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喜歡看含有暴力和超自然內容的節目

 

作者:Jacq So

翻譯:秋雨

有聲播讀:木木

 

 

“你喜歡觀看摔跤比賽?為什麼?”

常常有人這樣問我,而且問的時候語氣不是帶著疑惑就是帶著挖苦。我明白——這是因為發問者認為這樣的節目也太缺乏品味,太不高雅,太……暴力了。這類節目的確不是特別適合女孩子觀看。但恰恰是這種沒有任何粉飾的原生態吸引了我。

在我們討論暴力問題之前,我想先來解釋一下為什麼職業摔跤會在全球持續蓬勃發展——因為它為人們內心深處的好勇鬥狠提供了一種非常簡單直接的宣洩方式。

當我們在尋找娛樂方式時,我們其實是在尋找一種逃避,以達成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得到的經歷。我們希望能夠觀看別人去做我們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做的事情。

摔跤之所以 “吸引人”,是因為人們可以得到因著看到壞人以我們希望的方式得到報應所獲得的那種滿足感。被老闆不公正地對待?你可以當著同事的面打老闆的臉,並為此慶祝。遇到家族糾紛?把自己和得罪你的親戚關在一個籠子裡一決勝負,沒有人可以阻止你將對方暴打一頓。奪回正義不需要聽命於繁冗的官方裁定。

觀看摔跤能讓我心情變好,即使只是短暫的,因為它可以讓我忘掉現實。簡言之:“耶!在這個虛構的世界中,壞人會被暴捶一頓。讓我逃離現實,在其中沉迷幾個小時吧。”

暴力節目如此純粹

我這樣說不是隨心所欲地為我觀看的節目辯護,而是為了反思到底是什麼真正激發了我對這類節目的興趣。

在現實生活中,壞人總是借著他們的勢力或金錢逍遙法外,而暴力節目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真正惡有惡報的世界,而且報應是即刻到來、可見的和量化的。

 

Becky Lynch是我最喜歡的職業摔跤手之一,她被捧為世界上最大的職業摔跤公司WWE的第一位 “超級女選手”。多年來,Becky默默辛勤努力,儘管她因擁有美好、呆萌的個性而受到觀眾的喜愛,但她卻只能做為配角,為別人——特別是她那位獨霸聚光燈的“傳奇人物”之女的好朋友做陪襯。

Becky苦心經營,最終成為冠軍的熱門人選……但她最好的朋友再次奪走了這個機會。Becky終於怒了,向這位最好的朋友舉起了拳頭。

當她對自己最好的朋友大打出手時,每一次出拳都伴隨著憤怒的呐喊——這呐喊不僅是她自己的,也是我們的。是那種當一個有才華的人不斷遭到冷落和忽視而產生的憤怒。看到Becky終於站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奪回她應得的東西,這個過程太令人激動了——這是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正如上述例子,暴力節目鼓勵這樣的想法:正義掌握在我們手中——只有當我們決定自己採取行動時,我們才會得到我們應得的。

我承認,我會經常選擇Becky的做事方式。我相信有些情況需要我自己站起來維護自己,而不是等待上帝動工。

看著惡人逍遙法外,似乎沒有任何後果,我會經常問上帝,為什麼祂遲遲不將錘子砸下來懲罰惡人。

但事實是,我們是目光短淺、有限的受造物。我們無法看到萬事的結局,有些拼圖碎片並不在我們手中。因此,我們實施的正義最終也不是完全和真正的正義。

Becky以自己的方式來伸張正義,最終使自己從一個人人喜愛的吃苦耐勞的選手變為一個驕傲狂妄,為自己遭遇的不公懷恨在心的冠軍。她變得過度膨脹,認為自己淩駕於法律之上,這使她不能接受任何批評。

