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這個世界為什麼需要Pokemon GO?

Screen-Shot-2016-07-21-at-11.53.11-AM-1030x525-768x391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曹琴琴,中國

如今,Pokemon(精靈寶可夢)已遍布全球每一個角落。有人為了捕捉這些虛擬的寵物精靈,能一連徒步好幾個小時,甚至去造訪一些平時不會去的地方。如果你還沒有領略這一風景,那可能是《Pokemon GO》還沒登陸你所在的地區。

但相信我,《Pokemon GO》的瘋狂旋風很快就會襲來。如果你到現在還不知道我在說什麼,那麼就一起來認識這款名叫《Pokemon Go》(精靈寶可夢Go)的遊戲吧!玩這款遊戲的時候,玩家需要到室外去捕捉小精靈。小精靈們會分佈在不同的地方,當玩家走到這些地方時,小精靈就會出現在他們的手機屏幕上。

過去短短几周,這款利用增強現實技術的手機遊戲已陸續登陸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26個歐洲國家,包括最近登陸的加拿大。到目前為止,該款遊戲的反響極其強烈。

自登陸以來,這款遊戲的下載量已超過3000萬次。它比社交神器Tinder還受歡迎,每天的用戶量也超過了Twitter和Facebook兩大社交網站。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正在迫不及待地等着開抓小精靈,開發這款遊戲的Niantic公司CEO約翰·漢克說,這款遊戲「很快」就會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登陸。

為什麼這款手機遊戲可以席捲全球?畢竟這也不是第一款使用增強現實技術的遊戲(谷歌公司推出的Ingress也是一款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遊戲)。原因之一就是:該遊戲採用了絕妙的營銷策略——開發商緊緊抓住了我們對智能手機的嚴重依賴和我們對精靈寶可夢近20年的情懷。

自從這款一夜爆紅的遊戲發布以來,引人入勝的故事不斷發生,甚至有些故事離奇驚人。

《Pokemon GO》不僅多次幫助「阻止犯罪行為」(包括抓獲一名謀殺嫌疑犯),還讓一個女孩兒在河中發現一具漂浮的屍體,甚至能幫助揭發劈腿的男友。還有一些報道稱,玩《Pokemon GO》遊戲有助於戰勝精神疾病(比如抑鬱症和社交恐懼症)。

當然,也有很多故事暴露了玩這款遊戲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有人因玩遊戲而辭去工作、私闖民宅、墜落懸崖、被困山洞甚至遭遇搶劫或槍擊。

就在我身邊,有一位平常不怎麼運動的朋友,為了捕捉小精靈竟然走了16公里!還有一位朋友說,她有一次玩遊戲玩得太專註,竟不小心踩到一隻死老鼠!

這些聽起來都有點讓人費解,對不對?聽到這些故事,我們可能會很自然地覺得這不過是一時狂熱或只是一款無聊的手機遊戲而已,並提醒自己不能沉迷其中。甚至有人會更進一步全盤否定這款遊戲,畢竟,虔誠的基督徒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這種沒有意義的事情上,不是嗎?

有這樣的擔心完全可以理解。但是,雖然管理我們的時間、情感和精力是明智之舉,類似《Pokemon GO》這樣的遊戲會不會也有一點點價值呢?

比如,玩《精靈寶可夢Go》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人類對於自己飽含熱情的事物,可以執着到什麼程度,也讓我們看到自己對於完成一項任務可以達到的投入狀態以及不受環境影響的專註能力,還有我們與他人分享熱情時的堅定不移。

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畫面,特別是當我們為恰當的目的去如此投入熱情之時!試想一下,要是我們也能以這樣的態度去與他人分享耶穌基督的話,將會怎樣?

照片取自YouTube視頻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英文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

Finding-Dory-A-Fishy-Tale-of-Getting-Lost-and-Found-768x460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孔曉慧,中國

大家似乎都沒忘記那隻招人喜愛的黃尾副刺尾魚——多莉。儘管這隻小魚在皮克斯的動畫海洋里首次閃亮登場 已是13年前,還是有很多人成群結隊地去電影院觀看《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2003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海底總動員》的續集。結果怎麼樣?這部新片首周末的票房就高達1.362億美元,超越了2007年《怪物史萊克3》所創下的1.216億美元的紀錄,創造了美國動畫片開片新高。

考慮到這個海底冒險故事其實並無多少新意,這樣的票房成績真是巨大的成功。畢竟,我們已經在《海底總動員1》中探尋過深海,和馬林、尼莫還有多莉一起笑過哭過,也學過了家庭和友誼的重要性,為什麼這部主題相同的續集仍能刷爆動畫票房呢?

