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的抉擇讓我更深地認識了自己和祂

 

作者:聖夏

有聲播讀:Joya

 

畢業面臨選擇

我們很多人應該都經歷過畢業,又或者是即將要畢業,而我也是其中一個。但可能與別人不同的是,我經歷了很多次的畢業,從大學到碩士,我斷斷續續讀了10年。高中一起畢業的同齡人,要不就是高薪工作,要不就是已經博士畢業,還有的已經結婚生子過著穩定生活。看看別再看看自己,我的焦慮與日俱增,我心裡開始盤算我要如何才能緩解我的焦慮,調整我的情緒,因為我深知道我的壓力來自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

關於如何解決這些壓力,我的父母為我提供了幾個“不可參考”的答案,比如,找一個不信主的但是經濟較好的人交往,如果順利就可以進入婚姻,生活就能穩定下來了;又比如說,在家附近找一個穩定的工作,薪資不用很高,重要的是離家近且穩定。我知道父母是希望我能有一個幸福安定的生活,離他們近些,結束這幾年好似“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生活。雖然我知道父母的這些話不可取,但是還是讓我產生了一些想法。

我開始關注招聘資訊。但看著各行各業的招聘廣告,我陷入了混亂。因為我發現自己不知道要找什麼樣的工作,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工作,也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雖然其中的很多工作,我覺得自己也能勝任,但是我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因為上帝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10章30節)。 所以我們的工作應該是既能發揮自己的恩賜,又能榮耀上帝的,而不單單只是為了生存。而且我們的主也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4章4節)

找到更深的問題

於是,我和牧者,還有教會的姊妹分享我的難處,我的焦慮,請他們幫忙代禱。就在我以為我已經知道方向,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開始重新依靠上帝,可以再次得力量的時候。我卻發現,在我的面前卻出現了“涇渭分明”的兩條路,或許這兩路一直存在,只是我一直視而不見,如今到了我真正要做選擇的時候,我不能再逃避了。一條是我按照自己的標準,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判斷去選擇生活;一條是完全地放下自己的權利,完全地信靠上帝,按照祂的帶領認識祂,跟隨祂。起初,當我在禱告中看到這個畫面的時候,我覺得有些滑稽,什麼意思,我不是一直在跟隨上帝嘛,為什麼又要我做選擇。

可是當我再次安靜在上帝的面前的時候,我發現對於畢業找工作這件事情,我其實並沒有完全交托,或者說對上帝半信半疑。我心裡想:上帝真的能帶領我,為我預備工作嘛?又或者說,在我心裡,上帝的帶領是不是合我心意的,才是最重要的。說到底,我信上帝能帶領我,為我預備,但是祂會不會按照我的想法預備,是不是讓我滿意,這卻很令我懷疑。如果事情不是按照我的想法成就,那我要怎麼選,是繼續跟隨相信,還是自己做安排,自己為自己打算呢。當我想到這一點的時候,我才發現這不僅僅是我找工作的問題,而是我的信仰問題。

回顧自己信主的經歷,我發現我的信仰生活是從參加教會各樣的活動開始的,在這期間我接受栽培,學習聖經,參加禮拜、團契,成為基督徒。在這個過程中,跟隨上帝看似是我自己的選擇,但大多數時候更像是事情自然而然的發展,我也沒有做什麼選擇。這倒不是說,我不喜歡教會的活動,或者教會的活動沒有價值沒有意義。恰恰相反,我在教會遇見牧者,被栽培;通過教會的活動我和弟兄姊妹建立關係,開始接觸基督信仰,認識主。我思考的是,如果我的生活中沒有了這些活動,我是不是還會堅定地跟隨上帝呢。而我也漸漸明白上帝的意思是讓我看清真實擺在我面前的路,做出一個選擇並為之付上代價,而不是像之前那樣“不冷不熱”“真假參半”地過生活。

何去何從?

