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金庸筆下的超世與入世,耶穌讓我做到了

作者:白雪子,美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第一次看金庸的書,是小學四年級吧。當年偷了父親書架上的《天龍八部》,上課時偷偷地在抽屜里看。雖然武俠小說的古文味道較重,才十歲的我還不太看得懂,但多情的書獃子段譽、豪氣干雲的喬峰,都讓我速速地迷上了。沒幾年,我就把金庸幾大名著基本上都看了一遍,並深深愛上了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後來修讀文科,大概也要拜謝金大俠。

說到金庸,華文圈子裡有誰不知道?多年以來,金庸的著作被改編成無數部電影、電視劇,大家多多少少都應該看過一些,對郭靖的醇厚、楊過的不羈、令狐沖的瀟洒也都會多少有些印象。剛剛聽到金庸逝世,頗為傷感,一個時代過去了。

想起當初迷上金庸小說,迷上的是各位武林高手的瀟洒不羈。據說俠客們「以武犯禁」。的確,江湖中人自持武功高強,並不計較當下的文化禮儀。甚至朝廷律法在他們眼裡也好像不值一提。你想,武俠小說里有哪一個女子纏足?有多少段婚姻是父母之命?常人迂腐的看法,江湖高手們都不當一回事。似乎是武功越高,越是放肆、自由。小時候最羨慕的是北丐洪七公為飽口福躲到皇宮,還住了好幾個月!我們誰又有這樣的膽子、能力?

距離第一次看金庸小說,也好些年了。也許是年紀大了一些,成熟了一些,現在想想,其實我處世的態度還算瀟洒。但我的瀟洒,並不是建立於我的高超武藝。說實話,我一天到晚坐在書桌前,多跑兩步都要喘不過氣來,武功從何談起?我的洒脫,說深一層,是建立於基督的犧牲。「因為上帝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上帝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提多書2章11-13節)

上帝的恩典既然已顯明出來,我既然已被救贖、已脫離自己的一切罪惡,還怕什麼呢?我期待的不是這個世界的認同,而是在等候基督的榮耀與祂所應許的福。那我何必介意其他人的想法呢?我做出大大小小的選擇,經常讓身邊的人難以明白。小的如把星期五晚上留給團契(為什麼好玩的永遠都發生在星期五晚上呢?),大的就如放棄穩定收入舉家搬到地球另一邊。因為基督的犧牲,我一生屬祂。我瀟洒,因為我不用擔心其他人的想法、時事的變遷。我需要的是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

話說回來,金庸筆下的武林高手雖然武藝出眾,不受世俗的價值觀捆綁,但也少不了入世的英雄。陳家洛反清,郭靖死守襄陽,喬峰阻遼兵入侵……他們都為國為民,都是「俠之大者」。這些英雄們活得光明磊落,死得英勇壯烈。在他們面前,小學時代我那些小快樂,小傷心,算得了什麼?在我眼裡,他們的死重於泰山,而小時候的我,似乎生也輕於鴻毛。

多情的我,難免嚮往如此浪漫的犧牲。但在這安舒、忙碌的生活中,又有什麼值得我豁出生命去爭取、保守呢?

耶穌在釘十架前夕,曾向天父禱告說,「他們(跟隨耶穌的人)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翰福音17章16-18節)耶穌的犧牲,讓我可以超世,不受無知、悖逆、各樣私慾和宴樂的迷惑。同時,祂也差遣我到世上宣講祂的福音,甚至可能為此付上生命。

試想想,就算是壯烈一番保住了一個朝代,保住了江山,到頭來又有什麼用呢?百姓生活好了一段時間,隔一代兩代不又要再次面對那些千古不變的問題嗎?但福音的寶貴,不但在於來世的應許,而且在於今生的改變。上帝改變了我的一生。祂讓我脫離這世界的捆綁,讓我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加拉太書5章1節)。現在,祂差遣我去分享如此的信息,讓我所愛的人也可以認識這改變我一生的盼望!這難道不值得犧牲么?

