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和坦誠的區別在哪裡?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

翻譯:秋雨

有聲播讀:Joya

 

 

午夜的某個時刻我家停電了,風扇的葉片慢慢停了下來,我和丈夫在悶熱的蚊帳裡備受煎熬 ,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清晨,我點著蠟燭在煤氣灶上做了煎餅和雞蛋。到了上午 9 點,由於停電,山下的水泵無法工作,廚房的水龍頭也停水了。

至今我們在烏干達已經住了三年,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知道有時會停上好幾天的電,這個時候我會對於開關冰箱門變得異常的偏執: “千萬不要打開冰箱門!

更糟糕的是,孩子們昨晚忘了把那台在家上課使用的筆記型電腦充上電,因此他們只能使用我的筆記型電腦,這就意味著我自己的工作將無法完成。在手機電池耗盡之前,我急忙打了幾個電話。電力公司沒有人接聽。

然而到了中午,浴室的燈突然亮了。不用等到下午6:30 之前(通常恢復供電的時間)就來電了嗎?

來電首先讓我感到很高興,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負罪感。我躑躅地走到正歡呼雀躍的孩子們面前,向他們坦白了我的壞情緒,我相信我的情緒已經影響到了他們。

我希望有電能夠完成我需要完成的事情,難道不可以嗎?當然可以。

沙漠中的母親想要為孩子找水是理所應當的(夏甲就是如此),連續餓了幾天想要吃東西也無可厚非(耶穌亦是如此)。甚至好奇上帝將如何成就某些事也沒什麼不對。(馬利亞、大衛和其他很多人都是如此)。

我可以坦白說出心裡的話?如果我能以恩典之心行事為人的話,當然可以。(根據以弗所書 4章29 節的原則。通常就無需 “發洩”了)。

並不只是在發展中國家生活時會讓我心生抱怨。在發達國家生活時,也會發生類似情況:隱形眼鏡壞了、家用電器在我最需要的時候突然不好使了、還有團契小組裡的一些人。

有自己的想法,以及表達自己的想法,似乎無可厚非。但是,究竟是什麼將這些時刻變成了老生常談的抱怨呢?

通過自我反省、記日記和研讀聖經,我認識到了抱怨與坦誠之間的區別。

抱怨/發牢騷健康的表達方式
易怒;易感到受挫包容謙遜——承認我們自己的破碎以及沒有良善
“我應得……”“我想要……”
挑錯、責備或懲罰坦誠自己的困境,這樣上帝也能從中得到榮耀;坦誠是為了和解
內心的想法是:“上帝沒有做好這件事”內心是對上帝的信靠——“不是照我的意思,而是照禰的旨意”——相信上帝看顧我
沉浸在不滿、憤怒、苦毒之中定睛於上帝的信實、祂的時間表和計畫
向環境尋求平安從上帝那裡得平安
衝動的 ;有破壞性的謹守在地上的年月,不出惡言

 

感到沮喪或失望並沒有錯,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處理這樣的情緒——我們是否會無休止地抱怨自己“運氣不好”和生活對我們多麼“不公平”?

扭轉抱怨的方法之一就是換個角度看問題。作家克裡斯汀·韋爾奇(Kristen Welch)寫道:”沒有什麼比換位思考更能讓我們心存感恩了。我認為這是解開我們文化中所謂的應得權利這一枷鎖的關鍵”。

當我沉思這個問題時,約拿的形象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想像一下約拿,他坐在烈日下,希望能坐在頭一排觀看尼尼微的毀滅。他先是愜意地躺在上帝提供的茂密樹蔭下。當樹被蟲子蠶食時,他憤怒了: 我死了倒比活著好。他把恩典看得如此地理所當然。

每當想到上帝面對曠野中怨聲載道的以色列人時有多麼難過,我就會覺得在通往應許之地的路上,屢次出現的問題其實就是我們的不信和自以為應得的權利(如出埃及記16章6-8節,民數記21章5節),而毫無謙卑或對上帝的全然信靠。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保羅勸告我們說:“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上帝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立比書2章14-15節)。

一個朋友對待困境的態度徹底改變了我,讓我不再抱怨。他向我講述了在他的妻子死于盧伽雷氏症之前,他與上帝深深同在的那一刻。那時他的妻子身體每況愈下,他悉心地照顧她——像看護嬰兒一樣看護著她——然而有一天,他被失落感壓垮,躺在床上一動也不想動。