說實話,我很難選擇。作為基督徒,我知道應該選擇跟隨上帝的帶領。但是坦白地說,雖然頭腦上很清楚要選擇上帝,但是我心裡卻十分掙扎。我知道我做不到。我做不到完全地放手,完全地信靠。隨之而來的是我心裡的羞愧感和失落感,因為我發現原來我對上帝有要求,而且我不能接受上帝不合我心意的安排。然而上帝沒有放棄我,祂給我時間允許我掙扎,也給我開路,讓我看到了這段經文,就是耶穌呼召門徒的經文:

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 上帝的羔羊!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什麼?他們說:拉比(拉比翻出來就是夫子),在哪裡住?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祂在哪裡住,這一天便與祂同住。那時約有申正了。聽見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於是領他去見耶穌。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翻出來就是彼得)。又次日,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吧!這腓力是伯賽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腓力找著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拿但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腓力說:你來看。耶穌看見拿但業來,就指著他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拿但業對耶穌說:你從哪裡知道我呢?耶穌回答說: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拿但業說:拉比,你是 上帝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耶穌對他說:因為我說在無花果樹底下看見你,你就信嗎?你將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又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 上帝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 (約翰福音135-51)

在這段經文中,我看到起初門徒被呼召之時,是因為他們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彌賽亞,是拯救者。所以他們決定跟隨耶穌,做耶穌的門徒。但是後來我們也知道,門徒以為耶穌來,是要重新建立以色列王國,呼召他們成為勇士,成為開國元勳,門徒們想的是要建功立業,所以他們各人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解讀耶穌,跟隨耶穌。當我看到耶穌祂知道人心裡所存的(約翰福音2章25節),但是祂仍舊願意揀選他們,親近他們,接納他們,帶領教導他們的時候,我的心深深地被上帝感動。當我為到自己的軟弱而感到羞愧的時候,祂說祂知道我所懷的意念(申命記31章21節)。

我感到我的重擔一下子變得輕省了很多,我意識到我不是要靠著自己來信靠主,我要在認識到自己的不行,不能的時候來信靠祂。上帝祂藉著這段經文告訴我,祂會像幫助門徒那樣幫助我,只要我向祂尋求幫助,因為主也說過,“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路加福音1110 。雖然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完全地信靠祂,但是我願意每天都來到祂的面前向祂祈求,主啊,求禰賜我謙卑順服的心,你知道我的軟弱,求你幫助我,像我起初未曾認識禰的時候那樣,幫助我重新站立起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比起性格測試的定義和分析,接納更寶貴!

 

作者:聖夏

有聲播讀:佳音

 

 

這幾年一種新型的交友問候方式盛行於年輕一代當中,對於初次認識的新朋友,已經不再是單純地詢問對方的愛好是什麼來瞭解對方,而是通過詢問對方的MBTI來瞭解對方的性格類型、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來建立關係,以為這樣能夠更全面地認識對方。維琪百科是這樣介紹MBTI的,它是人格類型學中一種內省的自我報告問卷,它表明人們天生在感知和決策的方式上存在不同心理偏好。MBTI的理論框架包括四組相反的先天偏好:內向與外向(Introversion-Extraversion);實感與直覺(Sensing-iNtuition);思考與情感(Thinking-Feeling);判斷與感知(Judging-Perceiving),四項偏好可交叉組成 16人格類型(INTJ, INFJ, ISTJ, ISFJ, ENTJ, ENFJ, ESTJ, ESFJ, INTP, INFP, ISTP, ISFP, ENTP, ENFP, ESTP, ESFP)。

去年的耶誕節,教會也為我們預備了MBTI和九型人格測試,只不過不同於網路上博人眼球的解析,而是結合牧者多年對我們的認識和瞭解,去驗證我們所測試的結果和分析是不是真的符合我們的性格和實際情況。對我們個人的優點缺點,焦慮來源,還有我們面對焦慮我們所做出的可能的回應方式,以及改進的方向和建議都進行了詳細的討論。這兩個測試幫助我更加全面地瞭解了自己,也讓我陷入了沉思。因為我發現我並不喜歡我的性格,也不喜歡我的恩賜。

我是一個說話快、反應快、行動也快的急性子的人,很多的時候我習慣邊做事情邊思考,總是給人很魯莽、衝動、脾氣也很壞的印象。我也喜歡用享樂來回避問題,喜歡與喜樂的人同喜樂,但是不喜歡與哀哭的人同哀哭。所以當我看見自己原來是這樣的人的時候,說實話我對自己很失望,我也開始參考這個測試結果去定義我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要做什麼,這個過程給我很大的壓力,也讓我感覺很迷茫,因為我覺得自己是沒有能力的,沒有什麼是我能夠勝任的。

