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漸漸喜歡上自己本來的樣子

 

作者: Jess McDonald Ragg

翻譯:Nancy

語音播讀:Joya

 

 

在我上中學的第一年,我發現自己很“奇怪”。

在那之前,我只是傑西卡,有一頭棕色的直發,有小雀斑,一雙藍眼睛;我熱愛藝術、戲劇、寫作並且收藏了超級多動物毛絨玩具。

但後來我班上有一群“酷”女孩,她們比我更成熟一些,不再玩毛絨玩具,而是玩“約會遊戲”。據她們所說,我很奇怪。她們說我有些緊張兮兮的。是的,她們覺得我很古怪。

當時我並不覺得這些僅僅是一群十幾歲女孩的淺薄意見,而是覺得她們的看法定義了“我是誰”,也許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自己應該和她們一樣才對。

我也開始用她們的話來形容自己,比如說自己多麽“奇怪”,或者“為什麽我如此古怪”。

當我的父母註意到這一點時,他們開始擔心起來,並把我轉到了另一個班級,希望這能打斷我所接受和日益增長的關於自己的負面看法。但為時已晚。我不再只是傑西卡了。我是一個怪人,為了被其他人接納,我什麽都願意做。

在我青少年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裏,這種心態就像一層厚厚的陰影籠罩著我,尤其是當我遇到新朋友或試圖交朋友的時候。我開始為了被人喜歡而執著於成為最“討喜”的那個自己。在很多方面,這變成了一個自我預言——我越是試圖減輕我的“怪異”,就似乎顯得越尷尬。

高中畢業後,我去了聖經學院,在那裏遇到了一個好朋友,如果我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孩,我會說她比我“更奇怪”(正確的詞是有趣,有創造力)。

正是這位朋友鼓勵我停止自我批評,不要讓別人來左右我對自己的看法。她提醒我,是上帝創造了現在的我,我需要放下戒備,成為祂創造的那個自己。

如果這種“與尷尬和不討人喜歡的感覺”做鬥爭讓你很有共鳴,我希望分享一些想法來幫助你走出這個迷宮,嘗試喜歡和接納你自己。


1. 記住上帝如何看你

我立刻想到詩篇139篇(一首古老但很贊的詩篇),特別是第13-17節:

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

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

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

上帝啊,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寶貴!

其數何等眾多!

 

我知道詩篇139篇是如何經常被引用,並印滿了手提袋、馬克杯等,以至於它可以直接沖擊我們,但我們卻沒有充分意識到其中的含意。那麽,我們怎樣才能讓上帝的聲音在我們的心中蓋過那些不友善或無益的評價呢?

我發現這歸結於我的關系。首先,是與我的創造主上帝的關系。

上帝有意造我。祂給了我天賦、興趣和獨特的品質,使我成為今天的我。

我曾經教過學生創意寫作,關於寫人物性格我總是會提出這一觀點:通常,角色最大的弱點會指向他們最大的優勢(反之亦然)。例如:

他們的決策速度快嗎? 如果是這樣,他們可能也會很沖動。

他們是否超級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你可以打賭,他們可能會在情感上承受了太多,或者更傾向於相互依賴的關系。

看到缺點和優點是一體兩面的,我開始思考上帝如何通過我們和我們的“怪異”來工作。

我的同齡人覺得我古怪和不好相處,因為我會寫故事,在一個學校項目激發了我的興趣後,我學會了寫埃及象形文字;還因為我的幽默感與眾不同。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帝向我展示了祂對我的看法——這些品質實際上反映了我最大的優勢。祂讓我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和好奇心的人,傾向於尋找事物的獨特解決方案和答案。我能深入思考並提出重要的問題。因著我不擅長閑聊,所以更擅長進行有意義的談話。

其次,我周圍都是不會說我壞話的人。

出人意料的是,我們很容易與那些對我們說負面和傷害話語的人保持關系。

我說的不是那種“鐵磨鐵”的建設性批評。我指的是和那些擅長隨意奚落和反唇相譏的人建立關系,或者是一段似乎總是讓你追逐他們或者處於情感赤字的友誼。

找那些以愛心向你說出真理和建造你話語的朋友,而不是那些打著真理的旗號其實內心滿是嫉妒或醜惡的人。


2. 記住,上帝從來沒有引導我們去“做一個正常人”。

我媽媽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專門與那些出於某種原因有點與眾不同的孩子打交道。她用“神話般的正常”這個表達來描述我們的一種假設——即有一種我們都應該遵循的存在方式,如果我們不像那樣,那麽我們就不“正常”。