或許是因為我們太喜歡那個患有失憶症的多莉了吧。她可是皮克斯動畫史上最佳配角之一。這次的影片終於以這條可愛、容易激動的藍色小魚命名,並且此次的冒險發生在找到尼莫的一年以後。被一次黃貂魚的大型遷徙席捲之後,多莉的部分記憶突然得到恢復,於是便踏上了尋找父母的旅程。但問題是,除了知道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亞一個叫「寶石莫羅灣」的地方之外,多莉對其他信息一無所知。她和好友馬林、尼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開啟了一次溫暖人心的海洋之旅。

尋親途中,我們會愛上大眼睛的幼兒版多莉(出現在多莉斷斷續續的回憶中)。同時,也會認識一些新角色,像是漢克——一隻足智多謀而又脾氣暴躁的「七爪魚」(因為他只有七隻觸角);運兒——一條友愛的近視鯨鯊;還有貝利——一條不自信的白鯨。這三位傾力幫助多莉這條有記憶缺陷的刺尾魚尋找父母,由此不時出現的尷尬場景令人捧腹大笑。

像皮克斯所有其他優秀影片一樣,《多莉去哪兒》不僅僅充滿幽默和妙趣橫生的對話,更是能引發我們內心的思考。無條件的愛、友誼以及對缺陷的接納(最明顯的是多莉的短時記憶缺陷)這些主題貫穿了這部105分鐘的電影,一如既往地給我們留下溫情和暖意。

影片還有一點可能會格外打動基督徒。《多莉去哪兒》所要表達的信息簡單卻又重要——回家。作為信徒,我們深刻體會失喪時因分離帶來的痛苦和無助感,以及被上帝找到、與上帝和好后獲得的巨大喜樂。所以當多莉踏上尋親之路時,我們會禁不住為其鼓氣,並在最終她與父母團聚時,和她一起慶祝。這是對無條件的愛的美好詮釋——不管是在海洋世界里,還是在海洋之外,都是如此。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英文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我就要你好好的》閱讀感想

01-1024x681

作者:雪倫,馬來西亞

最近有一部電影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就是美國6月上映的《我就要你好好的》(Me Before You)。我是在臉書(Facebook)上看到這部預告片的,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男主角對女主角說:「你是我每天醒來的唯一理由。」我很好奇,是怎樣一種情況或絕望才會讓一個人將他每天醒來的動力都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雖然很想看,但我並沒有到電影院看愛情片的習慣,於是當我得知它是改編自小說時,我便立刻買了原著小說來讀。

小說述說的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女孩——露薏莎。因為失業,露薏莎不得不接下一份看護工作,並因此邂逅了她的看護對象——威爾,一位年輕有為的企業家。威爾熱愛冒險和挑戰,卻因一場車禍而四肢癱瘓。威爾覺得再也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一心只想死去,因此他決定再活六個月後便安樂死。當露薏莎知道后便一直試圖改變他的決定,例如帶他去看賽馬、去旅行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在這個過程當中,兩人相愛了。看到這裡我本以為露薏莎可以改變威爾,讓他有勇氣選擇活下來。萬萬沒想到,威爾改變了露薏莎對生活的態度,自己卻仍執意進行安樂死。看完結局之後,我難過了一整天。

書中的威爾總讓我想起聖經中的一位人物——約伯。約伯跟威爾一樣,都遭遇了十分痛苦的事。約伯一直以來都活得很正直,就連上帝也稱讚他是位完全人。然而因着魔鬼的攻擊,約伯一夕之間遭受到了極大的苦難。他原本有很多財產,卻都被搶光;僕人也被殺了;原本美滿的家庭,卻因為一場風暴,十個孩子都死了。不只這樣,他還全身長滿了毒瘡,親朋戚友都遺棄他。他極其痛苦,痛苦到詛咒自己的出生,厭惡活着,認為死亡是最好的解脫,他甚至也因此埋怨上帝。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即便約伯這麼說,卻從沒有選擇死亡來結束一切,更沒有對上帝絕望。他雖然極其痛苦,但卻沒有離棄上帝,就連發泄和訴苦的對象都是選擇上帝。這是因為他心中有上帝,並且清楚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帝在掌權,在祂那裡面有盼望。而最後,上帝也確實加倍賜福與約伯。

