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結了婚,但我仍然孤獨

作者:Jane Lim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洋瀾

 

「上帝叫孤獨的有家。」(詩篇68篇6節)

一個星期六的早上,我讀到了這一、句經文。在我擦拭餐桌時,好幾天都吞沒著我的孤獨感再次浮現。

儘管我丈夫實際上就在離我幾英尺外的沙發上坐著(清楚地證明我並不孤單),但那一刻我確實感到孤獨。我渴望女性友誼帶來的那種滋養靈魂的親密關係——願意傾聽和詳細交談、溫柔的語氣、安慰的擁抱或拍著肩膀,最重要的是聽到她們說「我知道你的意思」或「對,我也是這樣!」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我覺得我已經竭盡全力在控制自己想要逃避結識新朋友的本能反應,這會使我焦慮。從一年前嫁到這個新的國家到現在,我認識了一些新朋友,報名參加了一些課程,並試圖通過一些尷尬的交流與新朋友建立聯繫(聊幾句之後就聊不下去了,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沉默…..)。

偶爾會有一些小有收穫的時刻,但也有很多時候我坐在一群人中間,感覺要麼說不出什麼話,要麼自己與談話內容格格不入。我發現自己非常想念以前朋友,因為無法見到他們而感到沮喪,擔心當我們再次見面時會彼此疏遠。

所以,我無數次轉​​向上帝。

「上帝啊,我好孤單。我需要我的朋友們。我需要一個朋友。只要一個就好。一個我可以交談並敞開心扉的朋友。一個能夠理解我內心的朋友。」

「我是你的朋友。你可以和我談談。我了解你的內心。」

「但你不在這裡」,我內心的孩子抱怨道。「至少不是有形地在我身邊。我需要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我是人,上帝。我需要一個真實的人。」

就在這時我停了一下。然後我想起了那節經文。

上帝啊,你叫孤獨的有家是什麼意思?我明明有家人,但是……我孤獨的解藥是家要怎麼理解?

我能感覺到我又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從過去的經驗我知道,越想越找不到答案,所以我停下來,繼續過我的一天。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尋找友誼

那天晚上,我被安排與我們教會音樂部的幾個人見面進行試音。在疫情封鎖期間決定唱歌聽起來並不是最明智的決定,我內心裏面焦慮的小人兒在最後一刻想要臨陣出逃,但由於我害怕成為一個不守承諾的人,加上我丈夫的鼓勵,我還是去了。

在他們讓我唱了幾首歌之後,我們坐下來聊了一下。我以為會是很表面很快速的聊天。後來,當他們開始詢問我所在的聖經學習小組、我的屬靈恩賜以及我可能探索的不同事工時,談話進入了深層次。我很驚訝也很欣慰這些女士們問了我這麼多關於我的問題,即使這些問題與音樂事工無關。

經過一個小時的交談和聆聽彼此的故事後,她們主動提出為我禱告。當中一位禱告了類似下面的話 「上帝,我們來到你面前,因為在你裡面沒有缺乏——我們什麼都不缺。你是我們的避難所和盼望……你知道我這個姐妹的內心……」

我不記得她用過的確切詞語,但信息非常清楚——在上帝裡面,我們一無所缺。祂知道並供給我們所需的一切。就在那一刻,我哭了。這是上帝派人說出了祂從一開始就想對我說,我需要聽到,但卻堅持要聽一個有形的人對我說的話。我感覺自己的需要被看見,也被聆聽了,心裡很得安慰,知道孤獨的終極答案不是出去和人見面,而是住在上帝的裡面,上帝是唯一一無所缺,完全可以滿足我的。

在上帝的家中找到我的位置

那天晚上,我在安慰和鼓勵下回家了。在我們最後一次在 WhatsApp 上的交流中,其中一位女士讓我跟她們保持聯繫,告訴她們我的查經學習情況和我的代禱需求,這讓我在信仰上有問責。

上帝讓我看到了我是如何成為祂家庭的一份子的。祂對孤獨的回應是將我們指向祂的身體——教會,並提醒我們通過接觸教會,我們可以彼此連接;因著看到可能需要我們的地方,我們可以走出獨處並學會給予,在給予的同時,我們也獲得了。

