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的朋友放棄信仰……

 

作者:Ashley Munoz

翻譯:Nancy

有聲播讀:小七

 

 

這是一場嚴峻的追趕。我朋友的好朋友幾個月前離世了,從那以後他一直對上帝很生氣。

我試著安慰他,引導他回到上帝身邊。我說耶和華給祂所愛的人預備了好的計畫(耶利米書19篇11節)。我們可能不知道祂為什麼讓這種痛苦降臨到你朋友身上,但我們知道祂掌管著一切——包括祂對祂百姓的關愛(馬太福音10章29-31節)。

但我的朋友根本聽不進去。當我說耶穌關心他的朋友時,他笑了。“如果祂真的在乎,那麼他為什麼會死呢?”我意識到他沉浸在悲痛之中,這也許足以成為他背離他認為自己認識上帝的理由。

目睹我的朋友拒絕信仰真是令我心碎。

這位朋友曾在聖經學習中經常與我分享智慧的見解,我認為他真的有一顆愛上帝的心。在我過去面對艱難的診斷結果時,他坐在我身邊陪伴著我。他是那個哪怕生氣了,也仍然愛我,鼓勵我,支持我的朋友。

起初,我發誓永遠不放棄——不放棄邀請他來教會,一起讀聖經,或者一起禱告。我決心在與上帝的對話中盡可能多地提及他。畢竟,他曾經與上帝那麼親近。我認為如果我堅持向他伸出援手,他肯定會再次回到上帝身邊。

但在這一切發生之前,我決定和父母談談這件事;他們都是老信徒,應該有智慧可以分享。從我與父母的談話中,我意識到向我的朋友施壓讓他恢復信仰可能會適得其反。這可能會讓他對上帝更加憤怒,並且因著我執意說服他做在這段困難時期他根本無法做到的事情而對我生氣。

那個週末,當我去參加我的青年團契時,我們討論了一個問題,即離棄信仰的人是否得救了。有人提出,如果一個人放棄信仰,可能是他們一開始就沒有真得救,然而這也可能帶來一個更有盼望的消息:我們不能否認他們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會信主。

聽到這些,再加上父母的話,我很受鼓舞。雖然我的朋友現在不信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再也不會相信了。

我重新振作起來,開始思考如何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刻向他傳講好消息。

繼續傳達上帝的愛

一個背離信仰的朋友需要愛的程度不亞于一個老信徒朋友,就像一個生病的朋友和一個健康的朋友同樣需要愛一樣。因此,對我來說,不斷向我的朋友表達上帝的愛是很重要的(箴言17章17節),我能效法的最好的榜樣就是耶穌,祂在地上的時候給各種各樣的人傳講真理,儘管祂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會接受。

無論我這位朋友目前處在他信仰旅程的什麼階段,愛他就意味著當他需要陪伴時,我都會在他身邊,要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羅馬書12章15節),並向他展示耶穌那比兄弟更親密的愛(箴言18章24節)。

回想我們交談的那一天,我意識到愛不是和他爭論,甚至也不是向他宣講上帝的愛,那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只需要有人傾聽他。

所以,與其說這些,我不如借一雙聆聽的耳朵和一個可以哭泣的肩膀來表達對他的愛。

凡 事 盼 望 , 凡 事 忍 耐 (哥林多前書13章7節)。我希望我對他表現的愛能讓他再次認識到上帝對他的大愛。

 

召集信徒為他禱告

在青年團契的那場聚會讓我意識到,我們一直都在面臨著一場屬靈爭戰(哥林多後書10章3-4節,彼得前書5章8-9節)。因此,我請求我的朋友允許我與在基督裡的弟兄姊妹分享他的掙扎,以使我們能為他禱告。

 

令我驚喜的是,他答應了,他很感激我告訴我們的朋友們他正在經歷一段艱難的時期並為他代禱。

因此,我們一起禱告,出於對耶穌呼召所有罪人悔改的信心(路加福音5章31-32節;提摩太前書2章1-6節),祂必不丟棄祂的百姓(詩篇94篇14節)。我們一同禱告我的朋友能得 救 ,  領受主所賜的聖靈(使徒行傳2章21節,38節)。

我們今天仍在禱告。我們約定每週在青年團契結束後,一同禱告,並在一周內隨時向對方更新禱告要點。

交托給上帝

我至今仍在學習如何服侍我的朋友。自從他和我分享他離棄了信仰的消息以來,已經有幾個月了,我正在鍛煉自己,準備用幾年甚至一輩子的時間,讓他的心回到基督面前。這有可能永遠不會發生。但我想,“這難道不是更能成為我繼續為他禱告的理由嗎?”

