有關的工作,也有了時間休息。

如果你還沒有發現自己的屬靈恩賜和人生使命,我強烈建議你與牧者或你的小組成員們一起這樣做,以獲得監督和鼓勵。

2、尋找可以幫助你在靈里和身體上充電的活動

耶穌知道讓自己真正休息而不精疲力竭的最好方法是定期與上帝聯結並順服上帝(路加福音 5章16節)。他刻意尋找安靜的地方禱告並與祂的天父獨處,並且祂也鼓勵門徒這樣做(馬可福音6章31節)。

每當我反思上帝在我生命中的恩典並近距離觀察祂的創造時,我都會感到被更新而重新得力。我喜歡與親密的朋友會面,一起用餐並進行深入的交談和禱告,我也喜歡在大自然中散步,學習新的敬拜歌曲,或者寫一首關於上帝的創造的詩。作為一個喜歡做計劃的人,我會興奮地提前在我的日程本中安排這些事項。否則,我就不會有時間做這些事!

休息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刻意安排有助於我們的靈魂和身體重新得力的事項。

3、用祂在十字架上成就的代替你無休止的自我批評

自我批評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我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部分原因是我根深蒂固地認為總有「改進空間」的想法。而且(我的籃球教練總是這麼說),如果我今天不努力,別人會努力的。

我無意中也將這些想法應用到了我的信仰中,認為自己(和其他人)在上帝的眼中總是不配,把上帝刻畫為了一個無法被取悅的形象。

參加了一次特會後,我的觀點才得到糾正,並使我理解,成為祂心愛的孩子意味著什麼(約翰福音1章12;約翰一書3章1節)——祂對我很滿意(西番雅書3章17節),只為我預備了最好的(哥林多前書2章9節),所有這些都是由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所建立的。

我們經常會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或者是與我們自己的「更高」標準比較),當我們在工作中甚至是在教會服侍中沒有達標,我們就會感到內疚。

為了防止自己陷入永無止境比較的陷阱之中,我們必須記住,歷史上最重要的工作已經完成了(約翰福音19章30節,希伯來書9章12節)。當上帝使我們成為配得之時,我們便不必再通過做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羅馬書8章28-39節)。我們可以在祂已經完成的工作中得安息,並因祂令人安心的豐盛而服事。

這也需要我們祈求智慧,以知道何時需要繼續努力完成一天的工作,何時需要劃清界限並將我們未完成的待辦事項交託於祂。

但無論在哪種情況下,當我們認識到耶穌是我們的主(歌羅西書3章23節)時,我們的待辦事項清單和其他人的看法就不會再轄制我們了。

親愛的兄弟姐妹,如果你在努力想要不內疚地休息,我要留給你以賽亞書26 章 3 節中的應許——「堅心倚賴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你。」。今天就把你的心思交給上帝,完全信靠祂,好讓你能真正體驗到安息與平安,並知道祂關心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