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自閉症的故事

 

作者:Isabella Cathey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小七

 

我在20歲那年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

這一診斷幫助我理解了我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發生的一些經常讓我感到困惑、無助,不知所措的事情。

患有ASD的人通常在社交溝通和互動方面存在問題,同時也會表現出受限制或重複的行為或興趣。他們的學習方式、動作行為方式或表現注意力的方式可能都與正常人不同。

我18歲時,有次在機場轉機,機場的噪音和繁忙讓我感到不適,我的頭開始疼,眼睛也開始刺痛,以至於我開始啜泣。我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所以我感覺很奇怪。然後我低頭看到自己正在用雙手拍打我的胸腔。突然間,我旁邊有人暈倒,倒地的巨大的撞擊聲讓我更加焦慮。我下意識就跑進了電梯試圖逃離。

那後來我最終還是恢復了正常,但那次經歷讓我極度震驚。

在我的生活中,我一直在與感官超載作鬥爭。普通的環境噪音對我的耳朵來說都非常痛苦。在讓我感到痛苦的情況下,我會突然聽不到聲音,並且幾乎不敢直視別人,即使是我的朋友。

這經常讓我在社交場合感到格格不入。當其他人自然愉快地交談時,我卻需要反復在腦海中演練我要如何參與對話,同時努力控制自己不要坐立不安。

我也很難理解社交暗示和人們的情感。到一個程度,我一度以為自己是一個毫無同情心的基督徒,因為我並沒有感受到共情,同理這件事對我來說並不像對其他人來說那樣自然。即使我向上帝祈求幫助,我仍然掙扎其中,我亦不知道該如何告訴別人,因此我獨自承擔著這一切。

我還經常被家人和親近的朋友說我看起來疲倦、暴躁和易怒。於是,我會強迫自己微笑和看起來開心,即使我大部分時間都感覺很想哭,因為我的感官超載令我頭痛不已。我對自己要求很苛刻,認為自己因為不能像其他人一樣而感到自己是個失敗者。

認識和接受自閉症的過程

直到2020年,我開始在網上研究不同類型的障礙時(是我的姐姐激勵我進一步瞭解自己,當時她也掙扎在她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中)。當我發現了自閉症譜系障礙時,我立刻產生了共鳴。我許多的經歷,甚至是我最早的童年記憶,都開始慢慢說的通了。但有一部分的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因為我擔心家人和朋友會拒絕我。

直到兩年後,我最終因為承受太大的壓力而崩潰。我猶猶豫豫地告訴父母我認為自己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起初,父母不願相信這個消息,但當他們看到我對他們的反應感到失望和難過時,他們同意了幫我找心理治療師。

我沒有立即告訴心理治療師我懷疑自己有自閉症譜系障礙。我祈禱上帝會通過她來證實這一點。當她告訴我我處於自閉症譜系時,我得到了巨大的安慰。

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但自診斷以來,我已經能夠將新習慣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幫助我適應自己特定的挑戰。戴耳機和太陽鏡有助於減輕周圍環境對我的感官輸入,而在早晨舉重則有助於我釋放多餘的能量。

我很感恩我的家人和親近的朋友們那麼接納我,並且一直如此耐心和理解我。他們的支援給了我面對挑戰的力量,讓我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前行。

一些朋友仍然很難接受我的狀況,告訴我他們會“為我禱告可以擺脫自閉症”,或者“非常抱歉”我患有自閉症。我住在墨西哥的一個小鎮,像自閉症這樣的狀況並不是會公開談論的話題,所以在我遇到的新朋友中,我經常需要花時間去判斷他們是否需要知道我的狀況。

重要的是,上帝通過聖經向我展示,祂是以祂喜悅的方式創造我的。詩篇139篇13-18節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方式對我說話——我的創造其實非常奇妙——我可以讚美並感謝上帝創造了我!

