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中你永遠不該忽視的危險信號

作者:Jess McDonald Ragg

翻譯:Nancy

有聲播讀:小七

 

 

十年前,我還是一個忽閃著雙眼睛、略顯天真的基督徒女孩,不明白人有多危險。

我當時在和一個「前衛的基督徒」約會。他在敬拜團隊擔任彈吉手,穿著很酷的鞋子。他有時也會表現出一些微小的令人擔憂的行為,但我認為(憑我的智慧)我能修正這些問題。即使我和其他人分享了我的擔憂,他們也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成熟,這些行為可以也會被清除。

「我所要做的,」我想,「就是在這段關係中堅定不移。」我想如果我堅持我的想法,他最終會變好,成為「夢中情人」。

劇透警報——我無法改變他。事後看來,這些小而令人擔憂的行為是我本應該註意的早期預警信號。

然而,每當我讀到關於危險信號的文章時,我都會說服自己,我的前男友並沒有「那麽糟糕」,他們「不了解」我的男朋友,這一切都是因為我更想繼續這段關系,而不是去看當時情況如何。

因此,這些令人擔憂的行為以雅各書1章15節中描述的方式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我不得不吸取慘痛的教訓,因為我忽視了警告信號。

聖經說,我們要把事情帶到光明中(以弗所書5章13節,約翰福音3章20節),因為只有在基督的光下,罪及其腐蝕性的影響才能暴露出來。

意識到危險信號意味著你可以讓人們了解你們關係的現實;這意味著對自己的處境要誠實,承認什麽時候出了問題需要解決。

在我與大家分享我最艱難的經歷時,我邀請大家仔細思考和重新考慮任何出現危險信號的關係——約會、友誼或任何其他關係。

 

 

危險信號1:在任何情況下,任何規模的欺騙

「你拿到了嗎?」我激動地問。

他靦腆地笑了笑,點了點頭,「已經調好尺寸了,都齊了。」

我們已經一起挑選了我的訂婚戒指(因為我們談過結婚,我對珠寶很挑剔);都挑好幾個月了,我開始坐立不安。

第二天,我和一個朋友在購物中心經過珠寶店。我看到那個幫我們挑選了漂亮戒指的售貨員。他向我打招呼,然後問我是否想戴上戒指試試看。

「戒指?」我問到,我的大腦蒙了。
「是的,給你的朋友看看。」

我照做了。我進去試了試,給我的朋友看了看,但我心裏非常不是滋味。

當我想到如何與他對質時,不知怎麽的,我開始感到內疚,我的腦海開始為他找借口。「也許他沒有錢,很難承認這一點?也許我向他施壓了,讓他買一些入不敷出的東西?」我想。

最後,他確實很快找了一個借口——說他不想讓我失望,而且當時他沒有錢(儘管他告訴過我他買得起,我已經第一百萬次跟他核實了戒指不是太貴)。

戒指故事只是我聽到的一連串看似微小、往往毫無意義的謊言中的又一個。問題是,我已經習慣了為他的謊言開脫,覺得是因為他沒有安全感;我以為他最終會長大的。但事情越來越嚴重。

 

 

儘管一開始只是一些看似孤立事件的小謊言,但最終還是出現了沉重而複雜的欺騙,這讓我很容易質疑自己——「也許我聽錯了?」,「我真的是這樣聽到的嗎?」這也被稱為「煤氣燈效應」,有人故意讓你質疑你對現實的理解。

撒謊或欺騙的行為裏一點愛意都沒有。正如哥林多前書13章6-7節所說:「不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在關係中的欺騙會破壞任何信任感,而信任感在任何關係中都是沒有商量余地的。

幾年後,當幾個巨大的謊言曝光時,離我最親近的人終於開始要求我劃定一個明確的界限,不再被騙。

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聖經中,主要圍繞著我所禱告的懺悔與和解相關的內容。在這些懺悔的故事中,我遇到了大衛王在《撒母耳記下》11章的故事,他試圖掩蓋自己與拔示巴的罪惡外遇,最終將她的丈夫送上了戰場。

大衛寧願讓一個人死,也不願如實面對情況和後果,這讓我看到,我的前男友也是這樣,決心掩蓋自己的罪行,用更多的錯誤來掩蓋一個錯誤。

 

 

危險信號2:不負責任的姿態

不知怎麽的,所有的錯都總是別人的錯。起初,這是因為一些較小的不端行為,比如下班後多喝一杯啤酒就變成了他不得不倒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睡著,從而錯過我們約會之夜的原因。