當我們習慣于自己出手時,我們會漸漸相信自己才是審判者,這樣的想法讓我們沉淪。以至於我們不再等候上帝,不再相信祂的公義。

這就是為什麼羅馬書12章19節告誡我們,當我們受到冤屈時,不要自己尋求報復,而是要 “聽憑主怒”。當遇到不公正時,我們要做的是把一切交給上帝,因為主已應許,祂必為我們伸張公義。

在詩篇73篇中,亞薩為我們描述了惡人所面臨的後果——他們處於 “滑地”,被毀滅,他們的毀滅迅速到來(第17-19節)。在一切的結局到來時,耶和華的公義終將獲勝。

即便如此,主也是一位有耐心的上帝,祂 “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後書3章9節)。作為一個得到了耶穌基督憐憫的人,我認識到,如果換做是我,我早就已經把自己滅了。既然上帝的恩典拯救了我,我也應該給予他人憐憫。

當我們專注於短期的復仇時,我們就無法給對方順服上帝和經歷我們自己所得到憐憫的機會。

超自然的力量

作為一個在女性經常被視為 “不如 ”男性文化中長大的人,年輕的我希望看到一個女性的力量得到承認、尊重,甚至被崇拜的世界。這就是我喜歡《吸血鬼獵人巴菲》的原因。

我理解為什麼有些人認為這部劇與鬼魔有關,因為它的劇情設定是基於吸血鬼和鬼魔的。巴菲和劇中其他人物因為挑戰文化的固有模式和不平等而成為我們這一代很多女孩的勵志偶像。巴菲是個通過超自然手段而成為女中豪傑的普通女孩;她顛覆了人們對“愚蠢的金髮女孩”的固有看法,成為她所在的宇宙中唯一具有與黑暗勢力作戰的力量和技能的人。

在巴菲的世界裡,超自然能力為人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在現實中,人們看到的是怪人和書呆子,而在她的世界裡這些都是戰士和勝利者。這就是許多超自然主題節目的吸引人之處——把那些處於弱勢之人的弱點轉化為力量,使他們最終成為勝利者。

作為一名年輕女性,我多麼希望能自己像巴菲和她的朋友們那樣強大。我想超越男權文化給我帶來的限制,使用我所擁有的那些被周圍的人忽視乃至輕視的天賦和技能來拯救世界。

當我仔細思想,我發現像《巴菲》這類超自然節目如此吸引我的因素也存在於上帝的國度中。在耶穌傳道的事奉中,他呼召並激勵普通人和那些沒有多少學問的人;在聖靈大能的幫助下,祂把這些人變成了改變世界的屬靈巨人。

早在超自然節目還未誕生之前,上帝就已經揀選了 “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哥林多前書1章27節)。透過一群所謂天生是失敗者的烏合之眾,救贖的福音臨到了這個世界。

也就是說,上帝施展大能的方式與這個世界迥然不同。耶穌來到世上,帶著上帝的大能,有能力做任何事情,但他卻在走向痛苦死亡的關頭,選擇犧牲自己。他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存心順服天父的旨意,祂也因著對天父的順服而非祂所行的神跡被人記住(腓立比書2章5-8節)。

基督樣式的權能透過虛己徹底地展現出來,這對我來說簡直難以接受,特別是當我把女權作為持續追求的目標時。無論是在工作上爭取主導地位,還是在家裡發號施令,我發現我仍在不斷地尋求得到女權的方法。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復活節主日剛過,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做的再次提醒了我:世上萬事萬物都無法勝過祂所成就的大工。因此,儘管謙卑需要我們自身付出很大的犧牲,並且有時讓人感覺沒有人領情,但的確再也沒有比這更強大的力量了。

注意分辨

歸根結底,我們應該對各樣的節目進行仔細分辨。

為了展示女權這一主題,《巴菲》裡有許多對巫術教(Wicca)的描述,即通過練習魔法及以自然為中心的崇拜來賦予女性權能。許多超自然節目也深受 “歪曲了”的屬靈內容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超自然類的節目。