郭靖曾經說過,「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但武功、政治、國度,到底能救得了誰?百姓所渴望的,不只是繁榮昌盛,而是有意義的生命。這是基督所給予的。我竭力禱告,求上帝利用我微小的一生,去改變我周圍的生命。

正如保羅所說,「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立比書1章20-21節)

小時候讀金庸,羨慕的是武林高手超世的洒脫,但也敬慕他們入世的情懷。基督贖了我這一生,但願我能更徹底地超脫世俗的影響,更盡心地在世間興旺福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斗陣俱樂部》和屬世追求的虛空

作者:Wan Phing Lim, 馬來西亞

翻譯:秋晨,中國

「惡作劇、蓄意破壞、肥皂」,這是《斗陣俱樂部》的標語。《斗陣俱樂部》是90年代最受歡迎也最常被引用的電影之一。這部電影在IMDB上得到了8.8/10分的好評,也正式鞏固了由布拉德·皮特所扮演的角色泰勒·德爾登成為了一個美國當下反建制主義的代表。《斗陣俱樂部》改編自恰克·帕拉尼克於1996年寫的同名小說,1999年一上映,便得到了強烈的反響。

《斗陣俱樂部》講述了一個無名的失眠症患者(愛德華·諾頓飾)的故事。當醫生也對他的失眠症束手無策時,他參加了各種癌症患者互助會,以尋求心理上的釋放。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家汽車公司的職員,在一次差旅中,他在飛機上遇見了泰勒·德爾登(布拉德·皮特飾)。在主人公失去了自己的家後,他便搬去與泰勒同住,兩人由此創建了一家地下的搏擊俱樂部。

直到今天,《斗陣俱樂部》仍很受歡迎,因為它突出了三個至今仍影響著社會的問題:1.把追求物質當做通往幸福的道路;2.對「男子漢」的定義以及對男性的要求;3.普通人群中日益增長的精神健康問題。

 

1.物質主義——「你所擁有的物質最終將吞噬你」

《斗陣俱樂部》事實上是對現代生活以及我們對物質無止盡追求的批判。儘管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位於15樓的公寓,主人公卻仍然不快樂,這個狀態導致他患上失眠症和別的疾病。當他家著火時,他說:「這個公寓就是我的一切,好嗎?我愛這公寓里的每一樣傢具。被燒毀的不僅是一堆物品,而是我自己!」他的安全感和個人價值緊緊地與他所擁有的物品連接在一起——那些沙發組合、玻璃盤和環繞聲音響……以至於沒有了它們,他就覺得自己不完整了。

但是他的朋友泰勒對此持有不同的觀點。「你的工作代表不了你,存在銀行的資產也無法代表你。你開什麼樣的車不能說明你是誰,你錢包里有多少錢也不能。」泰勒說。某種程度上,泰勒是對的。聖經告訴我們「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馬太福音6章19節)。但是,泰勒用創建搏擊俱樂部的方法來解決,最終引發了混亂。上帝的辦法則是讓我們安穩地紮根於祂無條件的愛中,就算當我們失去了這些物質,我們的根基仍然不會動搖。

 

2.男子氣概——我們是一群被女人撫養長大的人

《斗陣俱樂部》從一種失望和幻滅的角度來看待「男子氣概」。它暗示了當下時代精神層面和整個社會的崩塌是由於缺乏男性榜樣。「我們的父親就是我們眼中上帝的樣子。如果我們的父親都把我們拋棄了,你還指望上帝會怎樣呢?」泰勒問。而他的解決辦法和自我拯救的方式是創建像搏擊俱樂部這樣的組織,它讓男人們盡情發泄對社會的不滿以及對抗社會對他們的期待,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並再次尋回生活的意義。