幾年後,一位朋友給我發了一張他的Tinder個人資料截圖。我記得我坐進車裏,直接開車過去給他看截圖,眼淚順著我的臉流了下來。

「同事做的,他們讓我做的……」他說,帶著悲傷的眼神。

回到大衛和拔示巴的故事,我們對大衛殺人感到憤怒,但我們看到他在面對先知拿單時,表現出了一種負責的姿態。

《詩篇》第51篇詳細描述了大衛流露出的悔恨和自責。在第3節中,我們看到他哀嘆道:「因為我知道我的過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

雖然承認自己犯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從不承認錯誤是一個主要的危險信號。

一個傷害你卻不願意承擔任何責任的人正在表現出一種極其有害的行為。他們可能會告訴你他們會改變,或者下次情況會變好。或者你會為他們祈禱,祈求上帝改變他們的心。但是,如果他們在犯錯時從不懺悔,也沒有明確的悔過跡象,那麽就沒有寬恕與和解可言。

真正的懺悔,其內核包括承認上帝對罪的憤怒。正如大衛在詩篇51篇4節中所說,「我向你犯罪,唯獨得罪了你……」雖然我們的行為和活動會給他人帶來傷害,我們應該尋求他們的原諒,但歷程始於尋求上帝的原諒與和解。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麽時,我們需要感受到上帝對罪惡的感受,這樣我們才能采取負責任的態度。然後,我們可以像大衛那樣禱告,祈求上帝潔凈我們,為我們造清潔的心(第7、10節)。

危險信號3:當一切都只是嘴上談論,而沒有結出果子

對我來說,這是耶穌說過的最深刻的話之一:

「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 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唯獨壞樹結壞果子。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馬太福音7章16-18節)

如果跟你約會的人嘴上說很多,但似乎從來沒有行動,那麽也許是時候好好考慮一下這段關系了。

我的前男友曾經講起他與上帝的關系來滔滔不絕,但他醉酒,罵臟話,對我(和其他人)發表不恰當的評論,最終不僅被我們一起念書的聖經學院開除,還因為他的不當行為被我們的教會敬拜團隊除名。

雖然我們誰都不完美,但耶穌很清楚,對祂的信仰會結出好果實。

回到大衛和拔示巴的故事,大衛不僅告訴拿單他很抱歉,他還竭盡全力把事情做好。他尋求與上帝和解,並娶了拔示巴。

如果上面提到的任何一個危險信號今天對你來說都是真的,那就聽從一個稍微強硬了一點、稍微智慧了一點的基督徒女孩的建議,把你蒙蔽雙眼的手拿開,然後做點什麽吧。我知道這很可怕,因為這可能意味著必須暫停一段關係,或者與一群有眼光、值得信賴的人進行艱難的對話。

如果你在你朋友的關係中(浪漫愛情或其他關係)發現了所有這些危險信號,這可能意味著要在適當的時候跟這位朋友進行溫和的交談(我個人認為最好禱告適當的時間,上帝真的會提供這些時間)。

提出開放式問題總是最有幫助的起點。

你可以這麽問:「你認為是什麽促使他們做出這種(令人擔憂的行為)?你內心是什麽讓你覺得(所說的行為)沒問題?」;「你覺得有什麽能改善這種情況?」在不假設答案的情況下提問很重要,可以幫助處於這種情況下的朋友感覺到他們對事情有獨立選擇權。

關係是一件美麗而美妙的事情,我們為之而生。但它們需要建立在真理和愛的基礎上,使我們能夠在上帝所創造的,它們原本的榮美裏體驗它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重新思考“另一半”這個概念

 

 

作者:Bima Anugerah,原文是印尼語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洋瀾

 

 

 

前段時間,Instagram上掀起了一股“全國情侶日”的熱潮,活動鼓勵用戶在Instagram上“曬出你的另一半”。對於那些已經有伴侶的人來說,這個活動有趣又有意義——無論是借機真誠地贊許一下自己的伴侶,還是單純的展示自己已經名花有主了。

然而,並非所有社交媒體用戶都有另一半。我自己還是單身,單身的人看到這樣的活動,可能會問“我什麼時候才會有男朋友?”作為一個喜歡研究神學的單身人士,我開始思考“曬出你的另一半”這句話。我想問:“我真的是生來就需要去尋找‘另一半’嗎?”如果我現在還沒有找到的話,我是不是就只是“半個人”了?哇,如果這是真的,我的單身生活該有多不幸?

