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軟弱之道——靠主得力的人生》讀書筆記

 

作者:晉餘生

 

巴刻的這本書首先講述的是關於軟弱。提到軟弱,就不得不談到它的反義詞,剛強,那麼剛強包括哪些方面呢?身體素質、道德水準、人際關係,都存在強與弱之分。接著作者提出軟弱的意義。

實情是,在許多方面,特別是在屬靈的事上,我們都是軟弱不足的,我們需要正視這一點。罪傷害了所有人際關係,讓我們都陷入無能的境地。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的有限,這一認識會在我們裡面生出謙卑和對自我的不信任,也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無法自救。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在人生路上的每一個關口,我們都需要倚靠基督,我們的主和救主,需要操練這種倚靠,直至養成屬靈的習慣,好能領會保羅所領會的,「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後書12章10節)

之後作者以哥林多後書為引子,詳細地介紹有關軟弱的話題。在此之前,他先介紹了哥林多後書的背景以及保羅寫這封信的目的。

 

 

首先,保羅希望,哥林多人確知他因為愛他們,所以向他們敞開自己,也請求他們同樣敞開;

其次,保羅希望,在他到的時候,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可以預備好他們承諾交給保羅帶到耶路撒冷的捐項;

第三,保羅希望,這封信能夠消除那些意欲叫哥林多信徒與自己反目的擾亂者的影響,這些人曾攻擊保羅「軟弱」,以表達他們對保羅的鄙視(哥林多後書10章10節)。

作者之所以挑選這一卷書,主要是因為在此書中記載了使徒保羅的軟弱以及上帝對他的態度:

 

 

為了讓他不致驕傲,「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旦的差役要攻擊我」(哥林多後書 12章7節)。我們不禁要問,這根刺是什麼?是眼疾?身體的疾病?跛足?顯然,這根刺是與身體有關的,也是痛苦的,否則就不會被稱之為「一根肉體上的刺」了,但除此之外,我們就不了解了,並且也無需了解更多。

保羅告訴我們,他曾三次鄭重地懇求上帝:「為這事,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 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 12章8-9節)。

因此,保羅未得醫治,但卻不是因為被上帝拋棄。恰恰相反,正如保羅自己所見證的:「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後書 12章9-10節)

 

保羅為何就有這麼大的信心來面對自己的軟弱呢?他的動力又有那些呢?

對此,保羅有三重動力。第一,保羅要一生討主的喜悅;第二,保羅要在末日審判時上帝能看自己全然忠於基督;第三,保羅因被基督的愛激勵而能自守、有目標、有方向、有行動。

另外我自己認為軟弱的定義是:一種感到不足夠、不充分的狀態,軟弱讓我們無法達到我們渴望達到的境地或目標。

那我們應該如何對抗軟弱呢?

以下是我總結出來的,對抗軟弱的三個要點:

 

 

1.仰望基督

基督是愛我們和擔當我們罪孽的主。我們要全心接受祂作我們的主和救主。然後在祂面前,下決心離棄以往自我中心、充滿苦毒、自憐、嫉妒和失敗感的人生,從此努力成為祂忠心的(faithful),也就是充滿信心的(faith-full)門徒。遵守祂的教導,也被祂所眷顧。

 

2.熱愛基督

永遠感激祂對我們無盡的愛。凡事努力討祂的喜悅。讓祂的愛約束我們,推動我們,安慰我們,一直保守我們。並像保羅一樣,再不把人的評價看為重要,正如他之前寫給哥林多人的信中說到:「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哥林多前書4章3-4節)。像保羅那樣去生活、去愛吧,你心中的冷漠就會被熱誠所代替。

 

3.倚靠基督

倚賴祂透過聖靈賜給我們所需的力量去事奉,不管眼下不快樂的處境和不友好的人如何令我們受挫。保羅很清楚一點,就是我們不該把基督徒在生活中經歷軟弱當做不尋常的事,倒要以此為滿足甚至誇口。我們越跟隨主,上帝越會讓我們體會到軟弱和痛苦,好讓我們像保羅那樣學會在主里剛強。當我們認識到自己軟弱時——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在主里剛強。這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你覺得呢?