正如大量對於「女性定義」的討論,人們對於男子氣概的定義也是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討論。那麼什麼樣的男人才是真男人?成為男人到底意味著什麼?誰才是男性的好榜樣?這部電影並沒有給出答案,但是它確實對今天社會公認的「男子氣概」進行了一番質疑。電影中有一幕是主人公在巴士上看著一則內衣廣告問泰勒:「這就是真男人應有的樣子嗎?」聖經中說耶穌是男人的榜樣。祂是僕人、領導者、供應者和保護者。祂愛世人,並為教會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正如丈夫應對自己的妻子所做的那樣(以弗所書5章23節)。

 

3.精神健康——我們最大的不幸就是我們的生活本身

作者寫《斗陣俱樂部》之時,電子和網路技術還沒有那麼發達。沒有當下快節奏和高需求風氣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本該更簡單些。然而,電影的結局卻是個大逆轉——主人公所患的癥狀遠不僅是失眠症和幻覺而已,他已得了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症。同時,他的地下搏擊俱樂部發展成了全國性的恐怖組織。

這部電影所展示的並不是什麼極端例子——人離開上帝以後,事情就是會變得很糟糕。如果我們靠著自己去處理問題,我們終將陷入電影中所展現的絕望和毀滅之中。主人公因著不快樂和出現幻覺而去尋找解決方法,最終卻給自己帶來了精神(內在)和身體(外在)上的毀滅。然而,值得感恩的是,上帝給這個世界帶來了解決辦法。耶穌在約翰福音第6章第35節中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只有上帝能真正使我們滿足,因為我們的財富、健康、人際關係和成就終將離我們遠去。

《斗陣俱樂部》不僅是一部表現布拉德·皮特多酷的電影。人們愛這部電影是因為它帶給現代社會的信息——那就是消費並不會使我們快樂,廣告宣傳下的「男子氣概」也不應該成為對我們的定義。然而,只要我們稍不留神,來自現代社會的壓力就會侵入並改變我們的思想,之後再摧毀我們的外在。願我們能時刻保持警醒,我們的希望並不在於我們自己,也不在於這短暫的世界,而在永生的那一位身上。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涌到永生」(約翰福音4章14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對話惠頓大學:什麼是婚姻家庭輔導專業?我也可以去讀嗎?

採訪&整理:鍾林君,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由惠頓大學提供

除了傳統神學,在很多有信仰傳承的大學里,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專業在各個不同的領域培養人才,為社會帶來祝福。本文根據雅米記者與惠頓大學研究生院心理學教授 David Van Dyke博士和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的採訪整理而成,旨在與大家分享一個可能會對我們的教會生活和家庭生活帶來改變的專業。希望今後我們可以給大家帶來更多類似的信息,為有意在信仰知識方面繼續深造,卻不知選擇何種專業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信息。David Van Dyke博士為惠頓大學研究生院婚姻家庭關係輔導專業負責人,Benjamin Pyykkonen博士為惠頓大學研究生院臨床心理學博士專業負責人。

 

什麼是「婚姻家庭輔導專業」?

當我們去看待單個個體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比如說抑鬱、焦慮或者有自殺傾向時,我們是單從這個個體本身去看待這些問題,還是應該去查看是怎樣的家庭關係塑造了他們現在的這個樣子?究竟是我們的行為、情緒問題導致了我們關係中的張力,還是我們在關係中的相處模式引發了我們行為和情緒上的問題?舉個例子,寶寶吐奶了,夫妻開始因為寶寶吐奶而發生矛盾。他們以為要寶寶不吐奶,夫妻才會沒有矛盾。但事實上寶寶吐奶並不是主要問題所在,需要改變的是夫妻倆的相處模式。當你被困在自己的家庭關係當中時,只有當家庭關係心理輔導員或一個外來文化攜帶者的介入,告訴你其實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去與家人連接時,你才會有改變,不然你是想不出其他方法的,只會按你已知的,慣有的方式去與家人交流。因此,婚姻家庭關係心理輔導就是一門從個人所處的家庭或婚姻關係去幫助來訪者認知並處理自己所面臨的行為或情緒問題的一門學科。

*惠頓大學正門及校訓

 

