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基督徒可以怎樣「做光做鹽」?

作者:雪倫,馬來西亞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說到最近這幾個月馬來西亞全人民最關心的事,無疑是即將來臨的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大家都非常期待這一屆的選舉能夠給馬來西亞帶來怎麼樣的未來。

好幾個月前,甚至是去年底,在我的身邊和社群網站上,我就開始看到很多朋友發起呼籲,呼籲大家一定要去投票,也呼籲每個在外的大馬人回家投票。我甚至還看到一些人發起活動,籌款或自掏腰包要贊助機票等,好讓那些有心,但經濟上無力的海外留學子弟們回家投票。還有一些在海外工作的人,冒着可能被扣薪水的風險,也要請假回家投票。為國家,為下一代,為人民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盡自己的一份力。這些都讓我看了既感動又激動,感動原來我們都這麼深愛着自己的國家,激動是原來我們可以做的事有這麼多!雖然他們大部分都是非基督徒,但我卻從他們的身上看見了類似「做光做鹽」的好例子。

一直以來,基督徒在面對政治或相關的議題時,似乎普遍都是持保守且低調的態度。但其實我們可以做的遠不只是隔岸觀火,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基督徒。基督徒是可以在很多事情上彰顯基督的愛的,我們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保羅當年給提摩太的忠告,其實也是給我們這一代年輕基督徒的忠告:「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做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4章12節)我們的年齡或許年輕,或許不如一些前輩基督徒們富有豐富的經驗和知識,但我們卻是在這個時代中成長出來的一群年輕力壯、有動力、有創意的一群人。既然我們擁有這麼好的先天優勢,那我們為信仰的作為應該是可以不「叫人小看」的。可要人不小看你年輕,就得在保羅說的五個方面表現出來,才能具說服力,才能以身服人,帶出教導,改變人的能力。同時,這也能讓別人在我們身上看見上帝的事工從不限制於任何人。當然,或許很大幾率也可以達到傳福音的效果呢?

我們的言語是否溫柔,讓聽的人感到被愛?我們做事,與人相處是否有愛?敬拜是否有準時到?地上髒了,是否會想要自動清乾淨?是否都有積極使用自己的恩賜服事主?是否能覺察到他人的需要,對人付出及時的關懷和幫助?是否在各樣事上尊主為大,活出在主里的信心?在上帝和人面前都不沾污自己?這些雖然都不容易,也很難做到完美,但這都不是可以成為我們不做,或少做的借口。這些是可以操練,做到更好的。

就好比這次馬來西亞的大選,每個基督徒都該意識到,國家的事並不單單是那些政治人物或高層人士的事,而是關乎每個人民的事。然而對基督徒來說,這並非什麼壞事或該避免的事,因為基督早已呼召我們要成為世界上的鹽和光(馬太福音太5章13-16節)。雖然說我們並非一定要像非基督徒人民那樣行動,但我們是否也能像他們那般,把熱心與愛化為行動彰顯出來?我們基督徒是否可以成為那個勇敢站出來為國家爭取的人呢?對於人民,我們是否可以成為那個好榜樣,讓人們看見其實選舉也是可以,亦或需要以一個好的態度和方式來進行的呢?祂把我們生於此地為公民,我們就當在這片土地上為基督作美好見證,為國家的好積極貢獻。只是我們仍要謹慎!我們雖然可以參與,為國家出一份力,但不是盲目跟風,失了焦點。我們不爭,也不鬧,儘力做該做的事,然後將結果交託給上帝,最後順服。所以,在即將來臨的大馬選舉,無論政局怎樣演變,基督徒除了為國家守望禱告,求主掌管,還可以做的或許就是積极參与投票,在能力可及之下,在實際行動上做出付出。

我目前工作的地方是一個基督教機構,因去國外出差的日子恰好撞上了投票日,我們最終毅然而然地決定把出國開會的日子改期,並向國外的同工取得諒解,好讓馬來西亞的同工們在儘可能地減少對工作的影響和損失下可以回家投票。同時,我也看見了弟兄姐妹的愛與諒解。雖然國外的同工們與大選沒有關係,但卻也以愛心包容,願意為了我們一同更改會議日期。

上帝喜悅我們的愛是有實際行動的愛。禱告非常重要,但若你是有能力的,禱告之餘也付出行動吧!我們很多時候缺的可能就是那以愛為出發點的行動力了。畢竟,所謂的「做光做鹽」,不只是讓人覺得基督徒比別人過得聖潔,是個模範生,而是讓人能得着溫暖,在你身上體會到基督的樣式。

