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團契對你我那麽重要?

 

作者:Isabel Ong

翻譯:Nancy

有聲播讀:佳音

 

 

2017年秋天,我從自己熟悉且舒適的新加坡搬去了溫哥華,這座城市在遠馳可以看到積雪蓋頂的雪山,到處都是湖泊、瀑布,徒步旅行時還可能遇到熊!

 

人生中第一次在海外生活是一件讓我大開眼界充滿驚奇的事情。但在興奮之下,焦慮和恐懼也不斷湧現,我在努力尋找一個可以稱之為「家」的教會和基督徒團契。然而這裏的文化和與人交往的方式與我在家鄉所習慣的非常不同。

 

 

這裏的人很珍視他們的隱私,所以在某些方面,要花更長的時間去了解他們。

幾個月來,我去參加星期天的禮拜,當周圍的人互相問候時,我不安地擺弄著我的手臂,感到完全不為人知、不被看見。交朋友很難,因為人們往往固守在自己的圈子裏,似乎對建立新的友誼不太感興趣。作為一個喜社交的內向型人,我經常主動發起對話並參加活動,但之後經常感到不滿足,因為感覺我沒有和別人建立任何真正的聯系。

團契是我精神上渴望的東西,是我在新加坡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失去了深厚的可以觸及靈魂的友誼讓我感到相當不安。我甚至想過買一張回新加坡的單程機票,因為那是我的團契所在的地方,而在這裏似乎什麽都找不到。

 

為什麽我們不能沒有團契?

 


這個詞給生活帶來了溫暖和喜悅。它讓人聯想到大家一起擘餅,為彼此禱告的畫面。

使徒們也在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慶祝團契。使徒行傳2章46 -47節說:「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贊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要有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基督徒團體,就要效法耶穌和祂門徒們的生活方式。

 

團契使我們的信仰成長

 

在我的信仰之旅中,那些最大的成長和突破都發生在我定期與其他信徒一起禱告和敬拜的時候。我記得當我在預備新加坡 「A」水平考試時,我和三個朋友每天一起學習。課間休息時,我們會讀《聖經》,用吉他彈敬拜歌曲,為彼此禱告。當我看到我的朋友們渴慕更多地認識上帝時,我也受到鼓勵,每天越來越尋求認識上帝。

這種成長本可以發生在我個人與上帝安靜相處的時間裏,但與那些渴望上帝的同在和聖靈在他們生命裏的信徒們交流時,這種成長就更有活力、更奇妙、更寶貴。

我敢說,當我們身處團契時,我們的信仰會受到最大的挑戰和遇到最大的張力。當我們希望我們的信心增長時,最好的狀態就是敞開。

這要求我們做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覺得有必要假裝我們是「好」基督徒。這還包括傾聽別人的疑慮,而不是說服他們改變想法。

允許我們自己真實、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掙紮、恐懼、希望和渴望將為我們的生命帶來真正的突破——我們會經歷上帝在我們身上改變生命的工作。

 

團契給予我們服侍他人的機會

 

 

我們被造不是要我們孤立存在的。相反,聖經不斷地勸戒我們要互相服侍,而團契就是這樣一個互相服侍的地方。

加拉太書5章13節說:「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侍。」彼得前書4章10節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侍,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在團契中生活使我能夠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它讓我變得更加敏銳,意識到其他信徒正在經歷什麽,以及我如何以某種方式幫助、鼓勵或服侍他們。

當我和丈夫開始參加溫哥華新教會的生活小組時,我們自願在我們的一居室公寓裏做接待。每周在學習聖經前,我們都會一起吃頓便飯。

 

 

這聽起來可能很普通,但加拿大比新加坡大得多,我們的一些客人會需要開車一個小時才能到我們家。與新加坡相比,這裏的食物更貴,所以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會帶著家常菜。我被這群新朋友在繁忙的日程中所展現出的委身和願意付出時間所鼓舞。

