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性行為:真愛真的值得等待?

On-Sex-and-Marriage-Waiting-For-True-Love作者: Kezia Lewis,泰國;翻譯:劉學鳳,中國

我出生在一個機能不全的非基督徒家庭,但媽媽還是儘力把我培養成一個負責任、保守和慎重的人。雖然沒有人明確地教導我要結婚後才能有性行為,但我知道應該這樣做,所以就一直等到結婚。

別誤會,等待的過程並不容易。我等待倒不是出於上帝的緣故,因為那時我還不認識上帝。我等待是出於自己。我害怕婚前性行為帶來可怕的後果,害怕自己未婚先孕。而我們家也真是一貧如洗,每天養活自己都很難,我可不想讓情況變得更糟糕。要是再多一張嘴吃飯,媽媽就更加心痛了。

我自然以為能這樣堅持到結婚完全是因為自己的能力。現在我才意識到,其實不然,是上帝不斷地提醒我家裡的狀況,才讓我免於落入試探。

等待真愛

信主以後,我開始熟識一句鼓勵禁慾的標語:「真愛需要等待」。這跟我的想法不謀而合。聽起來很高尚、有智慧,又能讓人接受。是真愛的話,就應該等到許下婚姻的誓約才能發生關係嘛,保留自己的童貞也是給配偶最好的禮物呀。因此「等待」就成為我用來保守自己貞潔的方法。

然後,我開始或認識、或聽說一些基督徒。他們在宣誓卡上簽字,或是佩戴貞潔戒指,竭其一生來等待,10年,20年……然後就等煩了。他們覺得跟大家脫節、感到孤立,也感到孤單。有些人開始厭倦等待,厭倦看着朋友們一個個享受婚外性行為。對此時的他們來說,婚前不發生性行為,就好像是自動放棄了穩定下來之前一樁刺激、美好、充滿冒險的事情。結果,他們扔掉了宣誓卡和戒指,也放棄了自己的貞潔。

有些人則把婚姻看做解決自己對現實不滿的途徑,匆匆進入婚姻。他們興高采烈地結婚,期待他們的配偶滿足自己的需求。結果,他們發現一個痛苦的事實:婚姻並不足以填補自己的空虛感。由於沒能達成自己的期望,他們又傷心又失望。

還有一些人,他們堅守了保守貞潔的承諾,但這樣做僅僅是因為害怕惹上帝發怒。結果,他們與上帝的關係變得只剩下守律法,毫無喜樂可言。甚至還有一些人,不過是把上帝當成自己找到真愛的媒人。

雖然我個人並不反對上面提到的標語,而這樣的標語也的確可以提醒我們保守貞潔,但我還是想建議大家把焦點從宣誓禁慾轉移到跟隨耶穌上。「等待」不是保守貞潔的辦法,耶穌才是。這位可以完全滿足我們的上帝已經屬於我們,我們也屬於祂。祂不是讓我們找到「真命天子(女)」的媒介,祂自己就是「真命天子(女)」。能真正讓我們找到滿足的是上帝,而非婚姻或性。不管這些有多麼美好,都無法滿足我們裡邊最真實的需要——這些只有上帝能夠滿足。

正確的角度

在上帝的創造中,我們就是為親密關係而造的;祂設計我們的時候,也是讓我們渴望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這種設計的一個方面就是性親密。透過這樣的親密,我們與另一個人成為一體。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上帝欽定用此來慶祝婚姻。這就不奇怪我們為什麼會渴望與另一個人結合了,但這種美好卻只是為在婚姻內享受而設計的。

是的,我們應該出於遵循上帝的心意而拒絕婚外性行為。但真的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卻不能僅靠「等」到可以發生性行為的那一天。正如我的一個牧師朋友所言:宣誓貞潔容易,持守卻很難。

這句話在今天看上去更加真實。在這個充斥着色情內容、性開放的文化中,靠自己的力量保守貞潔幾乎不可能。如果你只是在「等待」結婚好享受性,你可能會問自己:等多久是太久?