基督信仰與婚姻家庭輔導的聯繫

「婚姻家庭關係心理輔導是一門與基督信仰十分貼合的學科。在功能、結構和關係層面都反映了基督帶來的改變。基督對人類進程的介入,為我們彼此的相處方式帶來了新的機會。」——David Van Dyke博士

我們的基督信仰是非常注重關係的。我們是按着三位一體的上帝的形象所創造的。在創世記中,我們的始祖亞當和夏娃背叛了與上帝的關係,但是在接下來的聖經書卷中我們看到上帝不斷地通過各樣的努力來追回與人類的關係,甚至不惜付上犧牲自己獨生子的代價。我們的上帝,不僅僅是一個建立關係的上帝,更是一個不斷將我們追回的上帝。當我們仔細觀察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所有關係當中的問題,表面上看來是情緒和行為的問題,但其實本質上是關係本身的問題,是我們怎樣與他人建立關係,建立怎樣的關係的問題。基督改變了整個關係的規則,我們現在因着祂重新有可能與上帝恢復關係。

 

婚姻家庭輔導的實際運用

經驗性迴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提到經驗性迴避這個概念。我們每一個人裡邊都有要解決問題的強烈渴望。我們都害怕經歷一些經驗,而不是與遇到問題的人同行。當我們不再抗拒,不再迴避的時候,我們才遇到真正的自由,不再拼盡全力去甩開負面的經驗,而是可以接受這些經驗,並且去認識究竟發生了什麼。

我們越是努力去推開我們的負面經驗,我們的焦慮就越大。對付問題的最佳方法是經歷它。就好比在我們學一門新語言的過程中,當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犯錯誤時,我們往往學得最快。因為當我們習慣這些錯誤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糟糕。我們對事情都會有預想焦慮(Anticipatory anxiety),常常更多關注如何遠離問題,而不是勇敢地走進問題。

 

*David Van Dyke博士

練習「挫折」

David Van Dyke博士也提出,在我們教養孩童的過程中,需要為孩子提供「恰到好處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幫助他們跑好人生的馬拉松,幫助他們練習「挫折」。當寶寶哭的時候,不見得是件壞事情。David Van Dyke教授分享,自己16歲的女兒有一次在學校經歷了其他女生的欺負,回到家中后趴在爸爸的肩頭哭了。David Van Dyke博士說他希望當時可以說點什麼以幫助女兒緩解所經歷的事情,或者提供一些好的建議,但當時並沒有那樣做,只是陪着女兒,讓她盡情地哭,與她一同傷心。沒想到,哭一場后,女兒說好了,沒事了。

那麼,作為教會,我們如何看待個體的患難呢?除了盡量去避開,還可以做點什麼嗎?在我們表面的幸福之下,其實掩藏着許多的痛苦。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補充到,當我們知道上帝愛我們,並且祂掌權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勇敢地走進痛苦當中,因為知道祂會托住我們,祂用完美的愛愛着我們。並且祂勝過一切,祂是我們的上帝。我們對於害怕讓父母失望的焦慮,我們對於害怕不成功的焦慮,我們都可以去面對,我們只要深呼吸,然後去體會害怕的顫抖和眼淚。「我正在教我的孩子們認字。認字的過程對他們來說是相當痛苦的。但我不能直接告訴他們這個字是什麼字,那個字什麼字,我得告訴他們怎樣去認,這樣他們就能掌握認字的規則。他們需要經歷挫折才能成長。慢慢地,他們會發現,認字其實沒有那麼可怕了。我們有一位愛我們的上帝」。

 

惠頓大學婚姻家庭輔導專業的特點

David Van Dyke博士表示,他在帶領惠頓研究生院的婚姻家庭輔導這一專業時的主要思考,就是如何將基督信仰與婚姻家庭輔導融合。

「我們的教學不在於教授如何讓前來諮詢的家庭或個人根據聖經的教導來改善他們的婚姻家庭關係,因為我們面對的客戶很有可能不是基督徒。我們與基督信仰的結合更多的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依據聖經的原則,幫助我們的學生如何成長為一個可以活出基督的愛,並用基督的愛去服事前來諮詢的個人或家庭的心理輔導師」,「惠頓研究生院婚姻家庭輔導專業所教授的專業技巧與美國心理學協會的指導一致,也緊跟行業內最先進的研究結果」。

