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發現自己的朋友有心理疾病時,我該怎麼做?(有聲中文)

作者:Karen Kwek,新加坡

翻譯:Cindy Wang ,澳大利亞

語音播讀:Zel,新加坡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多年前在英格蘭讀大學時,我和西蒙娜是同學。她既聰明又可愛,而且還很詼諧幽默,我覺得她簡直是人生贏家:她有堅定的基督信仰,有一大群死黨,成績優異,並且被保送到著名音樂學府去進修。身為我們大學戶外活動俱樂部的聯合主席,她也總能想出許多充滿挑戰性的周末旅行計劃:去登頂某個山峰,森林徒步行,海邊散步,或者夏季划船比賽等等。

一直到了第三年,也就是最後一個學年,我和西蒙娜以及兩個英國女孩合租學生公寓時,我才注意到她的另外一面。我們一直都知道她有睡眠問題,不過我通常只在餐廳和俱樂部會議上才會碰到她,所以我從來不知道她私底下會如此的疲憊和孤僻。

一天晚上,她把自己鎖在浴室里,失控地的大哭,把我們嚇壞了。但第二天,她看起來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之後這種情況又發生了幾次。因為當時是期末考試周,我以為是因此而來的高壓反應。我經常和她熬夜讀書,當她感到痛苦時,我們就一起禱告,星期天早上,我們也一起去教會。那個夏天畢業后我們去了不同的地方讀研——她去了法國,我去了美國,但我們一直保持聯繫。

也許你不明白我為什麼談到西蒙娜的故事。也許你和我當年一樣,認為她的情況還沒嚴重到要被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籤。

事實是,心理健康問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普遍得多。201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新加坡,每八個人中就有一個患有心理疾病。在美國, 2016年的數據是六分之一,其中18-25歲的年輕人患病率最高(22.1%)。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 2017年中,全球有3億多人(佔全球人口的4.4%)患上抑鬱症。

除了抑鬱症和焦慮症這兩個全世界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之外,許多人還患有像自閉症(ASD)、注意力缺陷和多動症(ADHD)以及癲癇症等複雜的精神疾病。

我並非專業醫療人員,不能從醫學角度全面地解析這個問題。我自己也是一個有這樣或那樣缺陷的基督徒,但我對朋友的掙扎有一些了解,我就想從這個角度談一談。並且我自己也經歷過抑鬱和焦慮,我可以說根本就沒有「我們」和「他們」的區分,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其中一員。

可以肯定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會面對心理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特意寫下西蒙娜的故事,是因為她讓我更多地了解了這些,並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朋友和基督里的姊妹。

如果你的朋友中有人有心理健康問題,不妨嘗試下面幾步:

 

1.同理並鼓勵ta在必要時尋求幫助

心悸,恐慌,噁心,嘔吐,哭鬧失控,極端冒險行為,暴力,自殘,以及其他身體癥狀都可能由壓力過度、焦慮和精神疾病引發。

也許你的朋友剛經歷了創傷事件或者感情失敗,正在做暫時的調整,如果是這樣,ta需要的也許只是你的陪伴和疏導。

但是,如果情況更嚴重或者在逐漸加重和反覆出現,就要建議ta向牧師、心理輔導員或醫生尋求幫助了。他們可能會有很多難於啟齒的癥狀,像是幻聽、幻覺、甚至有偏執、自殺或謀殺的想法。

你的陪伴至關重要,因為提到心理疾病大家都會避而遠之,在基督徒中間也不例外。人們往往對我們無法理解的事情心生恐懼。因此心理疾病患者們通常被人們排斥在外,無法擁有「正常」的家庭、工作和教會關係。他們往往被大家在談笑間忽視和無視,被人們在尷尬的沉默中「包容」,被周圍的人邊緣化甚至被轉交給「專家」照顧….