 

 

那基督徒最常見的軟弱是什麼呢?

 

巴刻的回答是金錢的軟弱。

 

當我們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經得到滿足,而我們還有餘錢在口袋裡時;當我們發現自己嘴上說工作是為了謀生,是為了服事上帝和服務他人,但實際上卻是在為自己賺錢時;當我們的生意獲利豐厚、財源滾滾時,我們當怎樣行?耶穌和保羅給出了同樣的回答。

要把這些錢財用在上帝和上帝的子民身上而非用於自己。用這些金錢去拓展上帝的國度;用它們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把自己看做一個管理者、一個管家、一個上帝基金的受託人,要為你的職分感到榮幸,同時也要全然忠於把錢財託付給你管理的上帝。

 

那麼何為基督徒的奉獻呢?有以下四個方面:

 

1.基督徒的奉獻既是一項屬靈恩賜,也是一項效法耶穌的屬靈操練。

有些恩賜屬於超自然的能力,是基督超然賜下的;另一些是自然的能力,但在每次運用的時候,都被內住的聖靈重新引導、分別為聖並運用出來。因此,保羅曾顯出的醫治的能力屬於第一種類型的屬靈恩賜,而他不斷教導福音真理的能力則屬於第二種。奉獻,就屬於後一種屬靈恩賜,屬靈操練需要付出努力才能獲得果效,要想做得好,需要不斷操練,直到養成思維或行為習慣,並且往往也有一些特定的技巧。

 

2.基督徒的奉獻是對上帝錢財的管理。

我們所管理的錢財不屬我們,而是屬上帝。是的,上帝把這些錢交給我們使用,但所有權乃是祂的。我們現在有權使用這些錢財,但總有一天我們必須為它們的用途向主交賬。

 

3.基督徒的奉獻是使用上帝的金錢來事奉。

奉獻的事工有多重目的:傳揚福音、支持教會、照顧困苦中的個體(如耶路撒冷比喻中那個撒瑪利亞人照顧被打得半死的猶太人)和與耶路撒冷的信徒一樣貧困的群體。奉獻的事工形式多樣,但都是為了拓展上帝的國度,任何時候,基督的教導在哪裡被尊崇,上帝的國度就在那裡降臨。不消說,上帝的所有子民都應參與這一事奉。

 

4,基督徒的奉獻是對屬上帝的錢財的一種態度。

對恩慈的上帝表示感激;對有需要的鄰舍慷慨相助;對救主基督耶穌全心跟隨,並做一個榮耀上帝的人。只要把這四個應有的態度謹記於心,就能讓我們勝過我們心中那個最吝嗇的自我。

 

那我應當如何奉獻呢?首先,奉獻應當是自願的。其次,奉獻應當是樂意的。再來,奉獻應當經過深思熟慮。另外,奉獻應當智慧地辦理。基督徒之間的團契和交通,需要雙方在彼此的關係中做到三點:要信任他人,要被別人信任,自己也要配得被信任。

最後,奉獻應當儘可能合作完成。

可是我們還是常常失敗,我們又當如何面對自己的失敗呢?

 

 

從哥林多書中我們可以看見當時的保羅所面臨的困境。他被哥林多人排擠,但是他依然沒有灰心。保羅卻沒有落入自憐之中,也沒有流露出消極悲觀的態度,而是流露出面對一切難處時在基督里都必將得勝的信念。他宣告並確信,在此生的旅程終結時他定將迎來榮耀的盼望。談到此處,不得不補充一下有關榮耀的三層的意思:

「榮耀」首先是指上帝所彰顯的、或說是上帝向我們所表明的、他自我彰顯的活潑同在,讓我們可以耳聞、眼見。

其次,「榮耀」是指敬虔的人所獻給上帝的,或說,榮耀是敬虔人對上帝的讚美,因為上帝向他們顯出祂是配得讚美的。

第三重意思是從第一重引申而來的,指上帝那不斷更新我們的工作,使「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里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哥林多後書3章18節)。這個過程是上帝的靈借著上帝話語所發動的,讓我們認識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件還未完成的作品,因為「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哥林多後書4章17節)。

最後,我們究竟盼望什麼呢?我們會得著新的居所。我們會得到一個更好的身體。我們會得著新的衣服。我們新的身體將會完美地配合和傳達出我們完美的新生命——也就是我們被更新的道德和屬靈品質。我們將過上新生活。

讀完本書的我,謝謝巴刻前輩寫的這本《軟弱之道》,跨越時空與我對話,。讓我明白哥林多後書的寫作背景,也讓我更加了解了保羅。更是在有關軟弱的應對上給我教導。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雷神4》很好看,可是怎麼感覺「永恆」沒智商?