 

另一半

“另一半”一詞並非是最近才火的。一位名叫庫特·卡拉威(Kutter Callaway)的作家在他的《打破婚姻偶像:重建我們的文化和精神規範》一書中提到了這個概念,我們也能在年輕人經常聽的流行歌曲中看到類似的概念。例如,泰勒·斯威夫特的歌曲《空位》就傳達了人們對愛情的渴望。

在歌詞中,斯威夫特寫道她有一系列的浪漫史。但她仍然沒有放棄對愛情的追求,這就使她有一長串“前任”,“但我仍有一處空位,寶貝。我會寫下你的名字。”通過這首歌,我看到斯威夫特想要強調浪漫的愛情是今生的必需品。以至於,如果自己的內心“空虛”,那我們立即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一個人來填補這個“空白”。

如果配對是必須的,那“另一半”似乎是個正確的術語。如果沒有“另一半”,我就不夠完整。此外,世界似乎對此也有同樣的說法。然而,我卻發現一件讓我無法接受的事。

 

 

我的救主沒有女朋友!

在基督教神學中,我們相信耶穌是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因此,我們必須在我們的主身上去找作為人的真正標準。

如果“另一半”確實是對不完整生命的補充,那麼從未談過戀愛、更不用說結婚的主耶穌是多麼不幸啊!但主耶穌就不是一個完全的人了嗎?祂是不完整的嗎?

當然不是!耶穌是完全的人,事實上,他還是一個完美的人,唯有祂從來沒有犯罪(彼得前書 2章22節)。因為祂是完全的人,才可以代替所有有罪的人類接受刑罰(參見腓立比書 2章7-8節)。如果耶穌作為一個完全的人,卻沒有女朋友,那麼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最近流行的這個詞的含義了。“另一半”這個詞出現在基督教教義中嗎?如果沒有,聖經是如何教導的?聖經教導我們不要指望伴侶使我們變得完整,而是仰望耶穌來完全我們。

像耶穌一樣完全

借用安東尼·霍克瑪(Anthony Hoekema)的說法,成為像耶穌一樣真正的人有下面3個重要方面。

首先,真正的人是與上帝有正確關係的人。這意味著我們整個生命都指向上帝(馬可福音12章30節)。

這種受上帝指引的生活在耶穌的一生中得到了清楚的體現。在耶穌受到撒但的試探時(馬太福音 4章7-11節),以及祂致力於做天父工作的一生中(約翰福音 4章34節),祂都表現出了對天父的順服。

其次,一個真正的人的生命是服侍他人的。耶穌在地上的一生體現了祂對人類的愛。耶穌說人子來不是要受人服侍,而是要服侍人(馬可福音 10章45節)。

第三,真正的人是對創造物擁有主權的人。然而,與一些人破壞創造物的行為不同,耶穌以深厚的愛展示了祂對自然的權威。這意味著,關心上帝託付給我們的創造物是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重要方面。

 

 

你是完整的!

通過耶穌的一生,我們瞭解到,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並不在於是否有伴侶。聖經並沒有將伴侶視為必不可少的那部分,而是邀請我們將我們與上帝的關係、與彼此的關係以及與自然的關係視為成為一個完整人的三個基本方面。

那麼,創世記二章十八節為何說“那人獨居不好呢?”霍克馬的回答引人深思:“但這一切不應被解讀為只有已婚的人才能體驗到作為一個真正和完整的人所具有的意義……婚姻確實更全面地表達和體現了男女關係之間的對立性和相互依賴性,但這並不是排他的。耶穌本人,理想中的人,從未結婚。”(《人: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創造》,第99頁)。

婚姻仍然是一件好事;不好的地方在於對婚姻的狹隘理解。卡拉威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視角:“但我從未暗示婚姻不重要,或者基督徒不結婚會更好。我只是說婚姻不應該是常態……換句話說,我質疑的是那種束縛當代教會想像的婚姻規範性圖景,而不是婚姻本身……我的目標並不是貶低或貶損婚姻,而是通過重新校準和重新框架來提升和擴展我們對婚姻的看法。”(《打破婚姻偶像》,第160-161頁)。

 

 

如果上帝呼召我們結婚,那就為了祂的榮耀而結婚。如果上帝確實呼召你獨自生活,只要目的是為了上帝的榮耀,那麼就獨自生活。這樣看來,不論結婚還是獨居都是好的。

因此,“另一半”的概念只是一個神話。我們從來因著沒有伴侶而不完整。同時,我們可能擁有伴侶缺仍然感到不完整,因為我們忽視了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三個方面。

如果我們現在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們與上帝、與他人和創造物之間的關係是否正確?我們是否在通過尋找伴侶來實現人生的完整?