撒旦希望我們氣餒,牠會向我們撒播一個又一個謊言,阻止我們禱告,阻止我們從上帝得力量來對抗牠的破壞工作。但是上帝站在我們這邊,並且祂已經取得了勝利。

我感到欣慰的是,上帝給每個信徒都有一個救贖計畫(羅馬書8章28節),而且只有祂自己有能力實現救贖(哥林多前書3章6-7節)。我可能不知道上帝為我朋友預備的計畫是什麼。但只要祂掌權(我知道祂將永遠掌權),我就可以把我朋友的救贖交托給祂。

幾天前,我決定給我的朋友寫一封信:

最親愛的朋友,

我寫信是想讓你知道你說得對:我不理解你。

我不能夠理解你在朋友去世前不久在電話裡聽到他的聲音會是怎樣的心情。我不明白你有多無助,有多痛苦。我也不明白你現在有多難過,如何掙扎在內疚和悲傷中並處理善後事宜。

我只想說,我很抱歉你不得不經歷這一切,悲傷也沒關係。我知道沒有誰能夠真正感同身受你所經歷的。但我希望告訴你你並不是唯一一個經歷這種痛苦的人,我盼望這能夠給你帶來一點安慰。

我知道你已經告訴我你不再相信上帝了:不相信祂的良善、祂的大能和祂的主權。我很想聽你分享更多。我想告訴你的是我在這裡等你。我可能不完全理解,但我在這裡陪你一起,傾聽你,並與你一起處理這些感受和想法。

我想要來同你一起承擔這些痛苦。陪伴你面對,直到你準備好再次站起來。

隨時與我交談。

愛你的,

Ashley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福杯與苦酒——面對不信的親人,我的盼望何在?

 

作者:清晨

有聲播讀:佳音

 

 

這是一個滑向死亡的世界,生活在這裡的一切都在慢慢消逝,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不敗的花,失去是不可避免的。越是珍貴的,所愛的,我們就越是難以接受離別。有些人匆匆經過我們,失去他們就像荷葉上不痛不癢劃過一滴水珠,有些人呢,深深編織在我們自己的生命經緯之中,那些失去是刻骨銘心的,幾乎自己的靈魂也被狠狠撕裂,隨著逝者沒入死蔭。那時的眼淚,是多麼沉重,那是靈魂的決堤,生命的哀鳴。

關於失去的故事太多了,多得讓人心悸,又讓人麻木。數不清的過來人,將自己的故事在淚水裡浸過,鋪在紙上,多少年的風乾沉澱過後,觸目仍是刺痛。死亡在大地上遊行,叫囂著:我是你們的宿命!但人心天生會滋生愚昧,死亡太常見,以至於我們不以為可怖,反習以為常。死亡雖近,但前頭也還有幾十年的日子,既然無能為力,何必自尋煩惱,不如吃喝快樂吧,等到死亡忽然來敲門的那一天再痛哭便是了!

可是死亡既不是無藥可救的,也不是忽然來臨的。

我們所信的真理安慰我們的心,告訴我們,基督來過,祂必再來,那時死人都必復活,對於信的人,今生的分別,不過是暫時的煎熬忍耐。但是我們的真理也將真相直白地告訴我們,那不信的人,要承受上帝的忿怒和永恆的死亡。一方面,我們不像外邦人對死亡絕望,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像他們可以粉飾死亡。他們常常幻想失去的人變成了天上的星星,或是一廂情願相信他們生活在天堂,借此聊以自慰,我們卻不能如此自欺欺人。如果我們愛的人不信福音,走入了死亡,那沉重的真相就壓在我們心頭,這大概是最絕望的失去吧。我們明知道一條活路,一條死路,卻眼睜睜地看著我們愛的人走了死路。

