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慢動怒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將怒氣交給上帝

作者:聖夏    有聲播讀:以晨

 

 

「咣……」這是我小的時候在家經常製造的聲音。如果我考試成績不好,或者與朋友發生矛盾,父母沒有滿足我要求的時候,我通常在家會做一件事情,就是回自己房間的時候,故意很大聲地關門,來表達我現在心情不好,提醒所有人拉「警報」。

所以爸媽總認為我是脾氣不好,是容易生氣的性格。漸漸地,我也就接受了我的脾氣不好,從未想過我為什麼很容易生氣,很容易情緒激動。久而久之不論是我傷心、委屈,只要我有負面情緒,我統統當成生氣來處理。

後來我知道「摔門」其實對我來說,意味著拒絕溝通。如果對方不符合我的心意或者想法,我就覺得十分煩躁,很容易激動。很多時候,朋友們形容我是一個「不定時炸彈」不知道我會什麼時候爆炸,身邊的朋友們對我是又愛又怕。

後來出國留學,有機會去教會,認識上帝。當然在與教會的弟兄姐妹相處的過程中,必然少不了一些「戰爭」。牧者總是耐心幫助我們,並用箴言27章17節:「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來鼓勵我們,讓我們勇於面對矛盾和衝突,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接納彼此的不同。

我所在的教會有一個很單純可愛,招人喜歡的姊妹。有一段時間,我們一起在一個餐廳做兼職,有的時候餐廳很忙,我心裡時常著急,總是會大聲地對她說話,有的時候大聲說話會變成責怪和批評。

我時常看著這個姊妹被我「折磨」得又自責又委屈,有一次我看到她自責落淚的時候,我心裡突然想到,她到底是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事嗎?我何至於如此生氣,如此大聲責怪她?是因為她給客人送水送晚了?是因為她沒有給客人菜單?想到這些,我自己都覺得自己的行為很可笑,也感到苦惱。

我找到牧者和她說明情況,並表示我時常感到自己情緒失控,因為控制不了情緒讓身邊人受傷,心裡又很自責。想到以弗所書4章26節: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就更加內疚。

牧者給了我很大的幫助,當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知道可以先向上帝禱告,求上帝幫助自己分辨什麼是可以生氣的事情,什麼是不用生氣的事情。然後求上帝幫助自己改變自己的眼光,可以練慣用不生氣的語氣,開放自己的心,嘗試與對方在平等的關係上溝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牧者的幫助下,我意識到不是這個姊妹做得不好,而是因為她沒有按照我的速度,沒有按照我的想法去做的時候,我心裡就產生了對她的不滿,所以才會在工作的時候大聲斥責她。

我很感謝上帝賜我同行的姊妹,上帝藉著我們之間的相處,讓我看到我裡面的問題。當我與這位姊妹相處的時候,讓我更加認識我自己,也知道自己要改變。

理論上,我知道我要忍住自己的「怒氣」,不要輕易發怒。但是現實是,我還是會生氣發怒。只是每當我又向人發怒氣的時候,我就會向上帝禱告,向祂說我的委屈,向祂認罪。我又傷害了人,求祂赦免我、幫助我。

我還會和那個人道歉,表示我沒有控制好我的情緒,傷害了她,求她原諒我。這使我與上帝的關係變得親密,不斷地失敗和重複,也讓我知道靠我自己的能力我沒有辦法擺脫情緒的控制,唯有依靠上帝的能力才可以。

在慢慢動怒的過程中,學會將怒氣交給上帝,向祂訴說自己的怒氣和感受,求祂安慰自己,並且求上帝幫助自己明白髮怒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上帝讓我知道我的裡面時常有委屈和自責,我也被上帝治癒、安慰以及重新得力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人生不如意時,抓住這3個真理

作者:Christine E.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以晨

 

作為一個天生的樂觀派,我通常會認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然而有些時候卻並沒有。

我們一家曾在香港住了一段時間。我們的計劃是在香港長期居住並在那裡撫養我們的孩子。這是我的夢想,對此我無比開心。

但事實並非如此。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一家又搬回了美國。在旋風般的兩周時間裡,我們從香港陽光明媚的夏季亞熱帶天氣進入到北美漫長而黑暗的冬季。至少可以說,對於我的身體系統來說是一個大衝擊。