所以,如果你的朋友告訴你ta有心理問題,請明白這是ta對你信任的表現。他們很可能曾經或當下正覺得很孤單或不被人理解。

我的朋友西蒙娜默默忍受病情十多年,直到她的病情不斷惡化,這導致她最終因多次試圖自殺而住進醫院。她當時的男友(現在的丈夫)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於是帶她去尋求幫助。她在2015年被診斷為躁鬱症,這讓她的家人和朋友能更好地理解她的狀況了,原來她從青春期以來就受躁鬱症的折磨。

2.知道ta的具體情況,但避免用聖經抨擊和妄加論斷

雖然西蒙娜被如此診斷,甚至可能被某些人貼上精神病病患的標籤,但對於我來說,她依然是我的朋友西蒙娜。我沒有以她的疾病來定義她,這對她至關重要。

儘管一個人的疾病不能定義這個人,但我們仍應盡量去了解ta所面對的疾病,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傾聽他們描述自己的狀況,也可參閱心理健康機構出版的相關小冊子。

以下是一些關於心理疾病最可怕的迷思:「只有軟弱的人才會有心理問題」;「只需振作起來就能渡過難關」;「這是一些人自作自受」;「這是他們信心軟弱的表現」 或「真正屬靈的基督徒永遠不會患上心理疾病或總能得到醫治」。

心理疾病通常是遺傳、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複雜結果。對於許多慢性發作的病例,誘發因素尚未可知。對他們來說,生理上的癥狀也可能隨時發生,就好像身體無視大腦的指示忽然失控一樣。因此,當和朋友分享經文時要很小心,避免暗示他們是因為不順服或沒信心才得了心理疾病,無形中對他們造成傷害!

西蒙娜患有因大腦化學物質不平衡引起的情緒紊亂。當情緒高昂時,她的思緒飄渺且不切實際——用她的話說就是「雜亂無章,飄得到處都是」。但對她來說更為頻繁的狀況是身陷絕望。在這期間,她嘗試思考以耶和華為樂、以耶和華為避難所的聖經段落,但卻感到一切都空洞無力。她感受不到任何積極的想法,也無力禱告,只能乞求上帝結束自己的生命,感覺自己和周邊一切斷絕了聯繫。恐慌也會毫無緣由地突然襲來,甚至是在她和朋友們開心地聚會期間,也會突然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甚至失控地大哭。

 

3.給他們陪伴和基督里的盼望

如果你和我一樣,那你可能不太敢介入到朋友的痛苦裡——並非是你不在乎,而是因為你擔心把事情搞砸。然而,西蒙娜的話讓我看到並非如此。她告訴我:「真誠地關懷永遠都不會錯」。

加拉太書6章2節告訴我們:「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基督的律就是愛上帝和愛鄰舍,這裡所說的愛是行動的愛。當然,最終背負我們重擔是耶穌,祂承擔了我們的罪,並為了我們能得着生命而舍了祂自己(加拉太書2章20節)。

西蒙娜已在通過服用鋰鹽來平衡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並在接受輔導,不再讓心中的負面聲音蒙蔽了她被上帝所愛和拯救的真理。不過,在沮喪時,她仍覺得難於交際,擔心她無法滿足別人的需求,或不能分享我們的快樂。

不過當她願意接受我們的陪伴時,她就會從我們的關愛和互動中大獲鼓勵。用聖經來抨擊人是論斷性的,根本就不是出於愛,而在一個充滿愛的氛圍里一起學習上帝的話語則成了西蒙娜的救命稻草,這教導並提醒她要放眼永恆,到時候她不僅會被醫治並將變得完全。

事實上,西蒙娜的精神破碎與我們所有罪人靈魂的破碎沒有多少區別。當她陷入絕望的深淵時,那支撐我的盼望同樣可以幫助她——那就是耶穌為我們所贏得的那不能朽壞、不能玷污、 不能衰殘、 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彼得前書1章4節)。明白有基業在天堂為我們存留,並知道即便現在所歷艱難,但會因信蒙上帝能力保守,這是何等的彌足珍貴!當耶穌再來時,經過苦難錘鍊后更堅強的信心將會榮耀上帝!