所有這一切都因著我們擁有同一位供應我們所有需要的上帝(腓立比書 4章19節)。我再次被提醒,這不是祂第一次如此直接地回應我的禱告,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祂是看得見我們的需要也聽得見我們痛苦的上帝,所以我可以繼續懇切並為具體的事項禱告。

儘管我還沒有再次見到我的新朋友們,但那次與她們的會面鼓勵我與已經認識的人開始更多的對話和見面,無論是我的同事,還是我查經小組中的人,或者是很久沒見的老熟人。當我再次感到孤獨的時候,就是提醒我要給有一段時間沒有聯繫的人發信息的時候,我會詢問她們的情況,以及我可以如何為她們代禱。

親愛的,如果你也處於孤獨的季節,求上帝將你安置在祂的家中——給你機會與其他信徒聯結,除去你心中對被拒絕或與大家隔絕的恐懼和焦慮,並相信祂才是我們真正的朋友。

不要放棄在生活中遇到難題的時候和困難的時刻與上帝摔跤。祂可以的,也會照顧你的。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世界不是旋轉木馬,是過山車

作者:Jessie
有聲播讀:佳音

 

還記得多年前的一部韓劇《天國的階梯》,號稱集合了韓劇所有的劇情元素:車禍、失憶、絕症、悲慘身世等等。因為劇情實在是太悲慘,看到結局的時候已經數不清用了多少包紙巾。女主角的身世和經歷都非常可憐,母親過世,繼母和繼姐都不喜歡她,後來又經歷許多的離別、失去、錯過、遺憾。身世悲慘又生活不順的女主角,只有坐上遊樂園的旋轉木馬的時候,才會笑顏展開。坐上漂亮精緻的木馬,在歡快的樂曲下,隨著一遍又一遍的旋轉……她的臉上有了輕鬆愜意的神情。彷彿這世界與她無關,所有的悲慘和不快樂都可以拋諸腦後——在這裡,她只有重複、不停歇的快樂。

喜歡坐旋轉木馬的人一定也能明白那種感受。它是那麼精緻、快樂,在旋轉木馬上面只有歡快的笑聲和不停止的旋轉,坐上去就想一直旋轉下去。當然,長大後我們也許也不想坐旋轉木馬了,但是有一件事是不改變的——我們都想要快樂,而且是一直持續的、永不停止的快樂。打動我們的不再是旋轉木馬,而是其他東西,娛樂、購物、美食美酒美人、遊戲、榮譽感……這一切是那麼地迷人,不斷吸引我們去追逐,努力得到它們。其實真正推動我們汲汲營營去追求它們的,不只是它們本身,更是我們內心深處那找回永遠快樂的渴望。


鍾馬田牧師說:「我們都有一種念頭,認為自己應該生而快樂、生而平安,喜樂地生活;但這些東西卻不知何故離開了我們」。我們似乎曾經擁有過,現在卻失去了,要不我們怎會有這樣的渴望?渴望在一個安全的地方,永遠快樂。於是在這世界上,我們不斷努力想再次奪回這份原屬於我們的東西,只要某個事物能帶給我們那麼一丁點快樂的火花,我們就迫切地抓住,想要不斷從中汲取快樂,填滿我們的失落。

耶利米書2章13節說: 「……我的百姓做了兩件惡事,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那些快樂的火花縱使能使滿足我們當下渴望,卻因為不是真正的「快樂泉源」,所以無法永遠供應我們。難怪遊戲總是需要不斷地升級,加重刺激,否則玩家就會麻木;各類型的片或者劇也會不斷地擴大尺度;購物也會不斷地追求更高的美感和品質……所有眼目的情慾、肉體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都是那真正永遠的快樂的替代物。它們本身沒有罪,有罪的是我們,愚蠢地把這世界的東西當成泉源,結果是越喝越渴,不斷追求又不斷失望。到最後只能承認,這世界沒有永遠的快樂。


