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靈修 | 約伯記簡介

作者:Paul     有聲播讀:穆如清風

 

書卷簡介

  1. 作者:

有關於約伯記的實際作者是誰,我們基本上無法得知。 根據猶太人的傳統,本書是由摩西所寫,或是由他改寫的。 而如果我們從經文的內證來看,會發現約伯應該是生活在族長時期(亞伯拉罕的時期),甚至是早於此時期 ; 因此,越靠近族長時期似乎就越有可能是約伯記的作者。所以,有些認為約伯記的作者是在第一或是第二世紀的論點,就會稍顯站立不住。但是,我們仍必須要承認:到目前為止我們只能推論,卻無法確認約伯記的作者是誰。

儘管我們對於約伯記作者的實際身份無法得知,但卻可以透過經文對於作者有合宜的認識。我們無從得知他是否為以色列人,卻能知道他的希伯來文造詣極高,是位智慧的學者,也是一位耶和華忠心的僕人。

  1. 寫作日期:

由於難以推斷約伯記的作者是誰,因此對於成書的日期確認也顯得相當困難。根據經文的內證,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幾個可能時期:

  1. 族長時期。
  2. 所羅門時期。
  3. 主前第八、七世紀。
  4. 主前六世紀,耶利米先知的時期。
  5. 被擄之後。
  6. 瑪可比時期,主要是在主前二世紀。

上述每一個時期都有其支持的學者,以及能夠找到部分的經文內證 ; 但如果從整本約伯記來看,卻都有其站不住腳之處。有鑒於在討論作者的段落,筆者以為越靠近「族長時期」的可能性越高,因此會較認同安德生的看法:「約伯記可能是在摩西與以斯拉之間的任何時間寫成」。 但無論如何,約伯記的成書日期並不影響我們去認識和理解這卷書的信息。如唐佑之所說:「寫作日期並不重要,因為其中的信息是超時代的,可適切任何的時代」。

 

  • 主要文學類型:

約伯記的文學類型相當豐富且卓越,甚至對於西方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約伯記中,我們幾乎能夠看到所有舊約聖經的文學類型,像是:詩歌、咒詛詩、哀歌和智慧格言等等。 在本篇簡介中,我們無法介紹所有在其中出現的文學類型 ; 因此,筆者只會簡介其中一個主要的文學類型——智慧文學。

猶太人的希伯來聖經可以分成三大類:律法書、先知書和聖卷 ; 而聖卷的頭三卷書就是:詩篇、約伯記和箴言。我們可以合理地相信,猶太人之所以將這三卷書歸成一類,是因為它們共通的主題——智慧。而約伯記更是希伯來智慧的代表。 那麼,約伯記是在探討什麼樣的智慧?筆者認為只要我們認真地讀完一遍約伯記,便能發現是面對苦難的智慧,以及誰比誰更有智慧的議題。而最終,我們能看到耶和華在炫風中的顯現,使我們明白唯有「祂」才是那真正的「智慧」, 也唯有在祂裡面才能找到面對苦難的真智慧。

神學主題

  1. 苦難

如果我們要從約伯記中找出一個神學主題,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是「苦難」。而這個問題,也是從古至今所有的智慧人都在思考的大哉問。也就是「人為什麼要受苦」、「苦難從哪裡來」、「為什麼這些苦難會臨到我身上」; 這些問題也是約伯和他的三位朋友在彼此辯論的——「人為什麼受苦」。而當我們藉著約伯記裡耶和華上帝與撒旦的對話 ; 約伯與他三位朋友之間的來回交鋒 ; 約伯對上帝的呼求與禱告 ; 最後,耶和華上帝向約伯的顯現 ; 我們便能開始學習用一個比這世界哲學更整全的圖畫來思考「苦難」的意義:就是約伯記並沒有回答我們所有關於苦難的疑問,但卻告訴我們在一切的苦難之上,有一位超越一切的上帝 ; 祂是那位全知全能的掌握萬有的上帝,同時祂也是那位滿有恩典、憐憫和慈愛的救贖主。

