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雖不完美,卻是我的「家」(有聲中文)

作者:Paul Mok,香港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編者按:教會,可能是基督徒最愛恨交加的一個地方。我們在其中汲取養分,感受被愛,卻又難免在其中受傷,失望。在本文當中,來自香港的作者Paul Mok將用自己的經歷跟我們講述他對教會的體會和反思。你在教會的體驗是怎樣的呢?你和教會有怎樣的愛恨情仇?歡迎以留言或文章的形式分享給我們,讓我們一起來討論「教會」這個話題,找到諸多掙扎或思考的答案

在世上, 每個人都想有一個「家」。但每個人心裡的「家」可能都不盡相同。有的人認為「自由」是他的家;有的人認為「財富」才是他的家;而有的人則認為「和喜歡的人一起」才是家。但作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我們擁有一個另類的「家」——教會。這個家不是我們的烏托邦,甚至還有諸多缺點,我卻還是很喜歡它,為什麼這麼說呢?

 

教會有很多我不喜歡的人,卻可以讓我操練愛

就在我高考前幾個月,教會的牧師邀請我參與一個栽培計劃當導師,對象是一群小學生。一開始,我沒想太多便答應了。直到栽培計劃開始後才發現情況跟我想像中有很大的落差!在我心中,那不是一群小朋友,而是一群惡魔。整個栽培聚會由開始到結束,場面都是失控的。聊天、吵鬧、和投訴聲充斥著整個禮堂。我也是第一次見到牧師怒發充冠的樣子。

這個栽培計劃的時間剛好臨近我要考試的時間。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堅持去當導師。一般來說,這是個很不明智的選擇。每個星期六早上,我會一個人跑到圖書館自修看書,吃過飯後就坐車去教會參加栽培計劃。聚會完後,又馬上坐車回到圖書館繼續看書。在我的小組中,懶散的學生繼續懶散;頑皮的學生繼續頑皮;不信的學生還是不信。在時間和金錢成本上,我可是虧損得要負資產。以致我有時會想:「如果他們不是禰的選民,請禰帶我離開!讓我在更有用的事上為禰作工。」但很快,我就發現「有用的事」是我的成績,我的未來和我的私慾!我把自己的事放在主耶穌的事之先!

於是我很快地又向主禱告說:「主啊,我承認我是軟弱的。擔心參與事奉會影響自己的學業,甚至想退縮。但我承認禰是我生命的救主,禰已把生命中最好的都準備好賜給我了!現在我把禰的事放在首位,以後的路我就放心交給禰,由禰作我生命的領航員。」參與栽培計劃期間,我一直這樣跟上帝禱告,放下自己,盡己所能去愛這一群「不可愛」的小朋友。後來隨著考試開始,一直到結束,我的心裡都充滿著無比的安慰和平安。放榜那天,雖然沒有考取我理想中的成績,因而上不了理想的大學。但上帝卻帶領我走進另一個異象——在廣州服侍主的子民。(參考文章《從香港到廣州,從現在到未來,上帝使我生命成熟》)

在事奉上,我們需要委身時間金錢;在團契上,我們亦須彼此委身去愛對方。因為「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翰一書3章16節。因此,教會是一個「家」,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學習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的「家」。

 

無助的時候,教會給我支撐

大學時,我被宿舍的室友杯葛。在人前,我是一個「開心果」,不會去主動去得罪人;就算別人得罪我,我都甚少反擊。但我的室友因為我跟其他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有些不合群而開始對我產生意見。當我的價值觀,我的尊嚴,甚至我的宗教都受到攻擊時,我會很生氣。但團契中的弟兄會一直鼓勵我、安慰我,幫助我能夠原諒這位室友,並用耶穌的愛改變他。當室友在學業上出賣我,我就在學業上幫助他;我們在社團里的摩擦增加, 我就退出社團減少誤會;他每晚夜夜生歌,我就在睡覺時戴上耳機。

雖然最後我還是選擇離開宿舍,但因著教會的弟兄姊妹成為我生活中的幫助,將上帝的教導演活,我才可以有力量改變自己,去愛我的室友。然而離開宿舍的過程仍讓我感到無比痛苦,而學校也因為各種原因和規舉不讓我入住其他合適的宿舍。那時的我真的半夜醒來,一想到此事就無法入睡,精神狀態也非常差。直到有一晚我終於承受不了這種壓力,於是打開手機的微信,在教會禱告群組中把事情說了一遍。不一會兒,群里的弟兄姊妹紛紛為我祈禱。甚至有些平時我很少接觸的弟兄姐妹也二話不說為我的禱告並安慰我。因著這樣,我感受到了禱告大軍的力量。