當我為失去的夢想而傷心時,我發現自己很難適應新的現實。有幾天我幾乎無法起床。悲傷似乎滲透到我所做的每一件事中——即使是晚餐切碎大蒜這麼平常不過的事也會讓我流淚。

在理智上,我知道我們會沒事的。我知道,最終,放棄夢想的痛苦會減輕,我會重新笑起來的。

但是我通常的樂觀並沒能讓我很好地度過難關,我根本無法鼓起精神和意志去享受我們眼下擁有的一切。

當我覺得再也沒有什麼可樂觀的時候,我需要某個更強大的力量來讓自己在極度悲傷和失望中不放棄。

在那個過渡季中,我發現有幾個真理在不斷提醒著我。


1.傷心也沒關係

我曾經認為自己是一個開朗、快樂的人。即使在極少數我傷心的時候,這樣的感覺也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我很快就會恢復到平時快樂的自己。

但在那個漆黑陰冷的冬天,當我虛弱到無法起床,眼淚隨時會流下來時,聖經中的先知和詩人一直陪伴著我。雖然聖經提醒我們「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希米記 8章10節),然而它也記述了軟弱、絕望和悲傷的時節。

耶利米哀嘆說:「我眼中流淚,以致失明,我的心腸擾亂,肝膽塗地……」 (耶利米哀歌2章11節)。大衛大聲說:「我如水被倒出來,我的骨頭都脫了節,我心在我裡面如蠟熔化」(詩篇22篇14節)。耶穌非常痛苦,以至於祂的汗水「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章44節)。

我面對的考驗和經歷很難與大衛、耶利米和耶穌所經歷的悲劇和黑暗相提並論,但知道他們也會感到悲傷和哀痛令我很欣慰。我不需要假裝一切沒事。當我的心破碎時,我不需要假裝「快樂」。詩篇作者和先知提醒我,我可以傷心,傷心也是沒關係的。

2. 上帝仍然良善

那個過渡季我們所面臨的情況並不是自己選擇的。除了那年冬天和次年春天的悲痛情緒,我們驚恐地看著家鄉的政治局勢繼續惡化,疫情開始在世界範圍蔓延。感覺就像我們四周的世界正在像我們的小世界一樣陷入混亂。

我不明白為什麼上帝會做這樣的選擇,為什麼一位良善的上帝會允許這些事情發生。但祂比我知道的多得多,祂的道路——祂愛的表達——遠遠超過我的道路(以賽亞書55章8-9節)。

不得不住在一個自己不是出於自願選擇的地方,我因此能夠同理那些被困在埃及向上帝呼求、在巴比倫等候上帝、在羅馬佔領下絕望地期待著即將到來的彌賽亞來釋放他們的以色列人。

但因著上帝無限的智慧、公義和憐憫,祂並沒有立即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舒適和繁榮。在祂的時間裡,祂為以色列人帶來了摩西、以斯拉和尼希米這樣的領袖。最後,祂給了我們基督——有一天祂會回來糾正每一個錯誤,治癒每一個傷害,並為我們這些他的跟隨者建立一個嶄新、公義和完美的國度。

雖然感覺我的小世界和整個外面的世界都在分崩離析,但我提醒自己上帝是良善而全能的(約翰福音 42章2節),祂無所不知(約翰一書 3章20節)。祂沒有忘記我們(詩篇 139篇7-8節)。祂的旨意終會實現(以賽亞書 46章10節)。

3. 上帝仍在動工

當我被這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包圍時,就很難看到那些好的事情。但就在我們等待著想要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走的當下,上帝仍在我們的生命中動工。

回到美國後,我們和我的公公婆婆一起住了幾個月,後來我才意識到這是上帝的禮物。在悲傷將我壓垮的日子裡,我無法想像自己要如何照顧我外向又精力充沛的四歲兒子。感恩的是,我公公婆婆有時間、精力和恩典早上帶我兒子出去散步,帶他參與家務,並聽他講一個又一個故事。在這段艱難的時期里,上帝讓我休息,同時讓我的兒子與他的祖父母建立關係。

教會的一家人邀請我們去他們家裡玩,上帝藉此給了我們團契的祝福。當我們沒有車開的時候,祂讓我們就住在一家超市旁邊,所以交通不便並沒有成為我們的問題。在那個過度季里,上帝也讓我看到了我丈夫長大的環境並見到了陪伴他成長的人,這也讓我們倆都更加了解彼此和自己。