我知道你會遇到這樣的狀況是因為我在婚前也多次問過同樣的問題。雖然我最終還是等了,但自己卻不停想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屈服自己的慾望。事實上,我們內在強烈的慾望使禁慾變得非常困難。有人能夠控制這些慾望,但大多數人卻做不到——看看當今社會日益惡化的性狀況,我們就知道了。

好不好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不再只關注禁慾的價值、結婚的價值或是性的價值,而是開始在上帝裡面尋求我們的價值?因為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會渴慕尋求上帝的喜悅,我們也會開始問:我該怎樣用自己的身體和靈魂榮耀上帝呢?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

要開啟這樣一個模式的轉換,並在上帝裡面找到我們的價值感,我們可以採取以下行動,好餵養我們的靈命、治死肉體的慾望:

1.通過讀經和禱告,每天與上帝有美好的相處
2.跟隨祂的呼召服侍祂
3.把我們每日的掙扎交給祂
4.多結識一些敬虔愛主、屬靈生命強健的人,讓他們鼓勵我們,並不時關心我們的狀況
5.如果有機會,幫助剛信主的基督徒成長

最重要的是,要在每天與上帝的相遇中渴慕更多認識祂、享受祂的同在。讓耶穌成為我們世界的中心。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講,當我越是圍繞上帝來生活時,我就越不會去做使祂蒙羞的事情。這樣做時,我們會有力量抵擋試探。即便異常難以堅持的時候,即便左右無人的時候,我們都會越來越願意做正確的事情。禁慾或不禁慾都變得無足輕重,因為當我們專註於上帝時,就不會去想這些事情了。這個時候,我們與人的關係就變得更多的是「上帝如何看待我們的關係」,「上帝希望我怎樣生活」,而不是「我可以從這段關係中得到什麼樣的歡愉」。

最後,我想勉勵你:保守自己的貞潔並不是我們給配偶最好的禮物,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才是。因為當人的愛不能滿足你們時,上帝的愛足以支撐你們兩個走下去,直到死亡將你們分離。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聰明的,你告訴我,約會為什麼這麼難?

Why-It-s-Difficult-to-Date-These-Days1-1024x613作者:Victor G,新加坡;翻譯:Jaslyn See,新加坡

“嗨,找時間一起喝杯咖啡吧!”

男生們,承認吧,想在教會向女生發出這樣的邀請真是難上加難,特別是教會比較小的時候。女生們也盡可承認,你們大概不會爽快地答應。這樣的狀況在教會並非罕見,原因可能有很多。

美國青年基督徒雜誌Relevant之前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列出了多種原因,試圖解釋為什麼現在教會的男生不主動去邀約那些常常禱告、愛主、又有個人魅力的女生。作者覺得這是因為約書亞·哈里斯(Joshua Harris)的同名書籍《不再約會》(“Kiss Dating Goodbye”)讓“不再約會”的心理在教會變得普及。

我雖然不完全贊同文中的觀點,但它確實讓我們看到了生活中我們常常忽視的一些層面,而這些又恰恰是需要我們帶着禱告去思考的,特別是當我們想早點甩掉人見人怕的“好人卡”的時候。

所在教會的文化
去教會不是去尋找另一半的。為了進一步把這一認識制度化,有些教會就乾脆把男女會眾隔離開來——男士坐一邊,女士坐另一邊。“教會是敬拜上帝的地方”這一想法讓我們潛意識裡抵制任何像約會這樣的事情,以免影響敬拜。再加上如果教會比較小的話,一旦戀情不成功就會變得很尷尬,因此大多數人寧可不要在教會裡開始任何戀情。

Relevant的一名臉書(Facebook)讀者也指出:“現在教會裡已經大學畢業、可以談婚論嫁的單身女性少得可憐,男生更少。大家又把婚姻看成人生大事,生怕出錯;也擔心婚前性行為的發生,稍微親密的舉動都讓人緊張。這樣一來,在教會談戀愛就變成一件特別尷尬的事情了。”

的確,在很多範圍比較小的教會團體里,大家幾乎不會給約會任何“失敗”的餘地。任何不能以婚姻告終的約會都會遭到白眼,儘管這樣的約會可能帶來個人成長,並讓當事人有機會對另一個人有更多的了解。事實上,就算不能最終走進婚姻,健康的、以上帝為中心的戀情也是可以讓人學到許多寶貴功課的。而這樣的戀情也不一定要以一同服事的形式來發展(喝杯咖啡又怎樣)。

不管你喜不喜歡,能不能與自己私下想有更多了解的人喝杯咖啡,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在教會文化的影響。

個人認識
我們成長的環境千差萬別,因此對兩性間交往界限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對一些人來說,約一個女生出去喝咖啡簡直就是犯罪,而有些人卻覺得喝杯咖啡沒什麼,不用把它看得跟求婚似的。

我並不完全否認約書亞·哈里斯的看法。不管怎樣,他為如何求偶或敬虔地約會列出了非常明確的準則和界限。哈里斯的書強調了“不欺哄他人”這一點(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6節)。對於我們這群跟隨上帝的人來說,上帝給予了我們清晰的引導,明確地告訴了我們一些祂對我們行為與道德的期待。而在此之外,我們就得辨識哪些只是我們自己的認識,並格外留意不將我們自己的看法混淆為上帝的期待了。