當沒有遇到挑戰的情況下,我們常常會誤以為自己很強。然而就是搬宿舍這麼一件小事,卻可以把我打倒。可若我們身邊有一群禱告大軍,我們就有能力面對困難。所以,教會是一個「家」,是一個會讓我們找到一群可以彼此安慰扶持、在靈命上一同成長和成熟的家人。

 

沒有教會的保護,我們太容易迷路

當然,我也曾有過沒去教會的經歷。記得剛到內地生活時,因不熟悉當地生活,加上各種限制,我有長達一年多的時間沒去教會。那段時間的生活就好像一個人去到了沙漠找不到水喝的感覺。而當一個人沒有水喝時,不管看見什麼液體也會想喝掉,哪怕是一些會把我們殺死的充滿鹽的水。

那時,我結交了一群不是主內的朋友,並不時把自己的煩惱跟他們分享。他們也常常解答我的疑問。然而那都是些沒有聖經根據的解決方法,只是人自己的想法而已。但那時的我卻信以為真,把這些話當成真理。我就像沒有牧羊人帶領的羊,根本不知道哪兒才是回家的路。在醫學上,人不喝水三天就會死去,屬靈生命也是一樣,需要被更新和澆灌,否則就會枯死。所以我們需要去教會,參與團契,與弟兄姐妹相交。因為聖經說,「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希伯來書3章13節)

在教會中,會有一群屬靈的領袖作為牧羊人的角色,提供給我們這些小羊靈命的保護。就如耶穌基督在希伯來書12章提到門徒要去領導、保衛、防禦和關心祂的羊群一樣。否則我們就會落入魔鬼的圈套中,失去這永恆的福分。所以,教會是一個「家」,是一個保護我們的靈命,免得偏離奔向主的道路的「家」。

總而言之,除了耶穌基督,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人。這就表示我們永遠不會找到一間完美的教會。可能我們會認為不加入教會也可以成為「好基督徒」,但聖經中卻表明上帝不同意這樣的想法。上帝要我們委身與祂,而加入教會,參與事奉為主的做工,就是委身的表示。可能你很不喜歡現在教會的狀態,或著你覺得自己沒能力去改變教會的人。但我對雅米之前的一篇文章——《一起去宣教,父母卻離婚了,上帝的愛從未離開過》裡面作者父親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上帝並沒有呼召我去改變這些人,而是呼召我去愛他們。餘下便是上帝的工作了。」就如廣東話有句流行語說:「系愛丫! 」我們今天可能沒能力做一個宗教改革。但當不同背景、種族、社會地位的人因著愛聚一起,組成主的家。這就是對世界一個強而有力的見證。是的,雖然我們不能使教會變得完美,但我們卻可以用愛充滿這個「家」。若要這個「家」充滿愛,那麼就需要你我的委身,給我們的「家」付出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當牧師當到抑鬱,我才發現是自己太驕傲(有聲中文)

作者:Jonathan Hayashi ,日本

翻譯:Patty Song,中國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幾年前的一個夏天,有一天早晨我醒來感到特別沉重。我像往常一樣打開聖經開始閱讀。雖然一直以來上帝的話語總能帶給我平安,但那一天,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不知怎的,我內心裡有一種深深的不安感。我感到既沮喪又憤怒,我想乾脆放棄我在教會的一切服侍,轉去做別的事情。

最初的沮喪隨着時間不斷累積,之後我開始陷入絕望,而絕望最終變成了厭惡。我開始失眠,變得很容易生病。我開始對教會和日常生活失去盼望。這種不穩定性和不安全感最終使我變得麻木,我甚至感受不到了任何情緒。我完全筋疲力盡了。最後,我意識到我需要去接受心理輔導了。

一次,當我坐在心理諮詢師的辦公室里接受輔導時,上帝忽然讓我看到了我的驕傲。祂開了我的心眼,讓我看見自己並沒有因為不貪財也不好色而脫離罪的困擾,我知道有一個我必須要開始正視並且比這些還要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我的驕傲。