但正常的概念是一個神話,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我們學習和處理事物的方式不同,我們受到事物的影響也不同。我們有不同的好惡。

聖經中沒有一處說:“盡量做個正常人,這樣人們才會喜歡你,接受你。”相反,下面這些才是上帝指示我們去做的事情: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12章2節)

彼此相愛(約翰福音13章34節)

效法上帝(以弗所書5章1節),要我們成為聖潔(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3節),要彼此親熱和恭敬(羅馬書12章10-13節)。

當耶穌在地上的時候,祂自己並沒有尋找“正常人”。事實上,他向那些邊緣人士——漁夫,稅吏,甚至妓女伸出援手,唯一被耶穌“拒絕”的人是那些剛開始就拒絕了祂的人。

也許,與其把你的“怪異”看作是一種弱點,不如選擇充滿好奇心地看看上帝打算如何使用你的“特別之處”來成就祂的國度。

我看到了上帝如何利用我的強烈性格。因為我對任何能激發我興趣的事情都非常投入,這使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作家、傳道人和老師。當人們告訴我他們喜歡我的講道時,我奇特的幽默感也是他們會特別提到的一點。

我發現,一旦我不再試圖變得正常,並接受自己的尷尬,人們通常會更好地與我相處。結果,我發現自己和身邊的人開始就耶穌進行了很不錯的對話。

我對上帝創造我的樣子很滿意,即使有時人們不太理解我,甚至不喜歡我。我想起使徒保羅的話:

“我現在是要得人的心呢、還是要得神的心呢?我豈是討人的喜歡麽?若仍舊討人的喜歡、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加拉太書1章10節)

“…..因 為 你 們 立 誌 行 事 都 是 上帝在 你 們 心 裏 運 行 , 為 要 成 就 他 的 美 意 。”(腓立比書2章13節)

我們可以從我們經歷軟弱的地方開始去發現我們的優勢,在那裏我們學會依靠祂的恩典,為了榮耀祂而使用祂賜給我們的獨特特質。

記住,是上帝把熱心的牧童大衛立為王,把急躁的漁夫彼得轉變為早期教會的第一位領袖。

我今天的盼望是,你被挑戰要更喜歡你自己一點。畢竟,你是上帝的設計。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裝修的過程讓我認識到了品格建造的重要

 

作者: Jane Lim

翻譯:Verena Chi

 

“我希望我們會享受這個裝修的過程,”在我們剛剛討論完公寓翻新的初步計畫後,我先生如此說。

“我也是,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我們因為這件事吵架。”我這麼回答。“我的意思是,畢竟這只是一棟房子而已。”

但是,現實跟想像總是有差距。突然間,很多與我期望不一樣的部分變得很礙眼,比如馬桶後面露在外面的管道,或是廚房櫥櫃為了要切合房間的朝向,所以無法彼此平齊和保持一致。

大多數的爭吵都是從瑣碎的細節開始,而這些越滾越大的爭執常讓我感到措手不及。上一秒我只是在表達我的沮喪,“這風扇也太爛了吧,根本沒有任何風。”,下一秒我先生就變安靜,我不得不馬上問他,“怎了了? 我說錯什麼了嗎?”

情緒被觸發

還有一個導致我們反復爭吵的問題就是:我不喜歡我們設計師的溝通方式。她的回話時常很不客氣,每當某件事無法如期完成,她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不行、不能、沒有辦法”,後面也不加上任何解釋。每次看到她的資訊,我都會立刻發脾氣。雖然我都會忍住不立刻回復她,但我會向丈夫抱怨這種“做不到”的態度是多麼沒有建設性。

時間一久,我的挫敗感就對我們雙方造成影響,尤其是我先生,他因為不得不一直在我和設計師之間扮演“調解者”的角色,而感到疲憊不堪。

有一天晚上,我又因為某件事感到很焦躁的時候,他終於忍不住開口:“你不能指望設計師可以預期並解決每一個問題,不是嗎? 沒有人是完美的。難道我們就不能多一點理解和包容嗎?”這些話頓時讓我醒悟,我意識到我的期望是不合理且不寬容的。