這並不意味著非暴力或者非超自然的節目就毫無問題——有許多電影和電視節目外表看似安全,但實際上有許多微妙的陷阱。

例如,情景喜劇也許不會展現暴力,但其主題可能會美化自私和無禮;一個現實世界的真人秀節目,可能是在宣導傲慢自大或是低俗趣味。

如果某個節目阻礙我們領會上帝的憐憫和恩慈,導致我們只關注人的能力而不是上帝的權能,並且會令我們變得軟弱跌倒,偏離聖經的教導,那麼我們就應該將其拒之門外不去觀看。

選擇節目時,我們可以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

1.上帝會怎麼看這個節目呢?在禱告中把它帶到主面前,請祂來監察你的心,認清你觀看這類節目是否存在錯誤的動機。

2.這個節目是如何談論上帝的?這部電影或是電視節目的主題是否讓你看到上帝的良善、公義和憐憫,還是根本就不尊崇上帝?

我們還應該留意,對娛樂節目的選擇將會如何影響其他信徒。即使我們個人沒有受到某部電影或電視節目的影響,我們也“務要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的事”(羅馬書14章19節)。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因此我們要優先把娛樂節目的選擇權交給上帝。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若侵權請電郵告知。

提摩太凱勒挑戰我們在這3個方面活出信仰

 

作者:YMI

翻譯:奇奇

 

5 月 19 日星期五,72 歲的牧師、神學家兼作家提摩太·凱勒在與胰腺癌抗爭 3 年後去世。 這個消息牽動著全世界基督徒的心,他們的生命受到了凱勒的極大影響——無論是通過看他寫的某本書,聽他的某個講道,還是成為他教會的會眾。

提摩太·凱勒去世的消息傳出後不久,社交媒體上就湧現了大量悼念的資訊,這突顯了他的生命和工作對這一代基督徒的影響之大。 對於我們這些在成長過程中對信仰感到失望並因著對信仰提出疑問而感到被教會疏遠的信徒們來說,凱勒的教義以及他讓人們認識到基督信仰是一個能讓人在理智上信服的信仰的方式,説明我們重新發現福音的美,並把我們拉回天父的懷抱。

當我們致敬他一生的工作並祈求上帝興起更多像他這樣能夠以口才傳福音、以優雅來辨明信仰和正直生活一生的基督徒領袖時,讓我們反思提摩太凱勒教給我們的關於如何活出我們信仰的三點:

1.他以溫和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

凱勒以用溫和和尊重的方式處理性、金錢或權力(這些是世界用來衡量我們成功的工具)等敏感話題而聞名。 這些話題往往是尖銳的,當在講壇上講這些話題時時常會陷入“比你更聖潔”或“假正經”的風暴裡。 然而,在凱勒那裡,他卻以溫和的方式闡述了這些真理,耐心地解開那些一直迷惑我們的謊言和迷思,並向我們指出基督可以滿足我們一切需要這一真理。

正如彼得·韋納在他為《大西洋月刊》所寫的文章《我的朋友提摩太·凱勒》中所說的:“凱勒的講道風格是理智的、深諳文化的、談話式的、不傷人的。 他的講道有一種‘來吧,讓我們和聖靈一起來辨明’的感覺” [1]

這種講道的方式,即彼此溫和的交談而不自我防衛,正是歌羅西書 4 章 6 節 “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 和彼得一書 3章15節所說的,“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我們可以向凱勒學習,當我們向我們的朋友介紹耶穌時——不一定要那麼有防禦性並將討論變成激烈的對話——而是在分享我們的信仰時也傾聽他們的想法。

2.他在上帝呼召他去的每一處傳福音

凱勒留下的遺產之一是讓我們看到用福音去影響城市是什麼樣子的。 1989 年,他和他的妻子凱西在曼哈頓的中心建立了神學上歸正的救贖主長老會。曼哈頓是一座不夜城,那裡居住著所謂的“開明”人,人們過著燈紅酒綠的生活,罪被視為“活著”和 “生活”的一部分。