上帝要我們喜樂,但是我若不憂心我家人的歸宿,只顧著歡歡喜喜享受我自己的永生,看起來是滿有喜樂,我自己卻知道,這裡面有我冷漠自私的罪名。

而且我想我有時候是過於“喜樂”了,時常忘記墮落與救贖,死亡和審判才是貫穿始終的主題,反而本末倒置,滿心滿眼只有我自己今生的生活。我若憂愁,多半是因為生活遇到了什麼麻煩,我若喜樂,也是因為我的生活順遂。我把上帝的救恩故事縮小,小到只有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這麼大,小到只看到“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不為靈魂的得救喜樂,也不為靈魂的失喪憂愁。這種“喜樂”,不過是一種情緒,而不是一種信仰。

我為我那不信的家人真正擔憂過嗎?有的,但是我的愛不足。我每天都要在禱告時提到他們的名字,切切地求上帝憐憫他們,領他們認識真理。我的父親,不善表達,有時倔強又固執,和他的交流總是被他用父親的權威草草作結收尾,拒絕真誠深入的交流,不肯表達他自己,也不願繼續聽我說;我的外公外婆,年事已高,死亡的威脅對他們來說尤其緊迫,但是也正因為他們年老,他們的思想也尤其固化,外公還是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我對他們格外掛心;還有我的弟弟,正在人生成長塑造的關鍵期,我多希望他能在年少的時候就認識上帝,不要隨從世界的潮流,能夠一生走在正道上,但是也正因為他年輕,他的心幼稚也叛逆,曾和他進行的幾次交流都無功而返。

但是我的努力卻僅止於此,我似乎也只有在每晚禱告時提到他們,在平常更多的時候,明明現在的通訊如此發達便捷,我卻也不和他們多交流,也不聯繫關心他們,甚至也很少想到他們。若說我愛他們,唉,這是多麼膚淺的愛呀。距離我這麼近的靈魂正搖搖欲墜,我卻幾乎熟視無睹,只為我自己的生活瑣事牽腸掛肚,我的喜樂憂愁都很少與他們相關,很少與上帝的國度相關,若說我有信仰,唉,這是多麼膚淺的信仰啊。

我知道,我曾經也是像他們一樣的人,閉目塞聽,像那黑暗不願接受光,但是上帝還是敲開了我的心門,去除了我的石心,給我一顆肉心,讓我可以認識祂、愛祂,也更好地認識人、愛人。如今,上帝既叫我重生,給我這樣嶄新的生命,我的心就不能再和曾經一樣只想著自己,對我所愛的人堅硬如石。而那真實的愛不是誇誇其談出來的,而是用火把點燃火把,生命點燃生命。上帝垂聽我的禱告,但我也需要行動,也許我正是祂用來挽救他人的管道。

我的性格是不愛交流,但這也許正是我應該付代價的地方,比如說此時此刻就拿起手機關心家人的生活,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中向他們分享上帝恩典的灌溉。畢竟,我怎麼能口口聲聲提到愛,卻在真實的生活中,不願付出代價作出愛的行動呢。最後的結局是如此緊迫,容不得我掉以輕心。

但是,如果最後那不可挽回的失去還是發生了呢?我想大衛是有智慧的人,他說:孩子還活著,我禁食哭泣;因為我想,或者耶和華憐恤我,使孩子不死也未可知。孩子死了,我何必禁食,我豈能使他返回呢?(撒下12:22-23)

我只好禱告,切切地求主給我信心,讓我像大衛一樣能得寬慰,又能像約伯那樣宣告: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上帝是掌管萬有的上帝,祂有權掌管人的生命,而祂也是滿有慈愛的上帝,祂雖在高天之上,卻絕不會輕看渺小人類的悲痛和眼淚。基督曾飲了死亡和被棄的苦杯,我們的哀傷祂都切身地懂得。沒有人比祂更懂得愛,沒有人比祂更深地體會過與所愛隔絕的黑暗和痛苦。祂按著自己的形象造人,給人靈魂,教會人愛,可是因為罪,我們也會因為愛而哭泣,我們流的淚,祂都看到,都理解,都收納。我們的上帝在天上垂看,與我們一同等待。看哪,那給我們的應許是怎樣的: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21:4)

是的,我相信,那一切的眼淚中也包括我為親人的失喪而流的淚,上帝的奧秘是難測的,祂的應許卻是信實的,我不知道我要如何得安慰,但卻相信我一定會得滿足的安慰,那時我們必要從心底裡發出感恩和讚美:天地萬物的主,感謝你,你的意思原是好的!