然而那永遠的渴望既是父安置在我們心裡的(傳道書3章11節),就必有相應的泉源永不枯竭。那曾經擁有又失去的樂園,是我們終其一生都想要回去的故土。樂園失落後,我們開始不願意相信歷史是直線的,有始有終,因為記得起始等於回顧最初的恥辱和自己製造的麻煩,同時我們亦不想面對悲慘的終局。所以最好時間和世界是循環的,是一個又一個的環,生老病死是正常的,失去和死亡是平常。只要快樂地旋轉又旋轉,我們悲慘的現狀就能自己消失。對絕望而驕傲的人來說,地上的遊樂園不是製造快樂的天堂,而是掩蓋悲傷的防空洞。一個極力煽動快樂的地方,恰恰說明那裡沒有真正的快樂。

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中,有一座永不關門的城,叫虛華市。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遊戲和供人快樂的設施,就像是個永不休業的遊樂園。這座城竭盡全力地售賣快樂,正是用繁華掩蓋它其實根本就沒有快樂。所以基督徒和盡忠(故事中的兩位主角)在這座城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玩,因為那裡根本就沒有他們要的——永遠的喜樂、平安、恩惠和永不朽壞的冠冕。最後,因為他們拒絕那些浮華的誘惑,就被拘捕審判。


所以真相是:世界不是旋轉木馬,不是坐上就有不停歇的快樂。它沒有真正永不枯竭的快樂和安全感,快樂和安全感用聖經上的話說,就是喜樂和平安。並且,歷史也不是一個又一個的循環,生老病死並不是正常的。對我來說,世界更像過山車,有起始也有終點,高潮迭起又時而重重落下。儘管過程有許多刺激的生死體驗,但因為我們坐著的車仍保證了我們的安全。說穿了,一旦坐上,你只能把自己交出去,相信這車能保護你不摔出去。最終,它只是一小段的經歷,遊戲總會結束,到站了,總要下車。

我們為何能忍受那旅程的刺激?難道不就是因為知道遊戲再刺激總還是會結束么?你總會從車上下來,腳踏在真實的平穩不動搖的土地上,迎接那笑著等待你的人。正因為盼望那結束的一天,那真正的喜樂和平安來到,所以我們能忍受那過程,並且享受那過程帶給我們的小小歡樂。正因為在今世我們的生命有父的保護,我們才能有信心經過高山低谷;也因為有在前方等待我們的長兄,我們才可以盼望回到擁有永遠喜樂和平安的樂園。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考博還是就業,主都聽了我的禱告

作者:歡欣,中國
有聲播讀:小七,中國

 

為期九個多月的連續奮戰,終於要塵埃落定了。回首一路走來所經歷的風風雨雨、起起伏伏,心中不免感慨萬千。從2020年10月起,我經歷了考博與就業的艱難抉擇、畢業論文的寫作、全力備戰考博、考博失敗後找工作,找工作又屢戰屢敗,七次全程陪跑,最後才遞補上岸。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無數次以淚洗面,痛哭流涕,常常有深深的無助感,對未來的憂慮、恐懼。感恩的是,在對自己失望、對未來迷茫之際,還有對主微弱的信靠之心,哪怕僅僅是這渺小、細微的信靠,主也一次次將我從深淵中救起。每次當我憂傷痛苦地來到主面前傾心吐意,尋求幫助時,主都垂聽了我的禱告。

對於考博還是就業,很長時間裡我都舉棋不定。讀博可以留在校園裡,有一段安靜的讀書時光,這是我所盼望的,但對自身科研能力的不自信又使我擔憂是否適合走科研這條道路。相比之下,工作或許是一個更合適的選擇,但是直接放棄考博,我又很不甘心,更何況讀博留在學校,我還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侍。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做選擇,不清楚哪條路才是正確的,於是就迫切禱告向主呼求,求主帶領我前面的方向,讓我走上合上帝心意的道路。

最後,我選擇了考博。做了這個決定後心裡也比較平安,於是就開始了漫長的備考之旅。這個過程很辛苦,但也很充實,收穫很多。慢慢地,我越發意識到讀博做科研是一條十分艱辛的路,我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根本沒有辦法勝任,於是就禱告:「主啊,如果你應許我去讀博,就求你賜我能力去做好科研,如果不是,就求你按照你的心意帶領我前面的路。」

