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饒恕?答案不是「愛」,而是「公義」

 

作者:奇奇

 

饒恕,是一個在基督徒群體裡被頻繁提及,卻常常被誤解的話題。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聖經呼召我們去饒恕,但當真正面對傷害時,我們卻常常發現自己心中充滿掙扎:我真的能夠饒恕嗎?我為什麼要饒恕?

可悲的是,在教會中關於「饒恕」的教導裡,常常給出的是一些片面甚至錯誤的理由。這些理由不但沒有給我們帶來真正的自由,反而成為了我們新的捆綁。

 

被誤解的饒恕

最常見的一種誤解,就是把「饒恕」理解成一種律法要求。有人引用主禱文裡的話——「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因而推導出:如果我們不饒恕別人,上帝就不會饒恕我們。這樣的解釋聽起來似乎有理,但實際上是對經文的誤讀。

若仔細查考這節經文,我們就會明白它的真正含義並不是教導我們靠「先饒恕別人」來贏得上帝的赦免,而是強調上帝已經赦免了我們,這樣的赦免會在我們生命裡結出果子,帶來一個自然的態度——願意饒恕別人。若把這節經文當作「交換條件」,就等於把饒恕變成了我們必須遵守的律法和換取救恩的條件,是讓我們站在因信稱義的對立面了。

另一種常見的理由是「因為上帝愛我們,所以我們也要去愛別人、愛仇敵,因此要饒恕」。乍看之下,這似乎非常正確也符合聖經的教導,但問題是,當我們受到傷害時,單單用「你要有愛」來勸勉,其實是異常空洞的。愛並不能自動抹去被傷害帶來的痛苦。如果把饒恕建立在「我們要有足夠的愛」之上,只會讓人產生更深的挫敗感。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面對真正的傷害時,我們往往是愛不出來的。

饒恕真正的根基——上帝的公義

聖經中的饒恕,從來不是建立在我們「能有多大愛心」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上帝的公義之上。
我們之所以能夠饒恕,不是因為我們很偉大,能憑愛心去忽略對方的過錯,而是因為我們相信:上帝是公義的法官。祂會為我們伸冤,祂的審判不會有偏差。正因如此,我們才可以選擇放下那把「審判的法槌」,不再自己抓住對方的惡行不放,而是把審判的權利交還給那位永遠不會出錯的法官——上帝。

換句話說,饒恕並不是否認對方的罪,也不是輕看傷害,而是承認「這確實是罪,是傷害」,但我選擇不再自己做法官。因為我知道有一位比我更公義的審判者,祂會按真理來進行審判。

這樣一來,饒恕就不是虛假的「裝作沒事」,也不是強迫自己「要有足夠的愛」。而是一種真正有信心的行動:我相信上帝的公義比我的公義更完全,因此我決定把對方交託給祂。

饒恕不等於和好

另一個害人不淺的論調,就是把「饒恕」和「和好」等同起來。事實上,這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饒恕,是我們單方面的決定。在上帝面前,我選擇不再做審判官,把傷害和審判的權利都交給祂,讓自己從仇恨與苦毒的枷鎖裡得自由。即使對方毫無悔意,我依然可以做出這樣的決定。

而和好,則是雙方面的。它需要對方承認錯誤、願意悔改、並且採取行動來修復這段關係。如果對方沒有悔改,真正意義上的和好是不可能發生的。聖經呼召我們饒恕,但並沒有要求我們必須與所有傷害我們的人重新建立和好的關係。

饒恕絕對不等於縱容對方繼續傷害我們,而是我們單方面在上帝面前做的決定,願意把公義的主權交還給上帝,讓自己不再被苦毒捆綁,得著釋放。而和好,則是需要在對方願意悔改和主動要求和解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饒恕帶來的自由

我們常常會在關係中受到各種傷害:來自朋友的背叛,來自家人的誤解,甚至來自教會裡不合宜的對待。這些傷口很容易讓我們在心裡積累苦毒。

當我們真正明白饒恕的根基在於上帝的公義,願我們能夠放下那份沉重。饒恕,不是因為我愛得夠多,而是因為我信得夠深——相信上帝的絕對公義。當我們願意這樣去饒恕,生命便會得到真正的自由:不再被傷害綁架和被苦毒吞噬。