凱勒告訴一家紐約雜誌社,他覺得不搬到曼哈頓會顯得很“懦弱”,但他和妻子凱西每天都有一種“胃裡不舒服的感覺”。

儘管如此,凱勒夫婦相信,在我們的信仰中,順服的最好方式就是愛我們的鄰舍和去上帝呼召我們去的任何地方——用凱西的話說,即使是去“巴比倫大淫婦”那裡。 正是在那裡,上帝教會他們,當我們將自己視為“純粹因著恩典而得救的罪人”時,我們就很難“不去關心並諷刺、妖魔化他人,以及輕蔑他人和懼怕他人”。 [2]

我們大部分人可能永遠不會在紐約建立教會,但很多人卻被呼召在我們自己的“巴比倫”傳福音,無論是在我們的學校、大學還是工作場所——任何一個我們可能會為信仰付代價的世俗場所。

然而,我們可以從凱勒的美好生命中得到鼓勵,知道福音會“除去懼怕”。 將福音帶到一個敵對它的環境中也許會令人生畏,但用凱勒的話來說,“雖然我們也應該在這方面注意,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冒犯他人,但上帝給我們的愛和接納的確據應該可以讓我們有勇氣能面對批評和反對”。 [3]

3.他教會我們如何好好面對死亡和苦難

也許凱勒所帶來的最大影響之一是他在過去三年與癌症作鬥爭的同時活出了他的信仰和基督徒的身份。

在他去世三天前,凱勒在他的禱告中說了下面這段感人的話:“我感謝我的家人這麼愛我。 我感謝上帝賜給我的這些時間。 但我準備好去見耶穌了。 我等不及要見耶穌了。 請送我回家。”

對於一個很有信心的人來說,這樣講似乎是顯而易見的。 但兩年前,凱勒在一篇《大西洋月刊》的文章中坦白了他在被診斷出患有胰腺癌後面對死亡的真實掙扎:“我…… 瞥見了旁邊桌子上我寫的關於死亡的書。 但我不敢打開看我自己寫的東西……. 我會經歷什麼呢? 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突然被放在手術臺上的外科醫生一樣。 我能接受自己所寫的建議嗎?” [4]

像我們一樣,凱勒清楚知道真理是一回事,要自己真正相信真理並把它活出來卻是另一回事。 我們可能知道上帝的話是什麼,但當苦難和死亡臨到我們時,我們仍然會措手不及;苦難和死亡對我們來說仍然很可怕。 但是,正如凱勒接下去說的那樣:

我意識到我頭腦所相信的必須對我的內心來說同樣真實,否則我將無法度日。 關於上帝的愛和未來復活的理論思想必須成為改變我生命的真理,否則就毫無意義。 [5]

為了使理論成為現實,凱勒教我們做“頭腦工作”和“內心工作”——同時運用我們的理性和感受; 重新認識上帝是誰,讓真理沉浸在我們的心中。

首先,為了幫助我們面對苦難和死亡的現實,並將其與上帝存在的事實調和,凱勒提醒我們重新審視並糾正我們內心深處所相信的:我們是為上帝而活,而不是祂為我們而存在;上帝無所不知,而我們卻很局限;是上帝在掌權,而不是我們。當我們真正相信這些時,我們就會得自由,讓上帝回歸上帝的位置。

其次,為了要向我們的內心說話,凱勒邀請我們默想那些告訴我們上帝是誰和向我們的靈魂講話的詩篇,(例如,“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詩篇 42篇),“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詩篇 103篇)。 他鼓勵我們“仔細審視我們最深的信念,最強烈的愛和懼怕,並把它們帶到上帝面前”,並每天將下面這個令人得安慰的真理放入禱告——因為耶穌死而復活,我們也將經歷同樣的事情。