  1. 對上帝的認識

伴隨著苦難的議題,在約伯記中另一個常被拿出來討論的主題,就是:「上帝是否為公義的——也就是『神義論(theodicy)』的議題」。簡單的介紹「神義論」所討論的內容,即是當我們環顧這個被死亡和痛苦所主導的世界時,不禁會發問:「若真有一位上帝,那麼祂是公義的嗎?如果祂是公義的,為何會允許世上有這麼多的苦難」?相信各位讀者對此議題一點也不陌生 ; 因為,不管我們是抱持著什麼樣的信仰或是世界觀,這都是我們必須要「誠實」面對和回答的問題。因真實苦難的來臨,會脫去我們虛偽的面具。

而類似苦難的主題,在約伯記中似乎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神義論」的答案 ; 但透過約伯最後的回應,我們卻有了不同的觀點。在一切的苦難之後,約伯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約伯記42篇5-6節)」。約伯在遇見上帝之後的反應,讓我們想起了舊約的另兩位偉大的人物——約瑟和以賽亞。當以賽亞遇見這位全能的上帝時,他也呈現了類似約伯的反應(以賽亞書6章5節); 而約瑟在經歷過一切的苦難後,他也真實地經歷這位上帝,說出:「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世記 50章20節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約伯記甚至是整個舊約聖經,都沒有要直接告訴我們「上帝的公義」和「世界邪惡」之間張力的答案。反之,約伯和舊約的敘事讓我們看到,苦難和邪惡會成為這位全能上帝手中的工具——使我們能夠認識祂、經歷祂和享受祂的平安,最終我們會在這邪惡的世界裡屈膝敬拜祂,彰顯祂的榮耀。

與新約關聯

在約伯記中,苦難和上帝的公義這兩條看似相斥的敘事線,在新約聖經中有了真正的交集。約伯是位義人,當他受苦時,他向上帝呼求公義 ; 而新約有一位比約伯更好的、那真正完美的義人——耶穌基督,祂一生完美地順服律法,活出天父上帝的旨意,祂是真正無罪之人 ; 祂本該擁有的是公義的冠冕,但祂卻為了彰顯「上帝的公義」而「受苦」。因為祂在十字架上承擔我們這群不公不義、本就該承受痛苦與上帝的憤怒之人的刑罰,彰顯了上帝完美的公義。上帝允許約伯受苦,但卻保存他的性命 ; 而上帝不只是允許耶穌基督受苦,更是讓祂承受罪的工價乃是死,彰顯了上帝完美的慈愛。唯有耶穌才是那真正受苦無辜之人 ; 但祂卻甘願捨去祂自己(約伯並不甘願),為的是讓我們這群該死的罪人,得以在一切的患難中享受從天父上帝來的真平安 。 因為我們如今領受的不再是奴僕的心,乃是兒子的心,使得我們能在一切的艱困中呼叫:「阿爸父」(加拉太書4章6節)。安德生說得好:「但耶穌卻背負了所有人的罪孽。作爲所有罪人的代替者,祂的苦難是懲罰性的,背負罪的死刑;它們也是以愛充分而真實地共享我們人類所有的光景,這愛將自己徹底投入苦難的熔爐中」。 如今這位救贖主耶穌基督祂已經復活了,祂長遠活著為著屬祂的人代求(希伯來書7章25節);  因此對於基督徒而言,所有的苦難之路都有耶穌基督藉著聖靈與我們同行,到那日我們必與祂一同得享超越約伯的榮耀(約伯記42章10-17節)。而唯有從耶穌基督受難和復活的亮光中,我們才能真正瞭解約伯記的含義。

對於約伯記的應用

藉著約伯記,我們可以看到上帝直接否定了約伯三友的宿命論式的苦難觀。也就是,過往在我們文化中很盛行的一種「機械式」的苦難觀(因為我做了A得到苦難,或是我沒做A得到苦難),這並不是聖經的苦難觀。同樣的,在我們的文化中,也提倡另一種正向思考式的苦難觀 ; 就是強調苦難不是真的苦難,「換個角度想就沒事」的思考模式,這也不是聖經的苦難觀。因為透過約伯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苦難是如此的真實,因為罪是如此的真實,讓我們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約伯的回應,是我們可以首先去思考的。因為從上帝的回應中,我們能夠看到祂並沒有責備約伯的詢問和哀求,但是祂要約伯去觀看祂所創造的世界,來思想上帝的偉大和超越。如同詩篇的作者一般,上帝並沒有禁止我們來向祂呼求和哀痛 ; 但是上帝要將我們的眼目,從定睛在環境和這個世界的敗壞上,轉向祂榮耀的全能和慈愛。

