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聞有你——用音樂榮耀上帝!

 

口述:Bernice,Ken

整理:Jessie

 

背景:

風聞有你(Heard of You是由馬來西亞夫婦 Ken Bernice 一起創辦的音樂佈道事工。其異像是通過音樂榮耀上帝,向人們傳遞信仰的力量。事工通過定期舉辦音樂佈道會、演奏會製作和多媒體外展等形式,積極向社會傳播福音與生命的故事。作為這項事工的核心團隊,Ken 是一位熱愛演奏薩克斯的音樂人,而 Bernice 是一位活動主持人,同時負責事工的日常管理工作,全職事奉前是一名合格的藥劑師。夫妻倆育有一對可愛的孩子,他們的家庭生活與事工使命相輔相成,秉持著通過音樂和行動見證信仰

 

 

異象音樂榮耀上帝

Ken從中學時期就已經有一個清晰的異象——要用音樂榮耀上帝、用音樂佈道。兩人在大學時就“敢敢去做”,辦了一場售票的音樂會。“我們才20歲,那場演出是在Syuen Hotel,有薩克斯、鋼琴、合唱團、古箏、還有主持人,甚至連記者、國會議員都來了!”Bernice一邊笑一邊回憶。“我們是看別人的音樂會,模仿來做的。現在想回去,那時候其實很多東西都不懂,比如版權之類的,也沒顧得太多。”

2014年7月24日,《The Grace》音樂會的舉辦,成了Heard of You的起點。那不是一次普通的表演,而是他們第一次踏上“用音樂服事上帝”的路。從那之後,他們開始籌辦更多音樂會——雖然有些是流行曲為主的演出,但他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不管是什麼風格的音樂,都要回到福音的核心。他們會花時間查考歌詞的背景、意思、能不能帶出真理。

不過,事工並不是一開始就叫“事工”的。真正的轉變發生在2020年。

 

 

那一年,是他們人生最混亂的一年:疫情來了,Ken的演奏工作一夜間停擺,收入驟減;兩人準備結婚、買房,經濟上處處都需要錢。Bernice那時候還是藥劑師,但她心裡已經掙扎很久:“我已經是註冊藥劑師,但我知道我不想做了,我覺得我的靈魂不在那邊。”她甚至想辭職,但又卡在合約和現實之間——她是拿高教部獎學金讀大學的,理論上必須服務滿期,否則就得賠償。那年剛好有新條例,她也不確定是不是已經符合條件。

“那段時間我真的很怕,我從來沒有經歷過那麼不穩定的時期。”她輕輕歎了一口氣,“但最後我還是辭職了。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我哭了兩個星期。”
她直到半年後,才鼓起勇氣告訴父母自己已經辭職。

然而正是那段“空白期”,他們才開始認真整理自己過去做的東西。“我們以前沒有‘事工’的概念,都是比較被動地做。但那年因為疫情,很多事情停下來,我們才開始一步步去想清楚我們在做什麼、要做什麼。”

 

 

開始“風聞有你”事工

事工的名字——風聞有你(Heard of You,也是在那個時候定下的。Bernice說其實中文名是先出來的。“Ken是吹薩克斯風,我是麥克風的主持人嘛,兩個都是‘風’。而‘風聞有你’這句話,是出自約伯記,也表達我們渴望人不只是‘風聞’,更要遇見上帝。”

他們認真邁出的第一步,是一起開始讀神學,主要修事工發展方向的課程,預計今年完成。

“Ken是從15、16歲的時候就有這樣的呼召的,那時候他經歷信仰復興,之後又在大學接觸到學園傳道會,對佈道、講道有更深的體會。他那種佈道的恩賜,是我一開始不太明白的——他可以用很簡單的語言,把很深的真理講出來。而且我發現他不是只是要‘吹歌’,他是想用音樂傳福音。”

 

 