反思我的反應,我開始明白為什麼使徒雅各說:“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上帝的義(雅各書1章19到20節)。”每當我急着說話時,表達出來的總是煩躁和憤怒。

在極少數情況下,我能設法保持安靜,這給了我冷靜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當我先生試圖幫助我轉向另一個觀點時,我就可以認真傾聽他的意見。

我們之間的爭吵也讓我體會到我的溝通方式和先生期望我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作為一個某些人稱之為“細節控”的人,我經常會仔細檢查房子。如果發現任何需要修繕或整改的地方,我就會說“為什麼這裡看起來是這樣的?”,而不是“我們應該要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讓這裡看起來更好?”對我來說,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樣的,但對我先生來說,後者更好。

直到我們最後的這次爭吵,我的丈夫終於跟我敞開心扉,他盡可能溫和地告訴我在聽了我所謂的“回饋”後他開始變得很有情緒,因為我的語氣態度讓他感到傷心。

我也是在當時才意識到,自己在犯那個最讓自己難過的罪——不斷的批評和缺乏感恩。

考慮到自己在收到負面回應時很容易變得難過和沮喪,為什麼我從來沒有想到我的先生也會有同樣的感覺?我很喜歡收到別人對我努力的肯定,但為什麼我沒有意識到我的先生也需要並應該得到肯定的回應?

從那時開始,我學會了更加具體且真誠地感謝他,不再是漫不經心地說“謝謝你做的這一切。”而是更加刻意地表達謝意,“謝謝你努力的付出,認真打電話、研究並解決這個突發狀況,我很感恩。”

非我所求所想

當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在這件事上我會多次感到沮喪和憤怒時,我不得不問自己一些紮心的問題:

當事情沒有照我想要的方式進行時,為什麼我會如此生氣?

為什麼當我先生糾正我的說話方式,我會感到沮喪?

為什麼我如此抗拒改變我說話的方式,而且堅持“這就是我”?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尋求這些的動機又是什麼? (雅各書4章1-3節)

我希望我們的房子在裝修完後看起來超完美,這樣不但不會浪費我們花的每一分錢,而且大家對這個房子會讚不絕口,也會欽佩我們能夠完成這個大工程。

就算我有時候不夠友善且不擅長溝通,也不善於在出現問題時想辦法解決,甚至有時候不知道我的需求是什麼,但我還是希望我們的設計師是友善且善於溝通的,希望她能夠預料到我想要的一切,並為每個問題提供完美的解答

我也希望我先生在我生氣時讓我繼續待在怒氣裡,即便我知道生氣是不健康和不正確的。我還希望他讓我做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說話,並且希望他總是理解我本無惡意,即使我總是過於挑剔和說批評的話。

絕大多數情況下,我讓我的不滿變成憤怒。當事情沒有照我希望的方式發展時,我不會直接地表達失望,而是指責設計師無能。責怪別人很容易,因為這讓我覺得如果換成更有能力的人,事情就會有所不同,而非我不得不去接受不完美的狀況。

接下來我就會抱怨,我沒有選擇去看那許多值得感恩的部分,而是把自己的眼目定睛在那些我不喜歡的部分上。我內心的完美主義陷入了一種“或全或無”的心態。如果某件事不完美,那麼一定是沒做對。它就是出現在我生命裡的意外,就是不夠好的。

當我察覺到這些需求和動機背後的原因時,我不禁對自己心中愚蠢及充滿自我中心的想法感到痛心且羞愧。我發現我完全失去了對我們的房子應該擁有的正確看法。這不是一個展示我們聰明和能幹的虛榮工程,而是一個來自上帝的祝福,我們應該好好管理和使用它,目的是為了祝福別人。這完全是我無權獲得的奢侈禮物,就像我無權獲得上帝已賜給我的一切一樣。

所以,即便我們最終能擁有一間漂亮的房子,但如果我在裝修過程中表現得如此差勁,我的言行舉止完全沒有尊榮上帝,我又怎麼能說自己禱告把這間房子獻上來榮耀上帝呢?