每周開放家門,為別人做飯來服侍他人是我在新加坡很少做的,這讓我更深入地思考耶穌是如何歡迎和服侍祂遇到的那麽多陌生人的,以及盡管我們的文化背景和工作不同,但我們聚在一起的餐桌團契,對我們的靈命形成至關重要。

我開始明白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是多麽的自由和快樂,這使我能夠真正跟隨基督的腳步,並在謙卑、恩典和愛中成長。

團契造就教會

當我們彼此相愛,互相服侍,為共同的益處而努力時,我們就強壯了基督的身體(哥林多前書12章12節),並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希伯來書10章24節)。

無論是為每周的聖經學習做準備,為正處在掙紮中的朋友做一頓飯,給某人發個鼓勵的信息,還是在你的教會中自願承擔某個服侍的角色,每一個小小的行動都在鼓勵彼此變得越來越像基督上有份。

當我們有意識地建立並投身於基督徒團契時,我們就能活出上帝最大的誡命——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和愛人如己(馬可福音12章30-31節)。

 

 

團契是給予生命的。是謙卑的。是擴展我們信心的。團契是一個如此珍貴的提醒,提醒我們上帝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愛,無論我們有多麽不同和多麽破碎。

當我的信仰受到動搖或當我經歷軟弱時,團契一直是我的救生索。它激勵我與耶穌走得更近。而且通常,只有當我和其他人在一起時,我對上帝的信仰才能付諸行動。

五年來,我一直有幸與我們在溫哥華公寓一開始接待的那個團契小組一同前行。我們是一群在年齡、種族和文化背景上截然不同的人,但我們每周都聚在一起,因為我們都渴望更多地認識上帝。

我們一起歡笑,一起禱告,一起做禮拜,一起玩很多有趣的遊戲。因為這個團契,我的周二之夜變得如此特別。

在這裏尋找並成為一個團契的一部分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我非常有意識地並用禱告來在這個上帝呼召我此時服侍的城市裏建立團契(而不是,買機票離開這裏)。

我的禱告是,你也會喜歡和心意相通的信徒同在團契裏,當你尋求並活出上帝對你生命的目的時,他們會使你成長、挑戰並造就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五種方法,讓教會更合一

 

作者:Kelly Purcell

翻譯 :Anna

朗讀:Joya

 

新西蘭蒂卡波湖畔矗立著一座風景如畫石質結構的教堂,它經常被用做新西蘭明信片上的圖片。這個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好牧人教堂是用灰漿由巖石塊堆砌,就地取用當地未經加工的、不平整的石頭組件而成,極其漂亮。

每當想到合一,這座教堂的畫面便浮現在我腦海。在彼得寫給信徒的第一封書信中,他說:「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彼得前書2章5節)

我們總以為合一就是「一模一樣」—有一樣的想法、觀點和信念,但這其實是趨同而不是合一。

但是正因為我們都是努力為主而活的未經加工的「活石」,才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不同和沖突。以弗所書4章3節描述合一是聖靈所賜的,這提醒我們合一不是人可以努力達成的,也不是僅僅尋求達到一致。

耶穌也為此而禱告,更顯出合一的重要。在約翰福音17章21-23節,祂反復地禱告祂的門徒能合一以彰顯上帝的榮耀,叫世人可以相信耶穌是救主。這意味著為了讓人們相信上帝、並知道上帝愛他們,我們合一的見證至關重要。當我們合一,大家就能看到耶穌的榮耀。

哥林多前書12章12-27節把我們描述為耶穌身體上的肢體。我們本就應該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一個身體裏彰顯對彼此的愛和關心,這樣眾人就因此而認識上帝(約翰福音13章35節)。合一是透過愛來彰顯的,引領人們看到上帝的作為。

下面這些方法能幫助我們努力達到合一,使我們在重要的事工和自己的生命中能與上帝同工。

 

1. 成為一個善於聆聽的人。(雅各書1章19節)

我很愛說話,天生樂天派(做過個性測試的!),所以當別人對我說話,我會不自覺地去想下面該如何應對而不是仔細聆聽。身為一名老師和溝通協調者,我愛說話的問題更凸顯了出來。