 

作者:小種子

 

《雷神4:愛與雷霆》太好看啦!笑點成排,愛意滿格,漫威電影里最有魅力與幽默並存的兩大男神——雷神索爾和銀河護衛隊隊長都帥氣出場。

最關鍵的是,壞人每次逞強都不會超過5分鐘——時間再長一秒我都受不了——實在是對於長期壓力山大的現代人太友好了!

我只要膚淺歡笑,不要深度思考!當然,男女平等、共同厲害的信息不能缺,各種政治正確也都全備,可以說是一個皆大歡喜,敵人都變朋友的世界和平電影了。畢竟漫威現在歸屬「Happy Ending」專家迪士尼。

 

 

只是,我就一點不是特別明白。為什麼要把那麼厲害,至高無上的「永恆」描述得好像沒有智商?

(前方劇透,請小心)

按照《雷神4》的描述,「永恆」是人人,甚至諸神都會想要求見的對象,且有一把鑰匙,還是一把任何人,只要戰鬥力夠大,就可以控制的鑰匙,可以打開通往「永恆」的通道。

更令人浮想聯翩的是,第一個見到「永恆」的,可以許下任何一個願望,「永恆」都會無差別滿足。表面上看來, 「永恆」的這一特殊設置的確符合人類幻想。

畢竟,自己擁有無限能力,有哪個人類不想要這樣的終極夢想?或者說,許多練仙丹想要長生不老的人,不就是沖著這個不擇手段而去的嗎?

但張力就在於,第一個到達的有可能是好人,也可能是壞人。如果是好人第一個到達,當然造福各方。但若是大反派第一個到達,那就要全部超級英雄領盒飯了。

這當然也是寫故事的人都想要抓住的主要矛盾——如果大反派第一個到達,結局會如何?為了之後有很多很多續集,壞人當然不會得逞。

只是仔細一想,要是「永恆」是這麼一個沒有智商,不分好壞,不能控制局面,隨便滿足第一個到達者的對象,我們為什麼還要去找它?!

這樣的「永恆」不是太傻了,任人擺布嗎?這樣的永恆到底厲害在哪裡?有能力,存在於外太空就可以不分善惡?這實在太讓人不安了。

所以,難怪當我們說到永恆時,大多數時候都把「它」當成笑談,一個不真實存在的物體,儘管當我們讀到「永恆的愛」這樣的字眼時,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有那麼一絲嚮往。

 

 

永恆真的存在嗎?

 

我不是「永恆」粉。我從小就覺得不會有「永恆」,「永恆」對我也沒有吸引力。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像我爸說的那樣,抓住現在,活好現在。

我也不相信偶像劇里「我永遠愛你」這樣的鬼話。畢竟,我自己都沒有信心自己可以永遠愛一個人,如何去期待另一個人永遠愛自己?人類愛的能力有多有限,看看自己就心裡有底了。

但我正值青春的那個年代,很流行「永遠有多遠」這樣的話,好像每一個人都渴望永恆。而當我看到自己喜歡的男孩,在社交賬號上寫著「永恆的愛」這樣的字眼時,我竟也開始對「永恆」有好感。或許,「永恆」是個美好的地方?「天國」是個美好的地方?

