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對方看起來不值得原諒的時候(有聲中文)

作者:Osarieman Faith,加拿大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我在教會長大,看多了人們為他們稱之為的「上帝的恩典」作見證。從我的角度來看,我看到的是人們分享他們犯下的可怕錯誤和做過的糟糕選擇,以及上帝是如何帶領他們度過接下來的挑戰的。我很想不明白為什麼一個良善的上帝會選擇幫助這些人——在我看來,這些人並不是多好的人。

這些人因著上帝給他們的恩典而做的見證讓我滿是懷疑和困惑。但我沒有尋求上帝並向祂提出我的問題,而是選擇了不去理會我的想法。因此,我花了很多年才糾正了自己對恩典的誤解,並且是以最痛苦的方式。

四年前,我開始在我的教會裡服事,並完全敞開內心去信任一些我認為有愛心的基督徒領袖。

然而不幸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注意到他們缺乏責任感,並且不願承認錯誤和對已經存在的錯誤加以糾正。還有,有些講道讓我擔心。

幾個月前,當我(和其他人)向他們表達我們的擔憂時,我們卻被禁止發聲,並被暫停了在教會的服侍。

我感到很受傷——感到我服侍上帝和祂子民的熱情被誤導了。我也覺得自己被操控了,他們讓我以為我有這樣的擔憂本身就是不對的。我拒絕去想自己怎麼才能原諒這些人,我緊緊抓住傷痛不放,因為我覺得不該給他們恩典去原諒他們。

我心中的驕傲不斷提醒我,我完全有權利感到生氣。

每天我都在腦海里重溫這件事,並發問他們是不是該這樣背叛我。我經常得到的答案是「不」,這讓我陷入苦毒,而苦毒開始阻礙我與上帝的關係。

我一直對自己說:「當上帝要我原諒的時候,祂會把苦毒的感覺帶走的。」幾個星期過去了,我開始很難敬拜了。我覺得很沉重。我扛著沉重的包袱卻不知道該如何放手——我也不確定我能不能放手。

我變得非常沮喪和痛苦。為什麼那些傷害我的人在我痛苦掙扎的時候還可以那麼快樂?我終於忍無可忍了,有一天,我崩潰地哭了。

當我大哭的時候,我聽到心裡有一個安靜的聲音在提醒我:「去祂那裡,祂會讓你安息的。」

在那之後我哭著睡著了,當我醒來時,我決定讓上帝介入到我的痛苦中。我知道祂的道路既不容易也不好受,但在祂的同在中待了一段時間後,我意識到,雖然這些人真實地傷害了我,但最好的方式還是聽從耶穌的教導,給予他們恩典和慷慨的寬恕(馬太福音18章22節)。

祂的恩典是足夠的,因為祂是一位仁慈和寬恕的上帝。上帝是如此的偉大和大有能力,祂可以給我足夠的力量倚靠祂去放下這些人對我的冒犯。

第一步是刻意、謙卑、始終如一地來到祂面前。上帝可以在一瞬間或慢慢地使我們破碎的心重新恢復完全。對我來說,我花了大約三個月的時間才完全釋懷,在此過程中,上帝重新定義了我對祂的恩典的理解。

聖靈幫助我認識到,我的驕傲阻礙了我的寬恕。我很不好意思沒早點明白這一點。上帝幫助我看到祂每天給我的恩典。比如每次我答應祂會做什麼但卻沒有做的時候,祂以仍然愛我來讓我看到祂的恩典。

當我明白給予恩典並不意味著他們的行為不會帶來任何後果時,原諒我的教會領袖就變得容易多了。

這意味著我不再在心中審判他們。就如同我如今在基督耶穌里也不被定罪了(羅馬書8章1節)。

這使我對上帝有了更深的認識,因為我知道,當我向他人展現出恩典的時候,我會更像基督。

上帝的恩典就是不基於某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單單向那個人給出恩惠,這是因為上帝想給我們恩惠。當我們應該受到譴責時,祂的憐憫——另一種形式的恩典——遮蔽了我們。祂沒有譴責我們,而是寬恕我們,安慰我們,提醒我們祂愛我們。