而如今所有天父上帝的兒女們都擁有了比約伯更美的祝福和確據。因我們真實地看到我們的救贖主耶穌基督,祂為我們承擔了我們永遠無法承擔的真正痛苦—上帝的忿怒。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現在的痛苦」中祂必與我們同在,將祂的平安和更美的應許賜給我們。所以,苦難對基督徒而言是真實的,是痛苦的,卻也是有益的。我們可以享受在基督裡那真實的平安 ; 我們也可以因著經歷過苦難去安慰那些正在苦難中的人們(哥林多後書1章3-7節); 最終,如同基督的釘痕是祂的榮耀,我們這些與基督一同受苦之人,苦難也成為了我們的榮耀。

 

啟示錄 21章1-4節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裝飾整齊等候丈夫。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做祂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做他們的上帝。 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參考書目:

安德生。《約伯記》。潘秋松譯。丁道爾聖經註釋。台北:校園出版社,2010。

 

朗文和狄拉德。《21世紀舊約導論》。劉良淑、黃業強和鄔錫芬譯。台北:校園出版社,2012。

 

唐佑之。《約伯記》。天道聖經註釋。香港:天道書樓,2016。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約拿書》簡介

 

作者:謝葆芳

 

《約拿書》是舊約中 12 部小先知書中的一部。與其他先知書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主要是敘事體(而其餘的先知書大多是詩歌體)。

約拿給以色列的預言(主要記錄在《列王紀下》 14章23-28節)很不同尋常,因為其他先知都是宣布對以色列民拜偶像的審判,而約拿卻給出了平安富強的信息,儘管在一個惡王的統治下卻依然得到了領土的擴張。

重要的一點是,據說約拿是上帝派去向以色列以外的國度傳福音的第一個「宣教士」。由於當時的亞述處於相對較弱的時期,並多次與其他國家發生衝突,這樣的環境可能有助於亞述人聆聽上帝的信息。

約拿的預言——不管是對以色列的還是對尼尼微的,都強調了上帝的憐憫,讓人們看到儘管他們犯罪,上帝仍然選擇赦免他們,不讓他們毀滅。

 

作者

《約拿書》沒有明確說約拿是作者,儘管許多學者認為他是,因為書中有太多的細節只有他自己知道。大多數人都認同這本書是基於約拿自己對其尼尼微之旅的描述而寫的。

 

寫作時期

書中的事件發生在公元前 780-753 年之間。據說這部著作可能早在公元前 8 世紀中葉就開始著筆了,然而許多學者認為它是在公元前 3 世紀完成的。

 

核心主題

約拿的故事指出了上帝對祂創造物的憐憫之心,祂不僅渴望拯救我們,也想要拯救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那些在我們看來「不配」祂恩典的人,甚至那些與我們為敵的人。

 

這本書還讓我們看到:

上帝對世界萬物有絕對的主權(興起暴風雨,派去大魚)上帝堅持不懈地要傳遞祂的信息(兩次為同一個使命召喚同一個先知)

 

當人們悔改時,上帝願意寬恕他們並不再審判

這本書向我們顯明了上帝豐富的恩典——不輕易發怒,滿有愛——以及我們需要謙卑和悔改。

需要悔改的地方包括當我們不相信上帝的計劃時很難順服祂,我們對周圍發生的事情缺乏同情心,以及我們的以自我為中心,當事情不順心時常常會苦毒抱怨。

接受了上帝拯救恩典的我們,應該意識到祂並非僅僅是寬恕我們而已,而是會持續不斷地塑造和磨練我們,使我們成為祂向世人施憐憫的管道和器皿。

 

大綱

約拿書的結構十分顯明,可以清晰地分成上(約拿書 1-2章)下(約拿書 3-4章)兩部分。

 

一、上帝的呼召與約拿的悖逆

1.約拿逃避上帝(1章1-3節)

2.上帝的審判和異教徒水手們的回應(1章4-16節)

3.約拿祈求憐憫和上帝的拯救(1章17節-2章10節)

 

二、上帝的呼召和約拿的順從

1.約拿聽從上帝的呼召(3章1-3節)

2.上帝的審判和異教的尼尼微人的回應(3章4-10節)

