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可以嗎?

作者:陳健偉,新加坡, 23歲

girl

這些為了上帝而喪命的殉道者,雖然活在歷史中不同的時代,從舊約一直到20世紀,他們總有一個共同點:大家都是年輕人,樂意回應上帝的呼召。他們的生命也深刻地影響了別人。

上帝使用最平凡的人把福音傳到世界各地。有些宣教士甚至因此而喪命。說真的,我看這些信仰上巨人的故事時,我是非常感動,也很受激勵,但是這樣的熱忱通常僅僅只有當時五秒鐘的熱度。

我一直都覺得這些故事像理想中的烏托邦,不切實際。我也覺得上帝肯定不會呼召我的,即使祂會,也應該是因為迫不得已。當我真正深刻思考上帝話語的時候,才發現,事情並非如此。其實,一切都是由我開始。

上帝到底在說什麼?
耶穌先揀選了他的門徒才展開事工。在那個時候,法利賽人也有自己的追隨者。為要成為法利賽人的門徒,許多年輕人彼此競爭,甚至乞求才能成功。但是,耶穌的事工卻是完全不同的。成為祂的門徒不需努力爭取;只需順服聽從耶穌的呼召來跟隨祂就行了。
今天在我們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認為順服上帝的呼召是重要的。雖然上帝呼召我們,但我們卻對祂的呼召充耳不聞。有時候我們甚至暗暗地向祂禱告,懇求上帝呼召我們的鄰居。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工作是持續不斷的。祂用祂的話語來教訓,督責我們,使我們歸正,教導我們學義(提摩太後書3章16節)。這過程在生命裡不斷進行,讓我們全然成聖(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23節)。

耶穌提醒我們,屬祂的人在聽到祂的呼召時,認得祂的聲音便會跟隨祂。(約翰福音10章27節)。當我們正確回應祂的呼召時,我們就是順從並跟隨祂,捨去自己,每天背起十字架。(路加福音9章23節)。

可是,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只是言語上追隨信賴基督。從雅各書2章14-15節中說,「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雅各特別強調了亞伯拉罕信心的榜樣,亞伯拉罕忠心順服上帝,甚至願意按照上帝的吩咐宰殺並獻上他的兒子以撒。當時,他的信心就在祭壇前得以完全。『亞伯拉罕信上帝,這就算為他的義』(雅各書2章23節)。

亞伯拉罕信心的行為顯示出他對上帝積極的順服。以撒就是他一直等待應許中的後裔,從以撒他才能有如天上的星宿一樣多的後裔。但是上帝卻要以撒的命,這意味著亞伯拉罕必須要捨棄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還有對上帝的懷疑,完完全全地相信上帝會因自己的名,在萬事中叫愛祂的人得益處。

這從亞伯拉罕的例子中得來的功課如何應用在當今社會中呢?

耶穌在馬太福音5章13節中給了我們答案。我們要成為這個世界的鹽和光。這就是我們信心和行為的表現,積極地順服上帝。


在耶穌時代,鹽是呈晶體狀的。鹽的純度越高,它的價格也就越貴。鹽在當時十分重要,因為它可以用來保存食物,給食物提味。

同樣的,我們因被上帝賦予美好的品質,成為重要並大受歡迎的人。我們的生命是要為他人的生命增添滋味的。我們是要帶入非基督徒的生命,一個他們從未認識的人:耶穌基督。上帝要透過我們的生命去影響他人的生命。


光能夠照亮黑暗,為人類提供並指引方向。我們的光是來自耶穌。我們必需在身邊的人們中彰顯耶穌的光,成為他們的模範,把他們領向真理,並且根除黑暗。

作為鹽和光,我們必須積極地順服上帝,謹記祂的良善。這種的服從需要我們將自己的生命向上帝敞開,讓祂在我們心中或透過我們的生命,都能為自己的榮耀動工。像亞伯拉罕一樣,我們決不能讓自己的期望阻止我們跟隨上帝。當祂召喚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跟隨祂,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相信祂的良善,相信祂給我們的擔子永遠不會超出我們能夠承受的。

我該如何把這些功課全都應用在我的生活當中呢?

耶穌指派給我們的任務便是把祂的福音不斷地向周圍的人分享, 就算我們忙碌於日常的活動中,當別人觀察我們的生命時,我們還要繼續分享。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

這段經文不斷地提醒我們,因為我們的愛,人們便會認識我們是耶穌的門徒了。

願我們每天都能謹記基督的福音、上帝豐盛的恩典和憐憫,以及祂所應許的永生,並仰望我們的創造者,毫無阻礙地奔跑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且在我們所做的一切之中榮耀祂的名。

這樣我們就能改變世界了。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靈命日糧:避難之城

讀經:詩篇59篇10-17節 

當我們抵達澳洲的一個小鎮時,看到有塊告示牌這樣寫到:「我們歡迎每一個尋求避難和庇護的人。」這樣的歡迎詞似乎正與舊約「逃城」的概念相呼應。在舊約時代,對那些誤殺了人而需要尋求庇護的人來說,逃城(民數記35章6節)正是為他們預備的安全保障,上帝要人們建立這樣的避難之城來為這些人提供庇護。

然而,這並不只是上帝要古代以色列人實踐的概念,避難城其實更是反映了上帝對萬民的心。祂渴望成為我們安全的保障,成為我們失敗、心碎、失落時,可以尋求庇護的避難所。我們在詩篇59篇16-17節讀到:「但我要歌頌祢的力量,早晨要高唱祢的慈愛;因為祢作過我的高台,在我急難的日子,作過我的避難所。我的力量啊,我要歌頌祢,因為上帝是我的高台,是賜恩與我的上帝。」

對於世世代代所有傷痛的人來說,我 [....]

靈命日糧:像我這樣

讀經:以賽亞書55章1-7節 

有一次,在欣賞音樂會時,許多美好回憶在我腦海裡湧現。當時,樂團的主唱介紹他們接下來要唱的詩歌為「照我本相」。我記得多年前我的牧師在講道結束時,就會唱這首詩歌回應,然後邀請人們到台前來,接受基督赦免他們的罪。

而這位主唱也建議,或許能在另一種場合唱這首詩歌。他說自己將來回天家見主面時,要以這首詩歌來感謝主:

在伊洛蒂(Charlotte Elliott)寫這首歌的數年前,她曾請教一位傳道人,如何能找到主耶穌。傳道人回答:「只要照妳現在這樣到祂面前即可。」她就照著做了,後來她患了重病,情緒極其沮喪低落時,她寫下了這首詩歌,正是描述那一天她來到基督面前,主赦免了她的罪。

上帝在祂的話語中,鼓勵我們尋求祂:「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祂,相近的時候求告祂」( [....]

靈命日糧:家族標記

讀經:約翰一書4章7-16節 

位於愛爾蘭西岸的亞蘭群島,以出產美麗的毛衣聞名。他們以羊毛編織各樣精巧的花紋圖案,然後才縫製成衣裳。其中有許多圖案與當地文化、民間傳說有關,而有些則是帶有個人風格。在這島上的每個家族,都有自己家族標記的圖案,這猶如家徽的標記都獨樹一幟,甚至有人說,若有捕魚者溺水,可從其毛衣上的圖案輕易地認出身分來。

使徒約翰的第一封書信裡,描述了上帝的家庭成員所擁有的特定標記。在約翰一書3章1節中,他首先確定我們是上帝家中的一員:「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上帝的兒女!」接著,他繼續陳述上帝兒女的標記:「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並且認識上帝。」(4章7節)

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而愛正是祂的屬性,故此以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