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先天疾病被遺棄的他說:「上帝差派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有使命」

文字:殷敏,馬來西亞
口述:趙摩西,中國

 

1998年6月21日,一名剛出生兩個月的嬰兒被父母放在盒子里,遺棄在了一家醫院門口。一對夫妻找到他後決定收養他,並為他取名趙摩西。

來自中國山西的趙摩西出生時患有脊膜膨出。這是一種先天性神經系統發育畸形,會令患兒背部起一個像水球般的囊性包塊,並出現局部皮膚破潰、感染,也可能引起嚴重的神經併發症和後遺症,包括認知功能障礙、癲癇、肢體功能癱瘓等,常常導致新生兒殘廢甚至致死。

在決定收養患病的趙摩西之前,他的養母遭到了朋友們的質疑,但借著禱告,上帝讓她知道需要把趙摩西留下來。

 

幾次大手術

趙摩西經歷人生第一次大手術時,只有兩個月大,他回憶說,在當時的醫療水準並沒有太先進,因此進行脊膜膨出手術的死亡機率很高,即使康復也會出現後遺症。

上帝保留了他的性命,而且手術後一直到5歲,他的行動也看似一切正常,沒有任何問題。然而他說,在他5歲以後後遺症開始出現。他罹患馬蹄足,即足部及腳踝會內翻。於是他在8歲那年再次進入手術室為腳部動手術,打了兩個月的石膏。

年紀小小的趙摩西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推進手術室,但他記得媽媽跟他說:「你的命是上帝給的,所以上帝會對你負責,祂會一直對你負責,所以不用擔心。」

手術後,他花了快一年的時間,像小孩一樣,從爬行開始重新學走路。

除了腳部,他的膀胱在5歲之後也開始出現異常。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大小便,所以他必須穿戴紙尿褲直到15歲。成長過程中他因為覺得丟人,一直試圖掩蓋希望不會被人發現。

直到15歲那年,他的一位基督徒老師,與他共同為這個問題禱告。那天晚上,他決定把紙尿褲丟掉,並在之後的時間裡慢慢控制上廁所的時間,情況越來越往好的方向發展,現在他也不用再帶紙尿褲了。

雖然經歷了兩次大型手術,但趙摩西的腳還是有問題,所以2017年1月他再進行了一次腳部手術,將鋼釘植入腳中。

 

我是誰,我屬於哪裡?

談到家庭,趙摩西說,他小時候曾經問媽媽,自己是不是從垃圾桶撿回來的。而媽媽也從沒有隱瞞他孤兒的身分,告訴他:「你不是媽媽親生,但因為上帝愛你,所以上帝讓我把你帶到家裡。」

趙摩西坦言,在得知自己是孤兒後,一開始會難受,感覺自己不屬於這個家庭也不屬於這裡。在成長過程中,也曾出現壓抑的行為,深怕自己如果表現不好,父母可能會不要他。但收養他的父母一直對他疼愛有加,讓他能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

媽媽一直在趙摩西的基督信仰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只讓他有機會接觸上帝,也讓他知道上帝在他身上有更好的計畫。

趙摩西說,媽媽曾經告訴他一件很神奇的事。在他1歲的時候,有一次家裡在播放電影《耶穌受難記》,在看到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那一幕,他竟然開始哭。

另外,因為看到耶穌醫治百姓時會按手在他們身上,有一次趙摩西跟著媽媽去醫院,看到一位瞎眼的爺爺,不知道為什麼,但他就走到爺爺面前,把手按在爺爺的眼睛上為他禱告。

他也說,幼兒園的時候,他每天都會到廁所禱告,即使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但他堅信上帝會聽見。