在這個世界上,最沉痛的失去,就是靈魂的失喪,面對這樣的現實,除了信心,我不知道還能靠什麼活著,除非上帝的話語托住我,我就難以得平安和喜樂。今生是需要忍耐等候的,但仍是有盼望的。也許,如果不是我的親人朋友的悖逆,我便不懂得以上帝的憐憫為懷,不懂祂為靈魂失喪而感到的心痛,又哪裡會懂得傳福音的急迫。

死亡不是無可救藥的,那福音已經賜給我們;死亡也不是忽然來臨的,它是在很多年裡一點點逼近,一步步蠶食,多少人正在被它蠶食,可是還沒到最後,還可以回轉。上帝用肉心換了我的石心,讓我這坐在黑暗裡的人,也看到福音光明的照耀。我便沒有理由麻木淡漠,推卸責任,卻要在我愛的人中間,不信的人中間作光作鹽,作福音的使者;神有至高的權柄和完全的智慧慈愛,我就相信,祂必要救我離開因愛而生的憂傷困苦,最終我會明白,無論是失去還是得著,一切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這是我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安慰。雖然這酒在我口中發苦,但我手中的杯仍是上帝賜我的福杯。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寫在結婚四周年

 

作者:驚悅

 

當我們專注於今天,常常會忘記時間。婚後的每一個今天,組成了我們婚姻的四年。以前總覺得各樣生日節日麻煩得很,需要花心思準備,把精力消耗在這慶祝似乎就過於形式化,認為不過也罷。因為幸福確實在於每一天,而不在乎某一天。但是越生活越發現一些日子的重要。比如生日,不再關乎蛋糕和禮物,而是提醒我那個人的重要,他曾在期待中到來,也該在關係中被愛。比如紀念日,不是非要誰給誰慶祝,不是那個日子重要,而是那個人很重要。我喜歡在結婚紀念日回顧自己的婚姻,我想要在每一個今天數算祂的恩典。

如果要在四年的婚姻生活中搜索一個關鍵字,那麼我想是“等候”。我是個急性子,種子剛剛種下我就迫切期待著開花。而婚姻中彼此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成長和改變是在不經意間發現的,往往不會在我們所預期的時間內發生,因為這並不是我們的工作。結婚的三年裡我們少有爭執,較為溫馨的婚姻生活常讓我以為婚姻其實很容易。當然只要我們都願意順服上帝,建造榮耀的婚姻也並不是那麼難。養育一個孩子對一對夫妻的挑戰並不大,特別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總是帶著包容去愛,少有要求和責備。但是隨著二寶的出生,大寶的長大,我們在教育孩子的事上開始有分歧,我們每日為著家庭和孩子忙碌卻疏忽了彼此。

多少家庭為了家庭忙碌最後卻失去了家庭,在這第四個年頭裡我開始有了一些體會。我的丈夫是一個在工作上殷勤忠心的人,對家庭也很有責任感,甘心承擔著對家庭的供應。在家辦公的緣故,他每天和我們在一起,家庭和工作糾纏在了一起,常常讓他感到力不從心。他出於對我的體恤,願意分擔許多的家務,工作的時候也常常會被孩子的事情分心。我提議讓他到書房單獨辦公,他卻說就在客廳,因為這樣還可以幫幫我。我知道他是為我考慮,我也不再推脫,只是他能夠專注於工作的精力越來越少。我們一起帶孩子,他下班後也願意承擔家務,我們一起為著這個家忙碌著,每天一睜開眼就是做飯、帶娃、工作、家務。日復一日,我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他把精力放在了家務上。我們越來越少有精緻的溝通。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二寶轉眼就一歲了,我們卻在時間的蹉跎中模糊了對彼此最初的那份愛。我們每天一起做著很多事情,分工明確,也會為彼此付出和考慮,但我們的關係就像是24小時共事的同事,互幫互助互相尊重。缺乏良性溝通也成為我們關係的破口。更多是在教育孩子的事上打破沉默。我近乎指責的糾正,他消極的抵擋。我們關係的張力也越來越大,我第一次在婚姻中感受到無力的絕望。曾經的無話不談,變成現在的溝而不通。我總是試著解決問題,但對方總是在逃避。我一次次在上帝面前哭訴,我覺得婚姻太難了,我無法成為一個合上帝心意的幫助者,因為我的配偶似乎根本不需要我的説明。