躺著躺著,他感到上帝似乎在引導他感恩。我的朋友雖然無法立即完全獻上感恩,但他從點滴的小事開始:他感謝上帝賜給他呼吸的能力;感謝上帝賜給他可以哭泣的床;感謝上帝給了他空調。從那以後,他要感恩的事情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他情不自禁地開始讚美上帝。

感恩並不只是樂觀地看待一切,而是堅信上帝是美善的。

這一切讓我把眼光從眼前挪向永恆,從自我期許中移開,定睛在上帝的賜予上: 這是一種伴我行過死蔭幽谷,仍然支撐我的信心。這是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平安。永不停息、流淌在心底的喜樂(偶爾甚至會噴湧而出)。

當我從自己對公義、美善與平安狹隘的想法中抽離時,這種賜予就會源源不斷地湧來。

正如我兒子喜歡引用的這句經文所說: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隨著我們在基督裡成熟,恩典會使我們更加有耐心;憐憫會勝過論斷。更多的感恩、平安、成熟、善良和自製力會增強我的忍耐力,而所有這些都有助於我在炎熱潮濕的夜晚耐心地忍受停電、忍受隱形眼鏡的破損,以及我遇到的那些難以相處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我找到了靈魂的香檳

 

 

作者:鹿溪

有聲播讀:Joya

 

 

記憶中我從小就跟著奶奶媽媽嬸嬸們,祭拜各種“神”。不僅在每個月農曆初一、十五,更是在先祖的忌日,或者中元節。除夕夜的時候,家裡的小孩子跟著奶奶一個一個去磕頭。除了盲目地跟著家裡人拜傳統民間的偶像以外,我也會跟著媽媽去算卦,媽媽也經常找人給我們算卦,拿著照片找人看面相。後來,自己慢慢長大,出去遊玩,也會毫無意識地走進各種寺廟跪拜雕塑和畫像上的假神。“財神爺”、“灶王爺”、先祖……分不清到底哪個才是真神?但心裡總覺得是有神的。

小時候,也常常看到我的外公和三姨在吃飯前“禱告”,也常常聽他們說“禮拜天”、“做禮拜”之類的話,從小也知道“耶穌”這個名字,卻不知道耶穌他到底是人還是神,也沒有人具體告訴過我“耶穌是真神”、“耶穌是唯一的神”,也沒有任何人跟我說關於耶穌的其他事情。就這樣,在信仰上我糊糊塗塗地生活了24年。

24歲正是風華正茂,充滿活力和夢想的年歲,大學多姿多彩的生活,有很好的朋友,有優異的成績,有各種榮譽證書,有學生會的任職……但這一切並沒有使我心裡有真正的滿足和平安。有時候想到父母的疾病,就非常的無助,心靈像是被戴上了重重的枷鎖。父母給了我很好的物質生活,但同時,因為起早貪黑的做生意,兩人都得了糖尿病,爸爸的體重從160多斤跌落到110多斤,他的胰島功能完全喪失,需要24小時佩戴一個自動注射胰島素的機器掛在腰上。每每想到父母拖著他們各自被疾病纏著的身體早出晚歸辛苦的生活,心靈就陷入無限的絕望中不知所措。

後來,我考上了研究生。信主的三姨依然在每年放暑假的時候給我買早餐,使我的心非常溫暖,並且那年暑假有時間就想去她家聊天。有一次聊天令我記憶猶新,就是有一個姐妹晚上回家路上遇到危險,沒有辦法逃脫,當她跪下來禱告的時候,那個人就逃跑了。這件事讓我對她所信的神和禱告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三姨還給了我一本聖經,也再三叮囑我要在讀研期間找團契和教會。很快的,研究生的生活開始了。研究生生活與大學的生活非常不一樣,我不再那麼常見到導師和班裡的同學,平時大家都是各忙各的,我日常和舍友相處的時間更多。但我們的性格非常不一樣,越相處也越有壓力。尤其是認為“幫助別人一下沒事”的我,變成同學使喚和有求必應的物件。當時的我也非常不會拒絕別人的過度要求,因此也開始不知道如何面對他們。因為這與自己期待的美好朋友關係相差越來越遠。一向喜歡交朋友的我,開始在人際關係中陷入沮喪。然而現在回想起來,這個過程也是愛我的上帝為我“量身定做的處境”,用來預備我的心接受祂,認識祂。