我來到上帝的面前向祂禱告說:上帝,這和我想得不一樣,我心裡原是希望能夠通過這個方式來更認識瞭解自己的,但是為什麼我現在如此焦慮,好像我心裡認定自己是不會改變的了,就如測試結果寫得那般了。當我安靜下來的時候,上帝讓我看到,我其實在用測試的結果定義我自己,想用自己的方法去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但事實是,當我和我的姊妹在看到自己的測試結果所對應的分析和建議的時候,我們發現這些不過是牧者牧養我們多年的一個總結,其實我們對自己早有了一定的瞭解,而且也在不斷地被上帝改變。經上說,“因我的肺腑是禰所造的。我在母腹中,禰已覆庇我”(詩139篇13節)。其實上帝在我們還不認識祂,不認識自己的時候,祂就知道我並且愛了我們。

當我意識到這點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不光用這個測試結果定義自己,我還定義別人。我會通過詢問教會年輕新朋友的MBTI類型幫助我們打開了溝通的管道,建立初步的關係。但是當我想進一步瞭解這個人的時候,我發現我的第一反應不是向上帝禱告,祈求祂給我耐心和愛心去接納對方,認識對方,或者可以的話,邀請對方見面聊天來建立關係,增加瞭解;而是上網找到他們對應的MBTI類型的解析來分析他們,定義他們原來是這樣或那樣的人。這樣的我並沒有憑愛心去認識他們(哥林多前書16章14節)。 當我越來越依靠這個測試結果來認識對方的時候,我發現我不太能用上帝的眼光來認識眼前的這個人,而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喜好來定義接納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我忘記了我起初要關心他們的初衷,也將上帝所賜的愛心丟棄了(啟示錄2章4節)。

其實MBTI也好,九型人格測試,或者其他別的什麼,也許能説明我們認識自己,瞭解自己。但是真正能幫助我們,只有上帝,因為主耶穌基督愛我們,為我們舍己(加拉太書2章20節) 保羅也說過,“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哥林多前書13章1-3節)。 所以如果我們所做的不是出於愛心,不是出於上帝,那我們所做的就都是無用功。

我感謝上帝賜予一位幫助我,接納我的牧者,她沒有像世界上的人一樣定義我,她也沒有選擇自己的眼光看待我。她是用從上帝而來的愛心接納我。尤其是當我看到我裡面真實的我是那樣的糟糕,就連我自己都不喜歡自己的時候,想到我的牧者即使知道我是如此的糟糕,她也沒有丟棄我,一直陪伴我走在信靠主耶穌的道路上,生命也被改變,我真的很感動也很感恩。這鼓勵我學習用從上帝而來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別人,不是因為我夠好,我配得,而是因為上帝先愛了我(約翰一書419節)。因此我也能夠用從上帝而來的愛,去接納人、愛人,而不是遵循其他別的什麼標準。因著上帝的應許,我們也不再因著自己的身份,自己所做的事情就輕看自己,輕看他人。不再拿我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所作的事情,而是相信祂看重我們每一個人,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祂的心意。這無關我們的能力和我們所做的事,因為“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章17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我與自閉症的故事

 

作者:Isabella Cathey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小七

 

我在20歲那年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

這一診斷幫助我理解了我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發生的一些經常讓我感到困惑、無助,不知所措的事情。

患有ASD的人通常在社交溝通和互動方面存在問題,同時也會表現出受限制或重複的行為或興趣。他們的學習方式、動作行為方式或表現注意力的方式可能都與正常人不同。

我18歲時,有次在機場轉機,機場的噪音和繁忙讓我感到不適,我的頭開始疼,眼睛也開始刺痛,以至於我開始啜泣。我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所以我感覺很奇怪。然後我低頭看到自己正在用雙手拍打我的胸腔。突然間,我旁邊有人暈倒,倒地的巨大的撞擊聲讓我更加焦慮。我下意識就跑進了電梯試圖逃離。

