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的死告訴我,我不再需要自殘

 

作者:Marissa Luk

翻譯 Eric

 

 

我依稀記得第一次自殘後的感受——令人驚訝的解脫。身體上陣陣刺痛,伴隨著莫名的興奮和內疚。我那時不知道這只是個開始。

我的自殘行為始於四年前,那一年我被診斷出焦慮症和嚴重的抑鬱,那時的我已經經歷了好幾年的掙扎,不知道自己哪裡出了問題。

確診確實能幫助我更好地瞭解自己,但是開的藥更多的是針對失眠、心悸這樣的身體症狀。隨著我心理的紊亂一年年加劇,我發現自己似溺水一般,瘋狂掙扎,只為得到片刻安寧,在下一波焦慮和抑鬱的海浪將我淹沒之前,我努力浮出水面,只為吸口氣活命。

我記不得最初自殘的想法是怎麼來的,卻記得第一次拿刀傷害自己是如何給我帶來一種奇怪的鎮靜,這一刻是痛苦的,下一刻又是解脫的。解脫的感受轉瞬即逝,但卻是我唯一能獲得的寬慰。

所以每當痛苦難耐,我會自殘以尋求片刻滿足。四年來,我每個月自殘行為都會發生幾次。無論去哪兒,我都會穿著長袖開衫遮住手臂上的傷口。

這是屬靈攻擊嗎?

對於我的病,我找不到任何外在的原因,一度曾認為一定是自己的靈裡出了問題。所以我認為應該向我的教會求助,來尋求指引,但是向我委身的不同教會求助都未果,他們都缺乏對我的理解或共情。

一個教會的領袖說他們希望我不要再為了引起他人注意來傷害自己,有人說我需要除掉這些有罪的想法。還有人說我的行為是自私、“不健康的”,我必須停止這麼做。

當然,這些建議都無濟於事。還有一個教會朋友的回應最令我受傷,他批評我“太不珍惜生命了”,以至於讓身體遭受疼痛還覺得理所當然。那一刻我沉默了,因為我不想再解釋。

這些回應讓我的焦慮和抑鬱雪上加霜。不僅他們的態度令我沮喪,還為著自己無法成為他們期待的那種基督徒而倍感羞愧。

我用小刀傷害自己因為我恨自己——更確切地講,是恨我的大腦,抑鬱和焦慮是如何在我的大腦住下來的,我氣惱自己無法控制它們。越來越多的羞恥感伴隨著得到解脫的渴望,唯有自殘才能令我解脫。

在我經歷的這些遭遇中,我的丈夫盡他所能給我支持和照顧。他經常和我一起禱告,總會告訴我不要傷害自己,儘管最後我還是不聽他的。他還盡最大努力來為我尋找合適的精神科的幫助,也憂心我會做出比自殘更嚴重的行為。

然後有一天發生了我這輩子最痛苦的事。但是,這件事卻奇跡般使我停止了自殘。

傷心欲絕但又充滿盼望的聖誕節

2021年12月25日的聖誕節。我和丈夫去了離家最近的醫院急診室,在那裡他們給我做術前準備,要移除我胎死腹中的孩子。

只在幾周前剛有的Haven的心跳回蕩在我腦中,我對那一天的記憶非常模糊,我只記得淚水和困惑。我的大腦無法接受在醫院裡發生的這個現實。

那天結束後,我帶著空空的子宮和破碎的心,和丈夫把Haven的身體埋在了我們教會花園的一個安靜的角落。

我感覺自己淹沒在了悲傷和痛苦的海洋中。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沒能活下來?我為自己的身體沒能保住孩子而感到內疚。我覺得她的離開是我的錯,儘管醫生說這是我無法控制的,也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

手術後的那天晚上,我又回到了割傷自己的舊習慣中。我躺在地板上,淚流滿面,沉浸在刀刃上灼熱的疼痛和悲傷的感覺中。

但開始後不久,我就停下了,因為“因祂受的鞭傷”這句話在我的腦海中響起,清晰如同白晝。

因祂受的鞭傷。我知道這是從聖經中的一節經文中來的,儘管我不能立即想起是哪一節。極度的疲乏襲來,所以我把自己收拾乾淨,哭著哭著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聖經中尋找“鞭傷”這個詞,以找到這節經文。我最終看到了《以賽亞書》53章5節,然後翻到這一節。這是我多年前就重點標注了的一節經文,在我的聖經中加了下劃線。