我和女友早在參加大學團契(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時就已經是朋友。我們之間的交談也幫助我們從一開始就可以去了解彼此對約會這件事的看法。即便如此,我們開始戀愛之前也還是建立了一些基本原則與界限,希望彼此尊重和遵守。很多時候,這就是在練習如何在一段感情中溝通彼此的期待。

期待
邀請別人喝咖啡這件事情往往被誤會為要有大動作發生。

Relevant雜誌也坦言,現在單身人士中普遍流行着一個概念,那就是每段戀情,即便只是非正式的約會,都應該以結婚為最終目標。當邀請一位女士共進晚餐變得好像向她求婚一樣嚴重時,問題就出現了,因為這會“強迫我們給出往往應該是幾個月或幾年後才能做出的承諾”,基本上就是“本末倒置”了。

各種快速指南(如“基督徒男性不應該娶的10種女性”或“10個應該結束這段感情的理由”等文章)列出了種種我們應該及不應該考慮結婚的類型。這些快速指南的興起大大縮小了我們的可選範圍,最後就只剩下唯一一個完美的適婚人——耶穌。這樣的指南會讓我們產生理想卻不現實的期待。這種期待很危險,因為這讓我們忘記婚姻本質上是兩個罪人的結合,而這個結合是為了更好地彰顯上帝對人生命的改變。由於不合理的期待,許多可以建立良好關係的機會都被拒之門外。

除此之外,讓情況變得更糟的是大家對“適婚”這個概念的過度強調。這種概念給一個想要結婚、甚至只是求偶的人提出了過於誇張的信仰、情緒及經濟要求。有誰真的能完全準備好如此走近另一個受造奇妙可畏的個體呢?

畢竟,戀愛以及最終的婚姻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如果我們已經那麼完美了,就不需要另一個人來磨礪我們了。

在約會之前,了解和溝通個人對求偶或戀愛的各種期待,以及去發現彼此有哪些相似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家把我當成一個反教會現有體制的異己之前,我先快速聲明一下,在我和女朋友正式“約會”之前,我拜見了她的父母,並徵得了他們的同意,還讓他們有機會開誠布公地詢問我的動機、個人經歷,對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我還準備了一個關於我們戀愛的時間表,並徵詢他們的認同和建議(我現在還在繼續這樣做,並向他們隨時報告我們的發展動態),邀請他們在整個戀愛過程中積极參与。我也是那種想要110%確定的人,也會“本末倒置”。

但這只是我的個人認識。我覺得有些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了解彼此的教會文化和成長環境,並顧及她父母(兩人都是基督徒)的感受,畢竟他們如此深愛自己的女兒。再就是,我們要先做朋友,再決定下一步怎麼走。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這樣幸運,可以做出這樣的安排並得到女友和她家人的支持。如果條件不允許,在作出任何承諾之前,也必須要讓大家有機會更多彼此了解。勇敢地邀請別人或接受別人的邀請去吃頓便飯、喝杯咖啡,或者與其他朋友一起外出吧,這些都是不錯的開始。

教會的男生、女生們,鼓起勇氣,喝杯咖啡去!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

真正的朋友

作者:李思億,馬來西亞

18knsY9DFAJVn8n3W-rysgA

對你而言,朋友是什麼?是一個可以一起吃飯看電影的人,還是一個可以聊天聊地聊八卦的對象?到底怎樣的人才能稱之為朋友呢?

我們常說,朋友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人。他們重視你,不會傷害或背叛你。我們也期待朋友之間的感情永遠都不改變。但事實上,你很難保證你跟朋友之間的感情能夠永遠不變,你也很難保證對方真的會在你有困難的時候與你『有難同當』……

還記得初到台灣念大學時,我因為害怕孤單而交了各式各樣的朋友,有不愛上課的,有愛玩愛鬧的……他們都對我很好,而我也很喜歡與他們待在一起。我們會一起慶祝生日,一起出遊等等,那時我真的覺得有他們就夠了。

但漸漸地,事情有了轉變。由於我和他們的感情很要好,所以我們連做報告也在一個小組裡。然而在預備報告的過程中,我們的意見開始有分歧,有些人甚至因為不愛做報告,常常找藉口不參加討論。從那時候開始,我們彼此間的成見越來越深,吵的吵﹑散的散,原本很要好的朋友,感情卻說變就變。