因著被關愛,我能夠做自己

當親人傾聽我的自閉症經歷,並以讓我能夠實施自己策略的方式照顧我時,我感覺到自己在被關愛著,因此我可以自由做我自己。

有一次,我和幾個家人的朋友在戶外吃早餐,他們的十幾歲兒子也患有自閉症。附近的一個維修工拿出電鋸開始砍樹枝。我想從桌子上拿起我的耳機,因為噪音讓我頭痛欲裂,但我猶豫了,因為我害怕這樣做會讓朋友們感到不舒服,或者他們會認為我沒在用心對待他們,儘管我戴著耳機也仍然可以聽到他們講話以及和他們聊天。

意識到當時的情況後,爸爸拿起我的耳機遞給我,說:“沒關係,戴上吧。” 他的這個舉動讓我深受感動。

最近在教會,我會感到不知所措和被過度刺激,並且我無法表達我的困擾。一位知道我患有自閉症並且知道我需要幫助的女士邀請我坐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裡讓我獨處,她甚至給我端來一盤水果讓我享用。

她的舉動讓我感到被愛,我想和你分享一些你可以關愛自閉症患者的方式。可能會因人而異,但愛的行動可以包括:

  • 接納我們獨特的習慣、舉止和不同之處。
  • 當我們無法跟上你們的生活節奏或快速思維時請有耐心。
  • 不要試圖與我們的掙扎產生共鳴(例如,當我們表達很難在社交場合自洽並收到來自己其他人“噢,我有時也會害羞”的回應時,其實這兩種情況無法相提並論)。
  • 願意傾聽我們的經歷,瞭解我們特定類型的自閉症。

自從發現我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我也在學習更加關注周圍的人,傾聽他們並在我力所能及時幫助他們,並且學會懷有同理心。由於我難以理解情緒,我被感動去更多地依賴上帝求祂賜予我一顆像耶穌那樣憐憫的心。我正在學習如何像耶穌一樣看待人,並讓聖靈引導我按照祂的旨意侍奉他人。

耶穌為我們舍己愛人樹立了完美的榜樣(約翰一書3章16-18節)。

作為祂的門徒,我們也被呼召去做同樣的事,這些小小的服侍向我們的朋友們和那些患有自閉症的人展現了我們的生命是為了服侍他人的,這是我們活出耶穌犧牲之愛的方式。

在教會、工作場所、學校甚至我們自己的家庭中,我們可能會遇到或者已經認識一些患有自閉症的人。在生活中,願我們歡迎和接納患有自閉症的人,並樂意學習如何關心照顧他們。願我們的愛沒有分別,願上帝柔軟我們的心讓我們看到祂如何使用我們來祝福我們的朋友們以及如何使用他們來祝福我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為何我們應該不再“堅韌”

 

作者:Andrew

翻譯:Eric

語音播讀:Luke 

Andrew在澳大利亞城市聖經論壇工作,並且是Life@Work 項目的全國負責人,該項目旨在幫助基督徒將他們的信仰與他們的日常工作聯繫起來。同時Andrew寫了兩本關於工作的書,其中包括《我的工作塑造我》《壓力之下》I Am What I Do, and Under Pressure。Andrew是瑞德里學院(Ridley College)Marketplace Institute的前院長,他之前做過廣播新聞記者。他住在堪培拉,與妻子 Carly育有三個上小學的孩子。

  你坐過救護車嗎?

  我坐過一次。因一次疑似心臟病發作的經歷。

     六個小時後,警報解除。我的心臟狀況良好,但醫生給我做了另一個診斷——我以為是心臟病發作,實際上是我的身體因長期承受工作壓力而不堪重負了。

    我分享這些,是因為這在今天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澳大利亞,我們贏得了“世界過勞之都”的稱號。數以百萬計的人工作時間過長,這已成常態,以至於大家對過勞已經司空見慣。

     所有這些都讓我思考兩個問題:

     1.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努力地工作,以至到很多人都崩耗的程度?