哪知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

為我們的罪孽壓傷;

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

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當我讀到這節經文時,字裡行間地顯明了基督的十字架。這節經文清楚地表明瞭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原因,生動地描述了我們的罪如何刺穿、壓傷並深深地傷害了我們的救主,以及祂是如何接受這一切的,以便我們可以得到平安和醫治。

在我成為基督徒的這些年裡,沒有什麼比那天晚上的這節經文更能刺痛我的心了。

耶穌承擔了所有本來是我該受到的懲罰和羞辱,這清楚地表明,我必須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任何懲罰都是沒必要的,我所感到的任何羞恥都被耶穌的完全和公義所遮蓋。

當我處於最低谷——悲痛欲絕之時,我看到了耶穌是如何捨棄自己的身體,讓我們擁有生命的,無論是現在還是永遠。祂的犧牲遮蓋了這一切。祂已經為此付出了代價,因此我不需要再付了。

**

我的焦慮症和抑鬱症仍然讓我很難承受,然而,儘管可能難以想像,但我孩子的離世為我對永恆應許的理解帶來了新的曙光。我毫無疑問地知道,現在的生活並不是沒有盼望的。

那年聖誕節,當我安葬孩子的遺體時,我期待著天堂的應許。我在上帝十字架的救贖工作中得到了安慰,我也終於改掉了多年來自殘的習慣。

在醫治、哀傷、渴望抱著自己的孩子、渴望美好未來的日子裡,耶穌與我同在,一同度過了這一切。祂以牧羊人的溫柔帶領著我——祂的羊,祂瞭解每一個人的憂慮和悲傷。祂是我的平安和盼望。

*自殘是一種扭曲,一種精神疾病,因此,不能通過簡單地選擇停止來“修復”。造成自殘的原因可能包括無法控制自己,以及不確定如何應對潛在的創傷。在解決自殘和努力康復時,專業幫助和精神支持必須齊頭並進。

編者按:心理健康狀況的診斷、治療和康復過程因人而異。如果您與焦慮和抑鬱作鬥爭,請尋求專業幫助進行治療和持續支持。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當你想換另一種人生時,其實“不換”才是一種勇敢

 

 

作者:懷子蕙

 

 

思考一個詞,叫做“勇敢”。何為勇敢呢,是對困難的迎頭而上,還是看恐怖片時氣定神閑,還是在槍林彈雨中發起無畏的衝鋒?我想這些都是勇敢的,甚至一些還稱得上英勇。但是似乎這些情景下的主角們,都是因著某些方面能力的不足,才不得已選擇勇敢,好激勵自己向前。

在生活中我們就常常不得不選擇這樣的勇敢。我們在學校時面對繁重的課業壓力和老師的催逼,只能勇敢起來去埋頭苦讀。我們當中可能有人遭受了不幸的家庭情況帶來的憂傷的童年,一定也是一顆勇敢面對未來的心在支撐著走下去。工作的肢體們面對這家裡上有老下有小的境遇,也勇敢地撐起了自己的家。我們所委身的教會,所處的城市可能正面臨嚴峻的逼迫,每一次我們離開家門,離開工作崗位來教會聚會,也是一種勇敢。唉,不得不感歎大家都是勇敢的人呀。但這樣的勇敢常常使我們感到無可奈何,如果可以,誰又想承受這樣一份勇敢,或者說無奈呢?為什麼我不能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學霸,考試答案、實驗成果都可以信手拈來?為什麼我不能跟隔壁家的小孩換一換,人家的家庭就很美滿,每個月都能去遊樂園?我也多想像那群中彩票的傢伙一樣,享受著天降之財,再也不用兩點一線地工作了。為什麼我們要躲避逼迫者的眼目,就不能像別的國家的教會那樣公開大方地聚會嗎?