上帝沒有馬上回應我的禱告,而是任憑我們各自在自我中掙扎著。有段時間因為我身體的軟弱,我的媽媽來我們家住了一陣子。一天晚上孩子們入睡後,我倆難得放在手中的事情出去走一走。月光下我們坐在長椅上,樹影搖曳,我們聊起了那個許久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在教育孩子的事上,他優先考慮的是我的感受。而我卻要求他去體恤孩子。次序的混亂會在矛盾和衝突中表現出來。我們都忘記了上帝是我們生命的首位。

疫情三年讓我們的生活受到許多影響,其中之一就是有家不能回。我也在婚後的第四年第一次回到我先生的家鄉。雖然四年裡跟公婆常常在網路上互動溝通,但當我真的來到公婆家,面對“遠嫁”這一事實的時候,一個陌生的環境,一雙不曾瞭解我的父母,兒媳婦本能的敏感與不安開始在我的裡面作祟。婚後我們一直在我的家鄉城市生活,接觸我的父母更多,所以婚後一直是我扮演著配偶和父母之間的調和者。

當我們帶著兩個孩子一同回到先生生長的地方,他在父母面前放鬆了起來。公婆對我很好,我在那裡被照顧得很好,也很放鬆,但是情感上仍有一絲的拘謹,尤其在聽不懂的方言上表現了出來。我努力跟公婆溝通,他們也耐心地用普通話向我表達,但是當我有聽不懂想向先生詢問的時候,他卻告訴我,忘了。有時候是表示因為自己能聽懂許多內容所以就自動忽略了。越是親密的關係越是需要更多考慮對方的感受。而在日久相處的婚姻中,我們理所當然地讓對方情感自助。其實關係越是親密,對彼此的期待也會越高,對彼此的包容也會越深厚。精美的房屋需要建造,婚姻的殿堂也是如此。我們最初在愛中建立的婚姻,也在日後的相處中磨滅了對方的期待,消耗了彼此的包容。

但是矛盾和衝突是我們溝通的機會。我們需要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説明對方瞭解自己,而不是在沉默中任憑對方去猜測。主動是我擅長的,忍耐是他的品格。我終於看見了上帝的工作。我雖然願意主動敞開自己解決問題,但是我需要忍耐等候。人的成長改變需要時間;上帝做事也有自己時候。他雖然願意寬容忍耐,但是問題在積壓中被遺忘,生命並沒有在破碎中成長。我學習當他準備好傾聽的時候,訴說我的感受。他也在突破自己面對質問的恐懼,主動地面對問題,和我一起處理問題。

上帝是垂聽我們呼求的,我們的婚姻是祂所設立的,祂也必負責到底,我們需要在其中順服,然後忍耐等候。這本身就是一個蒙福的過程,是憑信心不憑眼見的過程。我們耐心等候上帝,也彼此等候。痛苦的時候,等一等,那是因為上帝正在施工。祂在婚姻中借著我們彼此將對方打磨成最像祂的樣子,好使祂得榮。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讓上帝與我們的“不安”同行

 

作者:聖夏

 

不安、焦慮、恐懼、擔心,這些心理和情緒,在這個時代通過網路越來越被我們熟知。通過網路社交媒體查看他人的狀態來匹配自己的感受,這樣的行為也變得越來越普及。或許是看到朋友圈中某個朋友的旅行分享、美食分享、家庭婚姻,工作狀態的時候,認為每個人都過得比自己好的時候,不安也就從這些比較中產生。

於是我們開始立志,努力要像她們那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便開始採取各樣的策略來平復我們的情緒,消除我們的不安。我們試圖通過列計畫,通過做事情來讓自己忙碌,來壓制我們的情緒,讓自己過得好受一些。我們以為我們找到了安撫自己情緒的秘訣,但其實我們的不安、焦慮、恐懼,擔心還是毫無徵兆地出現,而我們則只能選擇被動地壓制平衡。