當我慢慢長大,我意識到開口回應之前主動聆聽是多麽重要(通過犯錯總結出來的)。

雅各告訴我們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雅各書1章19節),所羅門寫的箴言書中提到話多和未聽完就回答是愚昧的(箴言書18章2節,13節)。

我們自以為已經聽懂了對方的話,已經了解了對方的意圖,卻不去通過認真聆聽、提問題以更好的理解對方,這時冒犯、苦讀和未能解決的沖突就會悄悄出現。這就會帶來爭吵,很難實現合一。

為了避免誤解,我們需要認真地聆聽,不僅聽對方所說的話,還要揣測其話語背後的情緒。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我們屬於同一個身體,值得珍視彼此。我們想要努力學習如何照顧到彼此的需要。

 

2. 不要在小事上糾結

合一並非是讓我們在所有事情上意見一致。

而是選擇去達成一致,為了重要的目標而共同努力。比如,一個足球隊會為了贏得比賽齊心協力。隊員間卻不會爭論選用什麽樣式的隊服,或者糾結於每個隊員上場時間有多長,作為一個團體能贏得比賽才是關鍵!

在我剛開始參加教會聚會時,教會的有一些做法是我不能理解也不認同的。完成初信課程後每個人都立馬受洗了。我卻拒絕這樣做,因為我不想讓受洗成為一個項目裏規定的程式;我想親自從上帝那裏得到感動。然而令我傷心的是,一些帶領者不喜歡我的選擇,催促我和其他人一起受洗。

還有一次類似的情況,我被教導要領受聖靈的洗,而且是以會說方言為標誌的。當我沒有立馬說方言,我被告知要繼續練習直到能說出來。

感恩的是,當我信心漸長,越來越成熟,我就能夠與帶領者交流在這些問題上的異議,展開友好的討論。雖然我仍舊對事工的一些細節持不同意見,但是我卻感恩於聖靈所結的果子——我們被給予機會來遇見耶穌,被聖靈引導,使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被完全改變。

教會的事工項目會不斷改進,但真正重要的也是我們可以達成一致的——是看到人們在耶穌裏得自由。

 

 

3. 操練馬太福音18章的原則

(馬太福音18章16-17節)
不在小事上糾結並不等於在大事上糊塗。我們需要辨別究竟這是個人喜好和觀點上的不同,還是需要去對付的罪惡行為。

可以自問一下:「這只是觸及到了我的個人偏好還是影響到了我們信仰的本質和我們相處的模式?

如果仔細看馬太福音18章的這幾節經文,我們就能找到解決沖突的詳細步驟:

直接找到得罪你或跟你有不同意見的那個人。要麽那個人接受了你的意見,要麽你會發現自己一開始的觀點是錯誤的。

我發現用以下的方式來開啟談話比較有效:「雖然我們下面的交談會比較尷尬,但正因為我重視我們之間的關系和你在我心中的位置,我們還是要好好談談。」這樣我就表達出了想要努力達成和解的強烈願望。

有一次,為了使服侍進展得更順利,我給和我一同服侍的一位女士提出一些建議,她聽後非常生氣,向我大吼。我決定還是要找她談談,否則我們無法繼續有效同工。雖然我很緊張,不想矛盾升級,但我還是聯系了她。

事情進展並不順利,她很抵觸,讓我感覺備受輕視。所以,我向一位熟悉我們的牧者求助。這就進入了解決矛盾的第二個環節。

如果矛盾沒能夠私下解決,就得找個更成熟的中間人來調解,給出建議。

我們坐下來,開始前牧者先為後面的談話禱告。之後我們兩個分享了各自的觀點。因為我們都不在氣頭上了,她能冷靜地解釋說當大家一股腦地丟給她很多建議時,會讓她感覺壓力很大。

她向我道歉,我們商量好如果我需要和她討論事情,要麽我可以提前和她預約單獨的時間聊,要麽當場只給出一兩個建議。現在我倆成了好朋友,都能理解彼此的舉動背後的原因。

為了合一,我們要成為「促成和睦的人」而不只是不惜一切避免沖突只為了「保持和睦」的人。

 