“我自己一開始其實並沒有成為‘師母’的感動,所以我也掙扎過——如果我一直都沒有這個呼召,那我和Ken還要繼續走下去嗎?”Bernice笑著說,“當時真的有找過一些牧者聊這件事。”

但他們最終還是在2020年5月結婚——在疫情剛開放婚禮的那個星期,應該是霹靂州第一場婚禮。“還上了報紙。”她笑了笑,“婚禮對我們來說不只是儀式,而是一個宣告,一種對婚姻意義的理解。後來我也寫了一篇文章,把這個意義整理出來,也在我自己主持婚禮的時候跟新人分享。”

 

 

經歷生活的翻轉

開始事奉之後帶來的,除了心路歷程的掙扎,還有現實的經濟壓力。“從有固定薪水的藥劑師,到沒有收入保障的freelancer(自由業者),我的理財觀完全被翻轉了。”Bernice說。

“但是上帝就會仿佛在問我:你相信我嗎?”她開始思考一切的源頭——她的金錢,她的才幹,她的未來,其實都是屬￿上帝的。
“後來我們重新調整我們的金錢觀:everything is from God,一切都是屬￿上帝的。所以我也要earn for God,save for God(為上帝掙錢,為上帝存錢)。這樣我不再怕沒錢,因為我知道我不是為自己在活。”

 

 

他們的事工逐漸擴展,包括音樂佈道、音樂會、多媒體外展、生命課題講座等內容,也開始接觸到 “牧養音樂人”的門訓工作。“我們發現音樂人也需要牧養,他們有自己的世界和掙扎,而我們正好能理解。”Ken 補充道。他們希望未來能在中文教會中成為連接音樂和信仰的橋樑。

服事的掙扎

儘管服事路上遇過一些誤解與質疑,比如有人說Ken“不夠聖潔”,或是一些教會對於音樂服事缺乏支持,但他們都選擇帶著柔和與堅定繼續走下去。“我們堅持一個服事原則——要甘願吃虧,以耶穌為榜樣。”Ken說,“因為‘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當然,臺上的光芒也曾帶來迷惑。“你會很快感受到那種被聚焦的榮耀感,就像坐跑車和坐普通車,那種體驗感是加倍的。”Ken坦誠道,“所以我們每次上臺前都需要預備心,要禱告,把榮耀歸給上帝。”

 

 

而說到他們如何平衡家庭、服事、神學和工作,Bernice的回答也很特別:“我們不會把這些拆開來看。我帶孩子、辦音樂會、分享Life Talk,這些不是不同的角色,而是一個生命的延伸。全部,都是在事奉上帝。”

她說,“現在很多人有‘聖俗之分’,但我們覺得,其實沒有。每天都屬￿上帝。不是只有在事工裡才是服事,帶孩子、煮飯也是。只不過服事的場地不一樣而已。”

談到要給年輕人一句勸勉和鼓勵的話,Ken說在他們家有一個原則,他轉身看著他們年幼的兒子,笑著問他:“最好的要給誰?”

小男孩毫不遲疑地回答:最好的要給耶穌!

這家人,把他們的熱情、音樂、才華,甚至不確定的未來,都毫無保留地擺在上帝的面前。

最好的,要獻給耶穌。

他們的生命,是這句話最真實的注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90後夫婦的另類生活——回小鎮做“全職父母”

 

口述:Vincent,Jia Chyi

採訪和整理:Jessie

 

背景:

Vincent Jia Chyi是一對居住在馬來西亞的90後夫妻,育有一女一兒。Vincent是一名英語會話教練,Jia Chyi是全職媽媽,同時是馬來西亞首個歐式樂園——Genius Play Lab的創辦者。生活在民風淳樸的小鎮,這對小夫妻有別于一般的年輕夫妻追求生活的便利、精緻,而是有些“非主流”和“特立獨行”。他們想要回到聖經中上帝最初設計的方式生活,這樣的理念落實到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教養孩童。他們是“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的貫徹者。他們的生活和教養理念源於他們的信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圖1:Vincent、Jia Chyi和小兒子Yeohoshua在家外面合影