     2.解決方案是什麼?

在那次救護車事件之後的幾年裏,我花很多時間來反思第一個問題,簡單講,這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外部和內部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外部壓力包括他人的期望——僱主對員工的要求、懲罰性的職場文化、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以及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造成的精神負荷增加。

     但是,如果説我們只是因為外部壓力而感到過勞,那麼我們便忽略了很大一部分內在原因,尤其是對於我個人而言。

     那麼內部因素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太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了。

     這意味着我為了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而過度工作,即使事情多到超出我個人的負荷,我也不喜歡尋求幫助。

     我看到我周圍所有那些成功的人,以及我渴望成為的人,他們承擔了越來越多的責任,而且也妥善應對了——至少表面看起來他們做到了——那麼為什麼我不行呢?

     “忍住,Andrew,打起精神來!”我會對自己這麼説。

  有關韌性的迷思(以及我如何相信這個謊言)

     這就是那些經常被工作量壓垮的人的解決方案:讓自己變得更有韌性。

     關於韌性的討論無處不在。企業將其納入其使命宣言,教育機構提供了這方面的培訓,TED也不乏關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的演講。

     當企業領導或教育工作者談論要更具韌性時,他們通常談論的是在壓力下人需要更有耐力。當挫折不可避免地襲來時,有韌性才會東山再起。

     有趣的是,韌性——至少是人們常説的版本——只是一種非常現代的現象。2000 年至 2020 年間,這個詞在流行文化中的使用量增加了五倍。這是怎麼發生的?

     去年年底,英國職場評論家布魯斯·戴斯利出版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名為《堅韌:韌性的迷思和內在力量的秘密》。它描述了我們的文化如何充滿了“韌性的救贖情節”:

克服逆境的運動員;

     從殘垣瓦礫中活下來的戰爭受害者;

     從小住公租房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難成為首相;

     不計其數的“我被擊倒了,但我又站起來了”的故事…..

有趣的是:戴斯利引用了心理學家亞歷克斯·哈斯拉姆的研究,他認為所有關於韌性的討論都始於21世紀初,當時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職場文化是如何傷害員工的。

隨着壓力的增加、健康狀況的惡化以及僱主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承受着越來越大的壓力,哈斯拉姆教授得出結論,企業在將責任從所謂的“製造商”轉移到消費者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他們説:“好吧,我們已經受夠了談論這些糟糕的事情。讓我們看看積極的一面,談談韌性。”結果真的把聚光燈從企業身上移開了,集中在了人們的身上,並有效地進行心理分析,得出了“這裏的真正問題是人們不夠有韌性”的結論。

這就是迷思所在:在所有關於韌性的故事中,是個人要“擁有”韌性,或者負責讓它成長和發生。

你沒有足夠的韌性?好吧,多運動、吃得更健康、獲得更長的睡眠時間、冥想、與同事多交流一起吃午餐吧。這樣的説法不勝枚舉。

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於你自己。你被擊倒了嗎?讓自己重新站起來是你自己的責任。

這正是我過度勞累的原因。有韌性意味着我不能承認失敗或軟弱。我需要自己忍受並管理這些負面感受,獨自把問題解決掉。所以事情變得越來越難,直到最後我的身體説,“我受夠了!

有更好的方法

要擔負生活重擔的我們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我們的工作方面,不過我們可以向外求助。但是求助誰呢?
誰足夠關心我們,我們能向誰冒這個風險去承認,“我做不到這一切,我無法應對這一切。我已經筋疲力盡了”?我們可以把如此脆弱的一面向誰訴説,而不會被他們利用呢?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 1章28-30節)

這些話是耶穌在2000多年前對一個與你我沒有太大區別的民族所説的話——一個被要證明自己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民族。他們來自一個不像我們以工作成就來衡量地位,卻是以宗教成就來衡量地位的社會,他們也活得筋疲力盡。

帶着這些賦予生命、使人釋放的話語走近耶穌吧:“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當我筋疲力盡時,我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恢復,期望通過做出改變再次元氣滿滿:比如多運動、吃得更健康、睡得更長。這些做法確實有些幫助。

但就其本身而言,他們並沒有解決我最大的負擔:

想要取悦別人

想要證明自己

那種執着而錯誤的想法,認為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力量和韌性完全取決於我自己。
我需要一個可以信任的人,他會為我揹負這些重擔。他不會對我提出任何要求。我可以把生命托付他。

我們如何把重擔交給耶穌?