 

4. 自省(箴言27章17節)

上帝經常使用周圍的人來塑造我們更像耶穌。別人如何回應我們、惹怒我們、取悅我們能夠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真實一面,以及在哪些方面我們需要成長。

我意識到當我祈求能有智慧和耐心時,上帝就會用周圍的人來操練我。上帝不會從天降下一盒靈丹妙藥來讓我變得有耐心和智慧。而是把我放在一個有挑戰的環境,使我不得不依靠祂,並操練祂在基督裏賜給我們的各樣屬靈的福氣。(以弗所書1章3節)

作為一名教師,我會遇到讓我抓狂的或者需要我付出很大心血的學生。然而上帝允許這些人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是為了增強我愛的能力,讓我更迫切地禱告,反思自己的態度和心裏隱藏的各樣問題。

每次我感到氣惱時,我都能感受到聖靈像在拿著一面鏡子,照出我的樣子,我對自己的嚴苛和挑剔使我也以相同的標準來對待別人。

 

5. 禱告

我經常跪在上帝面前,把那些難相處或傷害過我的人放在禱告中。然後我提醒自己,上帝也愛著他們,我也要為他們祝福。這樣做能讓聖靈改變我的視角,當我將來與他們相處的時候能夠憑著愛心行事。

我們都會求上帝改變我們生命中的某些人,但大多數時候上帝並不會那麽做。而是改變我們看問題的視角,因為我們看到的實在是又有限又不準確。

尋求以上帝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很重要,因為祂看到了整全的圖景——不幸、恐懼、傷害、不安全感和痛苦使別人和我們自己用負面的行為來掩飾內心或矯枉過正。

這並不是為所犯的罪開脫,當我們讓上帝向我們顯明祂所看到的時,祂可能會讓我們看到別人內心的傷痛,使我們可以在對方的心靈醫治之旅上幫助他們。

教會的信徒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語言、成長背景、個性、年齡和能力,怎麽能讓這些弟兄姊妹和睦同居呢?

沒有把我們聯合在一起的耶穌和聖靈,合一是不可能的。我們是石頭,祂是粘合我們的灰漿。

為著合一和和睦而努力會有挑戰,但是結果卻會像那座古老的石質結構的教堂一樣——歷經歲月流轉仍然屹立不倒,有永不褪色的美。這樣的房子只有上帝才能塑造出來。

耶穌再來就是要尋找這樣的教會。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在換了那麼多教會後,我又回到了我的母會

作者:Jacq So     翻譯:奇奇

 

我必須承認:剛信主時,我不太喜歡我的母會。

我就讀的小學和中學都是教會名下的,所以這間教會默認成為了我的母會。正是通過教會舉辦的退修會,我遇到了耶穌基督並成為了信徒。正是在這裡,我加入了我的第一個門訓小組和青年團契。

在高二的時候,我受了洗,成為了教會的正式成員。到那時,我已經注意到了教會中我不喜歡的部分。一方面,我不太受得了敬拜的某些方面——只唱古老的讚美詩;嚴格的敬拜流程,營造出一種非常莊嚴、近乎嚴峻的氣氛;

背誦幾個世紀前寫的祈禱文,聽起來與其他宗教的誦經沒有太大區別。

除此之外,我還感受到了一些成員在搞小團體,而且我認為教會對於流行文化的總體立場過於受限——有時甚至是根本不了解的。

儘管這是一個教義正確的教會,而且我基本上是在其中長大的,但我覺得自己並不能真正融入其中。因此,我大部分時間都獨來獨往,周日只和某些親密的朋友在一起。

我大學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與為期三年的抑鬱症作鬥爭。在那段時間裡,我基本上是個屬靈的孤兒,沒有門訓小組或牧者;我感覺人們甚至沒有注意到我已經從教會活動中消失了。