 

 

他們說永恆千真萬確

 

不知道為什麼,我開始不斷認識一些基督徒。他們真的是天天在說永恆,好像永恆就是一個確切的事實。並且,他們告訴我,除了今生,還有「永生」。

我當然不相信。我能活好今生就很好了,永生還要繼續活,不累嗎?所以,雖然我很喜歡我的基督徒朋友們,但我不相信永恆。

只是,有一次,我去了一間教堂。我已經不記得自己為什麼要去,或許是因為遇到困惑,找不到答案,也或許只是擋不住朋友的盛情邀請。總之,我去了。

那是一間很老舊的教堂,擠滿了人。我已經記不得當時教堂里講了什麼,也不記得是否聽到讚美詩,但我清清楚楚地記得,在我附近的一個陌生女孩,手裡拿著一本《聖經》,《聖經》的書邊上寫著:「愛是永不止息」。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眼淚就嘩啦一下涌了出來。我的心告訴我,我好渴望這樣的愛——像泉源一樣可以滿足我乾渴的心的愛。

毫無懸念地,我找到了這份愛,不是從霸道總裁身上,也不是從頂流男星身上,而是從真正的「永恆秘鑰」那裡。2000多年前的猶太地,一位叫耶穌的木匠,跑到一群等待救世主降世等了好久的人那裡,說: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章6節)

我不知道當時耶穌有沒有6塊腹肌,但我可以肯定,雖然祂的木匠手藝應該不錯,祂一定沒有手握「雷神之錘」或「風暴錘」,也沒有鋼鐵俠的裝備,但祂說的這句話,很吸引我。

雖然當時的我不相信永恆,但我很明白,自己想要找到道路,真理和生命,耶穌竟然一次過說出我內心所有的渴望。從此,我變成一個相信永恆的人——一種與預期完全不一樣的永恆。

 

 

真正的永恆

 

所以真正的永恆是什麼呢?後來我才知道,真正的永恆沒有那麼多花里胡哨的噱頭,也沒有虛假的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它確實有光(以賽亞書 60章19節)。

因為永恆是上帝所在的地方。不是那個地方多特別,而是上帝本身就是永恆的(詩篇102篇12節),祂在的地方就是永恆。

讓人安心的是,永恆的上帝不是任何人或事物可以霸佔或擺布的。祂超越所有人,天上地下,沒有任何事物高於祂(以弗所書4章6節)。事實上,祂創造了全宇宙(創世記1章1節)。

最最關鍵的是,萬萬沒想到這位任何人、事、物都不能超越的存在,祂竟然是愛(約翰一書4章7-21節)!並且祂還完全公義(詩篇89篇14節)。

所以,壞人到不了永恆,才剛靠近呢,就被消滅掉啦(詩篇28篇5節),我還沒提到那永遠的火湖。其實,只有這樣,你我才能安心地活著,才會有盼望,不是嗎?

不然,活著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要到達的地方是哪裡呢?好人有什麼盼望呢?壞人有什麼出路呢?所有的人不都活在絕望當中嗎?強者勝,弱者亡的世界,有什麼美好呢?愛延續不過三個月的世界,有什麼美好呢?為什麼我們都想再擁有愛更久一些呢?會不會我們被造,就是應該有永恆的愛供應,才能永遠地活著的呢?

不管如何,我買單《聖經》版本的永恆。《雷神4》的,太粗糙了。對了,「永恆密鑰」是什麼?壞人除了毀滅有沒有其他出路?有興趣的話就聽下回分解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從《浪客劍心》思考如何面對及處理人生抉擇

作者:瀨木

一言以蔽之,《浪客劍心》是一個幕府末年影子殺手的回憶錄。然而,這樣簡單的劇情,卻為何讓此漫畫自90年代起歷久不衰,甚至在2012年以真人版電影再次啟動,9年後收官呢?

除了作者和月伸宏以細膩無比的筆調描寫了時代的轉折如何給歷史中的個人帶來責任感,它同時也描寫了一個人在時代使命的推動下,如何肩負使命,以及面對因此所帶來的罪惡感。

長達近三百年(1603~1868)的德川幕府,在十九世紀中的黑船來到日本後吹起了幕府的輓歌,進入了所謂的「幕末」。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現了「推倒幕府」與「擁護幕府」的兩派人士,當然,這是最後的兩大陣營,中間還有許多的情結轉折(像是尊王攘夷),但我們姑且置之暫不談。我們的主人公,緋村劍心,在幕末動亂的時代,在兵荒馬亂的民間,就在將被盜賊殺死之際,被一位武功高強的比古清十郎所救,後來這位也成為了他武藝的師父。