首先,這意味着你要在禱告中把你的重擔向祂訴説。這意味着你要專門拿出時間來每天對耶穌説:“我靠自己做不到。

當我認為我可以的時候,我是在開玩笑。請原諒我有這種想法,並幫助我承認我需要幫助。首先,你今天能幫助我嗎?

其次,我們去讀祂的話。翻開聖經,閲讀那些安慰我們的真理,這些真理提醒我們,雖然我們是有限的,但祂是無限的(以賽亞書40章28-29節,以弗所書3章20節)。在我們軟弱的地方,祂是剛強的(哥林多後書12章9-10節)。我們需要依靠上帝,靠着自己我們不能做什麼,但我們可以相信那一位不向我們索取任何東西,卻白白地為我們捨己的耶穌(羅馬書8章31-32節)。

在不斷操練這兩件事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些年來,我對自己與他人關係的看法慢慢改變了。隨着時間的流逝,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接受自己的有限,而越來越不那麼看重別人對我的看法,因為我知道自己在基督裏是平安穩妥的。

讓我明確一點:這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但實踐這兩件事——禱告和讀經——上帝慢慢改變了我。

祂揹負了我們所有的重擔

來到耶穌面前,把我所有的重擔都交給祂時,我發現耶穌願意自己來揹負這些重擔。
不僅僅是我身體上的重擔,還有以下重擔:

必須向他人證明我自己的重擔;

對我過去犯的錯誤感到內疚的重擔;

感覺被困在一個不如意的生活中的重擔;

需要成為他人期望我成為的那個人的重擔;

覺得自己永遠無法與其他人敞開分享自己的重擔;

當我覺得我必須向別人證明自己時,耶穌提醒我,我的價值來自我在基督裏的身份(馬太福音3章17節)。

當我對自己犯下的錯誤感到內疚時,祂提醒我,在祂裏面我已被潔淨了(以賽亞書1章18節)。
當生活沒有按計劃進行,我倍感壓力時,祂告訴説:“Andrew,我所做的一切都為你得益處和彰顯我的榮耀”(羅馬書 8章28節)。

在所有這些情況下,耶穌説:“Andrew,來吧。到我這裏來,把你的重擔交給我,我就使你得安息。”讓你的靈魂得休息,那是一種超乎身體的深度休息。

耶穌揹負我們重擔的方式之一,就是在生活中預備他人來幫助我們,所以讓我們學會尋求幫助吧!無論是來自同事、朋友、家人,尤其是基督徒社羣、教會的幫助,這些都是耶穌用來擔當我們重擔的關鍵工具(加拉太書6章2節)。

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到我們,同時是一個有力的見證,謙卑地承認我們的有限,需要祂來擔當我們的重擔。

願你找到你需要的安息,不是靠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着耶穌和祂為你供應的一切。

被你深深醫治,再進入更深的愛中

作者:Lynn

语音播读:木木

 

 

在與同為基督徒的男友進入遠距離戀愛之前,我沒有任何與主內弟兄交往的經驗,只是會時常莫名地恐懼進入親密關係和婚姻:感覺自己已經支離破碎,沒有力氣再去愛一個人;也不期待找一個人對自己噓寒問暖,因為我可以把自己照顧地很好。那時的親密關係之於我,是可有可無的,某種程度上來講,甚至是個麻煩。