最後,願上帝賜福馬來西亞!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認識自我

我們可以從葛培理的一生學習的8個功課

作者:Sherian Voysy,英國

翻譯:奇奇,中國

一個從大學輟學、在北加州一個農場長大的男孩找到了信仰,並開始佈道,從此奔走在世界各地,面見獨裁領袖,與數任美國總統傾談,成為媒體創辦人,並加速了幾十項國際事工的發展。去世的時候,他被公認為歷史上最有影響力和最受人愛戴的佈道家。

這就是葛培理的故事。

在多年疾病纏身之後,葛培理於99歲高齡安息主懷。書寫他的一生以及他對世界影響的書已經不少。許許多多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不同時代的基督徒領袖也都深受他的影響。我自己就在人生的關鍵時刻讀了他的自傳《照我本像(Just As IAm)》,下面是我從中總結出的8個功課。當然若是細講,還有太多可以列舉的。

你從葛培理的一生中可以學到什麼?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吧!

1.忠於自己的呼召

葛培理曾放棄了一份薪水很高的電台主持工作。他也放棄了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對他競選總統的邀請。有一陣子他在一所基督教大學做校長,但後來他意識到這其實是在耽誤他去做上帝真正呼召他做的事:向全世界去傳講福音。世界上有許多很不錯的事情我們可以去做。但當上帝呼召我們去做某個特定的事情時,立即去做吧。

2.用心掂量地冒險

葛培理曾冒着極大的風險接受了一個在蘇聯佈道的機會。他也曾在很多封閉政權的國家和危險地區佈道。但他絕非是莽撞之人。每一次邀請他都會很用心地掂量,禱告並和他人商議。他也拒絕過很多邀請。他是個既有勇氣又有智慧的人。

3.有創新意識地使用媒體

葛培理佈道協會在其他人根本想都沒有想過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廣播,電視和電影來佈道了。葛培理自己創立以及幫助創立了很多高質量和家喻戶曉的出版物,比如《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精益求精一直都是他工作中的關鍵價值。

4.仁慈而又立場堅定地對待批評

葛培理曾同時被基要派和自由派公開指責,他一般都私下寫信進行回復。即便偶爾在公開場合提起,他的回復也都是公允、仁慈的。他並沒有反擊和妖魔化對方。但是需要時,他會堅定立場。當基要派佈道家鮑勃·瓊斯(Bob Jones)詆毀他的事工時,葛培理寫了一系列回信希望能夠尋求和解,但最後一封信中,他表示若是鮑勃·瓊斯(Bob Jones)仍然惡意相向,他將不再與之聯繫。最後也確實如此。仁慈地對待批評你的人,但是必要的時候要堅定立場。

5.涉足政治時要做好被背叛的準備

葛培理的朋友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偷偷錄下了他們的私人談話。這一點就足夠說明問題。

6.在政治上有先見但要機敏

葛培理是最早反對種族隔離的人之一。他認為美國新興的宗教權利運動(Religious Right movement)是個不健康的政教混合運動(值得當今的佈道家們反思)。葛培理說他自己並不總能在政治方面做到機敏,有時他並沒有做到中立,而是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發表了自己的政見。政治問題本來就是很難處理的,但我們可以向成功過也失敗過的葛培理學習。

7.堅持自己的信仰主張,同時包容他人的意見

你聽過葛培理攻擊其他宗教嗎?你聽過他說救恩來自於基督以外的什麼嗎?葛培理從來都很寬待其他信仰,但是在自己的信仰主張上非常堅定。讓我們也效法吧!

8.追求正直

《末得斯圖宣言(Modesto Manifesto)》如今已經廣為流傳。在其中,葛培理和他的同工們寫出了他們認為自己會面對的主要試探以及應對的方案。他們在宣言中寫下自己會在性方面守約,報道誠實,會與當地教會保持緊密關係,並且財政透明。這個宣言幫助葛培理避免了許多其它成功佈道家們屢屢陷入的道德問題。

葛培理非常真誠地面對自己的不足,尤其是他沒有能夠多陪伴家人這一點。當然,其他人可能會列出他的其他缺點。不過我們可以從這個信實的人身上學到很多。如今我們面對的問題不過是由來已久的試探以新的形式出現。像葛培理這樣的先驅可以指引我們如何去面對,並且趨使我們去找到自己的方法 。

