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我的禱告,欠缺了什麼呢?

作者:東尼叔叔 ,加拿大

有聲播讀:洋瀾,中國

 

「要常常喜樂, 不住地禱告, 凡事謝恩; 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里 ,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6-18節)

以前禱告, 只是想與上帝保持關係, 並非真正喜歡禱告,亦未能享受其中的喜樂。受洗後參與教會聚會,有時要負責代禱,更覺得這不是輕鬆的事! 數年前,在團契中聽到一位弟兄的禱告,他的禱告非常活潑也滿有喜樂。自此我便認真向上帝祈求,希望能知道在自己的禱告生活里,欠缺了什麼重要的東西 。

我發現自己雖然不太會禱告,但很喜歡寫日記。有一天,無意翻開日記,回顧過往發生的大小事情,才發現身邊其實有很多人和事,我都應該為此感恩 ! 不錯,當人懂得感恩,內心自然滿足。生活態度亦會改變 ,多一份欣賞和感激 ,放下自我和抱怨,生活自然添上不少色彩。就如平日外出,即使是遇到一個善意的眼神、或是友人傳來的慰問和加油的短訊, 其實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別人的真誠,內心得到鼓舞 。

當我將禱告和感恩聯繫在一起,便成為日常習慣,大小事情都向上帝訴說。我的禱告內容亦源源不絕,禱告生活變得有趣活潑 !

就如在疫情期間,多倫多經歷過多次居家令。我與其他人一樣,都有失落和沮喪的時候。可是在這期間,我亦有很多感恩的經歷!記得去年聖誕節,收到香港家人寄來的愛心口罩,喜出望外。今年新年,朋友送來自製的糕點,美味溫馨。在禱告中,我感謝上帝賜下關心我的家人朋友,更提醒我在主恩中要多記念別人的需要,為別人代禱和用行動實踐對別人的關心!

禱告亦幫助我在苦惱的事情上找到亮光!記得我曾與相識很久的好友在某事的觀點上有很大分歧,唇槍舌戰、僵持不下。在禱告中, 我仍舊「鍥而不捨」,抓住機會向上帝據理力爭。就在我內心十分掙扎時, 聽到紅雀在窗外吱叫,柔暖的陽光亦蓋在我的肩上。秋風送爽,似是上帝提醒我要安靜,學習接受自己和別人的不完美。禱告後,我明白只要能安靜聆聽,便可踏出與人和解的一步,內心更覺海闊天空,同時也能享受窗外更美的風景呀!

我相信,禱告生活是一場馬拉松, 是我們與上帝建立關係的一個長跑!人需要在禱告中,不斷學習交託、聆聽、自我檢視及等待。很多時候,當我們在等待中感到迷失或乏力時,必須繼續以信心堅持相信。上帝會透過一些人、某些事、或日後一些正面的幫助,顯明祂的工作 !合上帝心意的禱告,上帝必加添力量,也會帶領我們。在這個長跑中,我還需繼續探索、努力學習 !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既然上帝已經知道了,為什麼還要禱告?

作者:E,中國

有聲播讀:Melody,加拿大

 

我剛信主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怎麼禱告,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禱告。那時候自己對上帝並不太感興趣,雖然我也去主日崇拜,聽講道,小組偶爾也參加。但是內心其實並不渴慕上帝,或者說,其實內心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上帝。

這樣的屬靈狀況持續了幾年,一直不溫不火,不冷不熱。如果一個人的內心並不認為自己需要上帝的話,那麼一切跟上帝相關的「活動」,無論是主日,還是小組或是其他的服侍都是一種「被迫的負擔」。雖然我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力約束自己,遵行「律法」,強迫自己參加主內活動,但是我的內心沒有真正的平安,也沒有喜樂。我偶爾也帶領詩歌讚美,但是讚美上帝的那些歌詞好像離我的心很遙遠。我一邊唱一邊其實不明白自己在唱什麼,雖然歌詞里的每個字我都認識。就好像很多經文我都知道,但是離我也很遙遠一樣。「上帝在基督里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什麼叫「在基督里」,「長闊高深」?不明白,但是阿門……

如果要我跟別人說起上帝(所謂的傳福音),我也可以張口就來「上帝是愛」,「上帝愛我,看顧我,赦免我一切的罪,認我做祂的兒女……」 但其實那時候的自己並不認識上帝。對於上帝是誰,祂是什麼樣,都是道聽途說,僅僅停留在腦子裡的「知識」。