那後來我最終還是恢復了正常,但那次經歷讓我極度震驚。

在我的生活中,我一直在與感官超載作鬥爭。普通的環境噪音對我的耳朵來說都非常痛苦。在讓我感到痛苦的情況下,我會突然聽不到聲音,並且幾乎不敢直視別人,即使是我的朋友。

這經常讓我在社交場合感到格格不入。當其他人自然愉快地交談時,我卻需要反復在腦海中演練我要如何參與對話,同時努力控制自己不要坐立不安。

我也很難理解社交暗示和人們的情感。到一個程度,我一度以為自己是一個毫無同情心的基督徒,因為我並沒有感受到共情,同理這件事對我來說並不像對其他人來說那樣自然。即使我向上帝祈求幫助,我仍然掙扎其中,我亦不知道該如何告訴別人,因此我獨自承擔著這一切。

我還經常被家人和親近的朋友說我看起來疲倦、暴躁和易怒。於是,我會強迫自己微笑和看起來開心,即使我大部分時間都感覺很想哭,因為我的感官超載令我頭痛不已。我對自己要求很苛刻,認為自己因為不能像其他人一樣而感到自己是個失敗者。

認識和接受自閉症的過程

直到2020年,我開始在網上研究不同類型的障礙時(是我的姐姐激勵我進一步瞭解自己,當時她也掙扎在她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中)。當我發現了自閉症譜系障礙時,我立刻產生了共鳴。我許多的經歷,甚至是我最早的童年記憶,都開始慢慢說的通了。但有一部分的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因為我擔心家人和朋友會拒絕我。

直到兩年後,我最終因為承受太大的壓力而崩潰。我猶猶豫豫地告訴父母我認為自己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起初,父母不願相信這個消息,但當他們看到我對他們的反應感到失望和難過時,他們同意了幫我找心理治療師。

我沒有立即告訴心理治療師我懷疑自己有自閉症譜系障礙。我祈禱上帝會通過她來證實這一點。當她告訴我我處於自閉症譜系時,我得到了巨大的安慰。

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但自診斷以來,我已經能夠將新習慣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幫助我適應自己特定的挑戰。戴耳機和太陽鏡有助於減輕周圍環境對我的感官輸入,而在早晨舉重則有助於我釋放多餘的能量。

我很感恩我的家人和親近的朋友們那麼接納我,並且一直如此耐心和理解我。他們的支援給了我面對挑戰的力量,讓我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前行。

一些朋友仍然很難接受我的狀況,告訴我他們會“為我禱告可以擺脫自閉症”,或者“非常抱歉”我患有自閉症。我住在墨西哥的一個小鎮,像自閉症這樣的狀況並不是會公開談論的話題,所以在我遇到的新朋友中,我經常需要花時間去判斷他們是否需要知道我的狀況。

重要的是,上帝通過聖經向我展示,祂是以祂喜悅的方式創造我的。詩篇139篇13-18節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方式對我說話——我的創造其實非常奇妙——我可以讚美並感謝上帝創造了我!

因著被關愛,我能夠做自己

當親人傾聽我的自閉症經歷,並以讓我能夠實施自己策略的方式照顧我時,我感覺到自己在被關愛著,因此我可以自由做我自己。

有一次,我和幾個家人的朋友在戶外吃早餐,他們的十幾歲兒子也患有自閉症。附近的一個維修工拿出電鋸開始砍樹枝。我想從桌子上拿起我的耳機,因為噪音讓我頭痛欲裂,但我猶豫了,因為我害怕這樣做會讓朋友們感到不舒服,或者他們會認為我沒在用心對待他們,儘管我戴著耳機也仍然可以聽到他們講話以及和他們聊天。

意識到當時的情況後,爸爸拿起我的耳機遞給我,說:“沒關係,戴上吧。” 他的這個舉動讓我深受感動。

最近在教會,我會感到不知所措和被過度刺激,並且我無法表達我的困擾。一位知道我患有自閉症並且知道我需要幫助的女士邀請我坐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裡讓我獨處,她甚至給我端來一盤水果讓我享用。

她的舉動讓我感到被愛,我想和你分享一些你可以關愛自閉症患者的方式。可能會因人而異,但愛的行動可以包括:

  • 接納我們獨特的習慣、舉止和不同之處。
  • 當我們無法跟上你們的生活節奏或快速思維時請有耐心。
  • 不要試圖與我們的掙扎產生共鳴(例如,當我們表達很難在社交場合自洽並收到來自己其他人“噢,我有時也會害羞”的回應時,其實這兩種情況無法相提並論)。
  • 願意傾聽我們的經歷,瞭解我們特定類型的自閉症。

自從發現我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我也在學習更加關注周圍的人,傾聽他們並在我力所能及時幫助他們,並且學會懷有同理心。由於我難以理解情緒,我被感動去更多地依賴上帝求祂賜予我一顆像耶穌那樣憐憫的心。我正在學習如何像耶穌一樣看待人,並讓聖靈引導我按照祂的旨意侍奉他人。

耶穌為我們舍己愛人樹立了完美的榜樣(約翰一書3章16-18節)。

作為祂的門徒,我們也被呼召去做同樣的事,這些小小的服侍向我們的朋友們和那些患有自閉症的人展現了我們的生命是為了服侍他人的,這是我們活出耶穌犧牲之愛的方式。

在教會、工作場所、學校甚至我們自己的家庭中,我們可能會遇到或者已經認識一些患有自閉症的人。在生活中,願我們歡迎和接納患有自閉症的人,並樂意學習如何關心照顧他們。願我們的愛沒有分別,願上帝柔軟我們的心讓我們看到祂如何使用我們來祝福我們的朋友們以及如何使用他們來祝福我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我如何漸漸喜歡上自己本來的樣子

 

作者: Jess McDonald Ragg

翻譯:Nancy

語音播讀:Joya

 

 

在我上中學的第一年,我發現自己很“奇怪”。

在那之前,我只是傑西卡,有一頭棕色的直發,有小雀斑,一雙藍眼睛;我熱愛藝術、戲劇、寫作並且收藏了超級多動物毛絨玩具。

但後來我班上有一群“酷”女孩,她們比我更成熟一些,不再玩毛絨玩具,而是玩“約會遊戲”。據她們所說,我很奇怪。她們說我有些緊張兮兮的。是的,她們覺得我很古怪。

當時我並不覺得這些僅僅是一群十幾歲女孩的淺薄意見,而是覺得她們的看法定義了“我是誰”,也許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自己應該和她們一樣才對。

我也開始用她們的話來形容自己,比如說自己多麽“奇怪”,或者“為什麽我如此古怪”。

當我的父母註意到這一點時,他們開始擔心起來,並把我轉到了另一個班級,希望這能打斷我所接受和日益增長的關於自己的負面看法。但為時已晚。我不再只是傑西卡了。我是一個怪人,為了被其他人接納,我什麽都願意做。

在我青少年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裏,這種心態就像一層厚厚的陰影籠罩著我,尤其是當我遇到新朋友或試圖交朋友的時候。我開始為了被人喜歡而執著於成為最“討喜”的那個自己。在很多方面,這變成了一個自我預言——我越是試圖減輕我的“怪異”,就似乎顯得越尷尬。

高中畢業後,我去了聖經學院,在那裏遇到了一個好朋友,如果我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孩,我會說她比我“更奇怪”(正確的詞是有趣,有創造力)。

正是這位朋友鼓勵我停止自我批評,不要讓別人來左右我對自己的看法。她提醒我,是上帝創造了現在的我,我需要放下戒備,成為祂創造的那個自己。

如果這種“與尷尬和不討人喜歡的感覺”做鬥爭讓你很有共鳴,我希望分享一些想法來幫助你走出這個迷宮,嘗試喜歡和接納你自己。


1. 記住上帝如何看你

我立刻想到詩篇139篇(一首古老但很贊的詩篇),特別是第13-17節:

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

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

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

上帝啊,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寶貴!

其數何等眾多!

 

我知道詩篇139篇是如何經常被引用,並印滿了手提袋、馬克杯等,以至於它可以直接沖擊我們,但我們卻沒有充分意識到其中的含意。那麽,我們怎樣才能讓上帝的聲音在我們的心中蓋過那些不友善或無益的評價呢?