最後,凱勒與我們分享,當上帝的真理深深印在我們心中時,我們就能夠在死亡面前享受生命並且會是一段很美好的經歷。 他談到在他即將接受一次大手術時所經歷的那種出人意料的平安。 [6] 在他最後的日子裡,他真誠且有信心地講述了他最近感受到的幸福,以及這種幸福如何能夠與悲傷並存。 儘管我們可能會流很多眼淚,但上帝的安慰和喜樂仍然會深深地流淌在我們心中,並會伴隨著我們直到耶穌帶我們回家的那一天。

#謝謝你提摩太凱勒,你向我們展示了忠心順服的一生和快樂地回天家是什麼樣子。 儘管我們很多人還在永恆的這一邊哀悼,但當你最終見到我們的主時,會有成千上萬的人與你一起歡喜,主無疑會稱你為他“忠心又良善的僕人”(馬太福音 25章23節),並親切地將你帶入祂的幸福中。

 

[1] 彼得·韋納《我的朋友提摩太·凱勒》。

[2] 提摩太凱勒 和 John Inazu,《不同之處》:在一個充滿不同的世界中活出信仰,Nelson Books,2020 年,第 25-26 頁。

[3] 同上,第 30 頁。

[4]提摩太·凱勒《在面對死亡時信仰的成長》。

[5]同上。

[6] 馬特·斯梅瑟斯特《提摩太凱勒希望你好好經歷苦難》。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瞬息全宇宙》中讓我們感同身受的3個場景

作者:YMI

翻譯:奇奇

 

《瞬息全宇宙》 一年多前上映,但在過去幾個月裏,隨著這部電影開始橫掃所有主要電影獎項,從金球獎到奧斯卡,這部影片同時佔據了新聞頭條。

3月12日,該片的主演楊紫瓊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亞洲人,創造了歴史。在獲獎感言中,她錶示希望該獎項有助於打破“玻璃天花闆”,成為亞裔族群的“希望和燈塔”。

雖然楊紫瓊的話與讓很多亞洲人非常認同,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慶祝這部電影讓亞裔族群感到被關註,但它的作用遠不止於此。這部電影真正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是它如何巧妙地將多種元素——從科幻到奇幻、到喜劇和帶有濃厚現實主義色彩的故事片——結合在一起,通過對一個中國移民家庭中妻子Evelyn、丈夫Waymond和他們的女兒Joy的鏡頭錶達了全人類的經歴和關繫的復雜性。

關於這部電影有太多想要說的,但由於我們不能一次談論所有內容,這裏我們談談電影中讓我們能感同身受的3點:

1.“假如”場景

看著楊紫瓊飾演的亞裔自助洗衣店老闆Evelyn,進入到她是一名光彩照人的電影明星的平行宇宙中時,我們中的一些人可能和她一樣感到震驚:想想我們本可以擁有的生活,回顧過去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十字路口”,想象假如我們當時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事情可能會變得更好——

  • 在大學裏選擇一個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工作
  • 在一份工作中待得時間再長一些,或者再早一點辭職
  • 搬到別處
  • 嫁給其他人

話又說回來,我們很容易想象在另一個宇宙或人生道路中事情會變得更好,因為那是我們可以自由投射我們幻想的地方。

當Evelyn的丈夫Waymond告訴她,“如果有來生,我真的很想和妳一起洗衣服和報稅”,這聽起來很浪漫。但事實是,他可以這麽說,因為他併沒有實際過那樣的一生,他不知道在那個宇宙中在報稅的Waymond實際上正准備嚮Evelyn提出離婚。

“假如”遊戲之所以誘人,是因為我們會暫時從我們那不怎麽樣,令自己感到痛苦的現實中轉移註意力。

我們這樣做的另一個原因是試圖控制我們目前那無法重來也不能輕易改變的情況。

但這種做法充其量只能分散我們的註意力,只會加深我們的悲傷和絕望,讓我們的生活更難前行。

正如Waymond和Evelyn逐漸意識到的那樣,有時候,我們必須做的睏難但成熟的事情是面對我們所選擇的現實,學會接受它併為之承擔責任。這併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哀悼我們所失去的,但我們需要在某個時候意識到我們不可能永遠沈浸在哀悼中,尤其是當這樣做只會讓我們無法真正過上帝希望我們過的生活時。