身體上的疾病也影響到了趙摩西的學業。他因為在8歲那年要動手術,所以晚一年入學。上學時又打石膏,需靠輪椅代步。當時他的想法是,朋友都在玩,只有我坐輪椅,很沒面子。

晚入學也被老師認為是學習遲緩的學生。因為得不到學校老師的認可,所以他小時候對學習很沒有信心。

後來更被同學發現他穿戴紙尿褲,使他面對了很多來自同儕之間的壓力。

「那時候,我經常在晚上哭,質問為什麼上帝會這樣對我,一個又一個的手術讓我很疑惑為什麼上帝要讓我經歷這些。在我印象中,基督徒應該是被祝福的,但我卻感覺自己一直被傷害。」

因為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跟別人不一樣,也認為世界對他不公布,所以他曾在8歲的時候向媽媽哭訴,而媽媽則不斷地向他解釋上帝對他的愛。

「很多次都有想要放棄的念頭,但媽媽一直告訴我,你不知道上帝在你身上的計畫是什麼,所以最後我都還是會重新站起來。」

即便對信仰感到灰心,但在成長過程中上帝也帶領他認識很多願意幫助他的人,讓他慢慢發覺上帝可能對他有另一個計畫。

「我跟上帝禱告說,既然我的腳是這樣,我會盡我全力用上帝給我的腳做出更多事。」

 

用努力證明自己?

 

趙摩西13歲進入全英語教育國中就讀,英文底子不好的他,在學習上也受到了一些打擊。因為英文程度不夠好,他被分到了較低階的學習班,同班同學都比他小。因為是班裡最大孩子的原因,他要照顧年齡比他小的同學。這讓他抱怨「為什麼一直要我承擔責任」。

後來他成功在學習上追到了與他同齡的班級,但是也會因為英語發音過於中式而被同學嘻笑。可上帝還是使用他,讓他在15歲那年有機會為一家孤兒院的外國人院長擔任口頭翻譯。

趙摩西說,國三那年有一位老師鼓勵他嘗試用另一種方式看待自己是孤兒的經歷,並告訴他,他有著一般人所沒有的見證。

老師說,世界上很多的孩子雖然有父母,但因為跟父母關係不好,所以內心是一顆孤兒的靈。

「你是真正的孤兒,所以你能夠知道他們怎麼想,體會得到他們那種想被鼓勵的感覺。把你的經歷看作是上帝給你的鑰匙,打開大家的心結。」

因此,趙摩西說,他也一直嘗試分享自己的故事,為別人帶來正能量。

另外,他也說,在國中的時候,他參加了學校的服務隊,學校周六舉辦家長會議時,他需要負責帶領十幾個5至12歲的孩童,為他們講聖經故事。

這個服務隊每年會頒獎給優秀的服務學生,所以他努力證明自己,讓大家看到他的能力和用心。加入服務隊的第二年,大家都覺得他會得到大獎,然而最後獎項卻頒給了另一個女生。

他當時非常難受,感覺尊嚴被拿走了。但回家的路上,媽媽問了趙摩西一個問題:「你做的工作是在為上帝做,還是在為自己?」

這個問題點醒了他,因為他發現他是在為自己而做。

「第三年,我對上帝說對不起,我太自私了,太想要證明自己,但其實不需要,所以我願意單純地帶孩子。」

那年,服務大獎頒給了趙摩西和與他一同服事的同伴。

回想這件事,他說,上帝讓他認知到自己算不了什麼,如果沒有上帝,他可能在2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因為疾病而離世,從頭到尾都是上帝的恩典。

進入高中後,還是有許多生命的功課等著趙摩西。他想加入學生理事會,競選主席,但那年他卻在練習籃球的時候受傷了,造成腳骨斷裂,於是老師勸他休息,讓他無法參選。

後來他進入學校的校園商店服務。到了第二年,他還是希望可以加入學生理事會,一班只有4個名額,但他的班有5位候選人,這時候他服務的校園商店負責老師說,商店急需男生,所以把他留在商店,讓他又錯失了進入學生理事會的機會。