我發現這歸結於我的關系。首先,是與我的創造主上帝的關系。

上帝有意造我。祂給了我天賦、興趣和獨特的品質,使我成為今天的我。

我曾經教過學生創意寫作,關於寫人物性格我總是會提出這一觀點:通常,角色最大的弱點會指向他們最大的優勢(反之亦然)。例如:

他們的決策速度快嗎? 如果是這樣,他們可能也會很沖動。

他們是否超級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你可以打賭,他們可能會在情感上承受了太多,或者更傾向於相互依賴的關系。

看到缺點和優點是一體兩面的,我開始思考上帝如何通過我們和我們的“怪異”來工作。

我的同齡人覺得我古怪和不好相處,因為我會寫故事,在一個學校項目激發了我的興趣後,我學會了寫埃及象形文字;還因為我的幽默感與眾不同。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帝向我展示了祂對我的看法——這些品質實際上反映了我最大的優勢。祂讓我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和好奇心的人,傾向於尋找事物的獨特解決方案和答案。我能深入思考並提出重要的問題。因著我不擅長閑聊,所以更擅長進行有意義的談話。

其次,我周圍都是不會說我壞話的人。

出人意料的是,我們很容易與那些對我們說負面和傷害話語的人保持關系。

我說的不是那種“鐵磨鐵”的建設性批評。我指的是和那些擅長隨意奚落和反唇相譏的人建立關系,或者是一段似乎總是讓你追逐他們或者處於情感赤字的友誼。

找那些以愛心向你說出真理和建造你話語的朋友,而不是那些打著真理的旗號其實內心滿是嫉妒或醜惡的人。


2. 記住,上帝從來沒有引導我們去“做一個正常人”。

我媽媽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專門與那些出於某種原因有點與眾不同的孩子打交道。她用“神話般的正常”這個表達來描述我們的一種假設——即有一種我們都應該遵循的存在方式,如果我們不像那樣,那麽我們就不“正常”。

但正常的概念是一個神話,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我們學習和處理事物的方式不同,我們受到事物的影響也不同。我們有不同的好惡。

聖經中沒有一處說:“盡量做個正常人,這樣人們才會喜歡你,接受你。”相反,下面這些才是上帝指示我們去做的事情: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12章2節)

彼此相愛(約翰福音13章34節)

效法上帝(以弗所書5章1節),要我們成為聖潔(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3節),要彼此親熱和恭敬(羅馬書12章10-13節)。

當耶穌在地上的時候,祂自己並沒有尋找“正常人”。事實上,他向那些邊緣人士——漁夫,稅吏,甚至妓女伸出援手,唯一被耶穌“拒絕”的人是那些剛開始就拒絕了祂的人。

也許,與其把你的“怪異”看作是一種弱點,不如選擇充滿好奇心地看看上帝打算如何使用你的“特別之處”來成就祂的國度。

我看到了上帝如何利用我的強烈性格。因為我對任何能激發我興趣的事情都非常投入,這使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作家、傳道人和老師。當人們告訴我他們喜歡我的講道時,我奇特的幽默感也是他們會特別提到的一點。

我發現,一旦我不再試圖變得正常,並接受自己的尷尬,人們通常會更好地與我相處。結果,我發現自己和身邊的人開始就耶穌進行了很不錯的對話。

我對上帝創造我的樣子很滿意,即使有時人們不太理解我,甚至不喜歡我。我想起使徒保羅的話:

“我現在是要得人的心呢、還是要得神的心呢?我豈是討人的喜歡麽?若仍舊討人的喜歡、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加拉太書1章10節)

“…..因 為 你 們 立 誌 行 事 都 是 上帝在 你 們 心 裏 運 行 , 為 要 成 就 他 的 美 意 。”(腓立比書2章13節)

我們可以從我們經歷軟弱的地方開始去發現我們的優勢,在那裏我們學會依靠祂的恩典,為了榮耀祂而使用祂賜給我們的獨特特質。

記住,是上帝把熱心的牧童大衛立為王,把急躁的漁夫彼得轉變為早期教會的第一位領袖。

我今天的盼望是,你被挑戰要更喜歡你自己一點。畢竟,你是上帝的設計。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