儘管感覺一切都不如意,但上帝仍然在以很多方式在我們的生命中動工。

我有時還會想起我在香港定居的夢想,有時想起我們之前在香港的生活,我的心還是會痛。但現在悲傷不再那麼經常出現了,我又學會了笑。我一周中能夠擁有的快樂日子已經多於悲傷的日子了。

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選擇的道路,但我正在學著想像我們的家人未來將在這裡過怎樣的生活。

我經常會環顧我的四周並感謝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動工和供應我們。

在我逐漸恢復天生快樂、樂觀的性格時,我會記得悲傷也是沒關係的。雖然我希望夢想成真,但未必會如願——一路上可能會有顛簸、失望和繞彎。但即使事情沒有按我期望的那樣發展,上帝仍然是良善的,祂仍然在我們的生活中做工。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深度好文】面對你的怒氣

作者:Paul

不知道正在閱讀的你怎麼看待和處理「怒氣」和「生氣」的情緒呢?是強調「修養」和「忍耐」的重要性,還是認為生氣不過就是表達自我的一種合理管道。

而如果你是一位基督徒,或許又會加上一些「宗教枷鎖」在身上,像是:「你是基督徒,必須要溫柔,怎麼可以發脾氣」等等。因此,我們會產生疑問,到底聖經是怎麼談論生氣這一件事情,以及怎麼處理我們的怒氣?今天,讓我們一起透過「雅各書1章19-21節」來思想這個主題。

“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上帝的義。所以,你們要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雅各書1章19到21節)。

相信這是一段大家都相當熟悉的經文,而我們常常會將這段經文當作一種「格言式」的內容來遵守,好像雅各在給予每一位基督徒一些在生活方面的指導。

確實,這段經文某種程度上包含著這樣的概念 ; 因為,整卷雅各書的核心之一,就是在接下來第25節所說的:「唯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但是,如果我們不任意地將經文獨立出來,仔細地從上下文、整卷書信和整本聖經的視角來思考,便會看到雅各要教導教會的不僅僅是一段「格言」,而是活出基督耶穌的福音。

首先,當從希臘原文的架構來看這段經文時,會發現雅各在19節的教導是與21節的內容連結在一起 ; 也就是,「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是與「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緊緊相關的。

因此,當雅各談論到「動怒」時,他是直接指向核心——人裡面的污穢和邪惡。

所以,他在20節才會說:「人的怒氣並不成就上帝的義」,我們無法用人的污穢和邪惡去行出上帝所喜悅的事。如果結合雅各書的背景,會發現雅各這裡的教導是相當驚人的。

在雅各書1章2節提到:「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因此可以知道雅各寫信的對象是一群正在「受苦」的弟兄姊妹們。但雅各卻告訴他們,苦難的環境不是使你們「發怒」的真正原因,而是生命中的「污穢和邪惡」使你們產生怒氣。

各位讀者們,雅各的教導對我們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不論是古代或是現代,我們通常都認為是外在的因素(可能是環境、某個人或某個事件),使我們產生了怒氣,像是:「只要我有一位好老闆,我在職場上就會有好情緒」等等。

如果這是我們的認知,那麼我們處理怒氣的方法,就會非常的淺層和表面。例如,著名的漫威影集「制裁者」,故事講述到一位特種部隊的軍人因為妻小被殺害,所以要報復參與這事件的所有人,將他們一一除掉。

其中有一個場景,當主角要殺掉某位促成他妻小被殺害的人時,對方說:「殺掉我,你的妻子和孩子也不會回來」 ; 主角則回說:「是的,但是唯有這麼做才能消除我心中的憤怒」。

而這句話不正是我們所有人面對憤怒時最深處的呼喊嗎?也許我們的能力,無法讓我們像主角制裁者那樣選擇處理方式,但我們總是在用自己所能觸及的能力來消除怒氣。

為什麼我們喜歡講人閒話?因為,這樣才能消除我們心中對那人的不滿 ; 為什麼夫妻總是惡毒的話語或是冷漠來回應問題?因為,這樣才能消除我們心中的憤怒 ; 為什麼我們在網路上總是恣意謾罵?因為,這樣才能消除觀點不同造成的憤怒。

