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承認自己裡面的害怕之後

 

作者:聖夏
有聲播讀:Joya

 

當我的內心掙扎了一個月之後,我終於承認了自己內心的掙扎。這句話聽起來可能會讓人感到彆扭,或者覺得有些奇怪。但如果你知道對我而言,正視、承認自己內心的掙扎有多麼不容易,也許你就能理解我在說什麼。因為我通常對自己內心的負面感受,包括掙扎,都是選擇以逃避的方式來處理。所以在過去這一個月的時間裡,我一直在分析我現在情緒為什麼會比較低落,我內心的掙扎到底是什麼。當我察覺可能是因為對自己的某個行為不滿意,那麼我就會試著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盡量讓自己覺得滿意,藉此想要消除內心的掙扎。這樣看起來,好像我也沒有在逃避,甚至還採取了一些行動來面對掙扎。但其實,面對的第一步應該是承認——承認自己內心有掙扎,而不是先去想辦法解決它。

然而,「承認」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困難得多。彼得三次不認主,是因為他不想承認自己與主有關係。也許,「承認」的背後藏著一個隱形的定義,就是「我是個怎樣的人」。我不願意承認,是因為我在意——我在意自己是不是一個不尊重人、沒有禮貌的人。是的,我這段時間的掙扎就是來自牧者的提醒:我某些行為可能會讓人覺得被冒犯、不被尊重。但我否認——我否認自己是個冒犯人、不尊重人的人,並且我還認為,只要我改掉那些行為,就可以為自己正名。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不斷地向上帝禱告,求祂幫助我改變那些行為,因為我不希望我的一些舉止讓人誤會我是個不尊重人、沒禮貌的人。有一天,我如往常一樣禱告,突然腦海中浮現一個微小、甚至帶點懷疑的聲音對我說:「難道我真的是一個不尊重人、沒有禮貌的人嗎?」這次,我沒有像之前那樣立刻否認,而是試著放下對自己的定義,開始接納這個聲音。在聖靈的帶領下,我看見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掙扎。當我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內心的掙扎時,我的心得到了奇妙的輕省,因為我知道上帝會介入,也會幫助我。在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那句話的真實:「當人無能為力的時候,就是上帝作工的開始。」上帝也藉著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某些行為背後的動機。

上帝幫助我,讓我發現,我一些行為背後的動機,其實是想要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是一個有能力、還不錯的人。祂也透過我的牧者,藉由她在生活中對我的觀察,提醒我:我在與人說話時,話語中常帶有負面、打擊性的字眼;有時也會打斷別人說話,把話語權轉到自己手中。這些行為,其實都是我想證明自己比對方更強,想要勝過對方的表現。或許我不是不尊重人,也不是沒禮貌,只是我這些行為的背後,是害怕被人看不起,所以選擇以壓制對方來證明自己。

我感謝上帝讓我看見我內心的害怕,也幫助我承認自己的害怕。其實,「害怕」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因為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害怕,我們才知道要依靠上帝。知道自己的軟弱、明白自己什麼都做不了,才能幫助我們向主禱告交託,尋求祂的幫助。在這段經歷中,我也感謝上帝溫柔的提醒。在我感到無助的時候,祂輕聲呼喚我,沒有絲毫的責備與嫌棄,只有愛。我再次意識到:上帝看重的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人來跟隨祂,而是一個願意悔改、順服祂的子民。這正是每一位基督徒一生都需要操練的功課。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為什麼要饒恕?答案不是「愛」,而是「公義」

 

作者:奇奇

 

饒恕,是一個在基督徒群體裡被頻繁提及,卻常常被誤解的話題。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聖經呼召我們去饒恕,但當真正面對傷害時,我們卻常常發現自己心中充滿掙扎:我真的能夠饒恕嗎?我為什麼要饒恕?

