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帝真的與我同在,為什麼我還會抑鬱?(有聲中文)

作者:Madeline Twooney,德國

翻譯:Patty Song,中國

有聲播讀:Lesley,中國

 

我現在每天都要面對抑鬱症。從三年前我因教書的工作壓力過大而被正式確診抑鬱症後,我一直深受其擾。

這麼給你形容吧,當抑鬱發作時,我感覺自己整個人都被消極情緒和想法佔據,滿腦子都是悲傷和虛無的想法。有時,這些情緒會如巨浪般突然襲來,而有時,我則好像陷入絕望無助的泥潭,這種狀態可能會持續數周。

情況最嚴重的時候,我要麼會變得情緒麻木,要麼內心特別痛苦。我發現自己很難長時間集中精力,而且一點點壓力都會讓我崩潰。看到身邊的人享受著生活,我的內心會更加痛苦,因為這讓我感覺自己像一個孤獨的旁觀者。

在對抗抑鬱的過程中,我決定不吃抗抑鬱藥物,而選擇健康飲食和適當鍛煉的生活方式。我盡量避免給自己壓力,而且定期去看心理醫生。

我一直堅信,我們最偉大的醫生上帝有能力醫治我。因此,我花大量的時間閱讀聖經和背誦經文。每當我感覺自己的精神開始混亂時,我就大聲說出與我的處境相對應的經文,比如:恐懼襲來時,我會大聲念以賽亞書41章10節;當我不知所措時,我會大聲念以賽亞書26章3節;在我感覺自己陷在絕望的思想中時,我會回想詩篇40篇1-3節。我相信在我大聲地念出這些經文時,我的內心就會有變化並且它們會幫助我定睛於上帝。

我也很感恩,在我的教會裡有人經常為我代禱。

我當然相信當耶穌再來的時候,我會得到完全的醫治,但我同時也相信上帝現在就可以醫治我,我也相信上帝希望我在這個有形的世界可以享受「豐盛的生命」(約翰福音10章10節)。因此,我為上帝的良善而感恩,將我的所需所求告訴祂(腓立比書4章6節)。每天,我都滿懷希望地等待祂應允我的禱告(彌迦書7章7節)。

 

我 ≠ 我的感覺

抑鬱使我無法過一個健康、正常的生活。尤其是,當我知道上帝呼召我為祂寫作時,我卻很難有力氣專註地坐在鍵盤前打字。

這樣的時候,我問自己,為什麼上帝不醫治我使我可以更好地為祂做工。然而,當我想到聖經中那些被上帝委託重任的人同樣經受著悲傷、痛苦和孤獨時,我明白了,如果上帝能使用他們,祂也一定能使用我。

在詩篇69篇1-2節中,大衛描述了他陷入絕望和痛苦的感覺——就像是陷入了深淤泥中,無立足之地。然而,上帝認為大衛是「一個合祂心意的人」(撒母耳記上13章14節),膏他作以色列的王,幫助他戰勝仇敵並與他立永約。

「哭泣的先知耶利米」(耶利米書9章1節)因著自己經歷的孤獨、嘲笑和棄絕而詛咒自己的出生(耶利米書20章14節)。儘管如此,上帝仍稱耶利米為「列國的先知」(耶利米書1章4-10節),因他勇敢地揭露了猶大人的罪狀並告訴他們拜偶像的後果。

就連主耶穌自己,也在受難前夜在客西馬尼園裡向彼得、雅各、約翰傾吐自己的痛苦(馬可福音14章34節)。想一想,如果祂沒有上十字架,今天的我們會在哪裡?

無論是大衛、耶利米還是主耶穌,都沒有讓情緒成為自己順服上帝旨意的阻礙。他們的生命鼓勵我即使在極深的抑鬱情緒中,仍堅持繼續寫作。並不斷提醒我,定義我是誰的不是抑鬱情緒,而是上帝和祂的旨意。

 

學會在痛苦中信靠祂

很多夜晚,我躺在床上睡不著,痛苦地呼求上帝來醫治我。

然而當痛苦猶在時,我必須做出決定:如果上帝想要我經歷這一切,那麼我要麼選擇愛祂,相信祂會讓萬事互相效力,讓我得益處(羅馬書8章28節),要麼選擇轉離祂,自己想辦法。

想到認識主之前我的生活狀態有多糟糕,我就知道,選擇靠自己絕對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當我的情緒和身體狀況都很糟糕時,我想起上帝曾經光照我的話:祂必不叫我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哥林多前書10章13節);祂不會撇下我,也不會丟棄我(希伯來書13章5節)。想到這些經文,我最終還是選擇信任和依靠祂。

因著我開始用信心的眼光看待一切,我現在能不再定睛自己的痛苦,而是更多關註上帝的恩典、祂的供應和祂給我的幫助。祂賜給我好的醫生,給我夠用的經濟供給,還保守我高效寫作。我為這一切感謝祂。

 

向他人求助

上帝還在我的教會為我預備了一位基督徒心理諮詢師。這位姊妹專攻抑鬱症治療。並且她自己也曾患有抑鬱症,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她能與我感同身受。

這位姊妹得醫治的見證一直激勵著我,讓我相信上帝也同樣可以醫治我。更重要的是,可以和一個有過同樣經歷的人交流讓我倍感欣慰。

從那時起,我便開始不再總盯著自己的問題而是在想:我身邊是否也有患抑鬱的朋友?我能否成為他們的朋友並以我的見證安慰和鼓勵他們?