我也沒有倖免于尋找伴侶關係的陷阱。我需要努力保持對上帝的專注,告訴自己祂才是我生命中唯一的滿足。然而,願這篇文章提醒我們,真正的完整只在基督——真正的完全人中才可以找到。回歸祂那永不讓你失望的愛的懷抱。

回到開頭所說的,在我看來,追隨潮流趨勢未嘗不可。然而,作為基督徒,我們需要對在社交媒體上展示的內容保持批判性的思維。願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3點關於等待的心得——讓等待有意義

 

作者:Kelly Purcell

翻譯:Nancy

有聲播讀:佳音

 

 

當我想到等待時,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幅畫面要麼是:

我在排隊等待結帳,或者我坐在醫生的診所裡,擺弄著我的拇指,等待本應在30分鐘前進行的看診。在那些時候,我要麼用手機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要麼歎氣,頓足,想著如果不用等待我本可以做的其他事情。

等待似乎是純粹在浪費時間。如果我能同時做幾件事,提前完成任務清單,我就會很開心。同時我也是一個做事雷厲風行的人,所以當我在等待別人開會或趕截止日期的時候,會認為他們根本不在乎這件事。

這些關於等待的感受也塑造了我看待自己與上帝關係的方式。

當祂似乎沒有回應我長久以來的禱告時,我就會覺得祂故意不顧我,讓我受苦,或者祂已經把我忘了。

按照這個世界的定義,等待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等待本身並不好受,也不重要,只是為了達到我們的最終目標而必須忍受的過程。

然而,聖經勸勉我們要等候(例如詩篇27篇14節,33篇20節,37篇7節,130篇5節),特別是在等候上帝上。聖經也告訴我們,等待並不意味著停滯不前或無所作為(例如馬太福音25章,提多書2章11-13節)。

考慮到我們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時節需要等待,等待夢想的實現,等待婚姻,等待傷痕癒合或等待有所突破,下面我分享3個幫助我學會等待的心得:

 

  1. 活在當下——有智慧地使用你的時間

我記得在我手術恢復期間,我不能開車或走遠。這是一個漫長而緩慢的時期,但我開始意識到,即使我在等待康復,我也可以做一些事情。首先,我需要做體能鍛煉來提高我未來的行動能力。此外,我有很多時間禱告,與家人在一起,發展友誼,做我喜歡的事情,比如讀書和寫作。

要好好地等待,我們才能充分利用在等待中出現的機會。

上帝賜給約瑟一個夢,這個夢等了許多年才實現。在那些等待的歲月裡,約瑟利用每一個機會來操練他的信心。在波提乏家做奴隸時,大家認為他很值得信賴的,升他為管家。在監獄裡,他用自己的天賦解夢,贏得了護衛長的好感。

在耶利米書29章,上帝告訴被擄的百姓們,七十年後他們將被帶回家。當他們等待的時候,上帝指示他們建造房屋,組建家庭,種植和收割莊稼,並繼續生養眾多。

讀這段經文總是鼓勵我充分使用好我當下的處境,“住在地上”,忠心地做好在我面前的事(詩篇37篇3節)。

  1. 記住:雖然等待是艱難的,但草率的決定可能會讓我們付出更大的代價

當我們在等待中變得不耐煩時,很可能會受到誘惑,沖在上帝之前。

大約六、七年前,我正處於一個過渡期,想要做出一些改變。我覺得上帝在告訴我祂在我身上有一些大計劃,讓我等待。並非是我聽到天堂裡有一個洪亮的聲音在對我說話,而是我的靈裡有一種感覺。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感到不安,開始自己探索各種可能。我飛往新西蘭南部跟進一個工作機會,但沒有成功。我又去見了一個地產經紀人,看看以我的收入買房子是否可行,但最後時機不對。我甚至在全職工作的同時開始攻讀碩士學位,以為如果我願意的話,這將為我在高等教育階段的教學做準備。

但第一學期還不到一半,我就覺得自己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我變得睡眠不足,並忍受著失眠的困擾。第一學期結束時,我意識到上帝的恩典並不在其中,所以我退學了,之後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恢復過來。

將近一年後,當我去湯加宣教時,上帝終於讓我知道祂要我搬到那裡去教書。祂確實對我有個計劃,而且最終實現了。如果我只是耐心等待,那就可以節省很多錢和避免很多壓力!