即使傷心失望,但趙摩西說,上帝在過程中也教導他,讓他學會整理貨物和清單,也因此變得更為細心。

隨著他的順服,上帝開始把很多職務擺放在他身上,他開始被選為校隊的組長,也被選為社團的部長。

 

完成上帝給我的使命

 

「你願意放下自己,上帝會把很多東西加添給你。雖然我不能接受上帝要我承受那麼多的痛苦,但是如果上帝在我身上沒有旨意,祂不會讓我承受那麼多的。」

趙摩西高中畢業後,到新加坡一家基督教學院進修藝術和科學高級文憑(Advanced diploma in liberal art and science),隨後他回到中國,在一所英語學校參與青少年的服侍,因為自己對中國青少年有負擔。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做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4章12節)。

趙摩西說,上帝差派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有使命,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阻擋,而選擇放棄,這會失去祝福,因此他鼓勵年輕人不應該小看上帝所給的恩賜。

「我承受過很多困難、羞辱、身體上的折磨,各種困難和限制,我撐下來,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多厲害,而是為了完成上帝給我的使命。」

 

 

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復活節特輯| 在多變的生活里,祂仍不改變(有聲中文)

作者:Nico,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Carol,中國

 

短暫的假期臨到,我回到熟悉的家鄉,猛然聽聞屋子後方的一條老街將要拆遷。昔日開滿小店,熱鬧喧囂的老街終究抵擋不歲月的洪流,將被時尚摩登的大酒店所取代。我們常被教導要勇於接受改變,要適應這瞬息萬變的時代,可當改變突襲日常的生活,心裡總會有無限感觸。

萬里無雲的的天空忽然下起微微細雨。我想,天氣會變,景色會變,身邊最熟悉的人會隨著時間被帶離自己身邊,甚至我自己也是個多變的人。那又有什麼東西我可以捉得住的呢?

其實人生並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真正握在手裡。如果我們將快樂單單寄托在世界上的人事物上,我們註定失望。因為我們永遠不知明天會如何,人心又是否如初。

回想自己還沒認識主前的二十年,我總愛把自己快樂的決定權放在他人和環境身上。後來一連好幾個巨大的變遷,我突然明白在環境的面前,我是如此的渺小。有一段時間,在我感受到幸福的當兒,卻總會悲傷地想著這種好日子會幾時到盡頭。因此,就算我身處的環境已經改善了,我還是不會感受到真正的平安。因為,內心深處,我清楚明白人從來不會帶給我永遠的快樂。家人終有一天會老去,朋友會因為各自的忙碌而疏離。當我只能依靠我自己的聰明和才華賺取金錢和名譽時,那我就只好不斷努力,終日惶恐自己有一天不再被需要。

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唯一不變的是變,那又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呢?其實聖經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亘古到永遠,你是上帝」(詩90篇2節)。聖經中,耶和華稱自己為「自有的」 和「自有永有的」 (出埃及記3章14節),這也說明上帝永恆的存在。而耶穌的名字就是「以馬內利」,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上帝不只是永恆,更是時刻與我們同在的。

不管你本身是美好還是糟糕,都會有一位上帝以永恆的愛來愛你。

聖經舊約里,以色列人的悖逆讓他們遠離上帝,可上帝仍然看顧他們。在困境中,只要他們呼求上帝,上帝必定搭救他們。在新約里,人的罪惡龐大,上帝依舊不改對人的愛,送上自己的獨生愛子耶穌走上十字架的路,讓耶穌的血贖下全人類的罪惡,好使人重新親近上帝。細細翻閱聖經,你會發現聖經儼然是一封封上帝給人的情書,字裡行間全是上帝對人綿綿不絕的愛。

深知這點,我們就更有盼望面對艱難多變的環境了。猶如保羅,他宣揚福音的道路困難重重,每天都可能遇上措手不及的挑戰。可他卻知道怎樣處在各式各樣的環境當中。或卑賤,或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他知足,他懷著不變的初心,完成上帝託付他的使命。因他知道,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主,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4章11-12節)。