因着自己的驕傲,我相信我可以憑着自己的能力完成教會的事工。然而,當事情的發展偏離了我的預期時,我就開始憤怒,因為我感到自己應有的權力被剝奪了。

那些層出不窮的帶有攻擊性的問題和似乎已經被遺忘的教會領袖責任讓我覺得厭煩。漸漸地,驕傲的罪把我變成了一個苦毒的基督徒、丈夫、父親和牧師。最終,它導致我得了抑鬱症。

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開始慢慢重新找回那種在基督里的自由。我認為驕傲是一種十分致命卻又常常被我們忽略的罪。這一次,在我這段抑鬱的痛苦教訓中,上帝告訴我該如何面對那常常導致我憤怒和苦毒的驕傲。雖然我還不能完全制伏它,但每當我感到自己要屈服於驕傲時,下面這些方法都能幫到我。

 

謙卑和懺悔

作為一個牧師,我很多時候不能向對方或者自己承認我真的很生氣。相反,當我覺得我的發言權或領導權受到挑戰時,我會說,「我對此感到惱火。我對此感到沮喪,我為此感到氣餒。」

然而其實我是在說:「你們沒有按照我的想法來做。」這就是導致我生氣的驕傲之罪。這並不是義怒,這是有罪的、自私的憤怒。而只有一種方法可以化解這種憤怒:謙卑。

這感覺就像上帝在用一根巨大的屬靈杖敲打我,並且對我說:「Jonathan,你的生命不是以你自己為中心的。謙卑下來,認罪悔改,遠離驕傲的罪吧。」世界並不是圍着我轉的,而我的一生,是為了榮耀上帝而活(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我不應該掩飾我的罪,而是需要悔改。我需要承認我冤枉了上帝,我需要祂的原諒。

C. S.Lewis在《返璞歸真》一書中說道「墮落的人類並不單單是一個需要改進的不完美品,而是一個需要繳械投降的赤裸裸的反叛者。這個投降的過程,被基督徒們稱作悔改。然而悔改並不是什麼輕鬆的事情,並不是吃下一個「謙卑餡餅(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搞定的事兒…..它意味着要治死自己的一部分,經歷某種意義上的死亡。」

悔改雖然不易,但如果我們想要不被驕傲和憤怒捆綁,悔改是必須的。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首先承認我們的假義怒。這要求我們不僅對憤怒本身悔改,還需要為我們給這個憤怒冠以「正義」之名而懺悔。

「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祂必叫你們升高」(彼得前書5章6節)我在教會事工的推進以及在這個有形世界的發展都不取決於我自己。然而我的驕傲卻要求得到立即的效果。「這是我應得的!」驕傲說。

當事情沒有如我們所願的進行,我們就變得失望時,撒旦就會趁機邀請我們去咒詛上帝「你棄掉上帝,死了吧(約伯記 2章9節)」,但如果我們在此時選擇仰望上帝和相信祂,那麼到了時候,祂必叫我們升高。

 

相信並安息在「上帝永遠掌權」的真理中

要戰勝驕傲和憤怒的罪的確很難。我也意識到,我的年紀越大,我就越容易為自己的憤怒問題辯護。正如John Piper在其網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所說的那樣:「基督徒生活中最艱難的戰役之一是與你的怒氣爭戰。」

過去,我不想依賴上帝。我經常拒絕祂,而選擇用我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問題。但在整個過程中我都得不到安息。拒絕將我的怒氣降服在祂的面前、拒絕信任上帝,是一種叫做「自力更生」的驕傲。因着不相信上帝,我便不自覺接待了魔鬼並任其在我的心中和我各樣的關係里為所欲為。

這是一場我們無法靠自己得勝的戰役。不管我們怎樣努力,我們始終無法克服自己的罪。但是我們的掙扎可以將我們帶到掌管萬有的創造主面前。上帝的恩典使我們在謙卑中成長,因為祂除去我們的驕傲。

我們知道基督掌管整個世界和在其中發生的一切(詩篇135篇6節)。祂從不無助,從不沮喪,也不失意。並且上帝的統治是不受限制的。這乃是上帝的屬性。這一事實應該是讓我們充滿盼望的,因為它告訴我們,上帝比我們眼下的問題要大得多。我們沒有理由為眼下的不順心而煩惱,因為我們知道,最終,上帝仍然掌管着這個世界和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藉著禱告把你的掙扎帶到上帝面前