看見自己不堪並認罪悔改

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很容易因為羞愧便退縮而陷入自我攻擊。但是,上帝堅定地提醒我,唯一且最好的回應就是呼求祂並回到祂的恩典中:

“但祂賜更多的恩典,所以經上說:‘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故此,你們要順服上帝。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雅各書4章6-8節)

當我發現自己處在最糟糕的狀況下,上帝提醒我,我總是可以來到祂面前尋求饒恕並悔改,祂會賜給我更多的恩典。祂滿有恩慈、憐憫地管教我(希伯來書12章4-13節),用祂的話語使我知罪、使用我先生溫柔的責備幫助我反思,甚至讓我經歷因我任性自私的心態及行為而付出的代價。

上帝也向我保證,如果我謙卑自己並承認自己的罪,祂就會向我施恩。祂會慈愛地看着我,使我得以再次站立在祂面前。

主啊,請原諒我自私又不慈愛的心思意念,我沒有向我所不配得的一切恩典獻上感恩。請幫助我放下所有膚淺的欲望並將自己全然降服於祢。

我們搬進新家已經一個多月了,老實說,我並沒有再去太注意到那些在裝修過程中讓我發狂的大部分瑕疵。我和先生都松了一口氣,困難的部分已經過去了。我們很高興能夠擁有自己的家,還可以邀請朋友們過來,促進情感交流。

和先生一起合作完成裝修項目教會我不斷練習傾聽對方是多麼地重要。對我來說,這意味着要學會暫時放下我的個人需求,並在深思熟慮後才提出問題,這樣才能聽到他的心聲。

我也瞭解到“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言15章1節)的真正含義。當我們在溝通討論時,若其中一人率先採取行動讓說話聲音柔和並不那麼強硬地堅持自己的立場,通常也會促使另一方軟化其態度,並變得更願意傾聽。

在整個過程中,我最確信的真理是,身為上帝的孩子意味着我應該重視按照祂形象所創造的人,而不是物質。所以這代表無論我做什麼或說什麼都需要出於愛,並且只能是從祂而來的愛。

房子裝修已經完工了,但我的品格建造還在持續當中。我希望我能說我已改頭換面,但我知道罪遲早還是會再顯露出來。

然而,堅持下去還是有盼望的,因為上帝已經應許祂會完成在我身上的善工(腓立比書1章6節)。我祈求自己能持續擁有一顆柔軟和順服的心(詩篇51篇17節),在我的生命中不斷降伏於祂的管教和訓練。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再思奇異恩典

 

作者:山雨

 

時間飛逝,又到了年末,各大節日也隨之而到。當耳邊再次響起“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我不禁回顧起這一年的點點滴滴,有感恩、有歡笑,也有淚水。約翰.牛頓這首傳唱了幾個世紀的詩歌,也叫我在冬日裡再次思想上帝的奇異恩典。

世間萬物都靠這奇異的恩典托住。

當我們望向這個世界,戰爭接連不斷,無數人失去生命、愛人,流離失所;持續了幾年的疫情使得全球經濟受到重創,人們回家的歸途不得不減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必須越來越多。在不可控的事情面前,我們辛苦地掙扎;有時,也會傳來一些新奇的消息:人類在N年以後可以去另一個星球生存了,AI將進步到史上最大的人工智慧庫……用時下一句流行用語來說,“這個世界每天在刷新我的三觀”。當我們望向上帝的話語,祂親自借著先知的口說,“我造地,又造人在地上,我親手鋪張諸天,天上萬象也是我所命定的。”(以賽亞書45章12節)。希伯來詩人感歎,“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祂口中的氣而成…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篇33篇6-9節)。使徒保羅在一次佈道中提到,“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使徒行傳17章28節)。當我們安靜下來,仔細體會生活,好好看一眼身邊的人,就會發現,祂正顧念著這個世界,顧念著你我。當我們望向青翠的山巒,看見秋雨後飽滿的收割,又在冬季期盼著另一次生命的更迭,就可以知道,真有一位上帝讓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31節)。天父在祂造的世界中處處彰顯祂的恩典和護理。

這奇異的恩典是借著耶穌基督賜給不配得的罪人。

司布真曾寫到,“你不必試圖修飾自己,把自己造作成另一個模樣。你只要照你的本相來到稱罪人為義的上帝面前。”【1】

回首過去一年,三十過半的我辭去了事業編制內的工作,再次出國深造。當我對自己的舒適圈說No,對上帝的呼召說Yes,是否就一路順利了呢?並非如此。異國他鄉的文化衝突、與新老闆之間的溝通障礙、擇校需要做的決定,包括一時找不到可以去的教會等諸多問題,包圍著我,使我一度陷入低迷狀態,懷疑自己曾經做的選擇。