在充滿變數的環境里,我們需要一張會禱告的口和一顆時刻感恩的心。天色不會常藍,花香不能長漫,可上帝樂意與我們同行。遇到生命巨大的變動,我們可以靠著禱告來到耶穌的施恩寶座前,因祂不只能體諒我們的無能為力,並且祂大有能力來解決我們的問題。環境改善了,我們也可以以懷著感恩的心讚美上帝。時間久了,我們就會發現不管身處的環境起了多大的風暴,上帝仍然坐著為王,並且看顧你我的需要,因祂本為善。

與其求上帝給與我們無風無浪的一生,倒不如向祂求真正的平安和力量去戰勝風浪。

幾千年年前,耶穌的門徒也遇上一個棘手的問題。他們愛的耶穌即將離開他們,走上十字架的道路。想必他們的心情就如同沒有牧羊人的羊群般無助害怕。耶穌明白他們的心情,並叫他們不要膽怯憂愁,因為聖靈保惠師將永遠與門徒同在。不但如此,祂也留下真正的平安給他們。我想,耶穌的一番保證帶給門徒多大的安慰呀!

如今復活後的耶穌,正坐在寶座上以祂永恆不變的愛待我們,使我們更有盼望和能力面對因著生命的變動所帶來的恐慌絕望。也唯有祂是真正的活水,可以解我們一切生命里的渴。

當我們身處於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時,我們能否帶著不變的愛去面對上帝和人群呢?猶如耶穌,就算受到多大的苦難,也從不改變對人的愛,堅定地完成天父要祂去做的事。耶穌對這個黑暗的世界從不妥協,並能在忙碌的事奉中停下腳步,關心每個人的需要。願我們可以學習耶穌,深知阿爸天父對我們的期待,活出祂喜悅的樣式,過上一個天父眼裡有價值的人生。

雨後總有彩虹,雲上總有太陽。猶如祂對我們許下的約定,在多變的生活里,祂仍不改變。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Heidy Quah|18歲的她只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沒想到就創建了一個 NGO

作者:Priscilla Goy,新加坡

翻譯: Cindy Wang, 澳大利亞

人生的轉折點常常在我們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對於24歲的 Heidy Quah來說,那發生在2012年。18歲的她中學畢業,只想利用上大學前的空檔期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Heidy和她最好的朋友Andrea Prisha查詢了很多志願服務的機會,最後決定在馬來西亞吉隆坡Sungei Besi鎮的一所緬甸難民學校教四個月的英語。當時,Heidy喜歡的是藝術、手工藝、烘焙、和跟朋友出去玩,也打算攻讀會計和金融學位後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上班。

但是,Heidy說,恰恰是這所學校的孩子們「教會了我如何像耶穌愛我們一樣去愛」。

「我只是一個老師,但他們個個爭先恐後地把最好的給我。他們喝自來水,卻給我買瓶裝水。有一次,一個8歲的小女孩,從她帶在手上的手鐲里選了一支最漂亮的給我。雖然價值微小,但她把自己最好的給了我。」

 

*Heidy 和 RFTR聯合創辦人Andrea Prisha

 

這與一些給學校捐贈的公司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們捐的是不要的衣服,有月經、咖啡、各種各樣的污漬;還有過期的奶粉、舊內衣。也許對他們來說,給總比不給強。」

「當我們說『我愛你』時, 『愛』字脫口而出,說得很隨意,但對那個人的真心又有多少? 孩子們的愛卻那麼真切,那麼不同。」

在她為期四個月的工作接近尾聲時,校長告訴她和Andrea,因為無法繼續得到聯合國難民署的資助,學校將關閉。Heidy說:「我馬上要開始接受高等教育,這裡的孩子們唯一的教育機會卻將被剝奪。」