好想跟別人換一換啊。

似乎只要我們變得更有能力,境遇更好,我們就不必再承受這種無奈的勇敢了。如果我可以輕易撤去前進路上的困難;如果恐怖片裡的鬼怪傷害不了我分毫;如果槍林彈雨都打不穿我的皮膚,要是我能說有就有,命立就立,那我又何須勇敢地面對這些,何須面對我那慘淡無光的生活?像這樣的全能者,他還需要勇敢嗎?他會想和我們換一換,感受我們的生活嗎?當他跟我們一樣面對失望,挫折,甚至註定的結局時,他會用他的力量扭轉乾坤嗎?還是他會跟我們一樣,平靜地走屬￿自己的路呢?

讓我們來到兩千年前客西馬尼園的那個晚上,看主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

“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禱告。” 於是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 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警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 他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覺嗎?不能警醒片時嗎? 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耶穌又去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 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甚是困倦;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第三次來,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吧:或譯嗎?)!夠了,時候到了。看哪,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 起來!我們走吧。看哪,那賣我的人近了!”(馬可福音 14章32-34,36-42節)

面對著早已註定的結局,這一位曾經擺列群星,立定大地的根基,劃分諸水的邊界,興起諸國又打傷列王,使一切生命繁榮又枯萎的上帝,祂說了什麼?祂驚恐起來,極其難過,祂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警醒。”相比較之下,他的門徒們反而顯得有些無知無畏了,他們倒是能夠安然睡著。面對這一群門徒,內心憂傷甚至要死的主,還在教導他們,總要警醒禱告,祂知道也顧念他們固然願意的心靈,也勉勵他們軟弱的肉體。即使在這關頭,在心裡極度驚恐難過的時候,祂仍教導他的門徒,求父上帝將這杯撤去。

何等真實,百分之百的人性啊!我們看到過多少關於“犧牲”的故事,裡面的主人公一個個都目光如炬、無比堅定、大無畏地走向犧牲的結局。可是總讓我感覺他們活在宣傳海報上,但是這一位這樣禱告的主,祂就仿佛在我的身邊禱告。在苦難臨到之前,懇求這苦難能否被更換。他痛苦、他掙扎、他害怕。全能者也會這樣嗎?全能者竟然也會痛苦憂傷,幾乎要死嗎?他難道不早就知道他三日後就會復活嗎?他難道不能大手一揮把接下來來拿他的兵丁擊殺嗎?他為什麼在這裡俯伏在地,懇求他的上帝挪去他的杯呢?沒有一位犧牲者像他,在經歷了這樣的死蔭幽谷之後,憑著信心勇敢地禱告說“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我們想和別人的人生換一換,無非是想換得我們不曾擁有的,別人看似享受到的好處。因著人性的敗壞,殘破的我們即使換一個人生,也只會在別處增加新的破口。這一位上帝卻主動把我們的人性換到了自己的身上,他經歷了我們人的軟弱,我們人的有限,他明明是君王,卻跟乞丐做了交換;他明明在榮耀之處受生,卻把肉身誕生的地方換成了馬槽;他的冠冕和寶座明明是榮耀和至高,卻換成了荊棘和木頭。弟兄姊妹們啊,我們不是常常被教導說,上帝為我們安排的都是最好的嗎?祂的帶領一定是最適合我們,最能使我們成長和飽足的嗎?我們卻常常軟弱倒退,把勇氣稱為無奈,把應許看做虛妄,把信心當成小信。然而這位上帝給自己預備的是怎樣的結局呢?是那受咒詛的、被棄絕的,承受天父怒火的結局。他在極端的驚恐和要死的憂傷中,走向了那裡。他臨終的目光中,客西馬尼園裡的勇敢化為了祝福,透過這份目光,好讓你我的故事成為了可能,多麼完美的謝幕!

勇敢,亦是來自於上帝的屬性!

這份勇敢,不是憑血氣的勇敢,不是一腔熱血驅使下的闖勁,是在真正的信心中,靠著上帝的話,透過生活和生命的重重迷霧,看到最後屬天榮美的勇敢。弟兄姊妹們,何苦與他人交換人生呢?何苦想要人生重新開局呢?主都不曾想要更換他的軛,我們這承擔得更輕省的又有什麼可要更換的呢?