雖然要展現上帝的恩典和寬恕並不容易,但我現在可以告訴你,這卻是必要的。

過去,當我聽到那些我覺得不配得寬恕的人講上帝恩典的見證時,我沒有意識到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

現在,我正努力對他人更加仁慈——只要是在上帝的帶領下,我會儘可能多地給他們機會。因為他們需要這樣的恩典,這也讓他們可以成長為更像基督的自己。

在回應或說出別人的缺點之前,我現在能夠做到停下來先問自己:「換做是我,我希望得到怎樣的對待?」。即使我所看到和經歷的挫折、痛苦或傷害是真實存在的,我知道我們天上的父有足夠的力量和恩典讓我能夠依靠祂,同時祂也讓我變得更智慧、更完整、更寬容和仁慈。

我今天想要為大家做的禱告,就是我們願意讓聖靈來教導我們上帝的恩典,使我們不至於迷失在苦毒的陷阱中,而是將上帝恩典的真理常放在心上,使我們可以日夜默想。我禱告我們學會原諒別人,原諒自己的不足,然後回到我們天父寬恕的懷抱中。祂在等待著你我!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感恩的美好

有問題問雅米:如果天堂見不到我所愛的人,我該如何歡喜快樂?(有聲中文)

 

作者:Chen Pei Fen,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有聲播讀:小七,中國

 

我的父親在慢慢失去他的認知力。有時候,他會茫然地看著我們,完全不知道我們在問他什麼。爸爸作為帕金森患者,我們知道他最終會隨著疾病的惡化而患痴呆症。我們很擔心。如果爸爸失去了對福音的認知能力怎麼辦?他會在天堂還是在地獄裡度過永恆?

我們問這些問題是因為我們相信有來世,並且來世我們只有兩個地方可去:天堂或者地獄。作為基督徒,我們相信天堂是一個無比喜樂的地方,而地獄是一個無比痛苦的地方。這就是聖經中所說的。

啟示錄21章3–4節使我們瞥見了天堂的樣子:「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做祂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做他們的上帝。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在這裡,我們將永遠享受上帝同在帶來的安慰,並擺脫一生所困擾我們的罪惡和痛苦。

 

另一方面,路加福音16章23-26節描述了地獄的恐怖景象。這是一個折磨人的地方,一旦到了那裡,便無回頭的地步。耶穌告訴門徒,天堂與地獄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路加福音16章26節)。

 

認識到天堂與地獄的涵義

因此,當我們想到地獄的恐怖景象時,我們嚇壞了。這是一個永恆痛苦的地方。而當我們想到天堂的美好時,我們會感到悲傷。那是一個永恆的喜樂之地,我們已去世的不信主的親人將永遠不會去到那裡。

知道我們所愛的人正在受苦,我們怎麼能高興起來呢?我們掙扎在罪疚感中,問自己:我與他們分享福音時是不是不夠認真?

是因為我沒有一直為他們禱告嗎?我是不是可以在家裡做個更好的見證呢?

對於那些我們所愛的仍然活著卻不認識基督的人來說,或許我們感到了極大的負擔要將他們引向基督。也許我們感到為他們禱告沒有多少用處。或者,我們感到迫切需要將基督帶入我們每一次與他們的對話和見面中。我們一直在擔心,生怕他們會在有機會認識基督之前就遇到什麼意外。

我和我的姐妹們就是這樣。然而,我們也認識到,儘管我們應儘力尋找一切方法,將福音帶給我們的家人、為他們的得救禱告並作個好見證,但最終,決定接受基督做他們生命的救主是他們個人的決定。我們也應感到欣慰,因為「救恩、榮耀、權能都屬乎我們的上帝!」(啟示錄19章1節)。儘管我們有失敗和軟弱,但上帝仍然可以拯救他們。祂不受我們的作為和不作為的限制。祂將在祂自己的時間裡用祂自己的方式吸引他們歸向祂。

但是如果上帝不拯救我的家人怎麼辦?