於是,兩人通過社交媒體開始挨家挨戶地推銷餅乾,為學校籌措資金。不到一個星期,她們竟籌到了維持學校六個月運轉的資金。接著她們註冊成立了「難民避難所(Refuge for the Refugees,以下簡稱 RFTR)」

2018年9月,RFTR慶祝了它的六周年紀念日。目前,該組織正資助35所學校——10所在馬來西亞,25所在緬甸——照顧兒童共計2000名。RTFR為學校提供幫助和資源,如志願教師、教學大綱和籌款等。

 

克服孤獨感和自我懷疑

去年,Heidy因為在難民問題上的工作而成為馬來西亞唯一一名領取享有盛譽的「女王青年領袖獎(Queen』s Young Leaders Award)」的獲獎者。她是60名獲獎者之一,這些獲獎者是從英聯邦數千名申請者中挑選出來的。Heidy在白金漢宮接受了伊麗莎白女王二世親自頒發的獎章。

今年6月,她加入了政界,成為民主行動黨(DemocraticAction Party,以下簡稱DAP)的一員。她與 「女王青年領袖獎」其他獲獎者的對話激發了她對政治的興趣,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希望能夠從政而給自己所在的社區帶來改變。

但是,Heidy幫助難民工作的開端卻不乏孤獨感和自我懷疑,更別提大人們喋喋不休地問,什麼時候能找一份「真正的工作」。建立和註冊一個新組織對Heidy和Andrea來說都是第一次,也不能求助別的同伴來處理大量的文書工作。

他們還必須克服語言障礙,學習緬甸地方方言和官方語言,以便與孩子們交流。「為了和孩子們溝通,我常常熬夜預備雙語教材。看到他們現在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多年的付出終於有了成果,我覺得很欣慰。」Heidy說。

Andrea 和Heidy經常要面對缺乏經驗的挑戰。Heidy說: 「我需要說服人們,相信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可自己獨處時,卻要面對自我懷疑的掙扎。我們是認真的嗎?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在那些時刻,她會緊緊抓住上帝對她的呼召。「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價值是取決於人們的評價還是來源於上帝的呼召?」

「我很清楚我們服務難民的工作是上帝的呼召。我們見證了上帝的工作,知道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當我們懷著孩子般的信心,願意順服時,祂永遠不會讓我們束手無策。只要順應上帝的旨意,祂就會供應。」

果然,上帝差派許多人去幫助他們,跨越種種障礙,打開多扇大門。例如,儘管這些創建人年輕、無經驗,對如何註冊非政府組織一無所知,但RFTR的註冊過程很順利。

 

克服「錯失恐懼症(FOMO)」

註冊RFTR後,對Heidy來說,運行RFTR更是任重道遠,尤其是起步的第一年。Heidy說:「我和同齡人之間有很大的脫節,有時這讓我非常沮喪。他們的談話大都圍繞著J-Pop、K-Pop展開。

「RFTR的工作遇到過很多困難。我有時會覺得自己錯過了其他年輕人的生活追求——他們有更多的空閑時間,應付的壓力也少一些——有時我也會感到孤獨。我有時會看朋友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生活片段,然後就覺得自己除了做這些事情之外簡直就沒有生活,並且太久沒有休息了。」

「但這是我的選擇,確實有犧牲,但也不失精彩。我享受和孩子們在一起,融入社區的時光。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我也沒有錯過太多。」

對於Heidy來說,有了志願者團隊的加入後,RFTR的工作現在已經不那麼孤獨了。許多支持她的朋友們也陸續加入他們的志願服務。

她承認, 「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以下簡稱FOMO)」的掙扎和RFTR的挑戰都是真實的。「但每次花時間和上帝在一起時,祂都會重新調整我的眼光,提醒我祂會帶我度過難關。」

 

*Heidy和RFTR的核心同工們

 

實現夢想

回顧一路走來的經歷,Heidy 說在她11歲接受基督之前的一年,曾反覆夢見自己站在舞台上。

「當時我不知道演講也是站在台上的。我以為將來會成為歌手或舞蹈家一類的表演者。接下來的六七年,我一直在琢磨這個夢。」她小時候少言寡語,以至於父母以為她需要語言治療。