作為基督徒,當我們回到上帝仍然是我們永遠慈愛的天父這一真理中(尼希米記 9章19-20節;以賽亞書 41章10節)時,我們就可以找回勇氣和盼望繼續生活下去。這意味著我們不必擔心我們的錯誤選擇和失誤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可挽回的毀滅後果。上帝不會拋棄我們不管不顧的,祂會慈愛地引導我們過一個被祂的良善所遮蓋的生活。

2.石頭場景

我們所有人大概都在生活的某個時刻感受到過生活或關繫中的巨大壓力,這種壓力讓人感到難以置信的睏難和消耗,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擺脫這一切。我們多想做一塊石頭,不必擔心任何事情,甚至沒有任何感受。

導演兼編劇 Daniel Kwan 和 Daniel Scheinert 將這種熟悉的情緒變成了一個精彩而荒誕的場景,Evelyn和她的女兒Joy無聲地錶達了“我們都又渺小又愚蠢”且被睏在了一個一切都毫無意義的世界中的感覺。這呼應了我們在傳道書中也看到的那種絕望感:

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併無新事。(傳道書 1章8-9節)

經歴這種無意義最終自然是帶來絕望,所以Joy告訴Evelyn她如何希望能找到一條可以擺脫這個瘋狂世界的道路,但從她眼見的來看,似乎併不能找到這樣一條路。

然而,也許讓這樣的經歴稍微可以容易忍受一點的是,當我們像Joy 一樣,意識到自己併非是在獨自經歴這些時,我們就可以寬慰地說:“哦,很好。原來妳也在經歴這些。”

當我們發現自己精疲力竭以致沈默不言時,作為信徒,我們的安慰和盼望就是知道即使在這樣的沈默中,上帝也與我們同在。即使我們不說話,聖靈也會為我們代求。

在一片沈寂中,我們知道祂仍然是上帝。

我們與Joy的最大區別是,她能做的唯一決定就是放棄,進入那個貝果洞併走進虛無,但作為基督徒,上帝是我們的中心,而非那個貝果洞。

無論生活變得多麽絕望,我們都將自己的命運交給祂,將生命交托在祂的手中。無論多麽艱難,我們都不會放棄,“因為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哥林多後書 4章17節)。

3.母女和解場景

電影中雖然充滿滑稽的、實驗性的場景和糅合了各種類型的錶演,然而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最深刻的場景不是快節奏的錶演或看到角色從一宇宙進入到另一宇宙的激動人心,而是最後母親和女兒安靜的面對彼此的場景。

從本質上講,《瞬息全宇宙》實際上是在講母女之間的關繫——我們熟知的那種愛恨交織。

雖然石頭場景讓我們瞥見了她們之間那種無聲的連接,但卻是在最後一幕中,她們完全放下過去的恩怨,面對彼此的真實感受,我們才真正看到Evelyn 和Joy在努力和解。

我們很難說清我們許多人與父母之間關繫的復雜——尤其是那些因被拋棄、悔恨和不恰當的言語而帶來的創傷所定義的關繫。

這就是為什麽Joy告訴她媽媽,“我不想再受傷了。出於某種原因,當我和妳在一起時,我們倆都會受傷。所以,讓我們各走各的路,好嗎?放我走吧。”

在那一刻,Evelyn雖然不情願地低聲說了句“好吧”,放開了女兒,但她也錶達了自己的心聲。從一個宇宙跳到另一個宇宙併看到了她從未擁有過的一切可能的生活後,她說:

我明明可以去到任何地方,但為什麽我仍要和妳在一起?這說不通!然而不管怎麽樣,我還是想和妳在一起。我總是,總是想和妳在一起。

看著這一幕,我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會被拉回到在自己生活中與Joy有同樣感受的時刻,在感覺自己永遠無法滿足某人的期待卻仍然渴望被他們接受之間左右為難:“妳可以去到任何地方,成為其他人, 在那裏妳的女兒要遠遠好過這樣。”