那時候我對禱告的認識只是停留在「把自己的需要告訴上帝」。同時教會一直教導我們,上帝是主權的上帝,所以我們不能操控祂。我們固然可以把自己的需要在禱告里告訴上帝,但是祂是否成全是祂的決定,我們不能強求。上帝不給就說明祂另有美意。即使我們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也要平靜接受,尊重上帝的主權。我也一直信服這個教導。所以我有事情就禱告告訴上帝,沒事就不怎麼禱告。

當時我對上帝的認識就是祂已經赦免我一切的罪,而祂是全知全能的上帝。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上帝什麼都知道,祂鑒察人心,根本不需要我們告訴祂什麼,那我為什麼還要禱告?反正就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差不多的意思吧!不要強求,隨遇而安。回想那時候的自己其實並不那麼在乎上帝,所以也就縱容自己停留在這種不求甚解的階段。

現在回想,自己真的是個罪人。一邊輕慢上帝,不把祂當回事,連為什麼要向祂禱告都不想弄清楚,卻還指望祂滿足我的禱告?想想真是很可笑啊。我們能一邊對方不感興趣,不願意了解認識他,卻又一邊向他求問事情嗎?如果我們認真嚴肅地對待信仰,難道不應該搞明白嗎?否則,我們的信仰,跟屬世的教導、心靈雞湯或者哲學知識有什麼區別呢?跟求神拜佛又有什麼區別呢?畢竟,拜佛也是不能強求的啊….

我後來悔改了。為自己的無知、專靠自己、內心根深蒂固的偶像崇拜、企圖操控上帝的想法、自我為中心、輕慢上帝等等的罪來到上帝的面前認罪悔改。驕傲是一切罪的毒根。驕傲,就是不認為自己需要上帝自己,而是想要操控上帝來滿足自己。而罪人的心可以曲解一切,甚至是律法,來滿足自己操控上帝。也有人說:你為上帝做了這個,祂就會為你做那個。或者,你守律法,那麼你就是好信徒,上帝就喜悅你,你禱告就有恩膏和能力。因為驕傲,人就是願意相信自己可以靠自己討上帝喜悅,為自己或者為上帝的國度「貢獻」。無論是守律法,還是服事奉獻,受苦舍己,都要麼是一種交易,要麼是一種自我感動式的犧牲,悲壯又委屈。我們要麼是商人,要麼是英雄。哪裡有聖靈的果子,平安和喜樂?

禱告的態度

禱告的本質是認識上帝,和上帝眼中真實的自己。那麼第一步就是要好好認識上帝的話語。以敬畏的心對待祂的話語,藉著讀經、默想、反思,求上帝開啟我們的內心,並且順服上帝和祂所設立的屬靈權柄。

我們當然要服事上帝,但是必須警醒自己的心思意念,常常為自己服事上帝的心思動機來悔改,求祂潔凈。另外也要常常為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各個方面的心思意念,言語行為悔改,在禱告中向上帝悔改,求祂赦免潔凈。因為上帝是聖潔的:「……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希伯來書12章14節)。「所以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未記11章45節)。因此我們要常常求上帝顯明自己隱而未現的罪,聖靈會光照我們,使我們悔改。同時也在人面前謙卑悔改,因為上帝要我們表裡如一。

禱告的內容

與此同時,我們禱告的內容也會改變,不再是為了自己,乃是為了追求上帝。為了得著基督,更多地得著祂,被他充滿。因為基督就是我的新生命,是我裡面的活水源泉要直涌到永生。平安也會在禱告中降下,服事的時候我們就會有屬天的喜樂。我們也不再在乎別人怎麼看看自己,是否有人知道或認可我付出了什麼。甚至,不知道更好,因為在隱秘處,上帝澆灌親密的喜樂,好像無人打擾的樂園…. 上帝在禱告中;在敬拜中;在睡眠中;在夢中,甚至在我獨自發獃,或者並未刻意思想祂的時候,祂都與我同在。

禱告的益處

禱告揭示我真實的屬靈狀況。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真的知道自己是誰,在幹什麼。我們看待自己的眼光或高或低,都不準確。我們也常常用屬世的各種標準看待和衡量自己或別人,這些都不是從上帝而來的眼光。禱告使我有上帝的心腸,改變我的眼光,讓我擁有屬靈的視野,能夠為別人代禱。我覺得不可愛的主內弟兄姐妹,上帝卻愛TA。上帝為TA捨命,流出寶血洗凈TA一切的罪。在上帝眼中,TA是聖潔的,因為基督不僅僅做了我的贖罪祭,也做了TA的贖罪祭。如果我是屬基督的,那麼我就要按照基督的原則去行。