Heidy現在明白這些夢的含義了。她不僅有機會發表關於人口販賣、難民和青年賦權的演講,而且有機會傳講和分享基督的愛。

上帝不斷帶領她領導RFTF的工作。她說:「我每天花時間和上帝在一起,祂會賦予我工作的新願景,提醒我需要做什麼,需要和誰說話。」

她說,願景變得越來越大。「每次我覺得工作已到了極限,因為已經做得很多了時,祂就提醒我要謙卑順從,這是祂的計劃,不是我的。」

多年以來,她也覺得上帝在引導她參與政治,以便與當局合作來改變法律和政策。

 

從非政府組織的創始人到政治家

馬來西亞「人民行動黨(DAP)」政治家楊巧雙的生活對Heidy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2013年,34歲的楊巧雙成為馬來西亞首位最年輕,而且身為女性的州議會議長。在2018年5月的大選中,她贏得了Segambut議會席位,現在是該國負責婦女、家庭和社區發展的副部長。

 

*Heidy和楊巧雙

Heidy說:「巧雙做的每一件事都讓我印象深刻;都是驚人之舉。但最激勵我的是她紮根於信仰,清楚自己的呼召。巧雙是在對政治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進入政界的。這體現了她在追隨上帝時的順服。」

但Heidy對政治也有她自己的懷疑:她是在兩次受邀後才同意加入「民主行動黨」的。

「第一次,我得到了確認,但沒有內心的平安。很多朋友支持我,但我覺得上帝說『時間還沒到』」。她花了一年時間考慮,直到內心有了平安後才同意加入政界。她希望「提高難民的呼聲」,影響保護難民和移民工人的政策,解決人口販賣、虐待兒童和童婚等問題。

當讓她給年輕人一些建議時,她說可以歸結為聽從上帝的召喚。「在基督里找到你的身份,明白你的價值所在。知道你存在的原因。我們許多人都在追逐世人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問上帝想讓我們做什麼。」Heidy回答。

「要有為基督做更多事情的緊迫感。不要只等星期天;我們還有那麼多可以去做的事情,也永遠不會因為太年輕而不能有所作為。」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旅程

聖誕系列| 耶穌怎麼可能同時是上帝也是人呢?

作者:Richard Goetz,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Richard Goetz博士是新加坡新亞學院(TCA College)的神學教授。他熱衷於學習,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識、信息和見解。 Goetz博士的研究和教學領域很廣,涉及神學,倫理學,哲學和教會歷史領域。他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的馬凱特大學獲得了神學博士學位。 Goetz博士和他的妻子Tammy已經結婚30多年,兩個女兒也都成年了。

聖誕節是每一年基督徒記念上帝之子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我非常喜歡聖誕節,不僅僅因為我們可以互贈禮物,還因著我尤其愛聽和唱那些美妙的聖誕頌歌。

我最喜歡的一首是CharlesWesley的《聽啊,天使高聲唱!(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這首歌不僅好學好記,而且歌詞涵蓋了聖誕節的全部意義。第二節的後半部分是這樣的:

至高上主披肉體,聖道化身尊降卑,

甘與世人居下地,乃我主以馬內利。

聽啊!天使高聲唱:「榮耀歸於新生王。」

透過這幾句歌詞,Wesley描述了聖經中的上帝以嬰兒耶穌的形式來到這個世界,正如約翰福音中所宣稱的那樣:「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1章14節)。然而這帶出來了兩個重要的問題:一個人怎麼可能同時是上帝又是人呢?為什麼耶穌需要同時是上帝又是人呢?