為葛培理點贊。

有一天,你會讀到或聽到葛培理死去的消息。你一個字也不要相信。我那時的生命要比現在更有活力。我不過是變更了住址,那時我已與上帝同住。

——葛培理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楊巧雙:馬來西亞首位華裔基督徒女議長是怎樣煉成的

作者:Janice Tai,新加坡

翻譯:悅,中國

*背景歌曲:新心音樂事工《平安的盟约》

身為一名華裔基督徒女性(馬來西亞的少數族群),楊巧雙卻於2013年成為州議會中第一位女議長——並且也是史上最年輕的一位,年僅34歲。

在楊巧雙過去10年的政治生涯中(五年梳邦再也議員和五年雪蘭莪州議會議長),每一步都有上帝信實的帶領。

本來這位前律師不太可能涉足政治,一個戲劇性的愛情故事卻成為了這一切的開端。

2007年1月,一位牧師朋友與楊巧雙共進晚餐,席間他突發預言:「你今年六月份會被求婚。」

楊巧雙告訴雅米的記者說:「當時我聽到這個預言后覺得非常不着邊際,我單身,而且又沒有約會對象。一直到了五月,也沒有任何跡象。」

她照常生活,幫助爸爸和朋友經營一個活動策劃公司,同時在教會服侍。那時候,她已經不再做律師了。

就這樣到了六月。當時巧雙在教會負責新信徒事工。這一天,她第一次登上講台講道。她不知道的是,教會的同工Ramanchandran Muniandy,一位IT工程師,當時也坐在教會裡全神貫注地聽着。

他深深地被巧雙吸引了,因為在他最近幾個月的禱告里,上帝給了他未來的妻子在教會講道的異象。

雖然當時Ramanchandran 和 巧雙已經是朋友了,但是從那時起,他看她的眼光變了。他建議巧雙為自己人生的下一個階段禱告。就在當月,Ramanchandran向她求婚了,巧雙為此禱告十天後接受了求婚。預言實現了。但是上帝對他們有更宏大的計劃。

當時巧雙和她之前的校友Edward Ling一起帶領一個團契小組。Edward對政治有濃厚的興趣,並堅信它有很大的影響力。

而巧雙則恰恰相反,她既不懂政治也對此不感冒。她甚至都沒有登記成為選民。但是巧雙很想支持她的朋友,所以她加入了Edward所在的一個反對黨派——民主行動黨(DAP)。

與此同時,上帝示意巧雙和她的未婚夫在一月份結婚。雖然他們不知道為何要如此匆忙,但是出於順服,他們將婚期敲定在2008年1月5日。

成為馬來西亞第一位州議會女議長

沒過多久,訂婚和結婚時間這麼緊湊的原因就明了了。一個月後選舉開始,民主行動黨決定讓巧雙競選梳邦再也的議員席位。他們認為她可以吸引那裡年輕的中產職場人士。就這樣,Edward成為了巧雙的競選負責人。

巧雙說:「這個消息讓我非常震驚,因為我完全沒有政治野心。但是上帝給了我一個可以一起為此禱告的丈夫。競選期間,在我覺得自己準備不足無法進行公眾演說的時候,他也一直陪在我身旁支持我。」

巧雙當時需要儘可能多的支持。她的對手是一位老練的女政治家。在競選期間,對手分發的宣傳冊里有一長串的政治經歷描述;而巧雙的宣傳頁上除了印有她的護照照片就沒什麼了。

許多人嘲笑她年輕和缺乏經驗,但是巧雙很有毅力,而且年輕也是她的優勢。她甚至想到一條標語「是的,我沒有經驗,我沒有腐敗的經驗!」她還在集會上邀請年輕人分享他們對國家的看法和願景。

儘管她只能從自己的儲蓄中拿出大概700馬幣(約合170美金)來競選,但她的支持者和朋友們為她募集了超過30,000馬幣的競選經費。2008年,她以71%的高投票率贏得競選,年僅29歲。巧雙於2013年再次當選,並在有56名男子的州議會中脫穎而出,就任議長,主持了那年眾議院會議。

這位前律師雖然喜悅,並對這一榮譽表示感激,但她卻發現選舉結束后的道路是一條寂寞的路。像她這個年紀的年輕人在工作之餘都是跟朋友一起相聚,但是她的周末全被社區活動和其他工作佔據。