威爾雖然四肢癱瘓了,以及要忍受許多併發症的痛苦,但他身邊有愛他的女主角和家人,然而他最終還是選擇安樂死。我並不是要比較威爾和約伯兩人誰遭遇的苦難更痛苦,因為這是我無法了解的,我光想象一下就覺得很可怕。但是我們確實可以從中了解到,若我們將人生活着的意義和目標放在物質或其他世俗的事上,當這一切都失去時,還真是眼前一片絕望。聖經教導我們:「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后書4章17-18節)同樣是面對苦難,但結局卻大不同。

死亡永遠都不是一個解決方法。約伯曾訴苦說到,他已經失去了氣力、結局、幫助和智慧(約伯記6章11-13節)。或許許多人就是因為看不到苦難之後的結局所以選擇自我了結。然而基督徒是知道結局的,我們是有盼望的,縱使苦難再苦,再怎麼絕望,我們仍有那天國的盼望。因為上帝應許我們:「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

另外,詩篇46篇1節也說:「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上帝更是在詩篇121篇1-8節應許祂必會保護我們。因此,雖然人在世上難免會遇到苦難,我們要曉得上帝是真實的,祂是信實的上帝,必不會給我們遭遇過於我們所能承受的苦難(哥林多前書10章13節)。

雖然這只是一本小說而已,但我還是會忍不住去想,若威爾的生命中有上帝的話,若他將生命的價值放在上帝里的話,結局或許就會不一樣。所以,期望我們都能常以上帝的話語,以約伯所說的「氣力,結局,幫助和智慧」來裝備自己,讓自己不要在苦難到來時輕言放棄。

圖片來源:《我就要你好好的》電影官網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面對苦難)

推薦一部聖經題材電影——《復活》(Risen)

Movie-Review-Risen-768x460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Jaslyn See,新加坡

我其實不是特別熱衷聖經題材電影。打着「創意自由」的牌子,這些電影的情節十有八九都會偏離聖經原本的敘述。例如2014年的《法老與眾神》(Exodus: Gods and Kings)以及《諾亞方舟:創世之旅》(Noah),就其實都對信仰持懷疑觀點,並儘可能地削弱了上帝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而然,我對《復活》(Risen)這部電影也持謹慎態度,雖然大家將其定位為梅爾·吉布森2004年廣受好評的《耶穌受難記》之續。

《復活》由美國導演Kevin Reynolds執導,講述了一位名叫Clavius(Joseph Fiennes飾)的羅馬士兵,奉本丟·彼拉多(Peter Firth飾)的命令去調查耶書亞(耶穌在電影中的名字, Cliff Curtis飾)的屍體失蹤之謎,並要迅速找到屍體,以防止猶太人起義。在這樣一個情節下,電影以最有爭議的方式——透過非信徒的視角——探討了基督教最重要的信息——耶穌基督的復活。

這樣做帶來了非常好的效果。電影邀請觀眾以一個有充分理由懷疑耶穌所說的局外人的角度來觀看耶穌的死亡與復活。無論對信徒或非信徒來說,這都是相當棒的主意,能激發大家的興趣。

除了製作精良,並且腳本很大程度上都遵循聖經記載以外,以下是我強烈推薦這部電影的五個原因。

1.雖然出場次數不多,但耶穌是電影的中心

從始至終,耶書亞在屏幕上出現的時間不到電影的五分之一,對白總共也不到20行。然而,電影情節每時每刻都沒有離開過祂。彼拉多、該亞法、Clavius不是在談論祂的時候,就是在忙着找祂。

這種間接的表現手法在此類電影中的運用讓人耳目一新。之前大家就經常批評聖經題材的電影情節過於簡單,並且對耶穌與門徒的呈現太直白。在這部電影中,由於每個人都好像看到或聽到耶穌,卻沒有人能確定祂在哪裡,當祂終於出現在屏幕上時,觀眾會禁不住想大聲歡呼。