回歸聖經的生活方式

在馬來西亞柔佛州的一個寧靜小鎮——沙令(Saleng),Vincent 和 Jia Chyi 一家過著一種與主流節奏略顯不同的生活。他們居住在一棟樸實卻承載著歲月與記憶的老屋,是Vincent從小長大的地方,也是他們選擇落腳、養育下一代的家。

城市對他們而言,從不是夢想的目的地。儘管都市里交通便利、商圈林立,但他們更在意的,是一份歸屬感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安靜關係。“我們其實偏向喜歡郊區多過市區,”Vincent曾說,“如果有得選,我們也不會想要住在市中心的地方。”對他們而言,所謂“嚮往的生活”,就是從容而真實地按照上帝原初設計的方式生活。他們也曾憧憬著,有朝一日可以自己種菜、自給自足,讓孩子在泥土和陽光裡成長。

他們的選擇,在很多人眼中顯得“小眾”,在旁人看來他們是在過著一種“非主流中的非主流”的生活方式。Jia Chyi 是一位全職媽媽,在家教育孩子;Vincent 則擁有靈活的工作時間,以更主動的姿態陪伴家庭成長。這種生活方式是刻意選擇的結果,更是一份回應信仰的決心。

圖2:他們女兒Emunah的小廚房,她會在這裡玩家家酒

另類生活的樂趣與挑戰

“與其說是非主流,我更覺得是回到聖經,回到上帝的設計。”Jia Chyi 曾這麼說。她相信,一個家的建造不只是物質層面的完善,更是關係的連結、價值的傳承與愛的流動。

然而,這條路從不輕鬆。孤獨,是她最常面對的挑戰。身邊少有全職媽媽,也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她的處境。在長時間獨處與育兒的“無聊”下,她開始思考:是否可以把這份經驗,轉化為一個祝福他人的機會?於是,她創辦了 *Genius Play Lab*——一個結合感官遊戲與自由學習的兒童空間。她希望別的媽媽和孩子,也能有一個地方可以放鬆、連接、成長。

Vincent在這條路上,始終是她最堅強的支持。他的時間安排並不朝九晚五,而是因著家庭需要靈活調整。他們共同承擔家務、育兒與信仰教育。他們一同研究、嘗試不同的育兒方法,也在過程中不斷修正與成長。“其實很多東西不需要特別教,”Vincent說,“孩子就像一台錄影機,他們看到什麼就會學什麼。”他們越來越意識到:教育不是灌輸,而是活出來的榜樣。

圖3:Vincent、Jia Chyi、女兒Emunah和兒子Yehoshua

在家教育

他們決定為孩子選擇“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這不僅是一種教育方式,更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對他們來說, “把孩子託付給不信上帝的人來教導”,對孩子的屬靈生命成長並不是很理想,這一點,他們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做的決定。

“我不想讓我的孩子被世界的價值觀教育,我希望他第一手接觸的,是上帝的道。”Vincent 的語氣堅定。這份選擇,是他們信仰的實踐,也是他們對孩子最深的愛。對他們來說,教育不只是關於成績,而是關於價值觀、信仰、品格的塑造。

他們的教育方式,緊緊貼合孩子的實際成長。Jia Chyi 分享:“我們就是父母做什麼,孩子就做什麼。比如我想讓她建立閱讀習慣,我就自己先拿起書來讀。她看見我安靜地閱讀,就會跑來問:‘媽媽,你在看什麼?’這就是起點。”語言學習也是如此,我跟她說中文,Vincent跟她說英文,自然而然的,Emunah(他們的的大女兒)也就會雙語溝通了”。算數呢?就從生活出發:去買東西,讓孩子自己付款,認錢幣、找零錢,這些都是一次次真實的學習機會。