在《追憶篇》中深刻地描寫了心太(劍心兒時的本名)是如何的善良,他甚至為殺他的人造墓。自那之後,他被比古清十郎收為單傳弟子,直到他聽聞世間動亂,他想下山去成就救世的心願。

這個行動有錯嗎?它可能是有爭議的。他的師父並不鼓勵甚至是阻止,理由是劍心的心智與武藝都尚未成熟,但劍心的論點在於救人之事不能等。而這樣的決定在某種程度上也的確讓他的師父之言一語成讖──他的前妻與他前妻的未婚夫在他的臉上留下了十字傷,而這個十字傷也成為了整個劍心人物設定的重要元素。

十字傷代表著罪疚。雪代巴這位前妻原先是想要欺騙劍心並致他於死地,只因為在幕末的派系動亂中,在無奈的政治立場不同之下,劍心殺了她的未婚夫。但雪代巴同樣陷於兩難之中,因為當她更多地與劍心生活在一起,她發現他的好,並且知道他原來也不過是個孩子,一個自己的心靈都尚未豐足便投身於救世情結之中的孩子。

在幕府末年最後的一場戰爭後,劍心消聲匿跡,直到明治十二年以一個流浪者的形象再度出現在東京街頭,這也是原作與動畫的開始之處。重新開始明治時期的人生,他選擇了佩帶一種本質上更接近棍的逆刃刀(鋒面無開鋒,刀背有開鋒),除了是希望不再徒增流血之事,在精神層面上也更接近《說文解字》裡「止戈為武」之意。劍心在實戰中除了倚靠劍技,更多的是心戰的說理,也無怪乎有人說劍心最強的不是武術而是嘴遁。

劍心一路走來,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嗎?

在心智尚未成熟前冒然投入極端的意識形態中可能使我們容易被操弄──或者說,即使不被他人操弄,我們也將於其後自感迷惑。然而有些事是不可逆的。我給學生們去評斷劍心在16歲那年下山是正確與否,清一色的,在同樣的年紀,他們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這件事情本沒有對錯,有誰知道,若明治政府的一方沒有了劍心的幫助清除政敵,明治之世是否會更慢來臨,戰爭之世是否會拖延更久?於是在這樣的兩難中,我們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因為很多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們必須去權衡行事的損益。然而,有許多事情是機關算盡也算不到的,在這樣的時刻,更多地諮詢可信任的人,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非常令人稱道的是,《浪客劍心》提供了許多的結局,讓讀者自行去選擇符合自己三觀的結局,為它劃下一個完美的句點。在本傳的最末篇《人誅篇》,劍心始終必須面對他罪惡感的問題:他前妻的弟弟因眼見姊夫誤殺了自己的姊姊而抱著復仇之心長大。劍心面對的不是內弟,而是一個被害者家屬。在岳父的開導下,他的心中看見了前妻的笑容,他的罪惡感被寬恕,也因此不再迷惘。這是一個被饒恕的故事。

浪客劍心》的經典不在主人公做了所有正確的事,動人之處在於,人不可能總是選擇正確,當自己感到做錯事而有罪惡感之時,人如何活著,如何面對,如何得勝。我們看見主人公在其中掙扎,感同身受,我們也能感受到殺了人的罪惡感,因為傷害了人也相彷。如果你選擇了HAPPY ENDING,要留心劍心如何得到救贖;如果你選擇了淒美的結局,要留心我們如何不落入同樣的境地,因為劍心值得被更好的對待——如你,如我。

大學初讀《浪客劍心》之時,我還未信主,如今重新思考,我想,我可以總結到這四點:

  1. 聆聽智慧

劍心的師父阻止劍心下山,其後必有智慧。我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雖然沒有高深的師父指點,但我有《聖經》。多選擇聽從智慧,總是沒有錯。我要常常依靠《聖經》引導我的腳步,不落入黑暗;