在與舍友相處受挫、不知所措之後,新學期開始我決定要與宿舍的大家分開,不再和她們一起去圖書館,決定一個人在研究生教室學習。這也正是我認識主耶穌的特別時期。在研究生教室學習期間,我慢慢地與一個師姐有了交集,偶然一次機會,看到師姐的桌子上放著聖經和讚美詩,和我三姨的一模一樣,想起三姨叫我去找教會和團契的事,就和師姐說了這件事。正好師姐說今天晚上有大學生小組團契。就在那天是我人生第一次走進了團契。大家那燦爛又暖人的笑容,優美的詩歌,聖經的分享,最後一起的關懷與代禱,這些都讓我覺得非常不一樣,尤其是最後一項。對他們來說,我是陌生人,第一次見面就這樣關心我,把我的事情放在心上,讓我覺得他們很特別。就這樣,研究生的生活,照常繼續著,與之前不同的是——我開始了教會生活,也開始了平日裡自己讀聖經,並且也開始每週和大家一起查考聖經和聽聖經分享。這樣一群在上帝家裡面一起成長的弟兄姐妹,還有常常關心我的姐妹,對我來說都非常寶貴。

關於生命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也是我內心一直在尋找的。喜歡讀書的我,在還沒信主前也讀了很多關於靈魂的書,但每次讀完一本書,還是覺得“空”。直到有一次在小組裡查經,帶領者分享到:“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人必定不餓,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渴”(約翰福音6章35節),還分享到說上帝的話——聖經,是我們靈魂的食物,只有找對食物,吃了才會不餓。耶穌自己就是人類最需要的生命的食物。後來,那些關於靈魂的書再也沒有翻開過,也再也沒有購買過。

取而代之的是,除了專業課的書之外,我開始天天讀聖經,越讀聖經,越發現,曾經自己心中一直尋找的生命的真善美,原來就是主耶穌祂自己。聖經上的話,簡直就是人類靈魂的香檳,讓我再也無法停止不去讀它,越讀越被吸引,直到讀到一句話,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約翰福音14章6節)耶穌說祂是真理,這句話從根本上顛覆了我!

後來讀到《標杆人生》一書,解開了我心中關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為什麼存在等等種種疑問。讓我徹底明白,我是按上帝形象被上帝創造的,我不僅被上帝創造,而且,祂造我有一個榮美的目的和計畫。回想從小跟著拜的民間信仰與算卦,讓我覺悟到:民間所信仰的這些,灶王爺,財神爺……它們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聽,有口不能說,有腳不能走,都是人所造出來的,人去拜人造的東西,想想就很可笑!其次,關於算卦與看面相的人,發現他們和我同樣都是被上帝創造的人,怎麼能與這位創造者相比,去預測人的事呢!創造一切的神,祂才是主宰者。

學校裡,老師教了我很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傳遞給我們很多專業思想或者個人的人生道理。可是只有聖經教導了我要如何對待我的生命。越讀聖經越讓我明白,相比較學歷,知識,技能等等,上帝更看重我這個人本身,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的心有沒有受傷,上帝都在乎。這讓我再次經歷到上帝是多麼愛我,即使我還沒有認識祂的時候,即使我還在做與祂為敵的事時,祂已經差派祂獨生愛子耶穌基督為我的一切罪釘死在十字架上,為要救我脫離我的罪。心靈和思想不斷被更新,重新再去看那不知所措又很令我受傷的舍友關係時,就想到上帝不僅愛我,也愛我的舍友,又想到耶穌說要愛我的仇敵,若單愛那愛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心慢慢發生改變,從遠離她們,轉變為在禱告中開始持續為她們守望祝福,慢慢放下自己的成見,嘗試重新與她們相處並和好。

信仰,使我個人從裡到外被更新。首先,明白聖經是上帝的話,是人生命和生活的唯一標準。在我從小的經歷中,也更加明白上帝是忌邪的,祂恨惡我去做拜假神的事,從此,我不再參與任何民間拜假神的事與看手相算卦的事。其次,對於父母的疾病,通過讀聖經中記載耶穌醫治各類病人的真實事蹟,著建立了我對上帝的信心,使我相信既然上帝創造了人,祂最懂人的身體,在祂有醫治的能力,沒有任何人比祂更懂我父母的胰島功能如何恢復。同時,我也認識到上帝是聽我們禱告的上帝,祂也是用笑臉幫助我的上帝。我開始把自己面對父母疾病時一切的無助都在禱告中向祂傾訴,祂是值得信賴,祂也是有能力且可靠的上帝。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沉吟哀傷,等候盼望

 