 

了解上帝的真實屬性

面對令人困惑的情況時,我們經常引用以賽亞書55章8-9節安慰自己:「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我們會告訴自己,作為有限的被造物,我們是無法明白無限創造者的思想的,因此我們應該接受上帝充滿奧秘的行事方式。

但是,如果我們看一看這節經文的上下文,就會發現以賽亞書55章並不是在講上帝不可理解的行事方式。相反,上帝通過以賽亞書告訴我們,我們把祂的愛和憐憫看得太小了。前面兩節經文是這樣說的:

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祂,相近的時候求告祂。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祂;當歸向我們的上帝,因為上帝必廣行赦免。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以賽亞書55章8-9節不僅是對我們無法理解之事的解釋,還談到了上帝恩慈的心。基督教作家Dane Ortlund在他的書《Gentle and Lowly》中對此進行了解釋:「上帝的道路和意念非同我們的道路和意念,因為祂的道路和意念是充滿愛和憐憫的,並且祂的愛和憐憫之深是超越我們可思想範圍的。」上帝永遠都比我們認為的更富有同情心和渴望拯救世人。祂想要施行憐憫。祂渴望廣行赦免。

Ortlund補充道:「上帝和你不同。即使是人類最強烈的愛,也只不過是天堂中愛的最微弱的回聲。上帝對你(和你所愛之人)發自內心的愛遠超出了你所能理解的。」

對我們來說,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天堂歡喜快樂,因為我們可以安息在上帝的愛與憐憫中。

上帝很好,非常得好。上帝想要憐憫和渴望赦免我們所愛之人的罪過,並希望改變我們傳福音的方式。

當我想到我那些尚未認識基督的家人時,認識到了這一點對我來說是極大的安慰。認識到我可以將注意力從自己的努力和作為轉移到上帝的拯救大能上,我將:

勇敢地向我所愛的人傳福音,使他們了解基督的救恩。

安息在能夠拯救我們所有人的那一位的大能和愛之中。

不論結果如何,都要在上帝裡面喜樂。

 

Chen Pei Fen是《靈命日糧》的編輯。她在青少年時期通過新加坡青年歸主協會的外展活動認識了主。從那時起,她一直積极參与傳福音和門徒培訓的工作,多年來一直在她所在的教會擔任基督教教育部和教會青年部的執事。

 

 

點擊鏈接閱讀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感恩的美好

當我的好意適得其反時……(有聲中文)

 

作者:Agnes Lee,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有聲播讀:Carol,中國

 

距離我上次和我這位年老的朋友見面已經有一陣子了,所以我很期待和她一起吃飯。但是當我的好意適得其反時,我本來期盼的輕鬆會面很快就變成了一場尷尬的會面。

我們約在一個街邊的小吃中心,決定在同一個小吃攤買東西吃。我注意到她給自己點的餐里只有蔬菜。我心想:「這對她來說夠吃嗎?」

當我們坐下來吃飯時,我從自己的盤子里舀了幾勺米飯給她。我以為她會對我這個舉動表示感謝,但她卻開始抱怨說:「你不知道我沒點米飯,是因為我不想吃米嗎?你為什麼還把米飯給我?我早餐吃了很多,現在仍然很飽。你應該先問問我的。你總是讓人覺得不舒服。你太天真了!」

我不知道的是我的小小善舉竟然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接著我的朋友就列出了我所做的其他那些讓她反感的善舉,包括送她鞋架和餅乾。

我被她的回應震驚到了。這種感覺好糟糕——我花辛苦掙來的錢,又費力給她買禮物,以為她會喜歡,卻沒想到她一點也不感激我的善意。

有一部分的我想為自己辯護,但由於她是位年長的女性,所以我決定勒住舌頭,以示尊重。

之後我們不再說話,我把米飯從她的盤子里又舀了回來,我們終於開始沉默地各自吃飯。對於她的所有指責,我保持沉默,但我的內心充滿了各種情緒。我感到自己的好意被誤解了,並開始後悔自己的行為。此後我們幾乎沒有再說一句話,午飯後我徑直回家了。

回到家,她的話在我腦海中一遍遍重複著。我真的那麼僵硬又惹人煩嗎?我的想法和行為真的很天真嗎?在向對他人表達善意一事上我是否太過強勢呢?