所以,各位有看到嗎?儘管方法不同,但我們都是一樣的,認為怒氣的產生是來自於環境。

雅各卻告訴我們:「不對,怒氣是來自於我們的私慾和敗壞」。

而每當聖經談論到人的私慾和敗壞時,總是會回到「罪」這個主題。因此,雅各教導我們怒氣的根源並非來自於環境,而是來自我們的罪 ; 因為環境和苦難不過就像是一個催化劑,掀開我們外在的包裝,顯露出最真實的自己罷了。

就像是該隱,他對亞伯的怒氣和謀殺,正好顯明他心中的罪和不信 ; 又或是如約拿,他的怒氣也正好揭開了自己對於國家的愛是如此的盲目。

雅各總結了這個真理,讓我們明白怒氣的本質,正是反映了內心最深處的光景,以及所渴望那些已經成為生命中救主的人事物。

當然,雅各並非是說完全不可生氣,而是要我們問自己:「為什麼這些環境會使你生氣或發怒」?

如果生氣和怒氣的根源,不是環境而是我們的罪 ; 那麼,處理怒氣的問題,實際上也是處理罪的問題。因此,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環境的改變,而是基督耶穌的福音。這正是雅各給予我們的答案。仔細來看21節,會發現雅各使用「脫去」這個動詞,是要帶我們回到一段舊約的經文——撒迦利亞書3章3-5節 ; 而這一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了救贖的應許。

根據上帝的律法,大祭司在每年的贖罪日,必須要「完全地」潔淨自己才能進到至聖所,上帝的面前。因此在先知的異象中,大祭司約書亞穿著污穢的衣服是會被上帝所擊殺的。

但是,上帝不但沒有擊殺大祭司約書亞,反而將他「污穢的衣服脫去」,給他穿上真正華美的衣服和潔淨的頭冠。

為什麼會如此呢?為什麼一位本來應該要被擊殺的人,卻蒙拯救和潔淨呢?因爲,這一段經文中的大祭司約書亞是一個預表,指向了那一位新約真正的大祭司——耶穌基督(耶穌的希伯來文就是約書亞)。

因為祂代替我們承擔了上帝公義的審判和罪的刑罰,祂被擊殺了,因此你我的罪得被潔淨。

不止如此,祂的復活證明我們的罪債已經被還清,並且祂將自己華美的衣裳賜給我們,使我們如今在祂的裡面得被稱為上帝的孩子。而這正是雅各所說:「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

因此,當雅各在教導如何面對怒氣時,他不要我們一昧地責怪或逃避環境 ; 而是,去思想福音,去思想上帝是如何藉著耶穌基督,拯救我們脫離一切的污穢和邪惡,並且賜下如此豐富的恩典和慈愛。

也就是,讓我們焦點從「環境和自我中心」,轉移到「基督耶穌的救贖和十字架」 ; 這才是真正能幫助我們處理怒氣根源的生命之道。

最後,讓我們透過使徒保羅的教導,來幫助我們思考如何更實際地將福音應用在生活中。

保羅在福音的真理上,透過羅馬書12章17-19章告訴基督徒:「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着:「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我們會看到,保羅與雅各的教導是一致的。因著福音和基督的救贖,我們所關注的事情從自己的益處,轉移到上帝看為好的事情 ; 也因著福音和基督的復活,我們知道有一位公義的審判主,祂必會再來審判所有的不公義。

因此,你所有承受的委屈和不公義,都將會得到伸張 ; 那麼,你就可以將你的怒氣,交託給那位慈愛且公義的上帝。

同時,你也會看到,沒有一個人事物比這位慈愛的上帝更加的重要和愛你。

因此,將你的怒氣交託給祂吧,到那日你會看到:「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 21章4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我曾以怒氣回應愛

作者: 驚悅        有聲播讀:以晨

 

你都是如何回應別人對你的愛呢?是感謝?是以愛回應?還是謝謝,我不需要?