 

4.照顧好自己

如果只有你自己和你的朋友一起走這段旅程,那麼你可以試着請其他值得信賴的朋友也來陪伴ta。你需要身體上的休息,也需要時間來穩固你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請記住,你朋友最終的盼望來自於上帝,你要做的是向ta展示上帝的愛並帶領你的朋友走近祂。試圖給出所有問題的答案或讓朋友過度地依賴你從長遠來看是有弊而無利的。

 

5.為你的朋友禱告,也和ta一起禱告

有時候西蒙娜會難過到無法禱告,但即使在這個時候聖靈也會為她代禱。我們有禱告祈求上帝醫治她的躁鬱症嗎?當然有!但是,祂還沒有選擇這樣做,或許我們在今世不能夠明白這其中的原因,但是我們知道即使西蒙娜深受心理問題的困擾,基督仍然賦予了她生命的價值、也給了她使命和希望。在藥物的幫助和朋友的支持下,她已經回到了自己教授音樂的工作崗位上了。

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生命雖充滿坎坷,但最終,我們是被祝福的。我們可以用彼得前書1章3-7節的話共勉:

願頌讚歸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著耶穌基督從死里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 你們這因信蒙上帝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 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着稱讚、榮耀、尊貴。

 

*為了保護當事人的隱私,姓名有做更改。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

上帝的愛帶我走出抑鬱(有聲中文)

作者:佳音,中國
語音播讀:Zel,新加坡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我曾經是一個抑鬱症患者,醫院的確診書上寫的是重度抑鬱和焦慮。我深深體會過抑鬱的痛苦,就好似那種在黑暗裡拚命奔跑卻跑不出來;找不到目標和方向,如無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同時還伴隨着無與倫比的痛……然而我們的痛苦在常人眼裡卻好似一個笑柄。我的眼神里寫滿了憂傷,神情麻木,臉部肌肉僵硬,甚至都不會笑。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活着,總是想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難道是為了受折磨嗎?我寧願我從來都沒有出生過!我夜夜難眠,迷茫充斥着我整個靈魂,生活沒有一點盼望和方向,我覺得沒人愛我,沒有人懂我,也沒有人能幫我。

我的原生家庭很不幸福,母親雖是基督徒,但因父親的極力攔阻,所以母親很少去教會,也信的不明不白。自我有記憶以來,父母不是冷戰就是熱戰。我從小就活在他們的爭吵聲與暴怒中,終日精神緊張。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們會向我突然爆發。

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學到了父母的壞習慣。因為這樣,長大了,發現身邊沒有一個朋友。我想改,卻怎麼也改不了。於是我開始恨我的父母,也恨自己!我彷彿陷入了死循環,找不到出口。漸漸地,我想到了死。我嘗試過好多次自殺:喝葯、跳樓、上吊,然而這些都沒能奪走我的生命。但也因為發生這一系列的事情,最終我被學校開除了。

輟學之後,我到阿姨店裡打工。她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在了解了我的情況后,她告訴我有一位師傅,特別厲害,去找他看看我就會凡事順利了。可去找那個師傅需要錢,所以我就和母親說了這件事。但母親卻拒絕了我。就在當天,平時不敢當著爸爸的面提起基督的媽媽,竟邀請了幾位基督徒到我們家禱告!他們在屋內,一同為我和家人禱告。不但如此,我父親竟然還說:「先不要進去打擾他們,他們在禱告呢!」奇迹發生了!就在那天晚上,父親竟也因着好奇打開了電腦,聽起了牧師的講道!

父母認識主后,上帝改變了他們。我的父親開始對生活越來越有盼望,他變得溫柔,會對我們笑,甚至每周日和母親一起去教堂敬拜。因着上帝的愛,他們也開始學着用上帝的愛來愛我。從他們身上,我彷彿看到了光,開始對未來的生活有了盼望!

後來我也開始接觸這位上帝,上了大學后也加入了團契。但其實我仍對上帝心存懷疑,「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位上帝?而且還愛我?」

由於從小就對父母的愛和安全感缺失,我一直都很渴望有人愛我。於是我就在本校找了一名男朋友。因為對方也是基督徒,所以我便認為我們的交往沒問題。但主內的家人知道后,有的勸我不要這麼早進入戀愛,要謹慎;有的則勸我離開他,說他不靠譜等。可我早就陷入愛情的漩渦,對他人的勸告聽不進去。