當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逆向行駛時,那奇異的恩典使我回到主的面前,我就想起,或許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等歷代眾聖徒,並不是沒有過懷疑、軟弱,掙扎的時刻,而是通過信靠,他們沒有讓懷疑停留;這種信靠亦是恩典,因為“倘若亞伯拉罕是因行為稱義,就有可誇的,只是在上帝面前並無可誇。”(羅馬書4章2節)。當我幾乎如亞薩那樣呼喊,“我實在徒然潔淨了我的心”(詩篇73篇13節),滿有恩典的主叫我回到祂的面前,我就看到,原來,這一切本來就是我不配得的。

古書比喻中的兩個畫面出現在我眼前,一幅畫中,熟知律法的法利賽人,自言自語地禱告說他自己感謝上帝,不像別人怎麼敗壞,又禁食又獻十分之一,而另一幅畫中,稅吏舉目望天也不敢,捶胸求上帝開恩憐憫他(路加福音18章9-14節)。自以為義,充滿抱怨的我不知不覺就活成了一個法利賽人。我意識到,我多麼需要重新認識耶穌基督的福音和救恩。上帝的憐憫不僅在租房,獎學金等事宜上恩待我,讓我與許多新老朋友聯絡上,使我脫離了自怨自艾的狀態;也讓我更明白,這一切,是“唯獨恩典”。

這恩典是需要長進的。

“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得後書3章18節)。在彼得的這句勸勉裡,恩典和知識並列,顯明了經歷上帝的恩典和認識上帝是同等重要。況且,這裡絕非僅指某些客觀的知識,而是全人的投入,生命的投入去經歷、去體認。正如任何一個幼小的生命需要健康地長大一般,我們的靈命也需要長大,需要被聖靈保惠師澆灌和更新。恩典之于生命好比雨露之於植物,結出的果子既能造就他人,也是我們能常常喜樂並得著堅固的秘訣,更是討上帝喜悅的,因此這就是我們的責任。誠如賴爾在他的書中寫到,“但凡是有生命的都會長大,恩典中的長進說明了靈魂活著的狀態。”【2】

這奇異恩典是昂貴的,不是廉價的。

朋霍費爾在《做門徒的代價》的開篇就提到,“廉價的恩典宣揚的是無須悔罪的赦免,是沒有教會約束的洗禮,是沒有懺悔的聖餐,是沒有親自懺悔的赦免。廉價的恩典是不以門徒身份為代價的恩典,是沒有十字架的恩典,是沒有活生生的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的恩典。”當我們過度講慈愛,卻忘記了上帝的公義,或者走向另一極端地只講教義,而缺乏恩慈憐憫;當我們不願付上代價,心中懷揣著的恩典恐怕多少有變質。上帝在祂話語的教導裡是從來沒有失去平衡。如何走在一條平衡的道路上,並讓信仰真正與生活結合,是每一位信徒都當竭力尋求的。“廉價的恩典是我們自己賜予我們自己的”朋霍費爾說到,而“昂貴的恩典是必須日復一日地尋找的福音,是必須尋求的禮物,是人必須叩敲的大門。”【3】

不知這奇異恩典對你來說是什麼呢?當我們常數算,常思想這恩典時,就會發現這述說不盡的恩典是上帝真的沒有留下一樣好處不給我們,也是在我們還無力尋求時就賜給我們了。在年末,願我們都以感恩的心好好看看這份昂貴的禮物,也不失慷慨地去分享給他人。

注釋:

  1. C.H.司布真,《都是恩典》,活泉出版社,2011.
  2. J.C.萊爾,《聖潔》,李漫波、朱保平譯,三聯書店,2013.
  3. 迪特裡希.朋霍費爾,《做門徒的代價》,隗仁蓮譯,新星出版社,2012.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脫口而出之前請三思

 

作者:Kelly Purcell

翻譯: Eric

有聲播讀:佳音

 

 

今年早些時候,我在回紐西蘭的旅途中偶遇一位以前教過的學生。她告訴我,她現在非常喜歡表演,並且加入了一個樂隊,樂隊已經發行了一首讚美詩歌。

當我告訴她我為她感到驕傲時,她說:“你還記得你曾對我說過的話嗎?我仍然記得你說,我將會在聚光燈下為耶穌挺身而出。”雖然我完全不記得自己說過,但她的回答讓我不禁思考,“還有多少人把我曾對他們說過的話銘記在心?