作者:山雨

 

悼亡的悲情恰似一條狹長的山谷,一路蜿蜒、連綿。– C.S.路易士

 

秋日的午後,Y同學坐在我面前,時不時用手按壓臉上口罩的鼻夾,好像這樣的動作能讓她更舒服、放鬆。我和她閒聊著,聊學習、聊學校,對於畢業班的她,生活中的一切好似仍在按部就班的如期來到。而她的班主任老師告訴我,Y的父親在兩個星期前病逝。在與她的談話中,我試圖很小心翼翼,卻發現眼前的這位學生看似一切都正常。也許她還有許多的不明白,抑或是處於麻木和拒絕相信的階段。時間會揭開回憶,時間會給她答案,我也祈求有一日她被恩典治癒。

時間會帶走一些人和事,也有一些帶不走的。

安琪拉離我一張餐桌的距離,這位執教了將近三十年的教授,小口唑著她手邊的咖啡,邊回憶,她的大兒子在五個月前在睡夢中悄悄地離開。對她來說,失去的不僅是她曾經最熟悉最愛的那張臉,與家人的相處也漸漸出現了裂痕,教會的服事開始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當然,她說,也有許多永遠會在的,對兒子的懷念,對學生的愛,還有那個永恆裡的盼望和信靠。

聖經中的失去與哀傷

自從罪進入這個世界後,苦難就變得不可避免。隨之而來的哀傷常像不可預測的暴雨一般,讓我們無處可躲;可能是因為失去一個重要的人,也可能是由於一段關係。作為基督徒,應當如何看待這些?在《聖經》裡,悲傷等同於懦弱嗎?上帝允許哀傷嗎?翻開這本古老的書,我們看到:跟隨離鄉漂泊的丈夫,經歷一度懷不上孩子到晚年得愛子的撒拉,也終於到那個句點——夫君亞伯拉罕為她“哀慟哭號”(創世記23章2節)。原本富甲一方,兒孫繞膝的約伯,有一天卻突遭橫禍,喪失兒女和財產。他坐在爐灰中,撕裂外袍,喃喃自語。(參約伯記)

叱吒沙場的一代君王大衛,被敵人追逼時,“因唉哼而困乏,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詩篇6篇6節),他描述自己,“被壓傷,身體疲倦,因心裡不安,就唉哼” 並且,“心跳動,力衰微,連眼中的光也沒有了。”(詩篇38篇8-10節)

這些人身上發生的事,不是我輕易能夠談論的,也非幾句話或者幾本書就能說得清道得明。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在悲痛中選擇信靠上帝。先知耶利米的家鄉和同胞被摧毀掠奪以後,他說,“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耶利米書9章1節)主耶穌到拉撒路的墳墓前,祂哭了(約翰福音11章35節)。

如果你正在經歷哀傷,不妨……

生命之書讓我們看到失去和得到像一對雙胞胎,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哀傷是失去某個人或某樣東西以後的正常反應。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每個人亦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處理情緒,因此,沒有同一的標準答案。如果當下你正在經歷哀傷,不妨可以試試:1. 給自己一些時間,用一部分時間去做些分散注意力的事。2. 對支持你的人傾訴。 不要一個人扛,上帝不是要跟從祂的人做“獨行俠”;在有重擔的時候,越是要與家人、肢體,夥伴分享。無論這一刻,你是否相信或感覺到,事實就是,人類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孤獨被造。3. 在禱告中,與上帝說說你的感受。上帝知道我們正在經歷的,祂也知道我們心中所想,但這與我們在上帝的面前是否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有區別。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在禱告中,跟上帝坦白自己經歷的情緒,會有不可思議的治癒效果。

如果你正在陪伴一位經歷傷痛的親友,能給予其最大的支持並不是像約伯的那三位朋友給他一番講理,更不是輕易論斷。他人需要的恐怕不是滿腦子的教條和知識,而是感同身受。

是一聲簡單的問候,“嘿,在幹嘛呢?”、是一餐一食中的陪伴、是為他/她禱告,是任何你的心靈被感動要去做的事。你的在場、陪伴和聆聽,就是給他/她最好的幫助。保羅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章15節)