  1. 結伴同行

一個人行走人生路,總是容易迷失方向。雪代巴的出現與犧牲,幫劍心找回自己的初心,隨後其他朋友的同行,也為他加油鼓勁。我的人生,也需要弟兄姐妹的陪伴與提醒;

  1. 尋求原諒,做正確的事情

我們的一生,如劍心,雖然懷著想祝福人的心出發,很多時候卻難免傷害到他人。這時候的我,應該如劍心,去尋求饒恕,也真心悔改自己的心與行為;

  1. 充滿盼望的犧牲

雪代巴的犧牲,總是讓人有無限的惋惜。但這提醒我,我的生命當中,也有人如此為我犧牲,並且不同的是,這犧牲最後的結局不是死亡,而是復活。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韓劇《海岸村恰恰恰》觀後感——治癒的三個過程【含劇透】

作者:Jessie

 

不久前韓劇《魷魚遊戲》火爆全網,在看似充滿童趣的遊戲背後是血腥、暴力和對人性黑暗赤裸裸的揭露。越是殘忍無情的內核也許就越需要童真單純為包裝,這樣別人就不會看見真實的情況。遊戲如此,人也是如此。如果說《魷魚遊戲》是用童真包裝血腥,那麼另一部韓劇——《海岸村恰恰恰》就可以說是用溫暖包裹悲傷了。這部劇的火熱程度和《魷魚遊戲》倒也不相上下,豆瓣評分8分以上,是一部公認的「治癒小甜劇」。全劇清新又充滿溫情,故事發生在一個風景怡人的海邊小鎮公辰。但在這個平靜的海村裡,那些表面看來愉快愜意的人,其實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傷痛。

在那些人當中,男主角洪斗植有著陽光的笑容,熱於助人的心,喜歡衝浪、會泡咖啡、懂紅酒、能下廚,設計裝修不在話下,還是個攝影愛好者。在公辰居民眼中,他是個手持無數張資格證的「百事通」洪班長。人長得帥就算了,還熱心能幹又聰明,堪稱完美人設。但就是這樣完美的人身上,有個大家都不知道的謎團:首爾大學畢業的洪班長到底為什麼要回到公辰這個小村落?在首爾念書和工作的那5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除了這個謎團之外,公辰還有另外兩個謎團,一是到底是誰中了14億彩票,二是呂華貞統長和張永國區長離婚的真正原因,隨著劇情發展,這三個謎團也都被一一解開。在這過程中,來自首爾的牙醫,也就是女主角尹惠珍,從一開始帶著大城市對鄉下的嫌棄和不適應,到熱愛和樂於服侍這個海邊小鎮,間中亦經歷了不少誤會、和好、寬容和諒解。而她骨子裡的倔強和正直,像刺蝟一樣用尖刺呵護自己,也是源於從小就失去母親和面對父親再娶的失措不安。

這部劇里的每個人都像公辰的海,平時看起來是那麼溫暖,在水深之處卻洶湧著不為人知的傷痛。但他們也都被公辰的寬廣包裹,彷彿再大的悲傷都能拋擲給這片海。我身邊的朋友都說這部劇非常「治癒」,我自己在看15,16集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感受(大概用掉3包紙巾吧)。看完之後我發現,男主角洪班長在面對贖罪和離別的傷痛中,經歷了治癒的三個過程:抒發、原諒和接納。

一、抒發

在劇中,洪班長內心深處有一道不肯痊癒的傷口,而這道傷口總在告訴他,愛他的爺爺、學長、認識的大叔和父母,都是因為他才過世的。長大之後他甚至不養任何小動物,因為他認為只要是他愛的或愛他的,都會因為自己死去。所以他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幸福,他才是那個該死的人,他也差一點就用自殺來贖罪。既然死不了,那就必須用一生來贖罪,還清那些本不是他該還清的罪債。

這件事埋藏得太久太深,在自我封閉幾天之後,他終於把所有的事向女主角坦白。那反覆成為惡夢的事,那不願意去面對的死亡,像被忽略太久而潰爛的傷口,透過一字一句的訴說,重新撕裂成鮮紅的傷痕,自此也有了痊癒的可能。心裡的傷口和外在的傷口一樣,要得到最全面的治療和徹底痊癒的第一步,總是需要把那些掩蓋的東西挪走,面對它最真實的樣子。即使潰爛成殤,只要願意看見真實的情況,就有治癒的可能。