與我們的焦慮和憤怒征戰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禱告。無論何時,無論處在何種景況,我們都可以和主耶穌交談,讓祂知道我們的感受。對於我們任何的請求祂都不會覺得奇怪,因為祂已經知道我們在經歷的事兒了。當承認我內心的真實感受時,我就是在信靠我全能的天父上帝,而這一做法幫助我平靜了內心。

在與抑鬱症鬥爭的初期,我是不可能說出以上這些話的。因為那時,我只是單純想擺脫我的憤怒。我想感到快樂和哪怕暫時的平靜,我不顧一切地去嘗試任何能拯救我擺脫痛苦的方法。

但是上帝對我有別的計劃。祂用我的憤怒告訴我,我的心離世界太近,離上帝太遠。祂讓我看到,我一直都只為我自己着想。最終,上帝幫助我看清,我無法靠自己的能力擺脫罪,而只能仰望基督,單單信靠祂。

就在幾周前,我四歲的侄子中風了,他的身體左側完全失去知覺。這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局面。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沒有人可以告知他之後的情況會怎樣。我甚至不確定我是否有足夠的愛心來繼續鼓勵他的母親。在這個時候我其實很容易就會又回到之前那種倚靠自己的習慣中。然而,過去的經歷提醒我,戰勝憂慮方法就是不受憂慮所迫,藉著禱告來到主面前。

你是如何應對憤怒的?你斥責過使你生氣的人嗎?你是否在忽視或迴避這個問題?你是否允許上帝監察你的內心,讓你看到你生命中的軟弱?你是否提醒自己要謙卑並相信上帝的主權?

振作起來,弟兄姊妹們。鼓起勁來,我的朋友們。上帝與我們同在,祂和我們一起面對我們生命中的各樣掙扎。在風浪翻騰波濤洶湧的時候,把你的信心放在那創造萬有的造物主身上吧,因祂一直用祂那無法抗拒的恩典托住我們。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聖餐:絕對不僅是一項儀式(有聲中文)

作者:Stacy Joy,美國

翻譯:曉晴,中國

語音播讀:楊瀾,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小盒,中國

*背景音樂:www.bensound.com

在我12歲時,父母從抽屜里拿出一摞明黃色的紙擺在我面前,我懵懵懂懂地看着紙上滿滿的經文,父母一邊耐心地教導我什麼是聖餐,一邊帶領我做着紙上的經文填空。

多年來,我一直看着身邊的大人和小孩領受聖餐,也一直央求父母讓我也加入。直到今日,我還是喜歡參與身邊一切的事情!

但就在那個特殊的時刻,小小的我知道了等待的巨大價值。在我們研讀了路加福音22章、馬太福音26章以及哥林多前書11章后,我終於明白這件我一直想要參與的事是多麼的重要。也正是因為我花時間了解了聖餐的重要性,我才得以懷着一顆尊敬、順服的心去領受它。

聖餐絕對不只是一項宗教儀式——不是那種「大人做的事」。領受聖餐不只是吃點餅乾、喝一杯果汁或抿一小口酒那麼簡單。它有極其重大和非凡的意義。任何領聖餐的信徒都應該知道其中緣由,因為基督告訴我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來」(哥林多前書11章26節)。這些話是很有分量的。

聖餐也不是給小孩子吃的零食——它需要信徒分別出時間,聚集在基督面前記念並表明祂的死和祂的犧牲,並且各人要省察自己的心。

宣告基督的死

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保羅說我們領受聖餐,是表明主的死(哥林多前書11章26節)——耶穌用自己的慘死,救我們脫離與上帝永遠分離的境況。這餅象徵著主的身體,為我們「掰開」,以致使我們能有永恆的生命,而這杯代表了主為我們灑下的寶血。

在這個莊嚴榮耀的敬拜儀式中,我們宣告耶穌就如聖經中所描述的一樣,確實是死了。我們也宣稱自己已經降服於祂並準備好過一個基督徒的生命,以此與祂的死有份。在領聖餐時,我們就是在對自己、周圍的弟兄姊妹以及那些還未信主的人宣告上面的一切。換句話說,我們是在宣告主的福音。

 

記念基督的犧牲

耶穌說:「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在領受聖餐時,我們必須停下來記念救主為我們在十架上所做的——祂為了償還我們的罪自己慘死在十字架上。每一次領聖餐時,我都會反思基督是為了我犯的哪些罪而被釘在十架上,然後我會尋求上帝的寬恕並悔改。每當我想起基督的死,我都會想到電影《耶穌受難記》裡面的場景。儘管電影並無法完全還原耶穌當時真實經歷的殘忍酷刑,但卻能幫助我們大體了解那餅、那杯、基督為我們被掰開的身體以及祂灑下的血液意味着什麼。正因為上帝為了我能與祂建立關係而付上了昂貴的代價,我便會更加感恩和敬畏祂。