在我考博的過程中,身邊有許許多多的弟兄姐妹在鍥而不捨,同心合意地為我代求。大家當然希望我可以成功考上,希望我一切順利。但是最後的結果是我失敗了。考博的面試抽題很重要,但是又有很大的隨機性。為此我做了很多準備,臨進考場前我在心裡想,只要不抽到詩歌方面的題目還是比較有把握的。然而,我恰好抽到了最不擅長的詩歌方向的題目。當我抽到那一題的時候,心裡就在想或許主的心意就是不讓我讀博吧。面試表現很差,也就直接宣告了整場考試的失敗。雖然當時我不明白為什麼主耶穌要讓我選擇了考博,當我破釜沉舟,努力奮鬥了那麼久,在最後的時刻,卻又讓我遇上這樣的結局,但是我堅信主聽了我的禱告,也聽了眾弟兄姐妹的呼求,一切都有主的美意,即使是抽到了我最不想抽到的題目,即使是考博之旅就此畫上了句號。慢慢地,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原因,主知道我不會甘心放棄考博,於是就讓我放手去備考,去嘗試。但是在最後的時刻,主也讓我明白,我的努力並不一定全備,我的未來卻仍可交託於祂。

考博失敗了,我來不及為此悲傷就立馬投入到找工作的戰鬥中。當我開始進入找工作的狀態時才明白,我已經錯過了太多。因為開始得太晚了,我錯過了大量的求職機會。我常常用一個比喻來給身邊的朋友講述我找工作時的情形:我找工作的契機,就像是在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春節聯歡晚會馬上就要上演時,我才匆匆趕到集市去購買年貨,準備過年,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在幾乎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我匆匆加入了找工作的大軍,而我面對的競爭對手卻是那些「身經百戰」的戰士,他們很多都是幾個月前就已經開始了,經驗豐富,實力自然也不容小覷。競爭又非常殘酷,常常是十幾人甚至幾十人競爭一個崗位。於是,我經歷了七次全程陪跑,從簡歷投遞到筆試、面試,一路拼殺到最後的環節,滿懷希望而來卻鎩羽而歸,之前的努力也就付之東流,功虧一簣,如是者七。每一次求職考試我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力以赴,最後卻換來一個個失望的結局。整個過程,耗費了我巨大的心力。每一次上場考試,我都要認真祈求,求主和我同在,給我勇氣去做好自己。雖然每次考試都儘力去表現了,也知道要「盡人力,聽上帝的命」,但是面對一次次的失敗,我還是會很傷心和憂慮。我知道要相信主早已預備,但是我常常感覺「信不足」。

每次當我想要放棄,接近崩潰的邊緣時,主都會用各種方式來托住我:或是藉著身邊弟兄姐妹的安慰鼓勵,或是藉著遠方朋友的關心問候,或是藉著有經驗的前輩的指點迷津、鼎力相助。這些都給我及時的支持和幫助,讓我不至於失了勇氣不能再戰或徹底摔倒無法爬起。在這個過程中,主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墮落敗壞、自私陰暗,看到自己是多麼的醜陋不堪。我生命中的很多問題被一一暴露,也讓我直面真實的自己。我看到自己是多麼的愛這個世界,卻不愛主;追求這個世界上各樣的好處,卻不渴慕主里的好處;懼怕人,卻不真的懼怕主;甘心向世俗的利益低頭,卻不願為主舍己;對主沒有真正依靠、順服的心。找工作的過程中,一件件大事小事,一個個想法念頭,一次次溝通交流都讓我看到真實的、醜陋的自己。我痛恨這樣的自己,卻無力改變自己,為此很多次在主面前認罪,也求主來幫助我去改變。同時,我也深深感恩,主知道我一切的罪惡和醜陋,但是祂卻依然愛我,給我安慰,給我力量,給我夠用的恩典。

最後,我終於找到了一份工作。雖然這份工作並不是我最初所期望的,至今我還不太明白主的美意何在,但是我知道,主知道我的一切,祂知道我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祂比我更了解我,更愛我。或許,有一天我會發現「因為禰的美意本是如此」,或許,我長久不能明白主的用意。但是,我相信主聽了我的禱告,這已經足夠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我們的盼望,從選擇開始


作者:Nico,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枝子,中國

 