我最近也在經歷上帝對我的破碎和重建的過程。在許多方面,四月也是我思考最為繁重的一個月。我故鄉的老房子,從四歲開始居住到現在的房子重新開始裝修了。看著父母拍給我的照片,裡面曾經的一切:牆壁、櫥窗、吊燈,兒時的記憶,統統被砸爛拆毀,為著要重建。我的心也在四月經歷了破碎和改變的過程。上帝在明處暗處都安排得如此巧合,提醒我重建的過程已經開始了。我在經歷破碎的時候也不止一次地想要脫離目前的處境,我想跟進入戀愛關係的肢體換一換,好讓我體會這種甜蜜的關係、位格的交流到底是怎樣的;我想跟學業有成的肢體們換一換,因為我對自己現在學校的學習環境和教學質量感到失望;我想與能忙碌工作的肢體換一換,因為我感覺自己每天都在虛度光陰,虧缺了上帝給我的年輕的身體和旺盛精力;我想跟事業有成,家庭穩定的肢體換一換,因為我害怕將來畢業要面臨的各種壓力;我甚至想跟未來的自己換一換,因為我把上帝的應許當成一場終要實現的美夢,既然上帝美好的應許終會來臨,那不如讓我跳過這段等待和尋求的時間吧,讓我直接到那所有美好都成就的日子。

然而,當我從美夢中驚醒,我還是在過著自己的生活,我沒有得到我憧憬的姊妹的芳心,導師的任務也沒有完成,今天也是虛度的一天,也不知道自己畢業之後要從事怎樣的工作,更不知道上帝最後會帶領我走向何方。上帝沒有讓我變成另一個人,沒有立馬讓我跳過這段時光進入應許成就的那個瞬間。我努力回想上帝對我的破碎和帶領。我從不信主的家庭中誕生,在小學同學的一句話下被主感動,中學六年沒接觸過教會卻在一進入大學就被上帝領到了他的百姓中間。祂一再地向我顯明祂自己,向我展示祂的同在和大能。祂讓我在經歷情感的漩渦後重新思考自己對愛的理解,祂也並沒有消滅我心中尚存的憧憬和感動,而是讓我重新看到尋求愛的源頭在何方,讓我知道所有的尋求最後都要回到祂本身。祂讓我體會學習的重壓,體會沒有知識,沒有智慧帶來的苦果,告誡我不能期待不勞而獲,成果從天而降。祂讓我知道人生道路的選擇不在於地上的形勢,也不在於人的能力,只要信靠祂與祂同行,就能充滿平安和喜樂。祂讓我不要急著遇見未來的自己,這一路上的尋求,一路上的跌倒和被攙扶,一路上與主耶穌基督共負一軛,同走天路的過程,才是將來更加美好的見證。我的今天也沒有虛度,靈修和禱告、和弟兄的美好的交流、參加教會的服侍……這些都是祂恩典的明證,祂也都會紀念。

是的,弟兄姊妹們,在寫下這些文字之前,我一直在擔心會寫成一篇充滿屬靈高調的雞湯文。但是寫到這裡我的眼眶真的濕潤了。回看自己的生活,回看聖經的話語,我們怎能喪失生活的勇氣?上帝是無與倫比的編劇,我們的舞臺又是何等地榮美,我們應當是充滿信心的屬靈話劇的演員,勇敢地迎接屬￿我們的完美謝幕。

*編者注:此文章並非對「馬可福音 14章32-34,36-42節」的解釋,而是作者對於經文的延伸思考。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我是如何逐漸走出抑鬱的

 

作者:CT Cue

翻譯:秋雨

有聲播讀:Joya

 

 

記不清究竟從何時開始,但我從小就本能地掩飾自己的情緒。即使我情緒很糟,也會跟別人說我很好。我害怕別人瞭解我,害怕讓別人失望,直到後來我變得非常孤獨。

新冠大流行期間,多年累積的情緒波動使得我的身體開始出現症狀 。我總是無原由地想哭,感覺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心跳總是過快,腦袋嗡嗡作響,眼睛不停地抽搐。各種黑暗的想法在腦中不停閃現,恐懼讓我不知所措。

於是,我寫信給學校的輔導中心,要求進行一次心理輔導。我在 Zoom 上見了輔導員,我們一起做呼吸練習,接著我便嚎啕大哭,感覺非常釋放。像是遇見主的感覺。從那時起,我開始更誠心地禱告,告訴主我所有的心思意念,尤其是那些對其他人無法啟齒的想法。