耶穌需要同時是上帝又是人是因為上帝創造人類就是讓他們與自己建立關係,但從亞當墮落以後,罪就侵蝕了我們,並破壞了我們與上帝的關係。然而,因著上帝對我們無限的愛,祂仍然希望與我們建立關係。祂希望我們與祂和好。但因著我們都犯了罪,和好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除去身上的罪,卻又無法靠自己做到——這就好比一個醫生試圖對自己進行開胸心臟手術一樣。

因此,我們需要另外一個沒有被罪侵蝕的對象來做這個手術併除去我們的罪。滿足這個條件的唯一一位就是上帝自己。因此,耶穌必須是上帝才能代我們贖罪。但如果耶穌只是上帝,那麼祂因著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所取得的成就對我們就無效了。祂雖然是無罪和完全的,卻不能真的代替我們成為贖罪的人。要代替我們的話,祂需要像我們一樣。所以,為了可以替我們死並為我們贖罪,耶穌需要成為人。

承認耶穌同時是上帝和人並且明白祂為什麼需要既是上帝又是人是一回事,要試圖理解耶穌如何能同時既是上帝又是人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上帝是無限的,人是有限的;上帝在道德上是完全的,人在道德上卻是墮落的;上帝是全能、全知和全善的,而人卻在力量、知識和善良上都很有限。然而,門徒們卻看到耶穌吃飯、睡覺、走路、說話、笑、疲倦、飢餓、被鞭打、流血,並像人一樣死去。另一方面,他們也目睹了祂醫治病人、趕鬼、使死人復活、平靜大海、在水面上行走、赦罪、以權柄教導新的真理並且從死里復活,這些都證明了祂也是上帝。我們如何解釋這一點呢?

我們可以在《迦克墩信經》中找到早期教會關於耶穌是誰的陳述和宣告。公元451年由教會主教們擬定的這個信條或公開聲明宣稱耶穌是完全(真正)的上帝和完全(真正)的人,「祂在神性上完全和上帝一樣,在人性上完全和我們一樣。」

當我們試圖解釋難理解的概念時,用排除法可能會更容易。首先,耶穌不是半神半人;祂亦不是從上帝變成了人;而且祂不是上帝和人綜合後的新形態。祂也不僅僅是一個具有上帝意識的人,或是一個具有更高道德標準的人,抑或是一個碰巧對上帝有正確認識的人;祂不是鬼也不是天使。耶穌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換句話說,祂既是上帝又是人。

這意味著耶穌同時擁有兩種屬性——神性和人性。這兩種屬性在耶穌身上結合了。耶穌在神性之外增添了人性,而祂的人性也從屬於祂的神性。

然而在地上,耶穌的神性卻自願放棄使用部分神性特徵。例如,為了與自己的人性一致,祂放棄了全知和全在的能力。我們怎麼知道祂既是上帝又是人?因為這是聖經內容對於耶穌的實際描述,而這些聖經內容又是基於目擊者的見證和使徒的記載。

十九世紀丹麥哲學家Soren Kierkegaard稱基督的雙重屬性是一個悖論(看似矛盾卻仍然可能是事實的事)。因為把它看做是悖論,Kierkegaard得出結論,要相信和承認耶穌的神人二性需要「信心的飛躍」。Kierkegaard似乎是對的。我們必須承認,耶穌的神人二性是一個很深的奧秘。使徒保羅在寫給歌羅西教會的信中也宣稱:「使他們真知道上帝的奧秘,就是基督」(歌羅西書2章2節)。

通過「信仰的飛躍」而相信這個奧秘——即耶穌既是上帝又是人,可以說是一個人可能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對於我,正是這樣。這「信仰的飛躍」使我與上帝建立了個人關係,帶給我饒恕,並給予我今生和永恆的自由和盼望。

如實地說,我們不可能在這個聖誕季完全地理解耶穌神人二性的奧秘。但不理解或無法理解,並不意味著它不是真理。我們必須在我們有限的知識和理解情況下相信並承認這個真理。因為信仰的本質就是信靠我們公義和慈愛的上帝。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祂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