*惠頓大學俯瞰圖

 

惠頓研究生院婚姻家庭關係心理輔導專業的四個特點:

 

  • 注重臨床技巧,了解是人們彼此相處的模式導致了情緒與行為上的問題
  • 重視每個學生的價值、每個學生與上帝的關係以及他們與家人的關係。只有受訓練的學生自己願意去審視並改變自己與上帝以及家人的相處模式,未來的客戶才會信任他們。
  • 注重關係當中的公義。當談到公義時,我們如何從關係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呢?David Van Dyke博士分享道:「身患漏症的婦女,被周圍的人隔離,耶穌卻選擇靠近她,並醫治她。我們的學生也一樣,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不只是服務資源豐富的富人階層,而是走向那些在資源分配上不佔優勢的,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群。」
  • 看重與上帝的關係。但整個專業的信仰部分不是讓客戶按照基督信仰來對待他們的婚姻家庭,而是受訓過的婚姻家庭輔導員在與客戶接觸時,可以活出耶穌的生命,幫助客戶在接受輔導的過程中感受到耶穌的同在。

「整個輔導的過程完全參照美國心理協會的指導進行,但我們的輔導員卻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向客戶展現基督的愛」,David Van Dyke博士解釋道:「比如說,從我們的選擇上就可以體現出來。我們的學生會選擇去服務邊緣化的人群,我們的信仰也告訴我們如何去接觸每一個人,幫助大家找到個人的平安與美好的關係。輔導員雖然不會跟客戶說基督信仰是怎樣一回事情,但本身卻了解按着基督信仰,該如何去對待每一個人。整個輔導過程,輔導員依靠聖靈,為諮詢者提供科學最前沿的幫助。」

 

為什麼選擇惠頓大學研究生院心理學而非其他一般名校?

 

科學與信仰的雙重裝備

當被問到,惠頓研究生院的心理學專業與非基督教背景大學的心理學專業有什麼區別,並且,為什麼不去選擇世界頂級名校,而選擇進入惠頓學習時,Benjamin Pyykkonen博士總結到,惠頓研究生院的心理學有四個特點,那就是紮實的學術,根本的基督信仰,重視聖經提倡的公義,以及學生全人的發展。

在惠頓,學生可以學習到最前沿的科學成果,以此幫助教會。當惠頓的學生去接觸每一位諮詢者時,內在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因為惠頓的學生會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一位愛我們的上帝所創造,並且我們被造的目的是去愛上帝。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

同時,惠頓大學心理學的學科課程與其他頂尖名校的心理學專業拿到的是同一個機構的認證,不同的是學生的生命,以及對婚姻家庭的理解。對於惠頓的學生來說,婚姻不是為個體的幸福而設的,而是可以促使我們去理解上帝的愛,以及上帝愛中的敞開與溫柔。「一般對婚姻的認識是,既然你不能滿足我的需求,那我們就算了;而對於基督徒來說,不管我的太太對我如何,我不會按她的行為來回應她,而是把我對太太的回應當做我對上帝的敬拜」, David Van Dyke博士補充道,「我們的信仰讓我們對事情有不一樣的理解,並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背後的意義。因此,我們的學生可能跟非基督教背景的心理輔導師用同樣的方法準則做同樣的輔導,但背後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當然, David Van Dyke博士也指出,如果諮詢者不配合,不願意做出改變,他也不會強迫他們。他的客戶中有一部分是會放棄他們的婚姻,最終以離婚告終的。這讓他十分傷心,但「不強迫」也是聖經中上帝對待我們的方式。祂會愛我們,追回我們,等待我們回心轉意,卻不會強迫我們按祂的方式去行。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亦指出,臨床心理學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臨床訓練。他們的學生也會去其他頂尖大學進行臨床訓練。不同的是,他們的學生會有更成熟的神學理解,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比如面對自閉症兒童,面對各方面功能都在退化的老人時。另外,對於心理學專業課程很重要的一個衡量標準是,學生得到臨床實習機會的比率。美國整個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實習機會獲得比率是75%,而在過去的5年中,惠頓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實習機會獲得率是100%,這些學生有的進入哈佛,有的進入康奈爾大學等頂尖大學接受實習培訓。