我很喜歡我家陽台上的那個小盆栽。從有記憶以來,那是一盆被我家人遺忘的植物。沒人照顧,沒人修剪,只是任憑它待在陽台的角落。可在每個特定的月份里,它總能自己生出花苞,再開出幾朵鮮艷美麗的粉紅花朵,然後過了一個星期,花瓣就慢慢掉落枯萎,靜待下個周期重新綻開。它幾乎有它自己的時間,不著急也不拖延。這讓我想起所羅門曾經在傳道書里寫的一句「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3章1節)

「那這樣的情況到底會到幾時呢?」這是我前年大學剛畢業時常問上帝的一句話。「我的失業會到幾時呢?」「我的憂鬱症到幾時才會被上帝醫治呢?」等到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疫情來襲,我再一次問上帝「這一切幾時才會結束呢?」上帝沒有回答,只是在我人生這些看起來沒有盼望的季節當中,祂供應生命給這一株渺小的植物,似乎在提醒我祂並沒有遺忘這個被人遺棄的盆栽,也沒有遺忘正落在生命低谷的我。

耶穌傳道的時候說:「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馬太福音6章26節)耶穌好像要我們從天上的鳥身上看見盼望,不要為明天而憂慮。可是我們會想:我們比飛鳥還要複雜得多呢,怎麼能不憂慮呢!其實耶穌在說這段話之前,祂也提醒人們一人不能事奉兩個主。

在疫情前,我們有許多對未來的計劃,想要見愛的人,想要去好多想去的地方。因為疫情,我們的計劃甚至夢想都要被擱置。身處在馬來西亞,經歷了無數個兩個星期又兩個星期的封城。疫情幾時會到盡頭?我們未來的出路又會在哪裡?這一切都是未知數。因為太多未知數,我們甚至不會想像我們的未來,有種只想要過好今天,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想法。

耶穌提醒我們一人不能事奉兩個主。當我們對未來失去盼望的時候,我們也許需要好好看看自己的內心到底信靠什麼,以至於我們無所盼望。因為如果我的眼目和心是放在主耶穌的十字架上,我們的未來是大有盼望的。主耶穌甘願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為得是要給我們一個更豐盛的生命,而不是絕望的生命。我們是否更信靠「過去的美好」, 「工作和金錢」,或者「外在環境」呢?以至於其中一個崩塌的時候,我們的生命也隨之支撐不住。

如果你是基督徒,我建議你可以趁這段時間挑戰自己的信仰。你相信的是「真上帝」還是「假上帝」?思考一下,當這段疫情散去後,你的生命還剩下什麼?你的信仰是否還會經得起考驗?疫情前,每個人都會恐懼驚慌,可是你要知道自己的身份。我們是上帝的兒女,我們要定意活出一個不同的生命!

讓我來告訴你怎麼做。你需要選擇。你要選擇去聽誰的聲音。我曾經在一天當中花很多時間去閱讀社交媒體上不同的新聞。太多的聲音充斥在我腦袋裡,影響了我一天的決定和心情。那時候的我選擇恐懼和害怕的聲音。我們的生活中,會有不同的人對我們說不同的話語,就如同我們去餐廳吃飯,服務員會給我們菜單,給我們選擇。我們有權力去選擇健康的食物,維持我們的生命,也如同我們有權力去選擇聽那些對我們生命有益處的話。「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4章4節)這是耶穌跟撒旦所說的,為的是抵抗撒旦的誘惑。所以,我們需要放大上帝的話語,調低這個世界的聲音,去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的問題。生命如同是一場闖關遊戲,聖經就是遊戲指南。我們需要照著指南的方法,一一擊倒那些阻擋我們奔向終點站的妖怪。我們能堅持走到最後,是因為指南里寫著在終點站會有一個大寶箱等著自己。「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馬太福音10章22節)

盼望和信心是相連的。我們的信心不是因為上帝做了什麼或上帝沒做什麼,而是我們信靠的上帝到底是怎樣的上帝和我們到底是誰。透過上帝的話語,我們會生出對未來的盼望。

我們要相信疫情終有一天會散去,可是我們也要預備我們的生活可能不能再像從前一樣。當所有的事情都在改變,只有兩樣東西是不會變的,那就是上帝的愛和我們是上帝的兒女。當這段疫情散去後,你的生命中還剩下什麼呢?我希望我還有上帝在我的生命中,我沒有離開祂。希望你也是。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