求上帝賜我們基督的心腸,為那不可愛的人代禱,看到TA的聖潔可愛,祝福TA。「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約翰一書5章1節)我們都是上帝借著基督的福音所生的孩子,都是天國的後嗣,與基督一同繼承產業。這樣的代禱堅持了幾天之後,上帝奇蹟般的醫治了我裡面對TA的懼怕和躲避。「愛里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里含著刑罰」(約翰一書4章18節)。當我們以上帝的原則去禱告,祂就親自充滿醫治我們的心。我們的敬拜會越來越敬虔,禱告也會越來越喜樂。

禱告的根基

我們能夠禱告,是因為耶穌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恢復了我們跟上帝的關係。天父因為耶穌的犧牲,因著祂的憐憫和恩典,賜給我們祂兒女的身份。因此,耶穌赦罪的死亡,復活和重生的生命,就是福音,也應該是我們禱告的目的和中心。我們應該為自己更多經歷福音,也為別人認識和經歷福音而禱告! 「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章31-33節)。

上帝在基督里已經為你我預備了一切!禱告,經歷祂美好的計劃吧!祂應許傾倒一切屬天的恩膏和能力,要帶領我們得著豐盛的生命,走進寬闊之地,進入祂愛的懷抱!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在黑暗中禱告,內心就被光充滿

作者:Jessie Ng,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Joya,中國

 

「耶和華啊,禰是我的燈,耶和華必照明我的黑暗。」(撒母耳記下22章29節)

夜幕降臨。昔日的疼痛、壓抑的慾望、倦怠和麻木彷彿隨著黑暗一起落下,籠罩在人身上。白天的備戰狀態被鬆懈取代,心也變得易攻難守。夜晚總是最佳理由——任憑私慾亂竄;雙眼選擇愛看的;不假思索地開口傷人;腦中把「上帝」驅逐,留給自己一片虛假又荒蕪的「自由」。

除此之外還有倦怠和無力感。我問過身邊的朋友,都說自己最常在夜晚的時候問自己:你在幹嘛?有時候也沒什麼特別理由,倦怠感就會襲來,心裡疲乏,甚至都不想繼續和誰有什麼關係,一切都好累,茫然又看不見盡頭。

黑暗掌權的時候,主總是要門徒警醒禱告。我想這正是因為夜晚總是容易鬆懈的時候,難怪禱告會、小組聚會、團契,常常都安排在晚上進行(當然主要原因是為了配合工作人士),但安排在晚上其實正恰當,因為夜晚太容易讓人情感泛濫,情緒崩潰。若是把夜晚的時刻用來專心禱告,那即使崩潰,也會哭倒在主腳前;心碎,也會碎在主的雙手之中。尤其是夜晚常是獨自一人的時候。

禱告會卻聚集上帝的百姓一起,一起讚美、感恩、認罪和彼此代禱。就在上周,我感到莫名疲乏倦怠,靠著一點點的責任心參加禱告會。但是在小組中聽到弟兄姊妹的分享,眼光才從「自己」看到了「別人」,原來大家都背負著不同的包袱,不同的擔子。一位母親思念自己遠在美國的兒子,想起從前美好的日子悲從中來;一位肢體掛心自己還未信主的家人,因為疫情分隔兩地無法見面。最叫人無力的是,這些事終久望不到終點,不知何時才會結束。

然而正是在分享的過程中,實現了「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加拉太書6章2節)。我們開口為彼此禱告,將別人的需要擺在上帝面前,並在禱告中被聖靈提醒——我們的父上帝仍在掌權。掌權的是我們的父,祂以慈愛待我們,因著基督聆聽我們的禱告;祂仍在掌權,縱使黑暗看似掌權,但黑暗也不能越過它的界限;祂掌權,沒有任何人事物可以阻擋祂美善的旨意,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這樣的上帝是我們的父,全是因為主耶穌。正如祂復活後說:「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上帝,也是你們的上帝」(約翰福音20章17節)。

禱告時候閉上雙眼,面對的也是無盡的黑暗。然而我們在這黑暗中卻來到主的腳前,在祂的光中見光。在黑暗中禱告,與在暗中的父相見,此刻的黑暗仍舊是黑暗,但在信心中我們和其他肢體一起成為火種被點燃。我們當然只能看見黑暗——因為世界的光在我們裡面,我們就是世上的光。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為什麼相信耶穌?