 

香港計劃

兩位教授亦分享道,他們正在積極探索是否未來有機會將學校的婚姻家庭輔導與心理學博士兩個專業引進到香港,讓更多的亞洲學生和教會受益。

*惠頓大學葛培理紀念中心

David Van Dyke博士指出,惠頓的婚姻家庭輔導專業現有在讀生40名,其中有8名是華人或來自中國。這八名華人學生所帶來的文化特異性讓他對婚姻家庭輔導有重新的思考與認識。對於臨床心理學和婚姻家庭輔導專業學生的培養,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於實習,「如果實習可以放在亞洲家庭環境,或許更適合亞洲學生,這樣他們可以更好的以本地家庭環境為研究對象,用所學到的知識與技巧去幫助亞洲家庭」, David Van Dyke博士說道。「降低學習的生活成本,讓更多的亞洲學生可以參與到我們這個專業的學習中來,也是我們考慮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Benjamin Pyykkonen博士補充道。

如果以後有機會將惠頓的心理學博士課程,以及婚姻家庭輔導課程引進香港的話,課程很有可能通過遠程授課與短期集中授課兩種形式的結合來完成。介時,惠頓的教授將到香港集中授課。課程也會採用英語授課,但會考慮請當地的惠頓畢業生來帶學生做實習,這樣,一些亞洲特有的家庭關係模式和問題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

惠頓大學(Wheaton College)位於芝加哥市近郊,是一所秉承全人教育理念的基督教大學。學校建校宗旨在於提供最好的基督教高等教育,以聖經真理為根基,培養學生全方位發展,在各個專業上不斷進取,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領袖人才,將祝福傳及世界各地。惠頓大學以神學、宣教等教會事工、心理學和教育學最為突出,在美國被譽為首屈一指的基督教大學。知名校友包括葛培理(Billy Graham)、約翰派博(John Piper)、吉姆及伊麗莎白·艾略特(Jim & Elizabeth Elliot)。

 

*更多關於惠頓大學的信息可訪問惠頓大學在簡書的頁面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喜歡防彈少年團讓我明白了上帝有多愛我

作者:雪倫,馬來西亞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和YouTube

防彈少年團BTS要發新專輯了!聽說這一次他們又創下了新記錄——最新主打歌《 IDOL》 MV才發布一天,就已經有逾五千多萬點閱率,成為 YouTube 上影片在24 小時點閱率最多的冠軍。那麼BTS到底是誰?BTS樂團由韓國7個平均年齡20歲左右的男孩組成,2013年在Big Hit娛樂經濟公司旗下出道,是目前全球最火的男團。不止在韓國,甚至全球的娛樂圈裡,在無數多的明星愛豆競爭中,他們以非常快速的勢頭脫穎而出,成為了韓國,甚至亞洲第一個登頂美國Billboard專輯榜的團體。現在仍以不可擋的姿勢陸續刷新記錄,在世界各地收穫大批粉絲。