只用了短短三分鐘時間,導演們就抓住了這種復雜關繫的潛在包袱——用語言無法描述的復雜歴史,以及雖然想要逃離去活出新的人生和身份卻發現自己無法與傷害我們最深的親人完全切斷聯繫。他們的生命、話語和決定已經深深地刻印在了我們的生命中。

我們在Evelyn 和 Joy面對面的場景中看到,我們需要承認我們對最親近之人的愛,也要承認他們給我們帶來的真實痛苦。我們需要承認兩者同樣真實,而不是因著其一而忽視另一個。

聖經對於愛那些深深傷害我們的人是何等痛苦有很真實的解說。哥林多前書 13章7 節說:“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當我們明白這樣的愛很艱難時,我們就會意識到我們需要比我們自己更大的愛來幫助我們堅持下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朝著和解邁出一步,而不是假裝沒事或逃避。

我們希望《瞬息全宇宙》不僅作為一部讓亞洲演員在好萊塢揚眉吐氣的電影而被人們記住,還會是一部嚮我們展示人性最勇敢、最脆弱和最溫柔一面的電影。

通過觀看電影中這些重要的場景——如何面對我們的“假如”和遺憾,如何在瘋狂的生活中堅持下去,如何在即使無法完全理解彼此的情況下也能繼續與對方一起生活——願我們可以深入思考什麽是愛、忍耐和努力和解,併記住是上帝將萬物(包括我們)聯繫在一起。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公義在哪裏?

 

公義在哪裏?
——只有純潔無瑕的愛才能遮掩許多的罪

 

作者:Yasmine
有聲播讀:佳音

 

 

我喜歡寫作,也是一個追劇狂人,基本上什麽題材的劇我都有所涉獵。憑借多年的看劇經驗,我發現所有的電視劇本總有一個跨越不過的話題:人們總在追求公平與公義。

經典反黑題材的電視劇《掃黑風暴》中,幹警李正陽和他師父被人栽贓誣陷,他為求公義潛伏數十載,不顧危險只為得一個公平的結果。司法機關本應是一個國家公義的代表,但在劇中,政府、法院和警察卻為了利益勾結在一起,草菅人命。當「公義」的天平開始傾斜,罪惡便滋生蔓延,為了掩蓋一個謊言而去製造更多謊言,最後無法抽身、無法回頭,被罪惡裹挾走向黑暗。

 

古裝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女主角明蘭謹小慎微多年,為探求當年母親難產而死的真相。父親是一家之主,本應是家中代表公義的存在,但卻一味偏袒,結果一屍兩命。明蘭只好以身犯險,設計為母親報仇,只為求得一個公平的結果。

當然,所有的劇本,無一例外,壞人必會被繩之以法,沈冤必會昭雪,因為這些劇要向大眾傳播積極的正能量,否則根本不會過審。但是,藝術來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在人手的審判下,公平和公義真的會臨到每一個人的身上嗎?

 

 

大家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想加一句,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不公。人們正是覺得受到了不公的對待,才要追求公正。別說那些家國大事了,就是咱們普通人的柴米油鹽,那也是處處塞滿了不公平的「雞毛」。

 

這些年我的父母為了照顧兩邊生病的老人(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一直留在農村老家生活。可無論是爺爺還是外公,他們的孩子都不止一個,但是老人一生病,總讓我們一家出錢出力。我的父母不可能放任老人不管,卻管得也並非心甘情願,每每抱怨老人偏私,不能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但是反過頭來看,其實我的父母對待自家孩子也不能做到時時公平:小時候我跟我弟弟一吵架,父母總會訓斥弟弟,實際上大多數時候是我的無理取鬧造成的,但是在他們眼裏,我的成績比弟弟好,表現得也比弟弟懂事,有矛盾肯定是弟弟的錯。因為這樣的原因,弟弟也受到很多不公的對待。