二、原諒

洪班長無法原諒自己,同時又無法真正淡忘,所以那件學長買給自己的西裝外套始終掛在衣櫥里,卻也始終無法再穿上。我們如何能原諒自己呢?面對那麼深的自責如何才能走出?洪班長面對了自己真實的情況,也抒發了壓抑許久的傷痛,然而治癒的關鍵(也是最引起大家落淚的地方),是在見到學長的遺孀之後。學長的遺孀告訴他,自己已經不怨恨他了,所以洪班長也要原諒自己。在淚眼婆娑中,學長也來到他身邊告訴他,那些不幸的事,包括自己的死亡,都不是他的錯。

原來自我原諒的前提是先被原諒。洪班長拚命要贖罪的大叔的兒子也主動與他和解,他虧欠的所有人都親口告訴他,他們原諒他,所以他不用再把自己關在自責的牢籠里,「被原諒」釋放了他,也給了他真正的自由。


三、接納

除了贖罪,洪班長另一道無法面對的傷口是離別。故事的最後,從小做飯給他吃照顧他的坎離奶奶安詳地離世。坎離奶奶在洪班長的爺爺去世後用心照顧洪班長,雖然洪班長不是她親生的孫子,但卻非常愛他。洪班長總是問坎離奶奶為什麼不收他的錢,是不是把他當外人,而在坎離奶奶最後寫給洪班長的信中說,他從來就不是外人,而是自己的兒子、孫子。

在世上沒有血緣關係親人的洪班長,獨自背負著贖罪的重擔孤單地生活著,在那一剎那明白原來自己早就被接納為坎離奶奶的兒子。原來坎離奶奶不但在情感和物質上照顧洪班長,更是在身份上認定洪班長就是她的兒子。這一身份的認同,使洪班長不再是漂泊的種子,他能夠在公辰,在這片大海邊紮根生長。

直面我們真實的本相,知道人在這天地之間就好似塵土。當我們站立在繁華街道,或置身在廣袤的大自然中,卻突然意識到我們似乎是虧欠著誰,好像那朵花、那片星空是我們不配得的。我們生來有著難以說明的罪惡感,誰也不能說自己配得無緣無故,無條件的愛和付出。我們當然虧欠一切無條件愛我們的人,然而更是虧欠那創造我們的上帝。那種與生俱來的虧欠感,乃因為我們得罪了創造天地,供應和滿足我們一切的上帝。這正是我們的本相。

更可怕的事實是,得罪了上帝的我們,竟然早已被原諒了!生命的虧欠只能用生命來償還,我們被原諒卻不用「以死謝罪」,這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那一位』舍了自己的生命,已經替我們償還了。人只有知道自己被天地的主原諒了,才能真正安心地活在這世上,不用一生因為「生而為人而感到抱歉」,因為所有的罪過,都已經被原諒了。

被原諒的人是真正自由的人,因為罪被清除,誰也不能再控告他了。然而上帝的愛不止於此,祂更是接納從前得罪祂的人為自己的兒女,使我們能呼喚祂為「阿爸,父」。於是我們忽然發現,原來在天地間,我們不是孤獨地活著,不是偶然被生出來,不是一場意外。我們雖然是獨立的靈魂,在這宇宙中但卻是被牽掛,被在意,被愛著的。

這部劇真正感動我的地方正是在此。我們實在需要直面和抒發那些殘忍的真相,也實在需要有個誰由衷地告訴我們:你已經被原諒,被接納了。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放下生命中的重擔,獲得真正的自由,去包容、諒解和體諒別人。先被原諒了,才有力量去原諒人;先被接納了,才能真正接納別人。並且,只有與創造者和好了,此生才能安然度日,不再害怕死亡和離別。

所以比起《魷魚遊戲》,我還是比較推薦大家去看《海岸村恰恰恰》呢。希望我們都能從中「被治癒」,不只是在劇中,更是在真實的生命中經歷。

 

*圖片取自網路,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