她回想到:「上帝引導我走這條路,我順服了,但我也感到很沮喪,因為我覺得自己遠離了做傳道人的夢想」

*介紹雪蘭莪州州議會中“反對時間”的記者招待會

 

政治上的壓力

然而,巧雙依然堅持着,因為她相信上帝給了她一個更大的平台讓她在馬來西亞為著公義和正直而戰。她的黨派提出的反腐敗和種族相關的政策也與她的政見不謀而合。

在過去的五年中,儘管作為執政黨的領袖,巧雙卻通過加強反對黨在州內的作用,推動了政治體制的制衡。例如,她提出了「反對時間」這一說法,讓反對黨成員在每次州議會休會前發表意見。同時她做出了一些調整,要求在審查州政府賬目的委員中必須要有一名反對黨成員。

在馬來西亞,種族,宗教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作為基督徒的巧雙卻力求在土地分配問題上實行公平的原則。在任職期間,她成功地讓一座清真寺遷了址,把土地分給印度教和錫克教建廟宇,以及幫助佛教協會擴建。

與此同時,她一直對自己的信仰充滿熱情。三年前,她出版了個人傳記《成為楊巧雙》,書中描述了上帝是如何一步一步帶領她的。

然而,她的反對者卻用她的書來煽動宗教敏感性。去年五月,一位大學講師提交給警方一份報告,指控巧雙試圖通過她的書「勸誘、影響和煽動」人們信仰基督教。當時,恰逢印度尼西亞的一位著名基督教政治家,前雅加達州州長Ahok,因對古蘭經的評論被判入獄兩年。

巧雙受到了公眾的質疑,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受到任何指控。她說:「反對者們常常拿我的信仰攻擊我,尤其是在網上。但我已經學會了如何應對——就是立即澄清錯誤的指控,保持正直廉潔,這樣他們就沒有什麼可指控我的了。」

雖然管理委員會和接待外交訪問這樣的事務讓她十分忙碌,但巧雙還是盡心地經營家庭。她和現在已經成為牧師的丈夫會每晚在睡前輪流帶着兩個女兒(現在分別四歲和六歲)一起禱告。

被問及是否打算長期從政,巧雙回答:「我只想盡心做好每天的事,努力參加每次選舉。」她的願望是聽從上帝的旨意,當上帝讓她退出政壇時,她絕不會耽擱一秒。但目前為止,她覺得上帝還想讓她參加下一次選舉。

巧雙對年輕人的忠告是:永遠不要對上帝失去信心,祂對你的生命有美好的計劃和旨意。

巧雙說:「人們告訴我,想在馬來西亞政界保持清廉是不可能的,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會吞噬我。但儘管目之所及儘是荒涼的廢墟,尼希米還是重建了破碎的城牆。當我們把信心和希望建立在上帝身上時,就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

*2017年5月在沙阿蘭舉辦的雪蘭莪州議員會議

 

*本文中關於異象和預言的部分僅代表受訪者的個人神學觀點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無問西東》——生命到底應該獻給什麼?

作者:依含,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前任3》的熱度還沒褪去,電影《無問西東》就立刻轉入了人們的視線。電影片名來自清華大學校歌第三段歌詞中的一句:“器識其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原意是人的德行要放在學問之前,義之所在自然能夠堅定不移、勇往直前,美好的德行與於人有益的言辭是青春飛揚的根基。英文名則譯為Forever Young,意思是永遠年輕。說的是希望大家不忘初心,保持年輕時的勇敢與純粹。

電影從七年前就已經開始籌備,在2012年早已殺青,如今終於在網友的千呼萬喚中始出來,呈現在了我們眼前。除了高顏值的大咖雲集外,影片的最大亮點在於導演李芳芳純熟的講故事手段。影片講述的不是那些清華偉人的故事,相反,它講述的是平凡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故事。它以倒攀時間線敘述,展現了21世紀的張果果、1962年李想、陳鵬、王敏佳三人的清華校園、1937年西南聯大敘述沈光耀,最後到1923年吳嶺瀾的故事。片中的幾個青年人,在四個非凡且不同的時空中,一路勇敢思索、追隨內心前行,尋找生命意義。影片就在此有條不紊的時空中穿梭,看似沒有邏輯,實則深思熟慮的巧妙連接並互相互動與影響着,最後都在同一生命線上回合,傳承清華人對生命的執着精神。