我們從沒有被應許過今世免於苦難,但卻被應許了那更好的。

保羅說,“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3節),當他提醒帖撒羅尼迦的信徒要警醒持守的盼望,我們當思想,這個指望對我們來說到底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這指望是此生的結尾不是一切的盡頭,相反,會是全新的開始;這指望是每一次的分別是為預備更好的相聚;這指望是上帝要造新天新地,新城裡的居民不再受暴力、疾病、痛苦和悲傷的侵害,裡外都不再有罪的攪擾。最初從空虛混沌中被造出的秩序,雖曾被阻擾,必恢復到美好的秩序。但這意味著一切都只是在遙遠的未來嗎?彼得在另一處形容這盼望是“活潑的”(彼得前書1章3節),那就不只是將來時,也是現在時。上帝不是創造了一個世界、一群人以後就走開了,“無為而治”;也不是給我們畫了一幅未來的藍圖以後,就讓我們乾等。而是,在一切境遇中,祂與我們同在,以賽亞說,“他們在一切苦難中,他也同受苦難”(以賽亞書63章9節),詩人說“上帝靠近憂傷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篇34篇8節)。

友人曾邀請我共賞夜裡盛開的曇花,從綻放到凋零,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在如此有限的時間裡,或許我們實則有很廣泛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抱怨,或珍惜;可以選擇憤怒、悲傷,也可以選擇平靜,喜樂。

失去與哀傷是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明白那種痛。我祈求聖靈安慰每一顆在哀傷的心,也使我們有不失喜樂的力量,繼續在上帝時刻護理著的世界享有祂賜我們的福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消除憂慮的4種方法

作者:Kelly Purcell

翻譯:奇奇

我們都有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懼,而我們在新聞中聽到的信息加重了這些擔憂! 地震、洪水、戰爭、政府腐敗、犯罪增加和生活成本上升…..這些駭人聽聞的新聞頭條不勝枚舉。

值得慶幸的是,這對上帝來說都不是什麽新鮮事。 祂知道作為人類的我們很容易憂慮,所以祂多次在聖經中提到“不要害怕”,這也是祂重複了最多的命令之一。

每當對未來的恐懼籠罩著我時,我都會不斷回顧並抓住下面的這些真理:

  1. 像野花和飛鳥一樣,活在當下

很多時候,我們都活在未來,當下已經在擔心下周、下個月或明年的事情。 然而,這樣的憂慮讓我們無法體會今日的喜樂!

在路加福音 12 章 22 至 32 節中,耶穌在提醒門徒們為何不必憂慮時告訴他們要留意野花和飛鳥。 祂描述了野花如何什麼都不做卻仍然看起來很美麗而且能夠繼續生長。 不儲存食物的飛鳥仍然每天都會被供應吃喝。如果上帝把祂這些非常微小的創造物都裝飾和照顧得那麼好,那麼祂又會如何照顧作為祂兒女的我們呢?

深刻反思這一點確實教會我活在當下。 最近,我的車出現了一些問題。 它漏水了,所以每當下大雨時,水就會進入車子裡。 隨著雨季的到來,我已經在大雨中行駛了數周,這導致系統的某些部分出現故障,現在其中一扇車門也打不開了。 我一直擔心水也會影響我的刹車和發動機。 但因為我生活在第三世界國家,汽車零件和機械都非常昂貴且很難獲得。

在我的憂慮中,聖靈把我的注意力吸引到路加福音12章的這段經文,我受到了挑戰! 讀的時候,我感覺上帝好像在對我說:“是的,這是一個問題,但是你的車現在可以駕駛和使用嗎?” 當我回答“是”時,我感到我的想法轉向了感恩,因為我還有車可以開,並且上帝會在我需要時給我預備解決方案。

我想到以色列人,他們每天在沙漠流浪時必須依靠上帝提供的嗎哪(天上的食物)來過活。 他們無法為第二天積蓄食物。當有人嘗試把它們留到第二天時,發現已經發黴無法食用。 上帝在教他們要相信並依靠祂渡過難關,同樣,祂也想向我們證明祂是信實的。

2.感恩

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感恩和讚美的力量有多大,它可以讓我們擺脫憂慮和恐懼,進入平安和信心之中。

大衛敦促我們不要忘記上帝已經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詩篇 103篇)是有原因的。 當我們讚美和感恩時,我們的態度和想法就會改變,我們會開始意識到上帝是如何照看我們的。 當我們感謝祂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時,就帶給了我們盼望,並增強了我們對祂的信心,相信祂現在和未來將會做的事情。

例如,當我在生病時感謝上帝醫治我可能會感覺很超前,但當我開始讚美時,我就開始想到我最初因擔心或恐懼而忽略的那些事情,例如能夠獲得醫療護理、去醫院 、得到對症的藥物、以及那些照顧我的人——這些都是可以帶來上帝所應許醫治的祝福。

腓立比書 4章6-7節應許我們,當我們以感恩的心向上帝祈求時,祂的平安就會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除去一切憂慮、恐懼,和一切使我們信賴祂以外的事物。 在感恩中,我們就是在將上帝放在我們生命的寶座上,並確認撒旦沒有權柄帶給我們恐懼、憂慮或焦慮。

感恩轉化為信心,無論我遇到什麼,上帝總是與我同在,永遠不會停止為我做美善之事!