我回想起有人曾經給我的一條建議,那就是與那些誤會我們或對我們的善意不屑一顧的人劃清界限,以防被進一步傷害和誤解。儘管這聽起來很明智,但我也注意到這樣做會妨礙我們和對方和解,並反過來使我們更加在意自己受的傷。如果我和她保持了距離,我真的是在向我的朋友展示上帝的愛嗎(哥林多前書13章2節)?

當我反思自己的行為並將其交託給上帝時,我開始對自己的處境有了不同的看法。我意識到,我的每一個小善舉以及我對朋友的回應,都是建立在我自己的理解之上的,我並沒有首先尋求主。

由於我的朋友是一個獨居的老人,所以我真的很想讓她知道她有一個關心她的朋友,她並不孤單。但是在這樣做的過程中,我並沒有完全了解她的需求,而是假設自己知道她需要什麼,之後可能做過了反而讓她煩。

之後,我謙卑地去了她家,向她道歉。值得慶幸的是,她很快原諒了我。當她戲說我竟然這麼認真地對待這件事時,我們都笑了。當我們開始輕鬆地交談時,她開始與我分享更多她自己的事情以及她的喜好。

通過這次經歷,我學習了何為以清潔的心、無虧的良心和無偽的信心來行善(提摩太前書1章5節)。正如歌羅西書3章12節所說的那樣,我應該存憐憫和恩慈,先詢問朋友的喜好並努力去理解她的看法。我應該更加謙虛和溫柔地去聆聽她的需求,而不是將自己的意思強加於她,並將她置於一個不舒服的境地,使她很難拒絕我的好意。從那以後,我對她的好惡有了更多的了解,並且因著我們的小衝突得到了解決,我們之間的友誼也更加牢固了。

我做好事的舉動幾乎毀掉了我們的友誼。我以為我在幫助我的朋友,但是最後卻成了她幫助我看到了自己的盲點。

沒有她在小吃攤直接而坦誠的言語,我就不會意識到以真正建造他人的方式向對方表達友善的重要性。我們的意圖可能很好,但是如果我們不去試圖了解別人的真正需求,我們的善良嘗試可能最終是自我陶醉或者完全適得其反。即使我敞開自己的心尋求主並把時間獻給祂,竭盡所能地服侍自己身邊的人,我仍要禱告我繼續常常在祂裡面並能始終敏銳地察覺祂的帶領,以便我可以在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上都有基督的心意。我自己的努力也許會失敗,但是當我服事時,基督正在我裡面做工使我完全。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門徒訓練

他們出去玩不帶我,心好痛(有聲中文)

作者:Madeleine Grace,澳大利亞

翻譯:Abby,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凌晨1點,我卻無法入睡。心情沉重,我非常不開心。

我不該有這種感覺。過去的幾天,我與我愛的人們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不過,當我看到許多朋友在Instagram上曬他們參加的同一個活動,而我沒被邀請時,真的讓我很受傷。

被排斥的感覺觸到了我的痛處,我知道不單單我有這樣的感受。我越開誠佈公地和身邊的人交談,就越多地發現很多人也有同樣的感受:被拒絕、被排斥、被遺忘和被孤立。

我從身邊很多人那裡都聽過這樣的恐懼。甚至包括那些平日在我看來很酷,積极參加活動,絕不會被冷落的那些人。

事實是,當我們處在一個很大的團體體當中時,我們無法總是邀請所有人參與所有活動。

這個我是明白的。可能活動空間有限。或預算很緊張。我們可能也不認識所有人。

我知道我也在排斥他人的罪上有份。有時我會在Instagram上發布一些東西,因為我想要別人嫉妒我。我想讓他們知道我即使是一個人也很快樂,我不(總)是一個穿著睡衣坐在家裡內向、焦慮的人。說實話,有時候我想讓那些沒有邀請我參加活動的人知道「即使沒有和他們一起,我依然很好, 沒有參加他們的活動,我反而更開心」。

對很多人來說,過去幾個月加劇了這種孤獨感和被排斥感。在社交距離受到限制時,我們不得不做出一些棘手的決定:邀請哪些朋友共進晚餐,以及如何在不冒犯或排斥任何人的情況下進行小組聚會。這很難,我也時常出錯。