作為基督徒的我,也有屬於我自己的一套壓制方式,那就是靈修禱告。每當我感到焦慮的時候,我就會到上帝面前禱告,去坦白我的焦慮,但是其實我在上帝面前坦白自己焦慮的時候,只是很表面地將事情向祂坦白,並沒有求祂幫助自己去思考產生焦慮的更深層原因,而只是想上帝幫助自己,快速地去壓制消除心裡不的安情緒,幫助自己恢復到喜樂、輕鬆的狀態。

如果靈修禱告不能説明我達到我的目的,那我也會看其他輔助的屬靈書籍。在《品格至關重要》中我看到作者真實坦白自己的軟弱,講述自己的遭遇,承認自己的不足。那段時間我心裡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心裡感到一絲的輕鬆,從那時起我心裡好像開始覺得,承認自己不能、不行、做不好,好像也是可以的,因為就連信主那麼多年的牧者不也是會遇到很多自己解決不了事情嘛。上帝鑒察我的心,知道我一切心思意念(歷代志上28章9節) 因為上帝在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就在我的心裡動工。祂按照祂的時間預備我,給了我充足的時間,來讓我學習坦白承認自己的軟弱,但是這對我來說並非容易的事。

直到有一次,我再次陷入不安和焦慮的情緒中,我試圖重複之前所做的事情,但是這次似乎效果不是那麼明顯。我躺在床上睡不著,腦子不停地在盤算。心裡有個聲音問我:如果你只是想追求輕鬆開心的狀態的話,不是只有信上帝這一條路的,很多方式都可以的。所以你為什麼信上帝?相信祂能帶給你什麼?

當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只是把上帝當成了工具,一個能夠幫助我消除心裡不安的“橡皮擦”。我相信上帝有能力,但我相信上帝的能力只能夠幫助我消除不安,而不是帶領我認識那個令我感到不安的原因;又或者我不想去面對,規定祂只要消除我的不安就可以了,不要去深究其中緣由。其實是我不讓上帝作我的主,而依舊選擇自己作自己的主。

上帝也通過牧者來幫助我看到,我不安背後的原因是我自己心裡的標準,就像保羅說的:“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羅馬書7章21節)。我心裡好像住著一個審判官,誰都要按照他的標準來行事,如果是我自己沒有達到那個標準,我就會自責,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因此我總是要做些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我總是要去合乎那個標準,我心裡才會有平安。如果是我身邊的人沒有達到那個標準,我就會批評她們,會對她們生氣,甚至會強迫她們按照我的標準來行事。“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我是喜歡上帝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羅馬書7章22-23節)。因著這個原因,我時常覺得自己不受控制,更準確地說,是被它所控制、所捆綁。

感謝上帝,因為祂向來體諒愚蒙的和迷失的人(希伯來書5章2節),堅固我們的軟弱(約伯記4章3節)。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體諒以色列人的不安和焦慮,賜嗎那、降雲柱遮日,火柱照明;上帝帶領以色列人進應許迦南之地,知道以色列的恐懼和害怕,只是圍城繞三日便破敵。上帝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

我知道我能發現自己裡面不安的原因,不是靠我自己,而是上帝親自引導我查看。當我發現原因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並沒有想像那麼恐懼,而是感到被安慰、被醫治、得了安息。(出埃及記33章14節) 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上帝並不像我所想的那樣,著急處理我的不安情緒,而是允許我帶著不安的情緒來到祂的面前,讓我在不安的情緒中去看見自己內心深處與祂不一致的價值觀。好讓我的生命可以向上帝的標準調整。我也要承認這並不是說我就不會再有不安和憂慮了,但是我能夠帶著不安的情緒和信心,邀請上帝同我一起面對,為我爭戰。

親愛的弟兄姊妹,不安、恐懼、焦慮,擔憂或許使我們身心疲憊,但是我認為這也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因為有了這些情緒,我們才得以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人而已。我們更加清楚和上帝的差距,才能使我們回轉向上帝,承認祂是我們的上帝。我們實在感恩,祂是明白我們軟弱,揀選就不拋棄我們的上帝,因祂說:“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以賽亞書41章10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