圖4:姐姐Emunah也很疼愛弟弟Yehoshua

當然,他們也經歷不少掙扎與失敗。Jia Chyi 曾下定決心要斷絕社交媒體,但很快發現,在這個時代,那是她與外界為數不多的聯繫。“我是一個比較外向的人,如果連社交媒體都斷掉,那幾乎是完全隔離了。最後發現,我們還是需要找平衡。”

Vincent 笑著說,他們常常開玩笑稱這種現實與理想的碰撞為“被上帝打臉”。但他也認為,這是信仰之路的一部分: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調整,不斷地被修剪。這些年的育兒路上,他們一邊摸索,一邊跌跌撞撞,但也一次次看見恩典。

“很多現代的生活方式,其實已經離上帝最初的設計很遠了。”Vincent 坦言,“我們努力地靠近,但總有距離。但我們可以從中找到一些原則去遵守。”這就是他們的態度:誠實、不完美,但願意走在信仰的光中。

圖5:小朋友在Genius Play Lab自由玩樂

創建歐式樂園-Genius Play lab

這份教育的信念,也成為 *Genius Play Lab* 的核心。這個空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室,而是一個由愛與觀察構築的“玩中學”天地。Jia Chyi 說:“孩子在七歲以前,學習最快的方式就是透過玩。所以我們設計這個空間時,特意參考了丹麥自然學校的理念。讓孩子自己決定怎麼玩,沒有太多限制。”孩子們可以倒著玩、敲敲打打,在遊戲中釋放情緒、激發創造,也在無形中培養了思考、溝通與合作能力。

圖6:大人們可以放心孩子在這個空間探索自己

她期待這個空間不僅是一個育兒實驗室,更是一個理念的延伸與社區的起點。“我們也歡迎認同這份教育理念、有熱情或想投資的人一起加入,把這個願景帶得更遠。”

關於信仰

Vincent Jia Chyi一家的生活源於根植的信仰,在回答:“信仰對你們來說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時,他們回答說,信仰並不是一種“額外的東西”,不是可以與自己的人生割裂開來談論的什麼。對他們而言,信仰不是宗教或標簽,而是一種生命本身的樣貌——敬畏上帝,就是他們活著的意義。

他們的生活方式,也許在許多人眼裡看起來有些與眾不同,但他們並不是刻意要“特立獨行”。他們只是在真誠地活出他們所相信的,活出他們所明白的聖經真理。沒有張揚,卻堅定安靜。

圖7:在兒子Yehoshua出生前,一家人在美國過住棚節

給年輕基督徒的話

“我們要常常察驗自己內心的聲音,”Jia Chyi 說,“尤其在做重大決定的時候,世界的聲音太多了,我們很容易就把它當成是上帝的聲音。”她鼓勵年輕人要多禱告、多思考,不要讓信仰變成習慣性的接受。

Vincent 補充道:Seek, and you shall find. 尋找,就會尋見。”他說,年輕人常常在資訊洪流中迷失,缺乏真正的反思。“就連讀聖經,也常常脫離上下文去理解。所以我們要真的去深挖,去明白上帝的心意。”他自己也曾在信仰中經歷過掙扎與漫長的等待,最終在安靜中找到確據,那份屬靈的歸屬,是他最珍貴的禮物。

這是一對努力活出信仰的夫妻,一家人腳踏實地地走在一條充滿挑戰卻也豐盛的信仰之路上。他們的生活,也許不像城市中大多數年輕人那般熱鬧與精彩,但卻是一種帶著盼望的堅定實踐,是以愛為名、以信仰為燈的日常。

編者按:

那天午後,陽光熱烈卻不刺眼。我在這棟老房子裡,看著他們兩歲多的女兒圍繞著父母打轉——快樂、滿足、充滿安全感。她在父母打造的空間中自由地玩耍,不被限制、不被打斷;而小兒子也被媽媽和姐姐抱在懷裡,柔和的光灑在他圓潤的臉上。那一刻,我突然覺得,也許這種充滿愛與信任的氛圍,也是支撐他們走這條道路的重要力量之一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復活節特輯】當我重新開始以後

 

**重磅推出!復活節福音影片《當我重新開始以後》

完整視頻內容可在文末點擊鏈接觀看***

 

我和耶穌一起睜開眼,新的一天開始了。

可是,一切真的不一樣了嗎?