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的話語會對別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但聖經告訴我們,這些話對我們和他人的生命都很重要。

所羅門王在箴言中多次談到了言語如何帶來生或死、毀滅或醫治(箴言18章21節; 12章18節)。使徒雅各寫了整整一章來講解言語。他說“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雅各書3章2節),並解釋說我們的舌頭雖然很小,但很有力量,能“污穢全身”(5-6節)。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確保我們的話語充滿智慧並于人有益呢?住在我裡面的老師(聖靈)使我想到了用“5W和H”發問來思考——什麼、何時、何地、如何、為什麼、誰——並總結出六種方法:

  1. 說什麼

真理是智慧言語的根基。箴言12章22節說,“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在以弗所書中,我們兩次被告誡要說誠實話(以弗所書4章15節,25節)。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誠實,但實踐起來卻可能很困難,尤其是當我們做錯事並害怕被發現、蒙羞,甚至受到懲罰時。

有一次,一個學生下課後在他的桌子上留下了一塊甜點。我猜想他已經回家了,不想因此招來螞蟻,於是我就拿起來吃了。幾分鐘後,當他回來找時,我措手不及,所以我說:“我以為你不會回來,所以我把它扔掉了。我不想讓它招螞蟻。”即使內心自責,我仍然與聖靈爭論,心想我說吃了它還是扔掉它也沒有什麼分別,反正它都沒了。

然而,第二天,我內心的譴責如此強烈,我告訴了那個學生真相。我向他道歉,請求原諒,並答應再給他買一塊甜點。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謙卑的力量,我相信通過說誠實話,我是在向他傳達無論謊言多麼“小”,說出實話都很重要,這讓我們得釋放。

當我們選擇說誠實話時,我們就在承認上帝是真理的上帝(約翰福音14章6節;約翰福音 17章17節;提多書1章2節),我們敞開自己來尋求上帝的糾正和從祂而來的智慧,這些對我們的靈命是有益的。

然而,在說真話時我們必須有辨別力,有時我們什麼都不說就算有智慧。

例如,約伯的朋友開始做得不錯,與約伯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一個人也不向他說話,因為約伯極其痛苦。(約伯記2章13節)。然而,當他們終於開口時,他們卻說了太多,以致約伯說:“惟願你們全然不作聲,這就算為你們的智慧!”(約伯記13章5節)。最後,上帝也責備了他們,說:“我的怒氣向你和你兩個朋友發作,因為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約伯記 42章7節)。

這表明說真話就是要用上帝的話語來衡量我們的話語,並按照聖經的指示溫柔地、充滿愛心地說話。

  1. 何時說

我們怎麼知道何時該沉默,何時該說出來?箴言書 12章18節 將智慧的話語與“浮躁的話語”進行了對比,同樣,雅各書 1章19節 說:要慢慢地說。

我承認,每當我疲倦或心情不好時,我都會說一些非常不明智的話。

那時,我會急切喊出我冷靜時不會說出的話。這教會了我在情緒失控(例如憤怒)時要保持沉默 。在說任何話之前先停下來,離開房間或深呼吸,這讓我有時間整理我的想法並審視我所選擇的話語。

我曾有一個朋友,連續好幾個月每當我們在公共場合見面時,她都不怎麼理睬我。我還注意到,每當我們交談時,她都不會主動問我怎麼樣,也不會問我生活近況。這樣單方面的談話令我受傷,但我決定什麼都不說,心想也許這只是我的看法或我的不安全感導致的。但後來,我意識到我需要說點什麼。如何直面矛盾和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與她的交談不容易,所以我祈求上帝給我一個合適的機會。

一周後,我看到她獨自坐著,我感覺到是時候了。在我分享完我的感受後,她淚流滿面。結果我發現,她正在經歷著工作難處和個人的掙扎。我就為她禱告,我們和解了。如果我在感到非常受傷的時候過早跟她表達我的感受,那會增加她的情緒負擔。但是,如果我最終什麼都不說,那我將會錯失一個幫助她並為她禱告的機會。

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場景下說同樣的話。我們說話的時間和地點決定了我們的言語是否有智慧。

  1. 在哪裡說

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很多表達意見的空間。我們可以躲在螢幕後面說任何我們想說的話,這可能會導致我們在人背後說出不當的話。