3.約拿憤怒的禱告和上帝的憐憫(4章1-11節)

 

約拿書兩部分之間的平行關係有助於我們認識並更深入地思考我們與上帝關係中的這種模式,即:

——上帝找到我們(給我們祂的話語,通過某件事呼召我們/讓我們知罪,拯救我們)

—— 我們回應(悖逆、順服、禱告、提出疑問、降服)

——從始至終,上帝繼續在我們生命中深深地動工(管教我們)

 

參考書目:

Thomas L. Constable 博士所寫的關於《約拿書》的筆記

ESV學習聖經

Robert M. Solomon所著:《追尋的上帝:《約拿書》中的功課(God in Pursuit: Lessons from the Book of Jonah)》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約拿書》靈修7 | 當事情不如你意時

 

約拿書4章5-11節

 

5 於是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裡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6 耶和華上帝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

7 次日黎明,上帝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

8 日頭出來的時候,上帝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曝晒約拿的頭,使他發昏。他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9 上帝對約拿說:「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嗎?」他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

10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

11 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當事情不如你意時

 

作者:Wendy Wong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穆如清風

 

想像一下,當你的孩子快要出生時有人告訴你,你被趕出家門了,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當我們的新房東買下了我們租用的公寓,並告訴我們他想儘快搬進來住時,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了我和丈夫身上。

儘管知道我們的孩子快要出生了,新房東仍然堅決要求我們在規定日期內搬出去。我們提出請求提前結束租約,以便我們可以在分娩前搬家,但遭到了對方的拒絕。我們提出至少免除最後一個月租金,這個請求也同樣遭到拒絕(儘管我們已經提前三個月搬走)。對於這一切,對方都沒有給出任何解釋。

你可以想像,我對房東有多大的厭惡感。我覺得我大概能夠理解約拿在面對如此不公正的情形時的感受。

在對以色列民族的敵人發出了審判的預言之後,約拿在城外等待看到上帝的判決——然而卻只看到了尼尼微人的悔改和上帝的寬恕。看到邪惡兇殘的尼尼微人逃脫了他們應得的懲罰,約拿氣到想要求死(4章3節)。

在陽光下暴晒帶來的身體不適很可能加劇了約拿的不滿。所以上帝安排了一棵蓖麻來為他遮蔭——這裡出現了約拿全篇唯一一次的 「大大歡喜」(第 6 節)。

然而,就在第二天,上帝讓一條蟲子咬壞了這株植物,約拿因此又暴露在了灼熱的風中。於是再一次,他氣急敗壞地向上帝求死(8-9 節)。

約拿對上帝和他周圍環境的反應說明了他真正看重的是他自己。約拿只想要如他所願。他要看到仇敵遭報,他想要舒適,當他不能如願時,他就想死!

這促使上帝發問:如果你都如此關心這株你甚至沒有種過的植物——你能想像我對整個大城裡百姓該有多關心嗎? (第 11 節)

看到約拿書怎樣突然以這響亮的反問句結束,我想,也許上帝希望我們讀者們也思考一下當事情不如我們所願時自己對生活的態度。

當事情不如我們意時,我們是否也會像約拿一樣,感到憤怒和沮喪?我們對什麼感到「大大喜悅」呢?這說明我們最終看重的是什麼?

想想另一個人——約伯。在他失去所有一切的那天,他的反應截然不同:「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 1章21節)。

約伯的反應表明他知道所有一切——甚至生命本身——都來自他的創造主。約拿似乎忘記了這個真理,也忘記了上帝給他的所有他並不配得的恩典——救他脫離溺水,甚至為他預備樹蔭納涼。

雖然我很容易注意到約拿是多麼忘恩負義和心胸狹隘,但我卻和他一樣很難在處境中看見上帝永不改變的善良,也很難放下苦毒選擇饒恕。

然而,當我學會將目光投向上帝的恩典而不是房東的無情時,我逐漸學會了謙卑地放下自己的想法去做祂看為正確的事。因此,我們沒有以「正當的」憤怒來回應房東,而是選擇以恩典來回應:我們為他的得救禱告,也祈求我們能夠原諒他,然後就悄悄地搬了出來。

誰知道呢?或許通過我們「和平溫柔」的行為(提多書 3章2節),我們可能已經在房東心裡播下了福音的種子。雖然房東不是尼尼微,但我希望我們的回應少一些約拿,多一些約伯,來讚美上帝(約伯記 1章21節)。

 

問題反思:

1.當事情不如你意時,你對上帝和其他人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在這些情況下,你如何被上帝永不改變的恩典和良善指引而做出回應?