然而前男友只是個挂名基督徒,跟對方相處久了,也對對方越來越失望。他花我的錢,事事需要我照顧,扛不了責任。我就感覺自己像是養了個孩子一樣。可一直到我攢夠了失望想要離開他時,我才發現自己已不能自拔。原來我已經跟世界脫離了聯繫,也遠離了上帝,世界里只有他。這個時候,我才想起曾經在黑暗中給我一束亮光的上帝。祂在我最脆弱的時候敲開了我久閉的心門,讓我再次經歷到了祂的救贖之愛。在我最破碎的時候,是團契的姊妹不懈地關心我,照顧我,幫助我,鼓勵我。從她們身上我可以很清楚感受到上帝的愛。於是我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前男友。

剛分手時,空虛、孤獨、無助,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恐懼仍會不時地包圍着我。但慈悲榮耀的上帝卻常常適時地透過祂的話語安慰我,「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后書 5章17節 )。不止如此,約翰一書4章9節的經文,「愛里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里含着刑罰,懼怕的人在愛里未得完全」也給予了我莫大的信心。

漸漸地,我才明白,原來我之前經歷的一切都是因為罪。但我被上帝的話語擊中,又被上帝的愛包圍,才讓我真正知道上帝就是愛。現在的我再也不會胡亂去找一個男朋友來愛我。正如雅歌2章7節說,「耶路撒冷的眾女子啊,我指着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囑咐你們: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是的,在我孤獨的時候,我不再依賴從人的身上找尋安慰和安全感,而是選擇信靠上帝,且願意靜候愛情自發。同時,也努力親近上帝,預備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配偶。現在的我也不再恨我的父母,因為我明白了,其實我們都是罪人,都有犯錯的時候。而且在上帝的帶領下,我可以學着去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並以上帝的愛來愛他們。

耶穌基督為了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祂愛我,為我舍己。這讓我明白了我是值得被愛的,且是深深地被愛着!所以,若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也跟曾經的我有一樣的掙扎,我想告訴你,我們的阿爸父是寧願萬人得救不願一人沉淪的阿爸父,祂非常非常地愛我們,祂現在就在你的心門外叩門,只等你願意為愛你的阿爸父打開心門,去品嘗祂那永恆且甜蜜無比的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當恐懼撲面而來……(有聲中文)

作者:Agnes Lee,新加坡
翻譯:Jaslyn, 新加坡
語音播讀:Angel,香港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每個人都有自己無緣由的恐懼。有時,這些恐懼影響我們太深以至於我們被牢牢地捆綁。對我而言,這一切源於一次普通感冒。

一天早上,我醒來后發現喉嚨痛,之後我就開始咳嗽。最後我去看了醫生。診斷結果是我感冒了,醫生讓我請兩天病假在家休息。

就在我以為病情有所好轉時,我的咳嗽卻惡化了。而且我咳嗽到噁心。我完全沒胃口,幾乎吃不下任何東西——為了能夠服用藥物,我不得不強迫自己進食。我整天都昏昏欲睡,有時候還發燒。我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卻也睡不好,因為常常被自己咳醒。

更糟糕的是,我擔心辦公室里還沒做完的工作。老闆出差了,除了我,沒有其他同事知道如何聯絡我們的供應商。

我記得那天我決定回辦公室處理一些工作。在地鐵上,我開始咳嗽。這時我周圍的乘客都開始刻意遠離我。

我真的痛恨那一刻——真希望我沒有生病!我甚至希望可以找個洞鑽進去。人們閃躲我的樣子看起來好像我得了什麼奇怪和嚴重的傳染病一樣。真是太尷尬了。

普通的感冒怎麼會那麼難受?我什麼時候才能康復?都已經五天了。這肯定不只是普通感冒吧?醫生一定是診斷錯了!