我曾多次上網就有爭議問題表達自己的擔憂和觀點,而這給我帶來了很多誤解也造成了我和他人的關係緊張。我接受了智慧的建議,開始意識到我的話並沒有產生我預期的效果,我認識到對於我所熱衷於討論的重要話題最好是和他人面對面討論。

在我們的交流中,占 55%的是肢體語言,38%是語調,只有7%是話語本身。這意味著當我們選擇在互聯網上用帖子或寫評論來發表意見時,很可能只有 7% 的預期含義會傳達給對方。

這就引出了第四點。

  1. 如何說

我相信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重要的不是你說的內容,而是你怎麼說”。

這就是為什麼歌羅西書 4章6節教導我們,我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箴言 16章24 節告訴我們良言如同蜂房,使心甘甜,使骨得醫治。如果你想讓一頓飯變得美味,你就希望它味道調得很好。如果你正在服用苦藥,你可以試著將它和一些可口的東西一起服下。同樣,當我們用仁慈和恩典來調和我們的言語時,就可以更好地被對方接受,進而帶來生命成長。

反思上帝對我說話多麼有恩慈,也幫助我能夠用恩慈說話。

當聖靈使我為罪憂傷時,當我讀到祂話語中的誡命,或者當我感覺到上帝讓我對一些事情有負擔時,祂從來都不是用嚴厲或威脅的話,而是用溫柔和鼓勵來對我講。這提醒我,是上帝的慈愛,而非祂的怒氣和對懲罰的恐懼領我們悔改(羅馬書2章4節)。

  1. 為什麼說?

我們如何說會暴露出我們內心的動機。在我們說話之前檢查我們內心的動機非常重要。

在福音書中,我們看到在宗教領袖向耶穌提問時,祂就看出了他們的意圖(內心)。法利賽人被描述為“商議怎樣就著耶穌的話陷害他”(馬太福音22章15節)。其實他們並不真的想知道問題的答案,而耶穌責備了他們的邪惡動機(18節)。

我們有時也像這些法利賽人一樣,言在此而意在彼。我們可能會奉承別人以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或者誇大事實以獲得同情。

唯一能暴露我們內心並讓我們注意到這一點的是聖靈。

當我誠實面對自己並接受聖靈的提醒時,我就可以認識到我內心的真實想法,並在我說話之前努力把心態擺正。

哥林多前書16章14節說“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而第13章特別描述說,如果我們言語中沒有愛,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換句話說,就是嘈雜和刺耳的噪音!)。實際上,使徒保羅是在說,如果我們不能用愛心說話,那就別勞煩張嘴了!

每當我糾正學生時,上帝都會提醒我,我是出於關心並想要塑造他們的品格而這樣做,而不是要威脅他們來獲得我預期的結果。我會確保我與學生平等對話並解釋要他承擔後果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問他們是否理解,下次會不會有改變。我仍然會注重事情的結果,但我這樣做是為了看到他們內心的真正變化,而不是簡單地改變他們的行為。

  1. 誰能做到?

到現在為止,你可能會覺得,一直智慧地說話是不現實的,也是無法實現的,因為誰能真正做到這一切呢?

你有這種感覺太正常了!我說這些並不是要讓我們感到氣餒,而是要讓我們更親近耶穌。

耶穌是世上唯一完全的人,祂也是唯一能賜給我們說話和行事智慧能力的那一位。

祂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章9節),是祂的義,而不是我們的義,使我們在父面前完全(哥林多後書5章21節)。

這是我們智慧地使用言語的最重要方面——我們聽誰的話?我們向誰尋求智慧?我們花在讀經上的時間越多,越多允許聖靈對我們說話,我們就越能變得像基督一樣(哥林多後書3章18節)。

在我教導他人或為他們禱告之前,我祈求聖靈充滿我,通過我說話。當然,我仍然會犯很多錯誤,但我感謝上帝的恩典,祂的恩典是夠我用的,並且總是讓我操練節制和正直(提多書2章11節)。

當你仔細思考“5W 和 H”問題並想知道從哪開始做起,我發現最簡單的方法是先考慮“何時”和“在哪裡”。這是一個快速評估,允許你在情緒沒有爆發前暫停下來並找到合適的空間。

每當有疑問時,只要聽——聽正說話的這個人,而且要安靜下來,聽聖靈微小的聲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