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帶著「不舒服」的感受和上帝同行

 

作者:聖夏

有聲播讀:洋瀾

 

 

2024年下半年我有機會通過一個課堂翻譯的兼職接觸到一群留學生,或許是因為他們和我起初剛到國外時的年齡相仿,又加上我是在國外求學的時候,在一個學姐的帶領下去的教會信的主,所以我也很想為這些留學生做些什麼,想把福音傳給他們。可是當我實際去接觸他們的時候,我發現情況和我想像不一樣。我也發現其實我對我自己,對他們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我期待自己是一個溫柔,有包容心,好相處,樂於助人的知心大姐姐;對他們的期待是,他們是聽話的,不麻煩人的,願意聽我講見證的,我一說福音他們就願意相信主耶穌,願意和我去教會的。

然而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問我各種各樣的問題的時候,比如我能遲到多少次?上課能缺席幾次?作業在哪交?為什麼作業上傳不了,考試怎麼考,發表主題是什麼,什麼時候,能幫我們修改ppt嗎?能幫我們打印文件嗎?什麼時候放假?我們什麼時候可以買機票回家?去那裡怎麼坐車?車票在哪買?電費怎麼交?能不能幫我們交?保險費不交可以嗎,如果要交的話,要在哪裡交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有的時候我分不清我是課堂翻譯老師,還是生活保姆。很多時候我看著手機屏幕上顯示的這些問題,我的第一反應是,滿腦滿臉地嫌棄,心裡想這些都是什麼問題,這些問題為什麼要來問我。然後自己抱怨一通,等到自己稍稍平復心情之後再回復他們。其實這個時候我的心裡已經有了很多的想法和情緒,但是我都沒有把自己心裡的這些不滿,委屈,失望帶到上帝的面前,向祂吐露。而是選擇了用處理事情一樣的方式去處理了自己的情緒,這時候的我還只是單純地以為我只要把事情處理好,我裡面的這些情緒也會消失。但聖經說:「我們當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再歸向耶和華」(耶利米哀歌3章40節) 然而我並沒有考察自己的行為,也沒有歸向上帝。

這樣的境況持續了差不多3個月,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是出於甘心樂意,而且是越來越不願意去做,心裡的壓力逐漸被積累。甚至有兩次我在課堂上因為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對他們發了脾氣。這也讓我對自己產生了很大的失落感,覺得自己把事情搞砸了。讓我看到原來自己根本達不到自己裡面的期待,我也對自己有很大的失望。而當我看到這些的時候,我一時之間無法接受,我只覺得自己裡面有一種巨大的不舒服感。後來我和牧者說,我太累了,想要回國休息一段時間。牧者先是很驚訝,表示可以回國但是為什麼會這麼突然,並詢問我是發生了什麼嗎?後來在牧者的幫助提醒下,我才發現不是因為我太累想回國休息,而是我想要回避這個不舒服感,因為處理不了這個不舒服的感受,讓我產生了很大的無力感讓我覺得自己很累,需要休息。

然後牧者問了我一個問題,她說:「你覺得新的朋友期待教會有什麼樣的人,或者對於教會比較早信主的人,他們希望看到一群什麼樣的人?」我說:「應該是有責任心,願意接納人,不指責人,言行一致的人。」當我說完之後,我大概猜出牧者她的擔心。聖經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 4章12節)。但反觀我自己呢,我有沒有做到一個榜樣呢?我是在絆倒人,還是在幫助人呢?因為現在教會裡有幾個新朋友是我翻譯課上的學生,他們不光在教會接觸我,也在生活工作中接觸我,他們比起認識主,更先認識我。換句話說他們在通過我來認識基督徒,通過基督徒在觀望主耶穌。牧者也告訴我說,我不是要你作假,好像假裝是一個頂好的人。