而與男友的這一段關係,因著我們之間有著上帝的參與而變得不同,它正慢慢地改變我對親密關係的看法。現在親密關係之於我,是兩個人攜手與上帝同行,彼此陪伴屬靈生命成長的過程;更是經歷上帝更深的醫治與愛,讓自己能夠走入更深的愛中,與祂建立更為親密的關係。

甜蜜過去,親密才開始

     在關係中的前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是挺讓人上頭的。我們通常會感受到極強的聖靈帶領,十分篤定對方就是那個“對的人”;我們享受關係中的甜蜜時光,慶幸真實的自己終於被對方看見、被接納、被同理;我們感動於對方恰到好處的付出,終於能體會到聖經中提及的“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傳道書4章9節)

然而隨著關係進入到水深之處,生命中最為破碎的那一部分開始逐漸向對方展露,我們驀然發現好像對方已經不再是當初吸引自己的那一位了,甚至開始懷疑,如果他/她真的是上帝賜下給我的Mr /Miss Right,為什麽上帝會讓我在這段關係中感受到那麽受傷,說好的祝福在哪裏呢?

這時失落的情緒會籠罩著你,而或許這才是真正親密的開始。

敞開傷口,讓上帝醫治

 

我是一個外表上看上去極其獨立和幹練的人,凡事都以目標為導向,好像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對以前的我來說,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是最為重要的,不論是在工作還是在侍奉中;親密關係常常帶給我痛苦,對我來說這段關係很難讓我滿足。原以為找到一位基督徒男友,彼此信靠上帝,又時常一起禱告,有時候還在一起侍奉主,理應會更加平安喜樂。然而我沒想到的是,正是在與男友倍感安全的關係中,隨著對彼此理解的加深,相處時間的增長,我許多的童年創傷開始逐漸浮現。

我好像從獨立的大人變成了孩子。那個父母忙於工作,從小缺乏大人保護、被迫學會了懂事、傷心痛哭時不被及時安慰的小女孩兒在我內心悄然蘇醒。在親密關係中有好幾次,我都感受到異常受傷:因為自己在遠距離的戀愛中缺乏安全感,提出的很多看似合理的需求不能被及時滿足,讓我常常陷入深深的自憐情緒當中。對上帝的贊美之詞也瞬間消失,信任感也在頃刻間崩塌,我在失望困苦中質問上帝:為什麽會這樣?我本已非常懂事,提出的需要也清晰合理,對方應該也很容易做到,但為什麽總是要我像一個乞丐一樣不斷苛求,最終才會像施舍一樣被給予?

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羞恥和恐懼,不約而同地浮出水面;原本冒著粉紅泡泡的心陡然化作一片黑色的沼澤,又好似有火焰要從中噴出。

我對上帝和男友都充滿憤怒,許久之後才開始感受到憤怒之下原是深藏已久的受傷。當怒氣消散,淚水開始不停地、不聽使喚地湧出,從小到大被壓抑已久的傷痛被釋放後我才發現,原來這些傷痛都源於自己的童年:由於母親從小身體欠佳,常常生病,她自己都無法照顧自己;所以作為孩子的我很小就被迫學會了幫媽媽分擔憂慮,養成了遇事不能哭,要懂事聽話,壓抑自己需求的習慣。
“媽媽幫不了你,你要自己照顧自己。”
“你一定要獨立,未來自己保護自己。”
“哭什麽哭,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從小到大被灌輸的話語塑造了今天看似獨立自強的我。而在我不多的記憶之中,好像只有外婆,在小時候我被欺負,或無理哭鬧被父母管教之時,會不顧一切地擋在我前面,保護我,滿足我的一切願望。她成為了一顆為我遮風擋雨的大樹,兩歲不到的我在樹下任性自由地玩耍,展露笑容。