要是我得的是肺癌怎麼辦?如果是肺結核呢?我認識一個肺結核病患,她在康復過程中受盡痛苦,各種打針、吃藥、住院和看醫生。而這一切也都是從普通感冒癥狀開始惡化的。

我開始試着停止這些不理性的思考,用聽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我偶然發現一首Casting Crowns的歌曲,名為《我的靈魂(Oh My Soul)》。歌曲創作人馬克·霍爾(Mark Hall)唱道:“你的恐懼最終都要面對你所認識的上帝(祂能戰勝一切[1])”,這句歌詞讓我得到釋放。

上帝告訴我不要害怕。祂用這首歌來使我確信我可以把恐懼放在祂面前,因為祂知道我們一切的恐懼。當我們將恐懼帶到祂面前時,祂就為我們扛起這個重擔並釋放了我們。

當我搜索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時,我了解到歌曲創作者是在他人生的最低谷時寫下的這首歌——那個晚上他被診斷出腎里有惡性腫瘤。

歌曲創作者的信心鼓舞了我。確實,我敬拜的是一位在任何時候都在我身旁,從來不曾離開我的上帝。那我為什麼不放下我的恐懼呢?我已經被恐懼嚴重困擾,以致我忘記了我其實可以把它交託給上帝。

事實上,我感到我的多慮相當愚蠢,因為我所有的恐懼都是毫無根據的。我越是聚焦在恐懼上就越感到害怕。相反,我告訴自己要專註於上帝。很快,我就得到了平安,並知道我可以把所有的恐懼都交託給我信靠的上帝。

於是,我做了一個認罪悔改的默禱。我本應該把恐懼交託給上帝的,而我卻讓恐懼奪去了我的平安。那天晚上,我敬拜、禱告然後就睡了。

半夜,我又咳醒了。但奇怪的是,我隨即開始哭泣並深深地感動,因為在我最需要安慰的時候,我感到上帝的同在包圍着我。那一刻,我的心中有一種超自然的平安。我記得在約翰福音14章27節中耶穌告訴祂的門徒們:“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這節經文佔據了我的腦海,上帝用祂的話語安慰了我。這節經文提醒我,即使在艱難困苦中祂也會將平安賜給我們。我們不必害怕,因為祂與我們同在。

幾分鐘之後,我感到喉嚨上有什麼東西被拿掉了,而我就這樣奇迹般地被醫治了。我的喉嚨不再像之前那樣感到瘙癢和乾澀,我的咳嗽也從那一刻起變得可控了。那個周末,我徹底地不咳嗽了。

上帝通過這件事提醒我,祂那裡是完全安全的,我們可以將所有恐懼都交託給祂。畢竟,祂是為祂的羊捨命的好牧人(約翰福音10章11節)。 因此,有上帝在我身邊,我就不必害怕會生病和受苦。即使在我完全不能掌控事態的時候,祂仍掌權。

[1] 原文並無此處,翻譯過程中為解釋原文而添加。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一起來慶賀

對抗FOMO,我們可以怎麼做?(有聲中文)

Untitled

作者:Cindy Wang,澳大利亞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時代雜誌(TIME)曾提過這麼一個詞——FOMO(Fear of Missing Out),即錯失恐懼症,並稱之為這個時代的流行病。FOMO一詞在2013年被錄入牛津詞典,它也被稱為“資訊癖”或“社交控”,意指每時每刻都在檢查郵件、信息,成為起床后,睡覺前必做的事情,且生活在一種被關注、被聽到、被陪伴的假象中。FOMO 也讓我們無形中將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裡他人展現的看似積極完美、光鮮亮麗的生活進行比較,以至於我們的慾望不斷膨脹,好似更多的財富、更美的容貌會帶來內心更大的滿足和幸福感。