我也在這個過程中看到自己對情緒是回避的,面對情緒時自己的第一反應是要處理解決這些情緒,因為它讓我感到不舒服。很多時候我是通過多做事情來轉移自己的情緒,要不就是通過發脾氣向他人發洩情緒。而這次的經歷讓我學習到要把自己的情緒帶到上帝的面前,坦白自己感到壓力。求主幫助自己可以接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解決自己的情緒。有時甚至是要帶著自己的情緒,自己的不舒服來和上帝同行。因為上帝創造我們的時候給我們感知事物的能力,讓我們可以體會到讓自己感到愉悅的情緒,也會讓我們體會感到負擔的情緒,讓我們在不同的情緒中感受生命的豐富。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面對接納不逃跑,依靠上帝往前走。因為上帝是我們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篇461節)後來我也意識到這種不舒服感其實一種成長,因為成長本身就是由很多個不舒服組成,而成熟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接納這些不舒服,甚至是帶著這些不舒服走下去,而感恩的是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有上帝同行,有主的幫助。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靈命日糧 : 親眼看見

讀經:

約伯記42章1-6節 

多年前,肯尼因對上帝失去信心而離開教會,如今他重回教會,站在會眾面前,分享自己如何重拾信心。他告訴大家,上帝讓他看見了受造物的美麗與精巧的設計,藉此感動了他的心。肯尼見證了上帝的普遍啟示,看見上帝藉著受造萬物彰顯了自己,使他再次對上帝心存敬畏。現在,他憑著信心接受聖經中特殊啟示的智慧。在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之後,肯尼踏進教會前方的受浸池中,而他身為牧師的父親眼中含著歡喜的淚水,憑著肯尼對耶穌的信心為他施洗。

約伯失去財富、兒女和健康之後,信心也動搖了。他說:「上帝啊,我向祢呼求,祢卻不回答;我站在祢面前,祢看也不看」(約伯記30章20節,新普及譯本)。上帝「從旋風中回答約伯」(38章1節),表明這並不是上帝沒有看見約伯,而是約伯需要擴大眼界,需要思想上帝奇妙精心的創造。例如「大 [....]

靈命日糧 : 小伯利恆

讀經:

馬太福音2章1-11節 

腓力.布魯克斯(Phillips Brooks)在造訪伯利恆後,寫下了眾人喜愛的聖誕頌歌《小伯利恆》。這位在美國牧會的牧師因聖地的經歷而深受感動,因此給他主日學的學生們寫了這一段話:「我記得⋯⋯在平安夜,我站在伯利恆的一間古老教堂裡,靠近耶穌降生的地方。當整座教堂一個又一個小時地迴盪著頌讚上帝的美妙詩歌時,我彷彿一次又一次聽見你們那非常熟悉的聲音,彼此訴說救主降生的奇妙夜晚。」

在1868年,腓力牧師將他的這個想法寫成一首詩,由教會的司琴為之譜曲。美國內戰結束後,社會依然動盪不安,這首詩歌帶給人們寧靜與平安:「小伯利恆,你是何等寧靜;⋯⋯萬世期望,戰兢等待,今宵匯集此方。」

在馬太福音第2章,馬太記載救主降生於伯利恆。當時有「幾個博士從東方」而來(1節),跟著星 [....]

靈命日糧 : 無所不知

讀經:

詩篇139篇1-12節 

上帝是無所不知的。然而,根據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導,美國國家安全局透過我們的智慧型手機數據,也對我們瞭若指掌。每個擁有手機的人都會產生「詮釋資料」(metadata),留下數位軌跡。雖然每個單獨的零碎數據似乎微不足道,但被整合分析之後,就會變成史上一個最強大的調查工具。透過追蹤這些詮釋資料,調查人員可以精準定位我們去過哪裡,或明確指出某時某刻我們身在某處。

大衛說上帝知道關乎我們的一切,這遠勝於國家安全局的數位軌跡分析。在詩篇139篇,大衛向上帝祈禱,而只有這位上帝能探尋、鑒察我們所有的意念(1節)。大衛寫道:「上帝啊,求祢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23節)。上帝知曉我們的一切(2-6節),祂無處不在(7-12節),創造我們的肺腑(13-16節)。上帝的意念遠高過人類的理解(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