第一段故事發生在二十年代,清華學生吳嶺瀾在他的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個困惑是“自己是否該堅持讀自己並不擅長的理科”。校長梅貽琦開導他:“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第二段故事發生在西南聯大,抗日戰爭開始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為了躲避日軍轟炸,一路西遷至昆明,並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富家子弟沈光耀也在這裡讀書。他是學校里拔尖的人物,出身不凡、世家公子、書香門第,家中不乏功名利祿。這讓米雪飾演的母親對兒子要求不要追求功名利祿,只要做平凡的人,追尋心中的快樂平庸一生即可。但當沈光耀看到炮火中的中國,他做出了選擇,去當兵參戰!他不是為了什麼功名利祿,只為盛放對生命特別的熱愛。

第三段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醫院護士王敏佳因為寫信舉報師母欺辱自己的老師以及謊稱和毛澤東合影而遭到了批鬥,在眾人的侮辱與虐打中近乎崩潰死亡。這時一直愛戀她的陳鵬始終堅定地保護她、愛惜她,在敏佳絕望之時托住了她。但因為嚴酷的時代,兩人最終沒能走到一起。在理工男陳鵬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非常認真、執着和純粹的愛,只問深情,無問西東。”

 

最後一段張震所飾演的張果果的故事發生在現代,他為了救助來自農村的早產四胞胎家庭,費盡全力爭取奶粉的案子,來拿到款項救助。其中講述了現代社會的爾虞我詐,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人與人之間誠信的缺失。在他聽了父母支邊的故事之後,決心選擇跟從內心的聲音,只問初心,無問西東。

影片中的四個故事包含着許多的元素:誠信、初心、勇敢、愛情、迷惘與方向……。但是最終的主題卻都巧妙地融在一個點上,即“追隨真理,不被世界的聲音影響,無問西東。”

反觀現今的速食文化社會中,比起追求真理、生命的意義,我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小天地。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這個社會灌輸着“你要好好學習,出人頭地、比別人強。” “將來要掙很多的錢,開豪車、住名房等……”,以至我們變得將精神世界的基礎建立在了物質主義的基礎上。而物質的來源就是必須順應世界設下的框架活才能得着。

就像故事中的吳嶺瀾,在那時代的清華校園,其文科全部滿分,物理卻掛科。在“人人都是第一名”的學校里,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當教務長梅貽琦找他談話,問:“你文科這麼好,當初為什麼非要學實(理工)科呢?”他回答卻是:“因為成績最好的學生都學實科。”在人云亦云的時代中,別人怎麼樣我就怎麼樣,好像那個大家認為最好的,就是我也應該去做的,把自己置身於盲目的忙碌中,用虛假的真實來度日。記得曾問過一個朋友:“你覺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他回答:“我哪有時間想這些事情?我的人生還沒有經歷太多,現在人都那麼現實,都看重物質,那些關乎意義的事情等我老了再說吧。”

所以影片中有一句台詞才會那麼觸動大多數人的心——“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那麼,除去這些世界加給我們的物質框架,人生什麼是真正值得,且需要我們去追求的呢?就好比片中的主角後來那樣,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和未來也要去追求的事?我的答案是那真理、光、永恆的生命——主基督耶穌。(約翰福音1章1-4節“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祂造的。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如果我們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且追求的是這永恆的生命,那麼當我們如影片中主角們那般正在經歷着人生的低谷、在十字路口徘徊,恐懼戰兢不知道方向,每天馬不停蹄地跟隨世界的節奏,讓自己變得更好,卻在打擊中迷失自己時,我們會知道上帝一直在掌管一切。因為這是祂在詩篇18篇1-3節給我們的應許,“耶和華,我的力量啊,我愛禰!耶和華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上帝,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祂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90篇10節)“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着智慧的心。”(詩篇 90篇12節)聖經也早已提醒我們,生命是有限的。既然知道了生命的意義為何,那麼就不該再浪費生命去追求那些物質上短暫的滿足。而是有鑒於在世時光的短促及永恆的無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乃是來到上帝的面前,認識祂,以國度的眼光正確地看待周遭的一切,而不是在世界的霓虹燈中隨波逐流。

常聽有人說,青春,就應該用在美好的事物上。同樣的,我的青春就該用在追求那永恆的生命,在當中建立自己,因這是世上最美好的事了。最後與大家分享一句影片中經典台詞:世俗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無論外界的社會如何跌宕起伏,請都對自己真誠,堅守原則。內心沒有可雜念和疑問,才能勇往直前,無問西東。願你在被擊打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