雖然與抑鬱抗爭的日子很難,但我仍相信上帝的慈愛和祂醫治的大能。我知道無論什麼(尤其是抑鬱症)都不能叫我們與祂的愛隔絕(羅馬書8章38-39節)。

我仍相信上帝對我有一個美好的計劃。抑鬱症只是祂放在我人生中用以完成祂計劃的一部分。

在這個過程中,我願意走進祂的安息,懷著希望和期待,等待祂修復我的生命。

如果你也患有抑鬱症,我衷心為你祈禱。我希望我們可以一起相信,抑鬱不是我們生命的結局;因為上帝說祂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篇34篇18節),祂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詩篇147篇3節)。

將來,祂必擦去我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21章4節)。我相信,到那一天,我們將體會到真正而永恆的喜樂。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的行動

無事可做的時候,你感到焦慮和羞恥嗎?

 

作者:Fadela

有聲播讀:Chris

 

 

學成歸國以後,我急着想盡快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一方面是因為出國花費了不少積蓄,看到戶頭的存款數字心中很擔憂;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待業中的狀態,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有好多個月的時間,我不太願意跟人接觸,不敢告訴朋友我回來了,擔心她們想跟我約見面,問起我在做什麼的時候,我沒能說出一個好的工作頭銜。當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我卻始終沒有收到工作的錄取通知時,自信也就逐漸消沉了。

 

不敢參與社交活動的我,決定埋首在書堆裡。一天我在書上讀到一段話,作者請我們思考:「耶穌選召十二個人來做他的門徒時,設定了什麼樣的外在條件?」答案是:「無」。在十二位門徒中,有漁夫、稅吏、激進分子、小偷。但沒有人是學者、沒有人是富人、也沒有人有堅實的社會背景。耶穌依舊能使用每一個門徒的生命,來完成祂要成就的工作。讀到這裡,我發現自己需要調整不健康的自我形象。當我有一份好工作、有穩定的收入固然是件好事,但這些外在的條件並不能定義「我是誰」,因為耶穌一點也不在意。相反的,祂對門徒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甘心接受」;對主所分配的任務「甘心去做」。

當我用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目前的處境,我決定重新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計畫。下方我與大家分享幾點,是在休息中我們可以做的。

 

第一,維持穩定的生活作息,在生活中刻意安排與神親近的時間。除了身體上的休息,屬靈上的休息也非常重要。待業期間,我跟著網路上的靈修教材,從「出埃及記」讀到「士師記」。我總選擇在早晨靈修,用主的話來開啟一天的生活。閱讀《出埃及記》,我學習到要在曠野中緊緊跟隨上帝,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抵達目的地,但心裡總存著盼望,相信上帝安排的時間一定最適合我們。我逐漸意識到上帝好享受這段祂為我規畫的人生空檔。即便這段職涯空窗期比我預期的還要久,但我無須擔憂。

 

 

第二,在休息的時間勇敢去學習一些新事物。雖然取得駕照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我始終沒有上路的機會。所以我開始練習開車,培養在路上的駕駛經驗。後來後,我也到住家附近的大學資工系修課,學習操作新軟體,以及研究程式語言。在學習中看到自己的進步,也讓我重新找回了自信,所學會的新技能還能夠讓求職履歷更豐富,是我意想不到的收穫。

 

第三,我深信「時間」是能給一個人最珍貴的禮物;休息時不一定要隱居。於是我開始答應一些聚餐的邀約,開始跟幾位朋友分享我待業中的心路歷程。上帝很奇妙,祂竟讓我與這些朋友的關係升華到新的層次,沒想到我們會因此變得更要好。一位姊妹還鼓勵我說:「即便收入不穩定,一點也不影響我做上帝女兒的尊貴身分。」除此之外,我也參與社區服務,陪媽媽一起到育幼院講故事。協助一對來本地就醫的海外母子到醫院看病,從中進行翻譯,讓他們順利完成所有的檢查。

走過這八個月的休息時間,我明白在這個忙碌、講求效率、總想看到成果的世界裡,要能真實地讓自己安靜下來,好好休息很不容易。但願我們學習十二位門徒的心志,「甘心接受」上帝擺在我們人生中的休息階段;「甘心去做」上帝在我們休息中預備的美好服事。詩篇 46章10提到「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讓我們一起學習安靜,在休息中經歷上帝賜下的平安。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與上帝同行的“Me Time”

 

作者:米米

有聲播讀:佳音

 

 