 

省察自己

關於聖餐,聖經中還提到了另外一項重要原則,就是要求信徒按理喝主的血,不吃喝自己的罪(哥林多前書11章29節)。雖然這聽上去很嚴厲,但卻是在告訴我們,作為基督徒,我們要帶着悔改和謙卑的心領受聖餐。我自己就經常用詩篇19章12節大衛的禱告文來禱告:「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

聖經說,如果我們無法承認自己已知的罪,如果我們在教會中與人爭吵卻未求和解,如果我們對某位弟兄或姊妹心懷怨恨,那我們就應該先不領聖餐(哥林多前書11章28節,馬太福音5章23-24節)。聖餐象徵著基督為我們而死。如果我們都無法為自己犯的罪痛悔,又如何能夠懷着敬畏的心宣告基督的死呢?所以不如等一下,先去與他人、與主和好,之後再參加下一次的領聖餐。

有好幾次,在我還在某個罪中掙扎或者我很清楚我還沒有原諒某個人時,我都沒有領受當天的聖餐。當然,當其他人很驚訝我為什麼不領聖餐時,我自己也覺得有點尷尬。但若與得罪「主的身、主的血」(哥林多前書11章27節)相比,這一點的尷尬就不算什麼了。

我想鼓勵大家既莊嚴又喜樂地來到聖餐桌前,回想基督在十架上的死以及祂復活的應許。這種悲傷和喜樂並存的心情還能在哪裡經歷得到呢?

最後,願我們在領受聖餐時,與全世界一同慶祝——我們共同服事的這一位救主,祂為我們能夠有永生而降卑自己。讚美主榮耀的名。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裡成長

假如教會傷害了我,我要怎麼愛(有聲中文)

作者:Ruth Lawrence, 英國
翻譯:熊永蘭,中國
語音播讀:Jovial,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我出生后的第七天,我的爸爸就成為了牧師,我也因此在他就職的那間教會長大。不像我的哥哥姐姐們,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爸爸不是牧師的生活。而我也很快意識到人們要麼把牧師的孩子放在一個不合理的高標準上,要麼就是等着看他們什麼時候悖逆出醜。

這兩樣我都不喜歡。

只要我可以不告訴別人我爸爸的工作,我就不會告訴。我不想被盤問。我只是想要在不被眾人檢視的情況下來認識和思考上帝以及教會。在我20歲的時候,我終於得出了結論。

我知道聖經是真實的,我也愛上帝。但是我不喜歡基督徒,而這就有問題了,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基督徒。

我可以理解非基督徒傷害別人,甚至也能理解基督徒在怒不可遏時抨擊他人。但是拜託,對於故意傷害其他信徒的基督徒,讓我如何理解呢?

在我小時候,有很多次在教會中,當我們一群小孩子做錯了事,我卻是唯一一個受責備的。隨着年齡的增長,我聽人們說著關於我家的流言蜚語,他們關切的語調和關心的面孔僅僅只是想掩蓋他們八卦的本質,他們其實只是想從我這裡挖出一些信息。最終,我把我的世界縮小到只有我和上帝。我和其他人保持相當遠的距離,不讓他們接近我。並且我儘力保密那些對我很重要的事情。

當這樣的傷害迫使我爸爸離開我們曾經服侍的教會時,我對基督徒再也忍無可忍了。上帝也許愛我,但是我確定祂的子民肯定不愛我。

隨着時間的流逝,當我發現在我們教會發生的別的事情——那些對我家人造成不公平傷害的事情時,我的受傷變成了憤怒。而我越覺得氣憤就越無法來到主的面前,我和上帝的關係也越糟糕。

我茫然無措,進退維谷。我不想遠離上帝因為我愛祂,並且我知道聖經是真實的。但我卻不想和主的教會有什麼關係,因為那是一個令我痛苦的地方。當去教會變得痛苦不堪時,我終於意識到我必須要做點什麼來改變我的心態以及我的想法和感受了。