然而,男友不是我的父母,也不是我的外婆,我也不再是兩歲前的我了。

我已長大成人,成為看似無需旁人保護的一顆樹了,只是看上去枝繁葉茂,內裏卻是空的。

我明白,那些小時候未被父母及時滿足的需要,未被父母及時保護的遺憾,那些受傷卻又未曾被允許流出的淚水,不應全部由關係中的另一半去承擔、去彌補、去安慰,因為能夠在萬事上滿足我、幫助我、安慰我、保護我的乃是上帝,沒有一人是如祂一般愛我:那愛是完全的、是無條件的、是不會被收回的;足夠廣大、足夠有能力、足夠溫暖、足夠治愈,甚至是超越了時空。

當在上帝面前敞開傷口,我好像聽見祂在對那個無比憤怒又極度失望的小女孩兒說:
“我一直都在,甚至在你出生之前。你的肺腑是我所造的; 在母腹中,我已覆庇你。(詩篇139篇13節)”。
“你是我所親愛的,你的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你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你心裏。”(羅馬書5章5節)

 

 

帶我走進,更深的愛中

     受傷的心被上帝的話語深深安慰後才看見,原來經營一段親密關係需要經歷如以色列人在曠野一般的無助、困惑,甚至是一度想要放棄;殊不知沒有一段深入的關係是不需要經歷困苦的。這過程看似艱難,但也時常能夠品嘗到主恩的甘甜:上帝對我的愛,並不是要賜下一位同為基督徒的男友,並確保不論如何他都會按照我的方式愛我、滿足我;而是不論在怎樣的境況之中,上帝都是我的幫助,都會用祂的雙手托住我;上帝給我的應許,也並不是我與男友的戀愛關係一定會開花結果,而是不論最後結局如何,祂都有能力繼續愛我、醫治我、更新我;祂會帶領我,讓我在此過程中更深認識自己,更深接納自己,也更深明白和理解他人。最為重要的是,在這段與上帝同行的親密關係中,我能更深經歷祂的恩典,明白祂的愛,最終讓我有能力走入與祂更深的愛中。

終於,我那看似尖硬的外殼被打破,心中聖靈的水流帶出內心溫柔的力量;
終於,我不再需要逼著自己成為一顆空心的大樹,因我已躺臥在祂更深的愛中。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在難過的日子裡選擇感恩

 

作者:Radish

有聲播讀:Luke

 

 

我一開始寫下的標題是:“在最糟糕的日子裡選擇感恩”。但,轉念一想,即使在這些看起來糟糕極的日子裡,我也經歷了祂的保守和恩典不是嗎?

今年的感恩節是我們的教會成立十五周年的日子,所以,我們全教會早早地就開始鼓勵大家寫下來到教會所經歷的恩典和祝福。

我是在快大四的時候來到這個教會的,如今已經是第七個年頭了,我很感恩能委身在這裡,並得著諸多的恩典和祝福。

以往,在回顧這七年的時候,我總是習慣性地認為這是我人生“苦難”的七年,似乎從信主開始,我也作為一個“社會人”的身份踏出校園,接受社會的“毒打”。這些年來我總是認為自己很失敗,我對自己並沒有太多的認同感,甚至我在前幾個月的時候被醫生確診為輕度抑鬱和輕度焦慮。

作為一個“陽光型”抑鬱症患者,我展現的外在是熱情的、光鮮的、精緻的。殊不知,即使每天讓自己忙碌到不行的我,在睡前的一個半小時裡也會陷入無盡的空虛、焦慮和迷茫中……這樣的狀態讓我感到害怕,我知道自己生病了,我在網上不斷地尋找出路並進行抑鬱症自我檢測,但都於事無補。

我把在教會一年的全職服侍歸結為自己的失敗,我把前一段六年無疾而終的愛情定義為自己的失敗,我把我這七年的所有工作歷程看作是自己的失敗;我想著自己被社會定義的年齡,以及在這個年齡該有的狀態和成就,我就覺得自己失敗極了……