但這件事情並沒有改變我對朋友的想法,我仍然渴望友情。後來,我結交了另一群朋友。我們一起玩,一起去夜店喝酒﹑唱歌。那段時間,我整個人的身心靈都十分疲憊,內心也很空虛。我發現這些仍然不能滿足我對友情的渴望。所以我開始思考自己到底在做什麼。這些人是我的朋友嗎?這世上還會有真正的朋友嗎?我不知道。

當我重新回到教會之後,這一切都有了答案。我原本是個掛名的『二代基督徒』,很不喜歡、也很久沒去教會了。但後來教會的一個姐妹邀請我回教會,我與那裡的人相處了一段時間,發覺他們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他們不聊八卦,卻無話不談;他們不一起夜遊夜唱,但在一起時卻歡笑不斷;他們不鄙視他人,不相互責備,而是互相鼓勵,彼此幫助,相互了解。這才讓我真正體會到什麼叫用心交朋友。

我很好奇,他們是怎麼辦到的?他們為什麼可以如此關心彼此?他們為什麼可以這麼喜樂?答案原來是『愛』——他們以耶穌的愛來愛彼此,以耶穌的眼光來看彼此。

朋友之間,要說『喜歡』是很容易的,就像我喜歡跟他一起玩﹑我喜歡跟他一起看電影,我好喜歡這位朋友;但說到『愛』,就很困難了,你是否可以毫無保留地愛你的朋友呢?然而因著耶穌的愛,我們可以做到。就如同約翰一書4章19節所說:「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

真正的朋友真心愛你,會扶持你成長,而不是讓你向下沉淪。因此,我們交朋友時要交真正的朋友。正如哥林多前書15章33節提醒我們說:「你們不要自欺,濫交是敗壞善行。」

在這個世界上,主耶穌基督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只有祂才永遠不變。我們開心時可以與祂分享,難過時可以向祂訴說,有困難時可以向祂求助;而當我們軟弱﹑力量不足時,別擔心,祂會扶持、陪伴我們走過每一段歷程。我們可以全然依靠祂,無論甜酸苦辣,祂都會與我們同行。

只要你願意讓耶穌成為你生命當中最好的朋友,你就能感受到祂的愛,進而能愛別人,然後交到真正的好朋友。

請將手機調成『朋友模式』

作者:陳明惠,新加坡

18knsY9DFAJVn8n3W-rysgA

2月22號是新加坡的『朋友模式日』。這項運動的倡導者是一群學生。他們意識到,當我們和朋友在一起時,應該把手機放下,最大程度地專注於朋友。

這群學生解釋道:「我們的智能手機有很多模式,比如『飛行模式』和『靜音模式』。我們現在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新模式。無論什麼牌子、什麼型號的手機,都有這個模式。我們稱它為『朋友模式』。將手機調成『朋友模式』是呼籲每個人付出實際行動,在和朋友或親人相聚時​​放下手機。」

這些學生們發起這項運動,是因為他們觀察到,很多人終日黏著手機,沉迷於手機遊戲或社交網絡,以致於大大減少了與人面對面的交流。

你是這其中的一員嗎?你是否對手機有難以割捨的感覺?你會不會時時查看有沒有新信息,或有沒有人讚你的照片?如果哪一天你因手機沒電或不小心掉進廁所而出現戒斷症狀的話,那就表明你真的對手機上癮了。

這不免引發我的思考。如果我們對餐桌旁的朋友或家人都關注甚少,那麼我們給上帝的時間又會有多少呢?我們玩手機的時間本可以更好地用來與上帝親密交流,或好好地研讀祂的話語啊。

也許我們已深陷社交網絡,忘記了上帝正是坐在我們對面的那個朋友。祂正等著我們抬起頭來關注祂。我們不需要給祂發信息,再等單勾變雙勾(Whatsapp的用戶們,你們懂的)。我們隨時隨刻都能聯繫上這位朋友。

「經上記著:『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更要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4章4節,新譯本)在現今的大背景下,我們或許可以將其改編為「人不應單單活在社交網絡中,還要活在每一個得以親近上帝的時刻」。

上帝在以賽亞書55章3節中說:「你們要側耳而聽,要到我這裡來。」(新譯本)祂希望我們密切關注祂。祂希望我們關注祂的『推特』(Tweets)消息並轉發——這些都記錄在祂的話語裡。祂希望我們緊跟祂的instagram,就是祂美麗的創造(#無需濾鏡哦)。祂希望我們隨時都與祂在同一個頻道。

人類真的才剛開始讓交流變得更加便利,上帝在兩千多年前卻早已使之成為可能。問題是:我們願意關注上帝嗎?

(此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