可悲的是,在教會中關於「饒恕」的教導裡,常常給出的是一些片面甚至錯誤的理由。這些理由不但沒有給我們帶來真正的自由,反而成為了我們新的捆綁。

 

被誤解的饒恕

最常見的一種誤解,就是把「饒恕」理解成一種律法要求。有人引用主禱文裡的話——「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因而推導出:如果我們不饒恕別人,上帝就不會饒恕我們。這樣的解釋聽起來似乎有理,但實際上是對經文的誤讀。

若仔細查考這節經文,我們就會明白它的真正含義並不是教導我們靠「先饒恕別人」來贏得上帝的赦免,而是強調上帝已經赦免了我們,這樣的赦免會在我們生命裡結出果子,帶來一個自然的態度——願意饒恕別人。若把這節經文當作「交換條件」,就等於把饒恕變成了我們必須遵守的律法和換取救恩的條件,是讓我們站在因信稱義的對立面了。

另一種常見的理由是「因為上帝愛我們,所以我們也要去愛別人、愛仇敵,因此要饒恕」。乍看之下,這似乎非常正確也符合聖經的教導,但問題是,當我們受到傷害時,單單用「你要有愛」來勸勉,其實是異常空洞的。愛並不能自動抹去被傷害帶來的痛苦。如果把饒恕建立在「我們要有足夠的愛」之上,只會讓人產生更深的挫敗感。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面對真正的傷害時,我們往往是愛不出來的。

饒恕真正的根基——上帝的公義

聖經中的饒恕,從來不是建立在我們「能有多大愛心」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上帝的公義之上。
我們之所以能夠饒恕,不是因為我們很偉大,能憑愛心去忽略對方的過錯,而是因為我們相信:上帝是公義的法官。祂會為我們伸冤,祂的審判不會有偏差。正因如此,我們才可以選擇放下那把「審判的法槌」,不再自己抓住對方的惡行不放,而是把審判的權利交還給那位永遠不會出錯的法官——上帝。

換句話說,饒恕並不是否認對方的罪,也不是輕看傷害,而是承認「這確實是罪,是傷害」,但我選擇不再自己做法官。因為我知道有一位比我更公義的審判者,祂會按真理來進行審判。

這樣一來,饒恕就不是虛假的「裝作沒事」,也不是強迫自己「要有足夠的愛」。而是一種真正有信心的行動:我相信上帝的公義比我的公義更完全,因此我決定把對方交託給祂。

饒恕不等於和好

另一個害人不淺的論調,就是把「饒恕」和「和好」等同起來。事實上,這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饒恕,是我們單方面的決定。在上帝面前,我選擇不再做審判官,把傷害和審判的權利都交給祂,讓自己從仇恨與苦毒的枷鎖裡得自由。即使對方毫無悔意,我依然可以做出這樣的決定。

而和好,則是雙方面的。它需要對方承認錯誤、願意悔改、並且採取行動來修復這段關係。如果對方沒有悔改,真正意義上的和好是不可能發生的。聖經呼召我們饒恕,但並沒有要求我們必須與所有傷害我們的人重新建立和好的關係。

饒恕絕對不等於縱容對方繼續傷害我們,而是我們單方面在上帝面前做的決定,願意把公義的主權交還給上帝,讓自己不再被苦毒捆綁,得著釋放。而和好,則是需要在對方願意悔改和主動要求和解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饒恕帶來的自由

我們常常會在關係中受到各種傷害:來自朋友的背叛,來自家人的誤解,甚至來自教會裡不合宜的對待。這些傷口很容易讓我們在心裡積累苦毒。

當我們真正明白饒恕的根基在於上帝的公義,願我們能夠放下那份沉重。饒恕,不是因為我愛得夠多,而是因為我信得夠深——相信上帝的絕對公義。當我們願意這樣去饒恕,生命便會得到真正的自由:不再被傷害綁架和被苦毒吞噬。

親愛的弟兄姐妹,饒恕不是一條沉重的律法,也不是虛偽的「假裝有愛」,而是信心的行動。它讓我們放下那份想要自我伸冤的壓力,轉而在上帝面前得著平安與自由。願我們都能從錯誤的觀念裡走出來,不再用律法或虛假的愛來強迫自己,而是因著信靠上帝的公義,勇敢地做出饒恕的決定,並在祂的真理中得著真正的釋放。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10月主題:耶穌牌殺毒軟件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中毒的觀念」就像病毒一樣,悄無聲息地滲透進我們的思想?
「你要先改變,耶穌才會拯救你。」
「你信主了,就不該有憂鬱。」
「教會是上帝的家庭,每個人都應該要像耶穌一樣有愛。」
「跟上帝有關的事才是『屬靈』,其他都是『屬世界』的,要遠離」
……
這些說法是不是聽起來耳熟?是不是也一度讓你「以為」這就是真理?耶穌在世的時候,就曾反覆地指出人們被「傳統觀念」誤導的危險——
「你們聽見有話說……但我告訴你們……」
「有人說……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
兩千年過去,錯誤觀念仍然不斷翻新包裝,而耶穌的真理,依舊具有顛覆性力量,能穿透虛假、更新思維。
所以,我們想發起這樣一個主題——「耶穌牌殺毒軟體」。當觀念「中毒」,讓真理來清除!
我們想聽你分享:
• 你曾經相信過哪些「帶毒」的觀念?
• 是什麼讓你開始意識到「我好像中毒了」?
• 是哪段經文、哪句話、哪次經歷,讓你「重啟系統」?
• 你如何讓上帝的話語不斷在你裡面「升級防火牆」?