親愛的弟兄姐妹,饒恕不是一條沉重的律法,也不是虛偽的「假裝有愛」,而是信心的行動。它讓我們放下那份想要自我伸冤的壓力,轉而在上帝面前得著平安與自由。願我們都能從錯誤的觀念裡走出來,不再用律法或虛假的愛來強迫自己,而是因著信靠上帝的公義,勇敢地做出饒恕的決定,並在祂的真理中得著真正的釋放。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10月主題:耶穌牌殺毒軟件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中毒的觀念」就像病毒一樣,悄無聲息地滲透進我們的思想?
「你要先改變,耶穌才會拯救你。」
「你信主了,就不該有憂鬱。」
「教會是上帝的家庭,每個人都應該要像耶穌一樣有愛。」
「跟上帝有關的事才是『屬靈』,其他都是『屬世界』的,要遠離」
……
這些說法是不是聽起來耳熟?是不是也一度讓你「以為」這就是真理?耶穌在世的時候,就曾反覆地指出人們被「傳統觀念」誤導的危險——
「你們聽見有話說……但我告訴你們……」
「有人說……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
兩千年過去,錯誤觀念仍然不斷翻新包裝,而耶穌的真理,依舊具有顛覆性力量,能穿透虛假、更新思維。
所以,我們想發起這樣一個主題——「耶穌牌殺毒軟體」。當觀念「中毒」,讓真理來清除!
我們想聽你分享:
• 你曾經相信過哪些「帶毒」的觀念?
• 是什麼讓你開始意識到「我好像中毒了」?
• 是哪段經文、哪句話、哪次經歷,讓你「重啟系統」?
• 你如何讓上帝的話語不斷在你裡面「升級防火牆」?

每一個錯誤的觀念都可能變成一個鎖鏈,但耶穌來,是要叫人得自由。你的文字,不只是在拆解謊言,也是在用真理點燃別人心中「被更新的可能」。
題材不限,可以是文章、見證、故事、圖文、影片……都歡迎!截稿日期是10月15日。

也許你還在「掃描中」,也許你已經「重啟成功」。
無論你在信仰路上的哪一個階段,耶穌都不是要讓你「格式化」,而是讓你重新對齊祂的真理。
這個世界更新速度太快,但耶穌的真理永不過時。願上帝的話語充滿全地,蓋過錯誤和有毒的聲音。
「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上帝的信實幫助我接納自己,也接納他人

 

 

作者:聖夏

 

這段時間,我參加了教會的洗禮班旁聽,向牧者學習如何帶領洗禮班,也藉此來預備充實自己。在最近這次的洗禮班學習過程中,我們學習了關於上帝的屬性——自然屬性(人類無法擁有的)和道德屬性(人類可以擁有的)。
上帝的自然屬性有:無所不在(箴言15章3節);無所不知(詩篇139篇7-10節);無所不能(馬太福音19章26節);以及廣大無限(列王紀上8章27節)。
上帝的道德屬性有:聖潔(彼得前書1章15節);公義(羅馬書2章6-8節);慈愛(羅馬書5章8節);信實(民數記23章19節)。

之後牧者問我們,在上帝的這八項屬性中,有沒有哪一項對自己的生命帶來影響或改變。

思索片刻之後,我回答說是——信實

 

 

我和牧者以及洗禮班的姊妹們分享說:我想到我之前為外國留學生做課堂翻譯的一段經歷。因著這份工作,我可以接觸許多留學生,所以當時我很期待能與他們建立關係,關心他們,向他們傳福音。
但是當我實際與他們接觸後,我發現這比我想像的要複雜和艱難得多。他們經常做出一些我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的行為。那時我內心對他們充滿了論斷。

有一天,我在課堂上,正在思考到底要如何與這群學生相處,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他們。我突然聽見聖靈對我說:「不要用你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而是要用我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因為他們和你一樣,都是我所愛的。」
聖靈幫助我想起以前的自己,比這些學生還要糟糕。但是上帝沒有因此就論斷我、放棄我,反而透過牧者和弟兄姊妹接納我、愛我,使我能夠得著上帝寶貴的祝福。

這使我放下自己的眼光,不再按眼前所見去論斷,而是選擇相信上帝的帶領。因為我知道,上帝的應許不會落空,祂會按著祂的計劃,引導並改變他人。正如上帝在聖經中應許的那樣:

「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立比書1章6節)

我要做的,就是帶著上帝信實的「濾鏡」去等待和接納他人。不是因為別人表現得好才去接納或愛他,而是因著相信上帝的信實來愛人、接納人。相信祂會按著祂自己的時間和方式展開祂的工作,而我要做的就是信靠與交託。

然而,上帝不只是要我因著祂的信實去接納他人,也要我因著祂的信實去接納我自己。

我最近也在跟一位屬靈前輩學習查考聖經。他按照釋經學的方法和步驟訓練我。對我來說,釋經學是一種全新的查經方式,但當時我還沒有意識到,以為只是普通的查經學習。
這使得我在面對熟悉的經文時,卻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前輩的提問,這極大地打擊並挫敗了我的自尊心。面對前輩的問題,我先是表現出憤怒,質疑他的方式;然後對於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我選擇了逃避。

我知道,其實我內心是害怕——害怕自己就這樣一直「不會」下去,不敢承認自己的不足。好像一旦承認自己「不會」,就等於貼上了「我不行」的標籤。

 

而上帝藉著這次洗禮班的分享,再次提醒我祂的信實:
雖然我現在不會,但沒關係,祂會親自帶領我學習祂的話語,我的不會只是暫時的,不是永遠的。因著相信上帝必定會改變我,我開始學會接納現在對聖經仍然無知的自己,也相信上帝會幫助我。

於是我鼓起勇氣,向這位前輩坦白自己的難處,說出自己不會,請他幫助。而前輩也暖心地回覆我說:「沒問題,辛苦你了,我會慢慢教你。」
這讓我感到被接納,也讓我發現原來承認自己的軟弱不但不會被嘲笑,反而能得到幫助,使我得以成長。

這也讓我想起聖經說:

「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12章9節)

這次的經歷也幫助我越來越能向身邊的人表達自己的軟弱,越來越能主動尋求幫助。

感謝上帝,因著祂的信實,我可以接納他人,也可以接納自己。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1

9月主題:我被“時間管理”了!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一醒來,腦袋就開始運轉:

今天要完成幾個待辦事項?會議和約會來得及嗎?更別說還有教會的服事、關心人、陪伴家人……

但不知為什麼,事情是做完了,人卻越來越累,越來越空,甚至有點想逃。

 

在這個效率至上的時代,我們常常被一個聲音追著跑:

“你今天做了什麼?你有沒有善用時間?”

慢下來、停一下,似乎都成了一種奢侈,甚至——羞恥。

 

但上帝是這樣看的嗎?

難道我的價值,真的取決於我做了多少事?完成了多少目標?參與了多少服事?

如果我忙不過來,我可以減少服事嗎?我的家庭也需要我,我是否能說“不”?

還有個憋在心裡很久的問題……教會的服事,是不是永遠都該排在第一位?

(還是我們誤把“為上帝而服事”,變成了“替上帝工作”?)

 

這一次,我們不講“怎麼把時間排滿”,

我們想聊的是:在壓力與呼召之間,如何知道上帝對我們“時間”的心意?上帝到底要我們如何分配時間?是一定要填得滿滿的,才算“珍惜每一秒,不揮霍光陰”嗎?

還是,真正重要的只有一件事?那上好的福分是與上帝美好的關係,與人和睦有愛的同時,也能好好安靜、安息自己?

真正重要的,也許不只是管理好時間,更是能在時間里活出與你的呼召一致的節奏。

 

雅米9月份以主題:我被“時間管理”了!邀請你,記錄你的思考、故事與掙扎。

歡迎你從以下任何一個角度切入分享:

1.        你怎麼面對“卷到疲憊”的生活?在工作、家庭、教會服事、個人時間裡面,你如何平衡或安排輕重?

2.        有沒有哪一刻,你在忙碌中發現其實離上帝更遠?

3.        你是怎麼分辨什麼該做,什麼可以放下?你的優先級是什麼?

4.        在你有限的時間里,如何保守你的心與你與上帝、與人的關係?

5.        你有沒有被“效率焦慮”壓過,後來發現其實上帝根本沒有要你這樣?我們可以如何面對?

6.        關於“時間管理”的見證、故事、反思

 

截稿日期:2025年9月15日

投稿方式:請發送你的作品至jessie.ng@odb.org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