作者:Max Jeganathan
翻譯:奇奇,中國

 

Max Jeganathan 是 Thinking Faith 的講員和作者。他著迷於耶穌基督福音那改變生命的力量。 Max 出生於斯里蘭卡,他的家人在 八十年代中期以難民身份移居澳大利亞。他曾在澳大利亞議會擔任律師和政治政策顧問,目前正在攻讀法學博士(PhD in Law)學位。 目前Max 與妻子 Fiona 和兩個年幼的孩子住在新加坡。他喜歡看電影,喜歡和朋友一起品酒以及和他的孩子們一起玩。

「做你自己!」是一句流行於千禧一代間的口頭禪,常見於數字和社交平台。這個口號強調「你」和「你的感受」。我們在全球的歌曲、電影和詩歌中都能聽到這一句。有人說,後真理文化可以概括為一種用感受來思考的文化。感受比公平更重要。感受比他人更重要。感受比犧牲更重要。還有最具破壞性的——感受比真理更重要。

現代對真理的攻擊是不可否認的。後真理思維要求重建現實以及真理的存在本身。這很簡單就可以完成。 「絕對真理不存在」這句話本身就是個絕對真理的陳述。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麼它就不攻自破了。如果它不是真的,也就無從說起了。無論用哪種方式,都符合邏輯。因此,我們知道——通過基本的邏輯原則可以推論而出——絕對真理是存在的。

那麼問題就變成了:「什麼是絕對真理?」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看看哲學家柏拉圖就知道了,他曾說過要找到真理,我們只需要跟隨證據找到它指向哪裡。

讓我們考慮一下基督信仰的主張和證據。至少有三點獨特性和證據是突出的。


1. 一位來到人中間的上帝
最獨一無二的是,基督教的證據基礎不需要依賴未經證實的目擊者敘述、抽象思想或神話故事。相反,它植根於人類歷史。聖經中的上帝——如果聖經可信的話——真真實實地以一個人(耶穌基督)的形象來到了這個世界。耶穌的生、死和復活是可以使用考證歷史的方法來檢驗的。基督信仰閱讀的經文是由 40 多位作者撰寫的 66 本書——這也是可以進行文本驗證的。基督教對人類狀況的診斷可以通過經驗和社會學來驗證。還有很多其它的證據……但總而言之,作為人的形象進入世界歷史的上帝是基督信仰所獨有的。

2. 一位注重關係的上帝
基督信仰的信息不是一種人生哲學或一套信仰體系。它的獨特之處體現在通過耶穌我們可以與上帝建立個人化的關係上。這可能突出了基督徒生活中最獨特的一點。這個信仰最重要部分的不是你做什麼、想什麼、說什麼或感覺如何(儘管這些事情也蠻重要的),而是你是誰——你是上帝的孩子,與祂有著親密的個人關係。

基督信仰關係化的特性進一步將其與其他世界觀區分開來。統計證明,關係是人類滿足感的最有力的標誌。因此,以關係為中心的世界觀值得仔細研究。

3. 一位來拯救你我的上帝
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現實超越了國家、種族、文化和千禧年。我們想要經濟穩定、快樂、名望、財富、便利、Instagram上別人對我們的點贊等等。這些是我們渴求的王冠——它們使我們成為自己生活的君主。在瑪麗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的普利策獎獲獎小說《基列家書(Gilead)》中,她寫到了我們無法逃避的兩個現實:對於世界來說,我們轉瞬即逝,對於我們來說,世界也轉瞬即逝(」One is when we feel our mortal insufficiency to the world, and the other is when we feel the world』s mortal insufficiency to us.」)。無論我們做得多好,取得了多少成就,我們和這個世界總有一些地方不太對勁。

當我們向內去尋找答案時,卻只是發現了更多的問題而已。我們繼續征服科技、金融、醫學、教育、工程和外太空領域。但是,關於救贖的尋找,我們一直以來找到的只是——用登月第二人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的話來說—— 「華麗的荒土(magnificent desolation)」。

不斷的追求成就並沒有奏效。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更多的努力、成就或征服更多領域。我們需要被救贖。

這正是耶穌基督可以提供給我們每個人的。

也許是時候看看那個在 2000 年前黑暗的下午登上十字架的人了。因著對我們的愛,耶穌基督拆除了讓人類與上帝隔絕的障礙。在十字架上,耶穌向我們展示了真理比感覺更重要,愛比成就更重要,公義也可以和憐憫並存。在十字架上,耶穌為我們的破碎付出了代價。祂在那一個歷史時刻將愛、公義和憐憫結合在了一起。祂征服了我們的荒土。只有在祂裡面,通過祂,並與祂一起,我們才能找到你我都在尋求的證據、答案和實現。

為什麼要相信耶穌?因為祂為我們而來,因為祂愛我們,因為我們需要祂,因為祂是真實的。並且——如果你和我願意跟隨證據找到它所指向的地方——證據會指向祂的福音的。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