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需要再拼盡全力去追求「完美」

作者:寄居的奔跑小羊      有聲播讀:洋瀾

 

我從小都是個不怎麼自信的女孩。外貌一般般、性格一般般、家境一般般、成績也一般般。

許是因為普通、許是因為一般,對於「不普通」、「不一般」甚至「完美」的渴望便在我心裡發芽,漸漸滋生出驕傲,慢慢生長成對他人關注和愛的極度渴求。

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看得見的正面是「自卑」,看不見的背面則是「驕傲」。

受拘於自己的「普通」無法跳脫,處在高中時期的我便開始在屬世道路上謀求自己所認為的「完美」。

成績普通的我,花錢進入了當地一所重點高中。我一面努力刻苦學習,執著抱希望於通過自身的奮起直追、挑燈夜戰,有朝一日可以黑馬突圍,獲得萬眾掌聲;

一面致力於在男孩子的情書和表白中周旋,孜孜不倦認真評析,從追求者中挑選出成績最優秀、長相最帥氣、老師最喜歡的重點班男生,期盼站在他身邊時,他「完美」和「優秀」的光彩可以映射到我身上,從而彌補我自身的不完美和普通。

時間一晃,大學畢業的我順利進入職場。我堅定持守著二十多年來早已融入血液的「完美主義」立場:本科畢業,令人羨慕的穩定工作。

對於感情也一如既往,我不斷追求「完美」,以至於早已深陷情慾的網羅——不斷比較、更換男友。

我在一次又一次的感情中掙扎、受傷,自認為看透了人心的易變、承諾的脆弱;學會了各種識人、相親的套路和知識,然而內心卻依然脆弱、仍舊空虛。二十多年來,我拼盡全力已然成為了老師眼中的好學生、長輩口中的聽話孩子、領導心中的敬業員工。

然而,當夜深人靜扒開這一切的外表,只有我自己知道,我還是那個我,那個「普通」而又不甘「普通」,拼了命追求「完美」,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愛的我。

我的心仍舊無法滿足,我隱隱覺察到我心的中間有一個很大很深的「洞」,任憑我拼盡全力,拿任何東西卻也無法填滿。

某一年的冬天,我再次結束了一段維持2個月不到的感情。

消極和落寞的情緒在一個夜晚一股腦湧上心頭,一時間無從派遣,豆大的淚水划過臉頰。我俯伏在地,哭得無力起身。我哭得悲痛無力,感覺到自己是如此的弱小、卑微和無助。我

渴望被關注,我需要被保護、呵護,我努力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得到關注,感覺到被愛。

二十多年來,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再多努力一點點,變得更「完美」一點點,會不會就有更多的人來愛我?

我是不是就不再感覺到害怕和孤單?我心底深處的「洞」是不是就會被填滿?

伸手去床頭拿紙巾時,我順手打開床頭的《聖經》。雅歌5章10節映入眼帘:「我的良人白而且紅,超乎萬人之上。」我一時間不由止住了哭泣,開始從雅歌的第一章翻起……

時至今日,再次回首,想起那天晚上。想起不久後的某一個清晨,祂伸手一把將我從情慾的深潭裡救拔上來。從那天起,今後的我再不可能在祂之外去尋求好處、在祂之外去謀求愛。

「我的良人在男子中,如同蘋果樹在樹林中。我歡歡喜喜坐在他的蔭下,嘗他果子的滋味,覺得甘甜」(雅歌2章3節)。

那一個清晨,我無比清晰聽見祂的聲音,祂說祂愛我。那一個清晨,當柔和的陽光伴著一絲輕風進入我的窗,什麼都沒變,但我的整個世界都不再如同往常。

我還是那個我,外貌一般般、性格一般般、家境一般般、成績也一般般。我仍舊普通、依舊不完美。

但我已經不再是那個我,我不需要再拼盡全力去追求「完美」,期盼得到周圍人的認可、關注和愛。

祂的光照進了我的心,我心中間的「洞」完全被祂的愛所包裹填滿。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我為什麼非要減肥呢?!

作者:可悅

堅持健身快一年後,我的體重竟然仍然沒有大幅度下降,反而微弱增加。之前我跟自己說是肌肉增加了,但時間一長,難免沮喪,特別是體檢後醫生的指導也是需要減肥。

於是,很奇怪地,我開始一會兒看自己覺得其實也沒有太胖,不需要每個人都一樣,健康就好。一會看自己,覺得自己胖得好可怕,怎麼可以有那麼多肥肉。

所以不知不覺,我每天早上起床後,或睡前洗漱時,就開始思考我的減肥問題。我為什麼非得減肥呢?減肥減不下來,我的焦慮源在哪裡?我為什麼那麼焦慮?那麼著急?那麼沮喪?