在上帝把我從抑鬱中解救出來之後,情況有所好轉。我開始參加聚會甚至加入了青年團契的服侍。與此同時我也加入了一個新的門訓小組。

然而之前被教會遺忘對我造成的創傷很深,而且我對它敬拜風格的看法也沒有改變。於是我收拾好我的屬靈行囊離開了那裡。

尋找更綠的牧場

我首先嘗試了就在母會街對面的大型福音派教會。我很開心自己終於可以用我以前只在青年團契中聽到的那種當代基督教音樂來敬拜,我也很喜歡這種更寬鬆、更隨意、更輕鬆的教會氛圍。

然而,儘管這是我最好的朋友參加的教會,人們也都很友好,但對我來說這間教會太大了,我感覺並不是那麼自在,所以我繼續去找新的教會了。

當時,我的父母和哥哥在一個小得多的福音派教會敬拜,這間教會的牧師是我父親的朋友,他的兒子和我哥哥是好朋友。

這是一間那種每個人都認識彼此也熟悉彼此,甚至寵物的教會。氣氛非常親密、親切、愉快,而且人們對主很火熱。有那麼一段時間,我感覺這可能就是我可以委身的教會了。

但我還是沒有委身於此,當我哥哥決定去到一個有名的大型教會時,我跟著他一起去了。我的借口是,一起開車去教會是我哥指導我開車的絕佳機會,因為我當時剛剛學會如何開車。

在這個大型教會中,我感受到聖靈非常活躍地在做工——我會聽到耶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工的精彩見證,比如如何將他們從酗酒、情慾、憤怒和物質主義中救拔出來。那裡的佈道很震撼人心,敬拜很有力量。再一次,我有了一種也許我可以在這裡委身的感覺。

但再一次,我感覺這間教會對我來說太大了。這是一間很棒的教會,但它沒有我想要尋找的社群親密感。

令我驚訝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想念我原來的母會。在聽了多年的當代歌曲之後,我現在發現自己很喜歡聽古老的讚美詩,我開始意識到它們的美妙之處——她們比一些當代歌曲更以耶穌和聖經為中心。

我也漸漸明白了嚴格的程序化禮拜如何幫助我準備好敬拜的心,以及莊嚴的氣氛如何提醒我在主日禮拜中敬畏基督的重要性。

我也很驚訝地意識到我的母會很好地展現了什麼是「禱告的殿」(以賽亞書 56章7節)。我看到了「吟唱式」禱告的價值,它將會眾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團結起來向上帝呼求,不只是為他們自己的問題,也為教會、國家和那些受苦的人禱告。

這些祈禱也提醒人們經常向上帝認罪和悔改的重要性。重要的是,當人們不知道該祈禱什麼或如何禱告時,這樣可以幫助他們禱告。

所以一個星期天,在我知道這將是我在大型教會的最後一次禮拜之後,我告訴我的哥哥我要回家了。

視教會為家

回來並不意味著我的母會終於變成了我想要的樣子。雖然我離開之後有些事情發生了變化,但我最初看到很多問題,在某些情況下仍然存在。

但我已經明白了成為教會的一員並非意味著要找到完美的基督社群——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正如使徒行傳所表明的,教會成立時並不完美,現在也不完美。

歸根結底,教會是一個家庭——並非是總做正確的事或總能做得很好的家庭,而是一個罪人的家庭,他們必須始終回到十字架之下,尋求上帝的力量和恩典以成為祂呼召他們成為的樣子。

當我開始以這種方式看待我的教會時,舊傷的刺痛開始消失。我學會了像基督寬恕我一樣寬恕教會(以弗所書 4章32節),這樣一來,它讓我看到了上帝已經在一些我曾經相處不來的人身上做了積極的改變。

同時,我開始從更現實的角度看待這群人——我可能永遠無法融入某個圈子,這也沒關係。我不再試圖讓自己像我的朋友一樣去融入,而只是找到了自己在這個教會中的位置,接納其他團體並努力擴大自己的圈子。

在最近的一次主日禮拜中,我們的牧師分享了迪特里希·邦霍費爾 (Dietrich Bonhoeffer) 的《一起生活》一書中的節選:

一個愛他自己理想中的教會甚於基督教會的人會成為教會的摧毀者,不論他的想法多麼誠實、認真和具有犧牲精神。

牧師指出,對教會的幻想破滅「要麼讓你遠離教會,要麼讓你在完美的愛上長進,因為當你對一個人、一個教會或一個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想像破滅時,你愛的工作才真正開始。 」幻滅,如果引導得當,可以促使我們毫無保留地去愛真正的教會。

我知道現在我的母會正​​是上帝要我去的地方。我發現自己與牧師們建立了意想不到的深厚關係,並以多年前的自己不敢想像地的方式服侍。當我的祖母患上老年痴呆症時,我在尋找可以給她傳福音的人,有人建議我與一位曾與她祖母經歷過同樣事情的牧師交談。

起初我猶豫了,因為我和那個牧師不是很親近,但當我終於去找她時,她很親切地幫助了我並為我的家人祈禱。這件事改變了我對教會領導層的最初看法,並幫助我看到他們也是我在基督里的肢體,並在盡他們最大努力服侍上帝呼召他們在的社區。

今天,我養成了一個通過禱告服侍我們牧師的習慣,並努力滿足我在教會中看到的需要,即使有時這意味著要走出我的舒適區。因為,靠著上帝的恩典,我想為我稱之為家的地方盡我所能。

正如我的牧師所說:「從我們所處的位置到我們想去的地方可能仍然需要經過一條漫長而崎嶇的道路。但如果我們不願意每天堅持和煞費苦心地彼此相愛,就不可能到達那裡。」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教會在改變,我們需要做怎樣的調整?

作者:啟發亞太團隊     翻譯:奇奇

 

全球疫情大流行已經持續了兩年,很明顯,教會不會回到從前主要是在線下實體舉行聚會的狀態。 「教會」已經「離開了那棟建築」,隨著大流行的繼續,會眾現在可以選擇在線參加聚會。作為基督徒,我們也需要與時俱進,才能繼續活出大使命。

為了了解教會的一些新興趨勢,啟發亞太團隊坐下來與啟發 亞太區執行董事兼武吉免登聖三一教會 (HTBB)牧師 Miles Toulmin 談了一番。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阿斯伯里神學院(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植堂主任 Winfield Bevins 博士,參考了他的播客:《影響教會未來的 10 種趨勢(10 Trends Impacting the Future of the Church)》。

1、走向數字化和混合化

教會的數字化改變了全球教會信徒的習慣和行為。這也為我們打開了大門,讓我們可以接觸到我們以前無法接觸的空間(和人)。在未來的幾年裡,我們可能會看到福音在線上更多地出現,教會會繼續嘗試不同的模式——實體聚會、在線聚會和混合聚會(實體和線上聚會同時進行)。

對於牧師來說,這意味著要研究在你的教會中可以怎樣嘗試。對於我們這些苦苦掙扎不敢向朋友傳福音的人來說,這意味著我們現在只需在網頁上點擊一下就可以有更多機會來分享耶穌,不管是分享你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資源,還是邀請他們在線訪問啟發課程網站。

與你的教會領袖溝通並利用現有的資源。嘗試不同的線上資源,確定其中哪些適合你們的會眾。無論結果如何,你所做的努力都會提醒你的會眾,你們的教會在這樣的艱難時期仍然活躍著。

隨著疫情大流行的爆發,HTBB 推出了一系列在線活動,例如Zoom在線禱告會、播客系列、門徒培訓課程、在線 啟發課程等等。自 2020 年 3 月以來,其在線禮拜已有超過 780,000 次訪問,期間接到了 3,800 多個代禱請求。 「成為在線服侍團隊的一員是我能夠度過過去一年半疫情生活的最大原因之一」HTBB 成員勞倫說。

2、教會本地化

在一個基督教正變得全球化的世界裡,人們開始意識到需要本地化教會而不是簡單的複製。一個本地化的教會會保持福音的核心信息,並努力將它與所接觸的特定群體和文化聯繫起來。

在McCrindle 調查公司一項名為「澳大利亞教會的未來」的研究中,他們問了30 位牧師「會眾想從他們的教會得到些什麼」。結果表明,人們想要一個更加「本地化」的教會——讓教會融入社區,並讓更多元化的人群成為領袖。