我還是那個在工作上不得上司歡心的人,還是要面對他的指責和羞辱。為什麼努力了這麼久,卻始終換不來一句肯定?同事們依舊在背後議論:“他怎麼還不學乖?”“做那麼多有什麼用?” 有些人甚至沒來由地討厭我。我信了主,可我的困境並沒有改變,環境依然冷漠,現實依然殘酷。

那麼,我該怎麼辦?繼續在別人的眼光中跌跌撞撞,還是試著換一種活法?

或許,我不必再如此在意了。我的價值真的取決於他們的評價嗎?不,我的價值在神那裡。是神創造了我,是主耶穌基督為我捨命,我的價值來自那位創造我、拯救我的神。

可當我低頭看見那個人——那個曾經背叛我的朋友,我的心還是隱隱作痛。

他當初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了我,如今卻遭到別人的唾棄和排擠。看到他如今的處境,我竟然有些難受。這是為什麼?是因為他的背叛曾經刺痛我,還是因為我能感同身受,被撇棄的滋味?

他固然可惡,但人性的複雜誰能看透?因著罪,誰又是完美的呢?如果我也曾經承受過那種被放逐的痛苦,難道我不知道,他此刻最需要的不是冷漠的懲罰,而是被真正的愛觸摸、認識主耶穌基督嗎?

我也曾經絕望過,但耶穌把我從深淵裡拯救出來。祂愛我,給了我第二次機會,給了我重新開始的生命。我相信,祂也能拯救他。

朋友,你可曾想過,耶穌在十字架上死亡,不只是為了你和我,也是為了那些破碎、軟弱、甚至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過去的你我,已經與祂一同死去,如今活著的不再是我們自己,而是復活的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著。

祂的生命在我們裡面,給我們重新開始的力量。

或許,你的環境沒有改變,惡意和困難依舊橫亙在前。但不同的是——這一次,你不是獨自面對。主耶穌在這裡,與你同在,陪你走這條路。

你,願意讓祂陪你一起走嗎?

 

完整視訊內容請點選連結:《當我重新開始以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受難周靈修:這一周,讓我們一起來默想福音

 

 

作者:奇奇

 

 

春天真是很美的季節。告別寒冬,帶著暖意的風中夾雜著淡淡的花香。此刻,窗外有不同的鳥在鳴叫。這些我叫不上名字的鳥叫聲各有特色,有的婉轉,有的高昂,放在一起卻出奇得好聽。似乎在一同歌頌造物主的奇妙創造,歌頌春天竟可以這麼美。這樣舒適又美好的景象不禁讓我想到未來的天國會是怎麼樣的。如果一個春天的尋常下午都可以讓我如此陶醉,那天國又會怎樣令我滿足呢?

想到這兒我心中頓時滿了感恩,感恩我們的父神不僅創造了我們,給我們預備了生命中點點滴滴的恩典——比如如此美的春天,更是拯救我們,應許給我們新天新地中滿有喜樂的永恆的生命。而祂的拯救,卻是用人類幾乎無法理解的方式——羞辱的十字架做成的。每每想到這裡,我總會感歎天父的計劃是多麼奇妙。恰逢聖周,我想,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候來重新默想福音了。

我們都知道福音意指“好消息”,那我們所信的,拯救我們的這個特指的“福音”究竟好在哪裡呢?