 

後來,我進入社會,努力付出,卻得不到公平的回報,心裏總還想著,為何這些事情如此不公?但是在「江湖」摸爬滾打多年的「老人們」,似乎早已經放棄質疑,直接躺平了。

 

這個世界,哪裏真的有什麽公平和公義可言呢?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我開始對這件事持樂觀態度:公平是存在的,而且隨處可見,就在每個人的心裏。

 

 

德國思想家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說:有兩件事使我越思想越心存敬畏,第一是閃著星光的天空,第二是在我心裏說話的良心。而這兩件事,都是上帝的創造——天空是上帝手所造的自然,人心是聖靈充滿之地。
人人都有一顆跳動的心臟,自然,人人也都有良心,即使是再窮兇極惡的人,也是有良心的,而他們,或早或晚都會受到良心的譴責。什麽是良心?耶利米書31章33節:「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羅馬書2章15節:「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裏,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每個人心中都被上帝刻上了律法,這就使得我們有了良心,因這律法,我們能知道是什麽是得罪上帝的,律法的功用就是顯出罪來。而罪一旦顯明,良心就會受到譴責,這是上帝的靈在動工。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良心不安的時候,因為人活著就是會一直犯罪,即使不觸犯世界上的法律,也會違反心中的道德律。

 

 

人們尋求公平和公義,就是在求一個心安,如何心安?只有一條路徑可走,就是要治死罪。誰來治?當然是定罪者,定罪者有絕對的審判權,若這審判權在人的手中,總不得公義,因為人本身就是帶著罪的偏見而存在,所以這審判權必須要掌握在無罪者的手中才能保證公平和公義。那麽,誰最有資格做這件事?就是絕對公義的上帝,公義是祂的屬性,祂的審判必定是最公正的。這樣一來,公平和公義一定遍行大地,但人卻沒有了存活之地,因為不會有一人在上帝公義的審判下站立得住。

所以人們不要這麽嚴格的標準,幹脆自欺欺人當上帝不存在好了,過一日算一日,只求表面相安無事,至於死後的審判那都是到時候再說的事情。無論良心怎樣不安,也好像沒有上帝一樣活著,直到年歲越長越大,就開始越來越害怕。

我們可以不管不顧,像鴕鳥一樣躲避起來,但是上帝,卻愛世人。沒錯,上帝是公義的,但也是慈愛的,這兩種屬性都在祂的身上且一點不違和。為了使將來定罪時人們能免於責罰,上帝親自替我們承擔了責罰。因著公義,在祂的審判標準下,罪的代價就是死(羅馬6章23節),但是又因為祂的慈愛,祂就替代所有的死亡,贖出所有在罪惡之下的人,這是祂給信祂之人的恩典。

 

《掃黑風暴》中的高赫犯了重大罪過被判死刑,他的父母為了掩蓋他的罪,為了救他免於死刑,卻犯了更多的罪。人不能救人,也無法自救,用罪遮掩罪的結果就是犯更多更大的罪。只有上帝才能救人,因為祂是創造人的存在,因為祂是高過人的存在: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章16節)。只有純潔無瑕的愛才能遮掩許多的罪(箴言書10章12節),才能讓我們免於承擔罪的工價。

 

上帝的存在,給了我們公義的審判,也給了我們愛的希望。

人活一世,總會經歷不公的事情,這些事情或讓我們氣憤難當,或讓我們傷心失望,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所有事情在上帝那裏都會有一個公義的審判,也會有一個公平的結果。因為人承擔不起這些結果,所以只要人真心在上帝面前悔改認罪,祂就親自付出代價來成全這份公義。上帝的公義是絕對的公義,上帝的愛也是絕對的愛。無論何時總不要失去希望,正如阿摩司書5章24節所言:「唯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上帝恨惡愛善,秉行公義,在上帝裏面,萬物都有定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