每一個錯誤的觀念都可能變成一個鎖鏈,但耶穌來,是要叫人得自由。你的文字,不只是在拆解謊言,也是在用真理點燃別人心中「被更新的可能」。
題材不限,可以是文章、見證、故事、圖文、影片……都歡迎!截稿日期是10月15日。

也許你還在「掃描中」,也許你已經「重啟成功」。
無論你在信仰路上的哪一個階段,耶穌都不是要讓你「格式化」,而是讓你重新對齊祂的真理。
這個世界更新速度太快,但耶穌的真理永不過時。願上帝的話語充滿全地,蓋過錯誤和有毒的聲音。
「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焦慮來襲時請記住這5個真理(有聲播讀)

 

翻譯:蔣冠華

有聲播讀:Joya

 

 

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著某種程度的焦慮,從怕黑的輕微焦慮,到全面爆發的恐慌症。當焦慮襲來時,我們會很難記起上帝。我們會完全被眼前的情況困住,無法退後一步來看全局。

當我們因為焦慮而呼吸困難時,有一個地方可以求助。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聚焦在上帝身上,並記住下面這些真理:

 

「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約翰一書3章16節)你能想像嗎?全能、完美、聖潔的上帝,為了擔當我們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這就是祂愛我們至深的證據!

有時候我們很容易會忘記這一點,有時候,我們會很想問:「上帝怎麼會讓這種事情發生呢?」但我們要記住:祂愛我們。祂真的非常愛我們。無論是我們所處的環境,還是我們自己的失敗,都不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羅馬書8章35-39節)。

我們並不總能感覺到祂的同在。有時候,尤其是當我們聽到內心焦慮的謊言時,我們會感到自己深陷在當下的處境中,孤立無援。這時候我們就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

「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希伯來書13章5-6節) 。

上帝必不撇下我們,也不丟棄我們。我們走過的每一步路祂都與我們同在。就在當下的這個處境里,祂也正站在我們身邊,祂會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我們可能會覺得沒有人知道我們所面對的處境有多難,但是上帝知道。祂知曉萬事,從我們何時坐下,何時起來(詩篇139篇2節),到我們和身邊人內心深處的想法 ( 使徒行傳1章24節 )。

更重要的是,祂知道我們的弱點、恐懼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希伯來書4章15節 )。祂知道我們在經歷什麼,即使別人都無法理解。

上帝掌管一切。耶穌提醒我們,即使一個麻雀,若不是天父允許,也不能掉在地上(馬太福音10章29-31節 )。

確實有很多時候,我們很難理解為什麼上帝會允許我們的生活中存在焦慮、精神疾病、癌症、死亡和其他形式的痛苦。雖然祂並不總是立刻給我們答案,但祂應許說:「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章28節)。

當我們陷入焦慮之中時,可能會不知所措。但是,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即使在面對焦慮的考驗,我們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大喜樂」,因為上帝在我們裡面做工,使我們「成全和完備」(雅各書1章4節)。

上帝在瑪拉基書3章6節說:「因我耶和華是不改變的……」雅各寫到,上帝,作為「眾光之父」,「在祂沒有轉動的影兒」(雅各書1章17節)。

上帝從不改變。無論我們的環境如何,上帝都堅如磐石。即使我們在世界上毫無依靠,祂一直都是我們的倚靠。祂應許會愛我們,與我們同在,了解我們,看顧我們。這些應許是永遠長存的,而且大過我們所經歷的一切苦難,是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相信的承諾。

也許上帝不會馬上挪去我們的焦慮,但是祂會在一切的患難中做我們的安慰(哥林多後書1章3-4節)。讓我們把祂的話語藏在心裡,當焦慮來襲時,在禱告中仰望祂的真理。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山上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