為什麼他們可以在競爭這麼激烈的環境下以這麼讓人驚艷的方式脫穎而出?為什麼他們那麼紅?想了一下,我試着歸納出一些我個人認為「可能」的原因。

首先,顏值,舞蹈和歌唱能力就不用說了。成員們各有不同的擔當,但個個實力相當。有的會作詞,有的會作曲,有的會編舞,有的會演戲。成員之間的互補和隊友愛也很美好。並且,BTS的作品主要是成員自己創作的,這點尤為引人注目。他們的歌詞從來不單是情情愛愛,或靠節奏讓人中毒,而是無論在歌曲、歌詞和MV的製作上都特別有深度、勵志和唯美。尤其2015年《花樣年華》專輯中的首個主打歌《I NEED U》讓他們開始更多為人所知。這首歌主要唱出了不知何時會逝去的燦爛時光以及不穩定的青春。MV更是展現出了這種在面對生活時產生的不安、孤獨和憂傷感,展現了對青春的恐懼與不確定性,以及少年時期對夢想和愛情的嚮往。我也是從這部專輯開始欣賞他們的。自后,他們的作品就開始會挑戰一些青春的黑暗面、叛逆、對社會的諷刺等為主題。歌詞唱出很多年輕人心中的迷茫和渴望——瘋狂的青春,內心的黑暗面,渴望被愛等等,成功打中很多人的內心,引起共鳴。比如《花樣年華pt.2》、《WINGS》、《Love Yourself》等。從粉絲的評論中,亦可以看到很多會說這些歌如何打動他們的心,說出他們的心聲等。所以這「可能」就是他們「成功」的特別原因之一?如果是,現在的年輕人,是不是就很多在面對着內心的渴望和缺失,彷彿沒有出口?其實我特別能夠認同,因為我也曾那樣過。

我曾經也在青春時期面對過很多對於愛情、友情、和未來的迷茫。大學時期的我,遠離家鄉的保護圈到陌生的外地,念了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科系,同時又遇友情不合,第一次經歷了感情上的失敗。我當時對未來看不到出路,嚴重缺乏安全感,不明白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是為了什麼,再加上當時媽媽生病,心裡很不安,晚上自己一個人常會感到害怕,覺得什麼都不對,很痛苦。後來我為了尋求安全感和認同感,常常喜歡混酒吧、夜店、玩曖昧,就為了麻痹自己空虛的內心。我認為青春得留下些什麼才有意義,所以當我認為自己做不到時,就通過玩樂刺激自己來逃避。可剩下的卻是更空虛,更孤單。有時我會想,如果那時上帝沒有找到我,我不敢想象我會成什麼樣子。是不是會繼續逃避,麻痹自己,最後墮落?

現在回想起來,我心裡都還是滿滿的感動。就在我累積了很多負面情緒即將爆發之際,上帝來找我了。祂在我大學差派一位天使——學姐來到我身邊向我傳福音,帶我去教會。說來也挺奇妙的,當時的我覺得教會好枯燥,學姐很煩,但我卻沒有跑掉,而是再不情願也次次在對方的邀請下去教會,跟對方分享我的掙扎。我相信是上帝在那時就已在我生命里動工了。然而兩年過去,去教會和參加小組其實並沒有立即就讓我生命中的破口被填上。但上帝有祂的時間。後來有一次學姐邀請我去看教會舉辦的復活節情景劇。我沒想到,上帝就這樣通過一個情景劇改變了我。這場情景劇讓我沒來由地感動到不行,看得過程中我一直哭。我才知道原來我一直以來的委屈、掙扎、不安、難過、自我厭惡,祂都知道。情景劇里的每一首歌,每一句話,都重重打在我心上,我在那一刻才覺得心有着落了,我終於看到了我生命中的出口和盼望——耶穌基督。

BTS的歌固然撫慰心靈,勵志,熱血沸騰,但耶穌卻以完全的愛來愛你和我。那被祂的愛觸摸時的震撼與感動,對我來說,是任何都比不了的。不然我也不會一下子就完全拋開以前的生活,重新對生命充滿了盼望。

人生是十字路口,有時甚至是多叉路口,凌亂不堪,充滿對未知的恐懼。但因為知道這一路上有個完全愛我的耶穌陪我走,所以即便恐懼、不安,想退縮,我也能堅持走下去。因為不管我走到哪個路口,哪條路,祂就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詩篇119篇105節),我都不是一個人,我都不孤單,也不悲哀。所以啊,在聽BTS的歌來獲得力量的同時,不妨也來聽聽這位上帝要對你說什麼吧!

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上帝必與你同在。——約書亞記1章9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