種種失敗的謊言和沮喪,以及自我不認同感充斥著我這些年的每一個日子,因為我太想成功了,我甘願被這個世界定義著,裹挾著,蒙蔽著,並偷走我的快樂,以及我在基督裡本有的尊貴位份。

我感受不到上帝真的用永遠的愛來愛我,我也看不見我所擁有的那些恩典和恩賜,我只感受到我在這個世界中的挫敗和沮喪。最近一年我甚至無法打開我的聖經閱讀祂的話語,我嘗試過很多次打開聖經,但是,每每開始閱讀的時候我都味同嚼蠟,無法進入祂的話語裡面,我放棄了。

後來某一天,我突然發現我在社交媒體讀到祂的話語都漸漸進入到我的裡面,成為我的力量。於是,我打開聖經開始讀起來,曾經的滋味和感動都慢慢地回來了。就像生病的時候沒有食欲不想進食,直到病好了才有胃口。我發現,我漸漸從疾病中緩了過來。這期間我並沒有經歷更多的艱難和困苦,我知道是那些一直在為我守望的弟兄姊妹,是他們的禱告和關心讓我的心回轉過來,現在想想這是一個多麼大的神跡啊!

教會的一個姊妹一直邀請我去做一個心理沙盤,我拒絕了她快兩年。但是,上周日不知怎麼的,我主動地聯繫她要去做心理沙盤。在這個沙盤中,她借著我的沙盤幫助我梳理那些我所認為的“失敗”,當她把每一個失敗都拎出來的時候,我才發現我對於失敗和成功的定義是錯誤的,甚至在邏輯上就是錯誤的,只是我一直陷在這樣的謊言中,看不到在每一個挫折或挫敗中我所收穫的恩典和成長,以及上帝在這七年中對我永遠不變的愛。

是的,你沒有看錯,我已經把對“失敗”的措辭改為了“挫折”,我不再認為那些是我人生的失敗了,我並沒有失敗,我只是自己把這些挫折看作了失敗而已。我那蒙蔽的眼睛終於被擦亮了,是的,瞎眼的都要看見了!

此前,我甚至準備寫下這七年上帝是如何苦待我的,當我寫到第五條的時候,我寫不下去了,這時候我才意識到上帝並沒有照我的“感覺”那樣苦待我。隨之,我轉念一想,為何不寫下這七年中上帝給我很重要的恩典呢?結果,洋洋灑灑,一口氣我就寫出來了四十條!我驚呼上帝真的一直在用祂的恩典庇護我!其實,之前的某一天當我很難過的時候,上帝話語也安慰著我,我知道祂對我說:祂沒有推卻我的禱告,祂的慈愛也沒有離開過我……

在感恩節快來的時候,牧師鼓勵我們向上帝要一個感恩節的禮物,我向上帝要了工作的禮物,我真的滿懷期待,我會在感恩節的時候收到上帝賜給我的工作,可是在感恩節的前一天我就知道我的兩個很有把握的工作機會全都黃了。我的心很失落、混亂,覺得自己之前所有的付出和準備都付諸東流。然而當我讀祂的話語時,祂說祂不是使人混亂的上帝,祂是使人安靜的上帝(哥林多前書14章33節)。

當下,我並不太明白祂的話語,當我第二天在感恩節那天醒來的時候,我的心卻被出人意料的平安所充滿,我那焦灼的心真的安靜了下來,可是安靜下來我要做什麼呢?哦,原來我只有安靜下來才能感恩和讚美,我要感恩,我要讚美,因為祂的慈愛高及諸天,祂的信實上達穹蒼……

當我感恩的時候,我頭頂的烏雲,心裡的憂傷,真的全都慢慢灑落了。我知道也許正在面臨困境的你很難感恩和讚美,祂也都知道的!也許,我現在依然表現得很笨拙,但我能為自己做出這樣的改變和調整感恩。

無論怎樣的艱難和困苦,讓我們在這個感恩的季節一些數算上帝的恩典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