曾經,熟悉我的人對我有著高度一致的評價,就是「什麼都好,就是脾氣不好。」

我也默默地認領,並按著這一標籤努力地活著。

現在回頭想來,我的脾氣只針對一種人,就是那些愛我的人。

因為我知道他們愛我,作為被愛的一方,我理所當然地對他們有期待,然而當期待落空,我的失望便以怒氣來施展。

很小的時候我曾對父母的愛堅信不疑,並享受其中,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他們不再按照我的期待滿足我時,我開始以憤怒表達自己的不滿。

我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期待落空的失望,我更不懂得辨別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我也不能接受父母不能滿足我的期待這件事情。

當我漸漸長大,父母越發難以滿足我的欲求,我依然不懂得如何面對自己的需要和情緒,所以在父母面前,我的脾氣越來越大,我與父母之間的張力也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和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我將責任完美地歸咎於父母的有限,卻從沒認識到,是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問題。

我與許多人一樣,認為一個人身上的問題大多數源於自己的原生家庭,所以我將自己的壞脾氣理所當然地怪罪於我的父母,「是他們沒能了解我真正的需要,又不能教導我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

所以我是一個壞脾氣的人是有原因的,那在於我的父母,這也完美地削弱了我因為發脾氣而帶來的罪咎感。

是因為你們如此,我才這般。

直到有一天,我開始以無聲的憤怒來面對上帝。

每一個父母,遇到孩子生病,都有如坐針氈的過程。那麼相信上帝的父母又會如何呢?

一定少不了跪在窗前迫切的向上帝禱告說,「主啊,求禰醫治這可憐的孩子。」

我也是如此。當我的孩子腹瀉時,我毫不懷疑上帝會醫治他,甚至認為上帝的醫治臨到近乎理所當然,憐憫人的上帝豈會不醫治這幼小的孩子呢?

然而當孩子腹瀉反反覆復,我對上帝的信心也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迅速地上升或下降。

幾輪過後我精疲力盡,於是我不再帶著盼望來到上帝面前。

那時,對上帝的憤怒已經在我裡面滋生而我卻不自知。

我就這樣在對上帝的憤怒中失去了對祂醫治病人的信心和孩子會得醫治的盼望。

對上帝憤怒,帶來的結果是我陷入了極大的憂慮和恐懼之中。

當我被這憂慮和恐懼包圍,我發現自己無法從中走出來,我意識到我需要尋求幫助。

我找到做輔導的姐妹,傾訴自己開始質疑上帝的愛,我也曾如此質疑父母的愛,而我卻無法從這樣的質疑當中走出來。

當做輔導的姐妹向我問道;「那你愛你的兒子嗎?」我的心似乎被捶打了一下。

姐妹緊接著說,「那你是否能從你對孩子的愛中體會作為父母的愛和上帝對你的愛呢?」直到我翻開《至高喜樂的傳承》一書,失去喜樂的我拿起書貪婪地啃著,我也想得到那份喜樂,走出憂慮和恐懼的幽谷。

我看到奧古斯丁、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他們都曾失去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沒有失去那份至高的喜樂,他們沒有像我以怒氣回應上帝的主權,他們甘心順服,在順服中持守著那份平安與喜樂。我的心如釋重負。

孩子只是腹瀉而已,我就如此怨恨上帝,而那些聖徒,在失去自己孩子的情況下依然順服,並不質疑上帝的愛。

我突然看到自己是多麼的自義,面對上帝又是多麼的任性和悖逆。我竟然對上帝有怒氣,只是因為他沒有按照我所期待的應允我。

比起孩子不會致死的腹瀉,我確實看到了我裡面會致死的罪——向上帝發怒。

因為上帝沒有按照我所期待的應允我,我便心中不滿大大質疑上帝的愛。

當我看到三位屬靈前輩在痛失愛子的悲傷中依然以順服回應上帝的主權,並不質疑上帝的愛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的上帝不也是愛我,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獨生愛子來拯救我嗎?沒有留下一樣好處不給我的上帝,又豈會真的用孩子的生病折磨我呢?

我開始為著自己有罪的怒氣向上帝悔改,我也意識到自己多年來一直也是如此悖逆地對待父母的愛。

不按照我的需求滿足我,我就以怒氣來回應。這不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是我自己的罪的問題啊!

當我跪下來,不再是祈求祂的醫治,而是祈求祂的赦免和饒恕時,當我看向祂的愛而不是祈求沒有應允時,我的心大大地釋放了。

我的怒氣止息,我開始以順服來回應上帝的主權和上帝的愛。

我發現在孩子反覆腹瀉的這段時間裡,我開始學會撕裂心腸而不是撕裂衣裳。我開始迫切地來到祂的面前而不是上下班打卡一樣。

我再次學習將孩子交託,而不是獻上又將孩子抱下。

我不要再以怒氣回應祂的愛,而是順服,相信,和等待。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