希伯來書10章25節和約翰福音15章說服了我,這些經文告訴我教會是上帝的計劃。耶穌告訴他的跟隨者“你們要常在我的愛里”(約翰福音15章9節),這聽起來棒極了,但隨後耶穌解釋常在祂愛里意味着我們要順服祂的誡命——也就是說要愛其他的基督徒(約翰福音15章12節)。而我對這部分一點興趣都沒有,因為這意味着我將有可能再次受到教會的傷害。

因為我仍然在這個過程中掙扎,我並沒有與我家人多說此事。但是在我整理我混亂的思緒時我得到了以下幾點發現:

1.基督徒也會互相傷害

這很明顯,無論是基督徒還是非信徒,沒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所以我們會彼此傷害。我也會傷害他人。雖然我常常覺得很受傷也會因此對他們人持有戒心,但說到底,我也在傷害其他人啊。我需要原諒他人對我的傷害正如我也需要被他們原諒一樣。

馬太福音18章講到,耶穌用不憐憫人的僕人的比喻回答了彼得關於要原諒人多少次的問題。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僕人欠了國王很多債,他根本還不起,國王想把他立馬扔到監里,但是僕人乞求國王憐憫他。接着國王展示出了無比的恩典,他赦免了這個僕人所有的債。然而當這個被免債的僕人碰到了欠他小錢的人,卻要他當場還錢,那人還不起,這個剛被免債的僕人完全無視他的乞求,就將他下到監里。之後事情傳到了國王那裡,國王大怒,施行了公義,將這個毫無憐憫的僕人丟到了監里。

這個故事從我小的時候起就開始縈繞在我的腦海,因為我真的非常希望自己能得到恩典,但是我卻很難給出恩典。當我思考最近發生的一切時,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如果我再遇見那些傷害過我和我家人的人,我想要他們知道我不怨恨他們了。

要再見到他們並不容易——我們的生活圈子已經越來越沒有交集。但這並不是說我就不能原諒他們了。原諒他們意味着我不僅不希望壞的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還會為他們禱告和祝福。對於現在我和身邊基督徒的關係來說,這意味着如果我做錯了事就要儘快道歉。

2.並沒有更高的標準

或許因為我爸爸是牧師,以前別人會用更高的標準來衡量我的行為,但是上帝沒有。上帝用同樣的高標準來要求我們每個人,而我們沒有一個人能達到那個標準。正是因為沒有人能達標,所以我們都因着耶穌為我們所做的蒙了恩典。耶穌的寶血為我們每一次的搞砸和互相傷害付上了贖價。

每次我們沒達到那個高標準時,主的恩典都會讓我們再次與祂和好。所以當我感覺我要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時(有時候仍然會這樣),我會提醒自己耶穌已經為我的罪付上了贖價。我可以安息在這個真理中,而不用靠着努力來彌補我的過失。知道上帝不是等着在我出錯時指出我的過犯,而是帶着恩典和寬恕等待我,這一點讓我很受安慰。

3.我們可以選擇回應的方式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意味着總有某個時候我們會受到傷害。而如何處理這些傷害才是關鍵。與其壓抑自己的感覺讓它變成怨恨,我更願意想起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32節里告訴我們的,在我失敗的時候也會有恩典顯現。

因蒙受了這恩典,我也漸漸改變了對待那些傷害過我人的方式。我正在努力改變自己不去那麼快的論斷而是快速地原諒。這並不容易,因為原諒並不是我的本性,也許它也不是你的本性,因此這總是讓人感覺有點顛倒天性。但是上帝饒恕並恩待了我,因此我也在試着這樣對待他人。

正如我所說的,我仍在努力中,很多時候我也沒有用我應該回應的方式回應他人。但是我正在學着將這些帶到上帝面前,求上帝繼續在我心裡做工。

現在,我住在離我曾經長大的那些教會很遠的地方。如果可以,我仍會對我爸爸的工作保密,我也仍然害怕被傷害,但我正在努力不讓這樣的恐懼變成我的阻礙。然而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沒有成功,但我沒有放棄也不想放棄。教會裡滿是破碎的、會相互傷害的人。但他們同樣也是上帝的子民,是被上帝所愛和寬恕的人。

教會是上帝的家,它歡迎你成為其中的一部分。教會是個幫助我們在與耶穌的同行中成長的地方,因為和大家一起並肩與罪作戰比我們獨自一人戰鬥要容易得多。教會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地方,但它是一個值得委身的地方。無論情況變得多糟糕或多痛苦,我都不會全然放棄教會,直到現在我也仍然沒有放棄。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