最近,在和好朋友喝咖啡時,我傾訴了內心的悲傷和沮喪。「為什麼我們不能成為一個包容所有人的團體?」我問她。「我們如何改變這種拉幫結派和排他性的文化?」我們交談了好幾個小時,討論我們想要看到什麼變化,以及我們如何能帶來改變。

其實我沒有答案。我也在學習什麼是真正的團體,以及如何把天堂帶到地上來。但我開始相信我們有可能創造一種包容和健康的團體文化。在這個團契中,我們都去詢問上帝,對我們每一個來說怎樣才是真正的團體,並確保我們的心努力彼此建造而不是互相拆毀。

在讀上帝的話語時,我越來越多看到耶穌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建立好的團體。祂無法做所有人的親密朋友,而且(可能)也沒有與祂所有的追隨者們組織每周一對一的咖啡會談。祂有12個門徒,還有一些其他的追隨者,他們是祂的得力助手,是祂的團隊,是和祂一起吃飯,一起禱告的人。

但是除了祂親密的圈子外,耶穌並沒有將那些不在祂圈子或來的不是時候的人拒之門外。

祂沒有因為厭煩而排斥任何人。無論是麻風病人,妓女,羅馬百夫長,甚至一群小孩子,耶穌祂沒有拒絕這些來找祂的人。相反,正如路加福音19章1-10節中稅吏撒該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那樣,祂找到他們,和他們一起吃飯,並與他們同住。

通過祂的榜樣,耶穌也教導祂的門徒如何建立好的團體,我們可以從使徒行傳2章46-47節中看到這一點。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早期的信徒定期聚會,他們的小組每天都在成長:

他們每天繼續在聖殿聚會。他們在家裡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同吃,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耶和華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我們如何在今天活出使徒行傳二章的團體模式?我們都知道包容是一個好主意,但從實踐層面看,那是什麼樣的呢?在學習如何建立團體的過程中,以下這些是我正在學習的:

 

1.超越我們的小圈子(羅馬書12章16節)。我們都不認為自己是問題所在,也不認為自己在結黨,除非我們以旁觀者角度來看問題。大多數人都不會故意把別人排除在外。有一小群親密的朋友是很好,但讓我們把目標放去圈子外尋找那些可能處於邊緣的人吧。我們能聯繫到誰?有人願意被邀請和我們小組的朋友們共度時光嗎?

2.在發布聚會的照片或與未被邀請的人談論周末的社交活動之前,請先檢查一下我們的動機(腓立比書2章3-4節)。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神秘兮兮,但我們要警醒這樣的分享是否只是為了提升我們的「社交地位」。

3.時刻準備好說「可以」(羅馬書12章13節)。我們的朋友可以帶人來聚會。是的,他們的姐妹也可以參加。我們也歡迎他們的伴侶來。如果有人詢問,同時我們有能力(或地方足夠)讓更多人加入,我們就回答「可以」。

4.做連接者(以弗所書4章2-3節)。想和團體的每一個新人做最好的朋友是不現實的。但我們能做的是努力把他們和其他志同道合的人聯結起來。

5.當你看到排他現象的時候,請溫柔謙卑地指出來(希伯來書10章24節)。我們可以問朋友為什麼某個人未被邀請,或者委婉地建議邀請這個人。不管這種排斥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都可以幫助朋友們留心在我們的團體中培養包容性。

6.當我們未被邀請時,寬容待人(羅馬書12章17-18節)。我發現最後一點很難做到,但我知道這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未被邀請時能寬容別人,這不僅可以避免自己的痛苦和不安感,還可以幫助我們的團體明白和理解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被邀請到每一個活動中。

我希望可以警覺地發現自己內心深處那些挑剔的想法和隱藏的動機;那些更關心提升自我形象而不是培養正直和愛的想法。

我希望可以盡我所能使團契成為一個人們不再害怕在其中被拒絕或孤立的地方,而是一個建立在信任、好客和慷慨之上的地方,不是一個充滿分歧、比較、痛苦或不安全感的地方。

讓我們成為那種忙於歡迎、包容他人並慷慨給予的人,因此我們就不再注意其他人在沒有我們在場時都做了些什麼。

對自己是誰和屬於誰有足夠信心的人,就不會覺得未被邀請是莫大的打擊。

有誰贊同我的想法嗎?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門徒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