 

僕人君王

當耶路撒冷的眾人揮舞著棕櫚枝,高喊著“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馬太福音 21章9節)時,他們在渴望一個可以帶領他們脫離羅馬統治的彌賽亞。然而,耶穌要建立的國度,遠超他們的想像。祂的榮耀,並非建立在刀劍之上,而是顯明在舍己的愛與順服中。我們的這位君王,從一開始就是要來服侍我們的。在最後的晚餐上,祂拿起餅和杯,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路加福音 22章19-20節)。祂知道前路的苦難,卻依然選擇將自己完全傾倒,為了拯救我們這些常常軟弱、甚至會背棄祂的人。

這看似是一個吊詭的安排。卻實在是一個好消息。上帝的兒子放棄了祂尊貴的身份,為救我們成了卑微的人,並為我們忍受屈辱,最終流血捨命。這樣的君王和領袖,你難道不願意跟隨嗎?

 

客西馬尼的掙扎與順服

在客西馬尼園,耶穌“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馬太福音 26章38節)。祂向天父禱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馬太福音 26章39節)。這可以算是宇宙中最艱難的順服了。祂的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顯明了祂內心劇烈的掙扎,以及即將承擔全人類罪惡的巨大壓力。耶穌在此時的真實情緒讓我們看到祂並非是一個沒有感情的聖人,祂也經歷過懼怕的時刻,而且祂所經歷的壓力和痛苦比我們任何人經歷的都還要深。所以我們可以坦然無懼來到祂面前,真實地敞開自己內心的掙扎和痛苦。因為,祂經歷過,祂也都瞭解。這真的是一個好消息,我們的主祂不是一個高高在上審判我們的那位,而是真實經歷過痛苦也能夠理解和安慰我們的那位。

而當耶穌最終選擇說:“願你的旨意成就” 時,也是為我們做成了順服的典範。靠著祂,我們也可以有力量去順服。

 

十字架:上帝慈愛與公義的完美結合

接下來的畫面,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也最榮耀的一頁:戲弄、鞭打、背負沉重的十字架,最終被釘在其上。這殘酷的刑罰,本是我們這些罪人應得的,卻完全被耶穌擔當。而且,就在極度的痛苦與羞辱中,耶穌依然那麼愛這些人。祂竟然為釘祂的人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 23章34節)。祂向悔改的強盜承諾:“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加福音 23章43節)。最後,祂大聲喊著:“成了!”(約翰福音 19章30節)。“成了!”這不僅是生命的終結,更是救贖大功完成的宣告。我們的罪債,因祂的寶血,被完全付清了。上帝公義的要求得到了滿足,祂慈愛的計劃得以成全。隔斷神人之間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借著祂的身體,為我們打開了(希伯來書 10章20節)。對我們來說,這是何等大的恩典和奧秘!也是何等大的好消息!十字架,既滿足了上帝的公義,又體現了祂對世人極致的憐憫和愛。誰能想得出比這更完美的救贖計劃呢?仇敵以為他們借著十字架獲得了勝利,卻沒想到上帝恰恰是借著牠們的謀劃來完成祂的大計劃——這個遠從亞當夏娃犯罪之時祂就策劃了的偉大救贖計劃。

 

讓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在這一周,讓我們再次默想你長闊高深的愛和你奇妙的救贖計劃。親愛的主耶穌,感謝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當我們默想禰從榮入辱,甘願走上十字架的道路時,我們的心再次被大大震撼。感謝禰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流出寶血,洗淨我們一切的罪,付清了我們永遠無法償還的債,為我們成就了完全的救恩,打開了通往天國的道路。

求禰幫助我們,不僅在聖周,更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記念禰的愛,活在禰的恩典中,常常思想你給我們的福音是何等大的好消息。也願禰十字架的大能,破碎我們生命中的驕傲、自私與冷漠。願禰復活的生命,成為我們生活的力量與盼望。禱告奉靠我主耶穌基督得勝的名求,阿們。!”

 

反思問題:

  1. 透過默想,你對福音有了怎樣新的認識?
  2. 你想到了哪些你可以與之分享這個好消息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