當我們感覺上帝沉默的時候,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們避免做出輕率的決定,那就是記住聖經對那些“等候耶和華”的人所應許的力量、良善和賜福(以賽亞書30章18節,40章31節,64章4節; 耶利米哀歌3章24-26節;詩篇27章13-14節)。

最近,在我懷疑是否要留在湯加的過程中,證明了這一點。在經歷了手術、火山爆發和被分手之後,我不確定這裡是否還適合我。但是我有一年沒有聽到上帝的任何指引,所以我決定依靠祂最後的指示,直到我得到一個新的引領。

一年過去了,我很感激等待的時間,這讓我從創傷後應激障礙和心碎中恢復過來,克服了一些恐懼。現在我的精神狀態好多了,我感到上帝再次鼓勵我留下來。如果我決定早點離開,我就無法面對我的恐懼,也無法像現在這樣得療愈。

  1. 仰望上帝

在等待的時候,當我們沒有看到有我們所希望的結果跡象時,我們就會感到失望。

箴言13章12節說,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所願意的臨到,卻是生命樹。

我們在等待中如何盼望? 關鍵是要把它與信念結合起來。希伯來書11章1節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信心是我們希望的確據。我們可以憑著對上帝的話語的信心來盼望,而不是沒有確據的一廂情願。

我還在等待,希望自己能結婚。有時候,這種希望看起來像是在懇求和哄騙上帝——“上帝啊,求你了,我想要一個丈夫。請答應我!”——就像一個沮喪的孩子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時一樣。

當我被提醒只有信才能得上帝喜悅時(希伯來書11章6節),我求上帝給我一些可以握住的經文,祂給了我詩篇37篇4節和約翰一書5章14-15節,這些經文向我揭示了祂對我的心意。我對自己的禱告越來越有信心,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以祂為樂,按照祂的話來禱告,我就可以確信祂會高興地聽到並接納我的禱告。

當我繼續等待時,上帝的話語提醒我,我的盼望和信心是在祂身上,而不是在我自己的想法或目前的環境中。

羅素·凱爾弗(Russell Kelfer)有一首美麗的詩,名叫《等候》,就是從上帝回應信徒的禱告和信徒絕望呼求的角度來寫的。作者談到上帝當然可以賜給我們所求的一切,但我們所有的禱告都“蒙應允”可能並不會讓我們更認識祂,也不會幫助我們知道時時刻刻謙卑地依靠祂是什麼樣的。

等候上帝使我們傾聽祂的聲音,加深我們與祂的關係,加強我們對祂的信靠。在等待和未知的時候,我變得格外專心地讀聖經和禱告,期待上帝對我講話,給我鼓勵或告訴我應該怎麼做。

此時此地等候上帝,引領了我去正視我對我的國家發生自然災害和恐懼和對我的未來的擔憂。這使我依靠聖靈得到安慰,並教導我如何在基督裡得盼望。知道等待是上帝計劃的一部分,祂在其中作工,使我不再逃避等待,而是擁抱它。

詩篇123章2節描述了我現在的狀態:“就像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 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 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上帝,直到祂憐憫我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孕期的焦慮中,5個方法幫我學會活在當下

 

作者:Rachae Chong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穆如清風

 

 

在我和丈夫剛慶祝了結婚一週年後迎來了一個好消息——我們有寶寶了!當醫生確認我懷孕時,我們擁抱,歡呼,無比開心。

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最初的興奮被早孕的不適所掩蓋——早晨的孕吐、食慾喪失和整體能量水平下降。這種情況在我懷孕前三個月中持續著,並在第二孕期中也未能消散。我感到非常痛苦,忍不住開始質疑懷孕怎麼會是個禮物。隨後,我們不得不開始為寶寶的到來做準備——採購用品、不停地研究和搜索,以及制定產後護理安排。

將重擔交給祂 

我意識到,在為成為父母而忙碌的過程中,我變得自以為是,執著於把一切都做到完美,忘記了掌管一切的是我們信實而全知的上帝。在我的掙扎中,感謝《馬太福音》11章28-30節的提醒,其中耶穌呼喚那些勞苦擔重擔的人將我們的重擔交給祂,在祂裡面得享安息。我被提醒要放棄自我依賴,把我的計劃交托給祂,深知最終引導我腳步的是祂。(箴言書16章9節)

當我思考將我的計劃交給上帝的意義時,我想到了五種方式,幫助我在這個階段為祂而活:

1·每時每刻依靠祂的恩典

自從我開始進行常規檢查和超聲檢查以來,每次就醫都帶來了寶寶成長的新發現和潛在風險,這又引發了我新的焦慮。首先,我發現我有低置胎盤,這意味著我們無法購買產婦保險。接著我被發現患有妊娠糖尿病,這進一步限制了我本就不豐富的飲食。

當我為這些擔憂而苦惱時,腓立比書 4章6 節提醒我不要焦慮,而是借著祈求將我所需要的告訴上帝,記住祂關照我一切大大小小的事(馬太福音 6章26-30節)。

儘管我們無法獲得保險,但我提醒自己,我們的平安在乎上帝,我們可以信靠祂恩典的供應。我可以依靠從祂而來的力量去適應每一個變化,而不是對我無法控制的事情感到煩惱和憂慮。

2·守護我們的婚姻

即使為人父母的責任令我感到有壓力,我仍提醒自己不要忽視我們的婚姻,而是要繼續去滋養它,因為我們彼此相愛是我孩子看到基督之愛的一個體現。即使是表達感激這樣的細微之事也能讓彼此感到被愛和被關心。

我們還專門留出時間共同研讀上帝的話語,以使我們不僅獲得育兒所需的智慧和指導,也為我們的婚姻提供支持。我學會了與丈夫分享我的恐懼,以使我們可以一起為這些擔憂禱告。一起探討我們所收集的各樣育兒建議也對理清我們對符合聖經育兒觀念的期望有幫助。

我祈禱未來當我們因如何教育孩子或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而爭辯時,上帝能幫助我們記住出於對基督的敬畏要互相順服(以弗所書 5章21節)。

3.在喜憂參半中心懷感恩

回首過去的 8 個月,我非常感激父母和公婆的支持,公婆幫助我準備健康的晚餐以適應我的飲食。我也驚奇於在經歷了無數次的檢查和隨之而來的恐懼中上帝對我一直的扶持和陪伴,祂竟然還讓我在懷孕的大部分時間里能夠繼續工作。我也感恩我的同事們對我的支持,他們知道我的身體限制,樂於替我分擔工作。

4·服侍同為母親的姐妹們

有時候,我對事事做到完美的執著讓我回避媽媽這個群體。我害怕與其他媽媽比較,從而意識到自己沒有為孩子提供“最佳”的條件。

但作為一名准媽媽,我有幸加入了教會的媽媽小組。我是在尋找嬰兒用品時瞭解到她們的,令我驚訝的是,這些媽媽在分享她們的物資和建議上是多麼慷慨。

她們樂於彼此代禱和為彼此提供實際支持,展現出了彼此分擔重擔的美好圖景!我不需要因為擔心自己不好而退縮,因為在我軟弱的時刻,我可以信任基督里的媽媽們,她們會以溫柔待我。

當我想到多麼感激她們的愛與支持時,這也讓我思考如何回報她們的愛和服侍,比如發短信詢問她們的情況,為她們代禱,甚至去拜訪她們,帶一些食物或幫忙照看孩子。

5·將所有的工作視為在服侍主

人們問我是否計劃回去工作。雖然我很欣賞全職媽媽的工作和奉獻(像我媽媽那樣),但在面對難以應對的育兒責任時,確實會有將工作視為“備用計劃”的誘惑。

但正如上帝呼召我們為祂盡心盡力工作(歌羅西書 3章23節),我提醒自己不要將選擇視為二元的——要麼工作,要麼做全職媽媽,也不要認為某一種工作比另一種更優越或更神聖。

相反,我受到鼓勵去思考如何能盡可能地養育我的孩子去敬畏上帝。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我可以參與一些有意義的工作,比如做一些時間自由的工作或更加積極地參與教會事工。

當我感受到肚子里偶爾的踢動時,想到創造主在我的子宮中如何創造著我孩子的肺腑,我不由驚嘆。祂的眼早已看到我孩子未成形的身體,祂為他所定的日子早已寫在祂的冊上(詩篇139篇13節,16節)!

願我不要忘記,我的孩子屬於上帝——他的生命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不是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待的,而是我們在上帝的恩典和給我們夠用的力量去呵護和管理的禮物,應該順服於祂的掌權。

正如我的孩子是上帝獨特珍貴的創造,我也是祂手所造的,在耶穌基督里造成,為要叫我去行善,這都是上帝早已早已預備好的。(以弗所書2章10節)。願祂使我能夠有信心,無論順境逆境,使我都能遵行祂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