2.思想上帝對所有祂所造之人的關愛,這如何幫助你以正確的視角來看待你自己所關心的人事物?

 

Wendy是一位作家、妻子和母親。她完美的一天要有花生醬、與耶穌共度時光,以及與丈夫、兒子好好的擁抱。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約拿書》靈修6 | 當我們需要從自我中被拯救時

 

約拿書 4章1-4節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

 

當我們需要從自我中被拯救時

作者:Nelle Lim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穆如清風

 

作為一名年輕的基督徒,當我讀到關於基督信仰英雄的傳記時,我常常感到的不是被激勵而是蠻有壓力。戴德生、伊麗莎白·愛略特以及其他似乎從不懷疑上帝的聖徒們的故事感覺與我自己的信仰生活相去甚遠,因為生活中我常常難以相信上帝的良善。他們的故事給我的印象是,對上帝的看法不佳是一種褻瀆,更別說對祂坦誠我的想法了。

但我很快就意識到,這些故事描繪這些屬靈偉人的方式與聖經中描述的方式並不完全相同。在聖經中,上帝 「偉大的英雄們」遠非完美。他們既有非凡的信心,也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缺點。他們對上帝也有懷疑,常常向上帝傾訴他們的憤怒和失望。然而,上帝並沒有被冒犯,而是經常利用這些最真實的時刻來進行祂最深入的門徒訓練。

例如,約拿就不明白上帝怎麼會如此不偏心地施行憐憫。上帝在以色列最大的敵人之一亞述人悔改後當即赦免了他們,這讓約拿非常憤怒(約拿書 3章10節—4章1節)。他對亞述人的仇恨使他認為上帝的一些最美好的屬性——「有恩惠」、「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改變心意不降災難」(第 2 節)——是上帝的缺點,並理應為此 「不公正」而受責備。他的觀點如此扭曲,以至於他寧願不顧他的使命且認為要是他的敵人得憐憫,他「死了比活著還好」(第 3 節)。

令人驚訝的是,上帝並沒有因為約拿發脾氣而懲罰他。取而代之的是,上帝使用約拿剛剛貶低的恩典,將他自我中心的這一時刻轉變為救贖的時刻。上帝通過問「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來幫助約拿處理他的憤怒。 (第 4 節)。「關於我,關於罪和憐憫,你此時有什麼認定?它們是對的嗎?」然後,上帝給了約拿空間來消化祂的話,承認自己的偏見,並開始看到這些偏見如何阻攔他讓他無法完全活出上帝給他的呼召。

令人驚訝的是,上帝會選擇這位有偏見的先知來完成對外邦人傳福音的任務。但在這個令人費解的決定中卻隱藏著上帝極深的恩典。這個任務絕不僅僅是要拯救亞述人那麼簡單。也是要將約拿從他的自以為義中拯救出來,並讓他看到作為上帝的先知他同亞述人一樣需要上帝的憐憫。

聖經中不完美的英雄們的故事提醒我們,在所有的故事中,最終上帝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上帝是多麼有耐心在我們的破碎之中動工,以及祂是如何無條件地愛我們(儘管我們裡面充滿罪惡)。無論我們信主多少年,都仍然需要祂的恩典。

因此,屬靈成熟的標誌大概是當祂揭露我們隱藏的偏見時,我們有多願意接受祂的糾正。只有接受糾正我們才真正能與我們 所蒙的呼召相稱:變得像基督(以弗所書 4章1節)。

 

問題反思:

1、是否有某些偏見或怨恨使你無法全心全意地與他人分享上帝的恩典和憐憫?祈求聖靈啟示給你是怎樣的偏見和怨恨,以及你要如何開始像上帝那樣愛這些人。

2、回想某次上帝通過你的不完美來訓練你的經歷。通過那次經歷,你對祂有什麼新的認識?

 

– Nelle Lim,新加坡

Nelle 喜歡重播經典電視劇。她相信好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最真實的自己,如果沒有故事大師耶穌的故事,她也不會找人生的方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