本地化教會需要我們考慮目標群體的語言和文化形式。做到這一點,其中一種方法是做針對特定語言人群的服侍,例如普通話聚會,或者找到我們可以滿足當地社區需求的特定方法。例如,我的教會HTBB創立了緬甸教會,以幫助在馬來西亞的緬甸難民們找到安全的空間並建立他們的社群。

關鍵是開始的時候要簡單並且低成本,快速學習並一直進行下去。即使你只有一個幾個人組成的核心團隊和少數會眾,這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如果你正在尋找能夠幫助你教會本地化的資料, Alpha 課程是免費的,並且有每種亞洲語言的版本可用——從普通話到泰米爾語和日語都有。

3、將福音帶到街頭

我們正看到人們思維方式的轉變,從讓人們進入我們教會的那棟建築到將福音帶到工作場所、到人們的家裡、到第三空間和社區中。

許多基督徒都熟悉「植堂」這個詞。然而有趣的是,新約中並沒有提到這個詞。從歷史上看,重點不是「植堂」,而是種植福音。教會是在某個社區中種植福音的結果。

這種將福音傳播到街頭的想法可能會在較小的基督徒社區中越來越普遍——微型教會、家庭團體、工作場所的團契等。作為回應,在啟發,我們針對這些不同的情況推出了不同的課程,例如適用於工作場所的啟發課程,適用於監獄的啟發課程,適用於老年人的啟發課程。

分享好消息的責任並不僅僅是牧師或教會領袖的。藉助啟發等在線資源和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分享福音,即使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

4、成為雙工

我們之前提到的小型教會和將福音帶出教會建築,這些小教會的許多牧師和領袖都是身兼數職。他們在教會的服侍通常沒有薪水,他們在職場上還有一份工作。

雙重職業的想法的意思是牧師在職場上工作。這「幫助牧師建立信譽並在他們的社區中與他人建立關係,並打開了福音的大門。」 [i]

然而,這個呼召並不適合所有人。在委身於此之前,請確定你感覺到上帝要你這麼做,禱告並做出評估,以確保這是上帝給你的帶領。對於一些牧師來說,服侍和與社區建立更多聯繫的方式可能是在醫院或臨終關懷中心擔任兼職牧師,或在當地聖經學院擔任客座講師。

5、以不同的方式衡量增長

很長時間以來,教會一直非常關注人數增長,並以此作為成功的標誌。疫情大流行使我們重新評估了教會的真正意義以及我們真正需要衡量的是什麼。

保羅在歌羅西書 1章28節中說,我們的目的是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當會眾們積極地過「在基督里」的生活,當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屬靈成長才是一個健康、興旺的教會的關鍵標誌時,教會就會倍增。

我們開始看到教會在屬靈深度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方面有所成長,我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社會行動,例如「食物銀行」行動向那些掙扎在饑飽線上的家庭提供援助之手,使教會能夠接觸到教會之外的人並將福音帶給他們。

如今我們正處於教會新季節的來臨時期,如何應對這個時期將出現的挑戰和機遇,將對教會在未來幾年和未來一代的傳福音有效性產生影響。

改變歷史只需要十二個門徒。在歷史的進程中,上帝使用我們作為工具,但祂才是解決方法。現在正是教會興起、前進並繼續信靠祂的時候。

 

 

*本文改編自啟發亞太團隊的兩篇文章《教會的 10 種新興趨勢》。

 

啟發課程是一種由當地教會帶領學習的有效的傳福音形式。啟發課程以基督教信仰的本質為核心,幾乎適用於任何情況,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他們朋友的生活被福音所改變。教會現在可以通過各種視頻會議平台在線運行開展啟發課程學習。要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 https://asiapacific.alpha.org/。

 

[i] Connelly, N. (2021). Bivocational Ministry Is On the Rise, and This Pastor Is Embracing It. (https://www.faithward.org/bivocational-ministry-is-on-the-rise-and-this-pastor-is-embracing-it/)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