藉著禱告,主教導我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相信祂會提供一切所需。我開始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外加運動。為使自己不陷入負面糾結,我開始花更多的時間學習上帝的話語,收聽信仰相關的播客,同時也開始培養新的愛好。

進入大學後,情況有所好轉。我有了更好的生活習慣,恐慌症發作的次數也在減少,因為還未被正式診斷為抑鬱症,所以我想我的身心折磨最終會不藥而愈。

但到了二年級,我開始感到處於崩耗狀態。 我總覺得和同學相比,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我加倍努力來彌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變得越來越健忘,注意力也越來越不集中;在課堂裡,腦子一片空白。以前那些能給我帶來快樂的事情,例如閱讀、寫作、玩遊戲我也做不好了,這讓我感到非常抓狂。

恐慌症再次發作。每次失眠時,我就拼命滑手機,瀏覽垃圾網頁來分散注意力。我以前慣用的戒咖啡、早睡、努力運動、避免過度思考等對策不再奏效。我不停地禱告,但一切都於事無補。

當我感到失去了生活的動力時,終於想到了尋求專業幫助。但昂貴的醫療費用及一些患者對相關治療的詬病讓我猶豫不決 。

同時,我內心深處認為醫療介入就意味著承認自己出了問題。覺得如果真的確診為抑鬱症,就會永遠無法正常生活了。

這一切讓我踟躕不前,直到意識到自己無法再這樣下去了。

我詢問父母我是否應該去看醫生,但被母親斷然拒絕,這使我非常難過。我想過自己付錢找心理醫生,也徵詢過其他人的意見。

但最終,我覺得上帝還是希望我等待父母的許可,因為我覺得自己去做這件事的想法不太合適。於是,我向上帝禱告軟化他們的心,開他們的眼,讓他們看到我所經歷的折磨。

見證上帝的作為

一天我幾乎崩潰,極其渴望有個人能陪在身邊。心裡一直猶豫要不要向父母傾訴這些情況,但在掙扎的過程中,覺得上帝希望我給他們機會,向他們敞開心扉,讓祂做工。於是我照著做了。

那以後,父母終於同意我去尋求專業幫助。第一次看心理醫生,我就被診斷為抑鬱症。

我本以為瞭解自己的病情就足以自救。但診斷結果並沒有減輕我的痛苦,也沒有讓我如釋重負。

就像保羅求上帝拔掉他肉體上的刺(哥林多後書 12章7-8節)一般,我也懇求主挪去我的痛苦。但正像祂對保羅所說的,祂對我也如此說: 我的能力在你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 12章9節)。

上帝並沒有立即解決我的問題,而是開了我的眼,讓我看到祂是如何在我生命中做工的。

祂派一些朋友來到我身邊,她們或多或少理解我所經歷的痛苦;一位姊妹有著和我相同的經歷;另一位姊妹在我需要的時候總是鼓勵我,讓我看到希望;她們傾聽我的苦惱,卻沒有試圖給我解決方案,她們帶領我回到主的身邊,提醒我繼續降服於祂。

確診後過了一段時間,我才敢於承認自己需要藥物治療,於是找醫生開了處方。開始服藥後,我感到它並不是我所期待的那種所謂的“救命稻草”。最初幾周,我感到非常虛弱,除了睡覺就是睡覺。我的體溫比平常高,也變得易怒。

即便如此,藥物還是讓我安靜下來,給了我喘息的空間。因為放鬆,我的睡眠有所改善。我不必再用音樂來壓制腦中的雜音。

終於,我又能集中精力,饒有興趣地上課了。治療有助於減緩頭腦中的思緒,讓我能夠將謊言與真理區分開來。

謊言說我需要自給自足,依靠自己,上帝告訴我要信靠祂——放下自己能解決這一切的想法,依靠祂,依靠父母和朋友。

藥物逐漸改善了我的病情,但我相信這也是上帝在做工,是祂治癒過程的一部分。

上帝如何繼續引領我

當我瞭解信靠上帝的計劃是為了我的益處和祂的榮耀後(羅馬書 8章28節),長期壓在我身上那種要證明自己,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負擔蕩然無存。看不到未來時,上帝放置在我心中的渴望促使我漸漸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確診為抑鬱症之前,我一直在準備擔任一個學生組織的主席。由於擔心自己無法勝任這項工作,我決定報名參加大學為殘疾學生提供的支持項目——組織會將學生的情況(如健康狀況)通知相關教授,這樣教授就會更加理解他們,在必要時延長作業的截止日期。