現代人經常會提到說自己很需要“Me Time”來充電,所謂的“Me Time”指的就是用個人獨處的時間做一些喜歡的事情。但是基督徒的Me Time是不是一定要讓上帝參與呢?這個問題困擾了我一段時間了,直到有一天上帝帶我回到了那段日子…

“什麼?住院?那我的工作怎麼辦?運動被暫停?貓咪誰照顧?”那段日子的我就像坐在過山車上,儘管每一次的顛簸都讓我嘔吐不止,我還是不敢喊停。

精神科要求我上繳所有的電子產品且只能留一本書陪我。我把聖經留下來了,但是看書都是在嚴格規定的時間下進行的。“唉…”我坐在病床上發出了絕望的嘆息。一入院我就染了Covid,被關進了單人房間,我心裡暗喜,因為我害怕與人相處會發生矛盾。但是我的房間太偏僻了,連時鐘都看不到,每天只能靠看窗外的日出日落和吃飯吃藥來猜測大概的時間。由於看書被限制,我只能靠睡覺打發時間,可是我睡覺都是要靠藥物助眠的,哪有這麼多睡意。高速旋轉的生活突然停止转动,我陷入了另一種崩潰。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做過一項研究,每人每天平均會產生12,000到60,000個想法,其中80%都是負面的,並且高達95%是重複昨天想法。這個數據讓我感到震驚,回想在醫院無所事事的那些時光,我發現自己確實經常沉浸於負面的思維,或者在腦海中創造一些雖未曾發生但極為災難性的情景。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透過病房透明的玻璃我看見一個女孩在讀主禱文給她隔壁床的婆婆聽。“禱告?上帝啊,你是在提醒我什麼嗎?”我不情願又無奈地開始和上帝有一搭沒一搭的講話,我知道上帝一定在聽,但我是一個急性子,我渴望的溝通是我說一句祂回一句。“唉,祢怎麼還不回我?我不想和祢講話了”我又開始無理取鬧地發脾氣了。有一句歌詞是這樣寫的「禱告的力量時間可以證明,改變的大能在耶穌基督裡」。有一天早上被護士醒起來吃藥,那種亂糟糟的情緒居然沒有了,談不上喜樂,但心裡有一種平靜。姑娘看到我不吵不鬧就把聖經交給我保管了,就這樣我開始了睜眼就讀經的生活。很神奇的是,我的情緒不再是用我的毅力去控制了,而是真的平靜。

路加福音5章15-16節记载当耶稣的名声越发传扬,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找耶稣医病听道的时候,「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我們可以發現耶穌并没有继续忙碌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空出“Me Time”来祷告亲近上帝。对人而言,休息不單單是給身體的充電,更多的時候我們心靈更需要充電。正如馬太福音11章28節所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這裡的勞苦重擔不單只是身體的累也是指內心承受的壓力。身體上的累可能睡一覺就能夠補回來,可是心靈上的累我們需要去到耶穌那裏得安息,而真正的安息是在主裏的,將自己交給上帝並順服祂的旨意。其實將勞苦重擔交託給上帝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交託是上帝給我們的一份恩典,而人的本性是容易拒絕恩典,因為在我們裏面有很多的驕傲、對上帝的不信任、自我中心,覺得自己能夠掌控等思想。

正如我住院的那段日子,其實是上帝給了我一個“Me Time”——一个我无法忙碌,只能独处的时间。如果我當時不把这段时间用来祷告,不讓上帝来“参与”这段Me Time,那么我每天就只能被那些負面的思想給綑綁。很多時候外界的環境我們是沒辦法改變的,就好像我不得不待在病房,加上我感染的是会传染的新冠病毒,所以我甚至不能踏出半步。但是通過把自己交託给上帝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內裡看待外界環境的眼光。當我們将重擔交給上帝的時候;當我們的“Me Time”是亲近上帝的时候,我們就得享真正的安息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短詩九首

 

作者:一勤

 

 

1、爬山

 

讀經靈修時,

我是在山上,

面對生活時,

我是在山下,

人生是一個爬山的過程。

 

 

2、落日

 

主啊,

禰曾和我看到一樣的落日,

我何等榮幸,

被禰認識,

也認識了禰。

 

 

3、祈禱

 

還在祈禱的日子,

永遠懷抱著熱忱,

憧憬著美好,

在滿足中一天天過去,

一天天到來。

 

 

4、信心

 

光線投入黑暗的世界,

是一種冒險,

因著信心,

它從遙遠

照耀而來。

 

 

5、同在

 

與主同在,

是與美好同在。

當聖靈彰顯在我們心中,

所看到的滿眼都是神聖。

 

 

6、手

 

祈禱的手,

手上的光明,

定格這清晨所有的美好。

 

 

7、我的世界

 

上帝啊,

禰依然是我的上帝,

依然是愛我的主,

對禰的認識,

支撐起我的世界。

 

 

8、生活

 

應是努力為上帝而活,

而不是順其自然,

更深層次的生命體驗,

才能給人以幫助。

 

 

9、默想

 

他沉思、默想,

以耶穌為道路,

使信仰紮根於

無意識的深處。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