3.用上帝的應許來代替我們的“假設”

“如果我失敗了怎麼辦? 如果我永遠好不了怎麼辦? 如果不起作用怎麼辦? 如果我永遠結不了婚怎麼辦? 如果我聽不清上帝的聲音怎麼辦?” 這些問題聽起來熟悉嗎?

我可以長期滿腦子都是這種最糟糕的“如果……會怎樣”的設想。 我發現自己擔心每一種可能的情況,以防萬一其中一種情況真的發生——好像擔心可以讓我為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好更充分的準備一樣。

當我在紐西蘭呆了一段時間又回到東加後,我意識到一年多前發生的東加火山爆發給我帶來的創傷仍然存在。 我會躺在床上想:“如果我再也回不到正常了怎麼辦?” 我很害怕自己會被困在這種恐慌和恐懼的狀態中。

然而幾個月過去了,經歷了時間的淡化和朋友們的支持,我可以釋懷地說我不再處於當時那種狀態了。 這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許多“如果”從未真正發生,所以擔心是多麼浪費時間的事啊!

聖經告訴我們要思想那些“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有德行和值得稱讚的”事物(腓立比書4章8-9節)。 當我們將所學到的付諸實踐時,上帝的平安就會與我們同在。

用上帝的應許代替我們的“假設”可以在憂慮時給我們帶來安慰。

我們可以用講到上帝可以滿足我們內心渴望的詩篇 37篇4 節和詩篇 145篇19 節的經文來代替“如果我永遠不能結婚或者如何我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怎麼辦?”這樣的假設。 亦或者我們因身體疾病或抑鬱症而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我們因此而擔心自己的未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默想以賽亞書33章24節和啟示錄21章4節,其中清楚地說明天堂裡不再有疾病或痛苦。

正如保羅在他的經歷中印證的那樣,當困難時期到來時,我們可以依靠上帝,祂的恩典夠我們用,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保羅學會了在任何情況下都知足,無論是飽足還是饑餓,生活富裕還是貧窮。 他意識到他“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4章11-13節)。

4.找到天國的視角

火山爆發、失戀、Covid-19 大封鎖和即將進行的背部手術讓我感到失落、沮喪和充滿困惑。 在這個時期裡我在與上帝摔跤。 “祂的應許難道不是真的嗎? 祂會說謊嗎? 如果上帝不阻止我所要遭受的傷害,我的未來還有什麼保障呢?” 我問祂。

當我回首過去時,我很感恩這段時間的摔跤,因為上帝確實回應了我的呼求。 我讀到馬太福音5章45節等經文,其中耶穌談到雨如何降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以及那些說一定會有苦難、考驗和試煉的經文(約翰福音16章33節;雅各書1章2-3節;羅馬書5章3-5節)。 無論我們是否相信祂,我們所有人都會面臨苦難。 不同的是,我們作為信徒可以經歷在基督裡的平安和喜樂。

通過這一切,我對擁有美好未來和幸福生活意味著什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就是認識那掌管一切、深愛我們的那一位。

當我們思想天國和我們生命的意義時,我們就會正確地看待我們所經歷的一切。 這個世界將會過去,長存的是永恆的天國,在那裡我們每一個需求都得到完全滿足,且上帝的一切計畫都得到實現。 沒有疾病、抑鬱、恐懼、戰爭或死亡——只有仁愛、喜樂、和平和公義(羅馬書14章17節)。

耶穌是我們的磐石,祂是我們生命的最可靠的根基,我們倚靠祂無論發生什麼都能站立得穩(詩篇62篇2節;馬太福音7章24-25節)。 我們知道我們生命安全地隱藏在基督裡(歌羅西書3章3節),這意味著當我們生活在世間時,祂就在我們裡面,我們也同祂一起坐在天上(以弗所書2章6節)。 因此,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不會失去在上帝裡面的身份和基業,因此,祂是我們未來最大的盼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