起初我很擔心他們不會再讓我參與這個組織中的工作,但教授和學校輔導員消除了我的擔心,並且為我安排了人員幫助我 。這一切大大激勵了我,我為主的信實由衷地感恩。

儘管我的身體狀況還未恢復到最佳狀態,但上帝還是給了我這個成長的機會,讓我擔任學生領袖。每當我想要放棄的時候,祂都會派人來向我提出問題,讓我能幫助他們,由此提醒我參與這個組織的初衷——幫助他人, 創造安全空間,讓有需要的人聚集在一起,分享經歷,互相傾聽。讓我感到驚訝的是,目前我所做的,如舉辦活動或公開我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我以前從未曾想過的事情 。

當我逐漸學會關愛自己,平衡學習、課外工作、個人生活和屬靈生活之間的關係後,我開始重新發現生活的美好 。我與父母的關係改善了,也能經常與朋友聚會,每當與他們在一起時,我都能展現真實的自己。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說我最終戰勝了抑鬱。有的時候我還是會情緒低落、悲傷、易怒,甚至說話刻薄。我也仍在服藥。

為了不讓自己思緒混亂,我會做一些鎮靜的動作(比如輕輕拍打鼻子或揉搓手臂),並不斷重複“上帝會保護我,上帝不會拋棄我,上帝會一直在我身邊”等話語來平復我的思緒。

這是一場持續的征戰,但我並不孤獨。

上帝總有辦法帶給我喜樂,提醒我還有許多良善的人,祂將豐盛的愛放在我的裡面,等著我去澆灌其他人。

“我必不死,仍要存活,並要傳揚耶和華的作為”(詩篇 118篇17節),這節經文給了我安慰和力量 。我不想只是為了活著而活;我想真正得著上帝賜給我的生命(約翰福音 10章10節),與祂同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詩:一棵空心的樹

 

作者:Lynn

有聲播讀:子悅

 

 

一、

 

他們都看我如一棵開花的樹

他們都說,你的生命真好

躁鬱症得醫治的見證真棒

 

我笑了,卻又哭了

誰又明白並接納真實的我呢?

 

敞開我的傷口,我的心

依舊是傷痕累累,並未癒合

若我未來還是會繼續生病

若我依舊只顧自己、看似冷酷無情

誰還會理解我呢?

若我始終都不能從破碎中站立

無法在黑暗中一直散發金色光芒

誰還會欣賞我呢?

 

親愛的主

若我根本不像外在那般堅毅勇敢

若我承受不了禰留在我身上的刺

禰還會呼召我麼?


若我用盡了半生終不成大器

付出了心血,所做的還不如AI

若我對禰終究無用

禰還會視我為寶貴嗎?

 

若我再一次離開禰

像小兒子那樣在外肆意放蕩

當產業耗盡時,再回來求一份工

禰還會收留我嗎?

 

是啊,主啊!

其實我根本無法滿足你的期待

我無法償還向禰許過的願

我不配得到禰白白的恩典

 

我只是一棵枝繁葉茂的“空心樹”

禰還會繼續澆灌我嗎?

二、

 

他們都說你是一棵開花的樹

而我始終視你為樹下的花

你得醫治的願望我已滿足

你早已回來歸榮耀於我

女兒啊,就平平安安地去吧!

 

別忘了,你的肺腑是我所造

你坐下,你起來,我都知道

你比路邊的百合花珍貴

又比天上的飛鳥貴重

你本是塵土,但絕非僅是塵土

我深知你仍在痛苦中

別害怕,那是我的手在做工

我留下一根刺在你身上

還留了寶貝在你瓦器裡

破碎它,讓金色光芒綻放吧!

 

我始終用慈愛吸引你

雖你離開時也任憑你

而我必不撇下你為孤兒

待你回轉,我就在這裡

 

我的恩典夠你用的

也無需用果效、能力來換取

若像小兒子那樣在外敗光家業

就回來吧!我必欣喜快樂

因你是失而復得

看啊,女兒!

你一直視自己為一顆枝繁葉茂的“空心樹”

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的靈早已進駐在你裡面

生命的活水已澆灌你,永遠不停息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