2.觀眾能在Clavius身上看見自己的身影

不同於易怒的彼拉多和愛操控的該亞法,一心想確保耶穌沒有從死里復活(而不是想知道事實是否如此),Clavius被刻畫為一位精幹、理性的戰士。他更加關心查明真相,而不是迎合政治。儘管他最初是個硬心腸的非信徒,但還是讓人很難不喜歡他。

在查找耶穌是否真的從死里復活的過程中,他追尋到眾多證人,包括給他隱晦答案如「打開你的心」的抹大拉的瑪利亞,和堅稱自己在街道上聽見了耶穌的聲音的失明女人。當然,Clavius還是持懷疑態度。當你有的只是道聽途說和含糊的回答時,誰又能相信呢?不過,Clavius堅持了下去,就算彼拉多告訴他停止調查,他還是繼續尋求真相。

你不禁會為Clavius的堅持打氣,因為其實這也正是你想做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多數人都有一點點Clavius的影子——我們也想知道彌賽亞是否真的已經復活。不管是信徒還是非信徒,我們每個人在某個時候都必定曾思考過這個史上最偉大的故事是否屬實。所有非信徒都是Clavius,而大多數信徒,若不是全部的話,一開始時也是Clavius。和他一樣,我們是理性和思考的個體,在相信基督前,我們想要確鑿的證據。但是,當我們最終看見的真相與我們從前的認識完全對立時,我們將如何回應?

3. 這部電影會讓你想成為耶穌核心圈的一員

當門徒們終於隆重登場時,你會被他們之間緊密的關係,他們的與眾不同,以及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所吸引。他們擁有那種單單與耶穌同在就好的知足和喜悅,即使這意味着他們要不斷地面度他人的反對和生活的不確定性。同時,他們對受到壓迫的人有一種友情和愛,並且他們看似沒有家,卻有一種歸屬感。

這是一幅詮釋團體生活的美好畫卷,讓你也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4.看完電影,你會想要重讀聖經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跳過諸如彼拉多、該亞法、亞利馬太的約瑟、西門彼得和抹大拉的瑪利亞這些人物的細節。但這部電影的獨特視角迫使我慢下來,去對每個人物和細節發問。 「等等,這個部分在聖經里有嗎?」「該亞法是什麼人來着?」「聖經的記載里有天使嗎?」

看完電影后,我對裡頭的人物、所涉及的利害關係,以及圍繞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政治背景,產生了好多疑問。這些問題讓我主動回到了聖經(馬太福音28章11-15節)。再次閱讀四福音書的記載后,我對耶穌所做的一切有了更深的體會。

5.電影會提醒你耶穌復活的重要性

這部電影讓我最有感觸的幾點之一是,在耶穌所在的時期,釘十字架其實是非常普遍的刑罰。雖然耶穌被釘十字架那麼殘忍,並且是祂完全不應得的,但祂死的方式卻沒有什麼特別。羅馬統治時期,許多人遭受了同樣的懲罰,其中包括掛在祂身邊的兩個盜賊。

所以,當被證實死亡、被埋葬並封在墳墓里的耶穌第三天連帶祂手和側面的傷痕出現在眾人眼前時,這一定是件不可思議,甚至是有點恐怖的事情。《復活》把這些情愫完美地表現了出來,讓我們看到了耶穌出現在當時的非信徒當中所必然造成的混亂和恐慌,也讓我們看見了信徒見到祂時的喜悅與驚奇。

這部電影十分強調耶穌的復活,而事實上也就應該這樣。畢竟,耶穌復活是基督教的整個信仰核心(哥林多前書15章14節)。就像這個真相在《復活》中挑戰了Clavius一樣,基督的復活也要求我們做出回應——任何見過耶穌復活的人,生命無法不發生改變。就如這部電影,這好像是對觀眾的一個提醒:認識真理后,你將再也無法對自己的信仰漠不關心。

也正因為這最後一個原因,我強烈推薦大家觀看這部電影。願這個故事鼓舞我們,激勵我們重新愛上耶穌,並與他人分享祂的故事。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英文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你娛我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