其實FOMO 症候群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社交媒體的盛行讓其變得更普遍、更嚴重,以致我們常常處於跟他人“比較”的狀態中。為了我們也能擁有名房名車、美麗的外表、浪漫的假日、美食美酒,讓別人看見自己的生活也很多姿多彩,我們只能更努力、更拼搏,做更多運動,去更多地方,拍更美的大片,來獲得更多的點贊。不料,結果卻成了“車奴”、“房奴,透支了自己的身體和精力,患上了FOMO,帶來了焦慮與失落。這些不但無法填補那份內心的空虛,反而讓我們成為慾望的奴隸和不斷尋求自我滿足的人。其實FOMO現象反映的是一種“缺乏”的心態,裡面隱藏着的是深深的焦慮與失落,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如別人有錢、有才、有時間、有機會、有情趣、有背景等……這群人的背後其實是渴慕能得到肯定、讚賞,以及對生命意義的尋覓。然而在聖經中,我們可以看見上帝早就對我們的生命賜下多麼棒的應許,例如詩篇23篇5節的 “福杯滿溢”、約翰福音10章10節的“豐盛的生命”等。只是我們該怎麼樣得到這些應許呢?我們該怎麼擺脫FOMO症候群呢?
我發現,原來當FOMO讓這個時代更焦躁、更迷失的時候,“關愛他人”是對抗FOMO的最好利器之一。我非常享受獨處,所以基本上社交媒體對我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我何嘗不是在FOMO中掙扎,害怕錯失成為最好的自己,以致不斷為事業、家庭、生意計劃着、忙碌着。我的奉獻和關愛常常也是以物質的形式付出,因為我給不出時間,分不出精力。眼看着前方爬不完的山頭,內心常常感到心煩意亂,就像牧師Francis Chan說過,“我們最大的恐懼不是失敗,而是在錯誤的地方成功”。我爬的山正確嗎?於是我開始學習抽身出來,去傾聽、陪伴、鼓勵和幫助他人,卻發現關愛他人的同時,我可以得到心靈的安靜,煩惱的化解。這個過程不像解數學題那樣直接獲得人生的答案,而是我漸漸融入到了上帝的愛里,和祂寬闊、豐盛、永不幹涸的豐盛里。

或許,你可能還不是很明白。那麼,期待透過以下我所分享的三點來幫助你了解為什麼“關愛他人”會是對抗FOMO的利器之一。

走出焦慮,找到喜樂

有一句古老的諺語說,“如果你想快樂一小時,打個盹吧;如果你想快樂一天,可以去釣魚;如果你想快樂一年,那就繼承一筆遺產;如果你想快樂一輩子,請幫助別人。”記得我曾經看過聯合健康保險(United Healthcare)和志工人力銀行(Volunteer Match)發出的報告,2010年對4500名美國成人的調查中發現,那些每年花一百個小時做義工的人當中,68%的人感到健康狀況改善,73%人說義工活動緩解了他們的焦慮感,89%的人認為當義工讓他們身心更健康。原來,一種被稱為快樂荷爾蒙的物質——催產素(Oxytocin)會在我們心懷感恩、愛護、幫助他人時在體內釋放,進而對身心靈的健康有益。原來上帝在創造我們的時候,就已將關愛他人的使命編織在我們的基因當中。這正像以弗所書2章10節所說“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里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擺脫迷失,獲得意義

社交媒體上有一句話流行語叫“刷個存在感”。人生如果只是單單“生存”會不會太乏味無聊、太漫無目標?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曾說過“生存依賴於我們得到什麼,生活依賴於我們付出什麼”。我生活的這個國家——澳大利亞,福利高、環境優美,幾座城市屢屢登上世界最宜居城市榜單。在這裡,人們生活安逸,但令人詫異的是,它卻也是年輕人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原來優越的生活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感以及人生的意義。但相反的,若我們願意去關愛他人,這會讓我們的人生活得更有意義;而有意義的人生能激勵、帶動我們每天的生活。

突破缺乏、進入豐盛

當我們跟他人比較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自身的缺乏。因為總有人會比我們更聰明、更漂亮、條件更好、機會更多。可當我們關愛他人的時候,我們就會衝破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殼子。這是因為我們挑戰了自己的天性、掙脫了來自肉體的捆綁。也就是說我們選擇將眼光從自己身上挪開,投向上帝,遵行祂的話語——選擇服從,遵守“愛人如己”的誡命(加拉太書5章14節);選擇信靠,建立“發仁愛的信心”(加拉太書5章6節);選擇履行“用行動實現真愛” (約翰一書3章18節)。哥林多后書9章8節是這麼說的,“上帝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地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這裡的“善事”也包含了“關愛他人”。相信當我們走出了有限的自我,將自己的生命和豐豐富富供應我們的上帝連在了一起時,祂會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地加給我們,使我們凡事常常充足。

無論是否為了擺脫FOMO,我們每一個人一生都走在學習和實踐關愛他人的路上。因為這是上帝賜下給我們的大使命。再平凡的舉動,有愛就有上帝的榮耀!所以,與其從社交媒體或網路平台上尋找滿足感和生命的意義,不如讓關愛的清流涌動,去滋潤他人的同時也豐富自己的生命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撥雲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