我為什麼非得減肥呢?

最合理的解釋當然是醫生要我減肥。但說實話,我並不是因為想要健康才減肥。這雖然是我一直掛在嘴上的理由,聽起來好像我很無憂,我很放鬆,也很能接納我自己,我只是要好好照顧一下自己的身體。

但事實是,我是因為想要好看才減肥的。

我想要有好的身材,走在路上回頭率100%,如果不能這樣,起碼拍照好看,起碼我想穿什麼漂亮的衣服就可以穿什麼漂亮的衣服!可是,為什麼要讓衣服束縛自己呢?

為什麼不讓人設計適合我身材的衣服,而是為別人設計的衣服而改變自己的身材呢?時尚博主們凹造型的時候都會找特別的角度,才拍出我看到的效果,真人可能和照片非常不一樣,我為什麼要相信這樣的謊言,逼自己去做那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難道我不知道嗎?為什麼要上這個當,要用不同的人塑造出來的不同完美標準來要求自己?腹部要有馬甲線,腰間要有人魚線?要瘦,要健康,還要凹凸有致?這科學嗎?世界上有幾個人是這樣的呢?現在的我,哪裡不好呢?減肥成功後,我就會開心無比了嗎?

我的焦慮源在哪裡?

當我仔細去查問自己,我發現我內心的坑,好像比減肥這個事情更深。減肥成功後,我還想要學會至少一門樂器,或其他才藝。除此之外,我還想再去讀一個更高的學位,找一份更光鮮亮麗薪水豐厚的工作。當然,性格也要繼續開朗,溫暖,美好,像韓星金世正一樣,什麼都會,還要受人歡迎。原來,我的焦慮源並不是我腰間的肉肉。這麼多年的共存,我已經很適應它們了,它們不會給我造成太多的威脅。就像有的時候,當我喝奶茶喝得開心的時候,我根本不會覺得有減肥的必要。

我所焦慮、擔心的是,如果我太胖,我就跟這個世界所推崇的模樣不一致了,或者說,我就要被這個世界拋棄、嫌棄、遺忘了。

我害怕走在街上,會被人議論;我害怕沒有好看的照片可以發到朋友圈;我害怕如果身材太走樣,沒人會喜歡我,得不到愛情。因此,我的內心有一個很大的渴望,想要在各方面超過這個世界的標準,從而被大家喜歡、被大家崇拜!是的,像韓劇《我的出走日記》里的女主角一樣,我也害怕平庸,渴望被崇拜。

怎麼辦呢?

但聰慧如我,我當然知道就算是金世正,很可能也不一定完全滿意自己的模樣,也會有得不到的愛情。那我要怎麼去跨越這個從被忽視到被重視的鴻溝?嘗試一年之後,我也已經意識到,減肥不是像社交媒體上那樣,說速成就速成,我要如何對抗內心的這些壓力和焦慮?

沒想到,一個落魄的單身老男人給了我答案。

《腓立比書》里,因為到處跟人講福音,昔日來自名門望族,有地位,有學識,拿著羅馬帝國綠卡的保羅被囚禁了。外面有人對他風言風語,搶他風頭(腓立比書1章17節),而且,他也早已辭掉了以前的好職位,還落魄到要受人接濟的程度(腓立比書4章15節)。

讓我驚訝的是,這個人竟然完全沒有關心自己的處境,就算有喪命的危險,他還說:「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立比書1章21節)。精神亢奮的他更是在這封寫給後輩的信里不斷地說自己多歡喜,「靠主大大地喜樂」 (腓立比書4章10節),好像只要福音被傳開,全世界其他的都不是事:「……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還要歡喜」(腓立比書1章18節);「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做糞土,為要得著基督」 (腓立比書3章8節);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腓立比書3章13-14節)。在處過豐盛,也處過卑賤(腓立比書4章12節)的保羅心裡,眼裡,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尊崇主耶穌。

突然間,我好像清醒過來。我的這些擔憂,焦慮,都不是重要的事情。被人崇拜我就滿足了嗎?不會,我的生命需要被更重要的東西填滿。

我為什麼非要減肥呢?!集中精力向著標杆直跑呀!

保羅最後鼓勵因各樣事情煩心的後輩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借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章4-7節)

拜拜,焦慮,我要去投靠耶穌啦。減肥的事情就交給祂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基督徒可以有野心嗎?

作者:Andrew Laird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以晨

 

Andrew在澳大利亞城市聖經論壇工作,並且是Life@Work 項目的全國負責人,該項目旨在幫助基督徒將他們的信仰與他們的日常工作聯繫起來。同時Andrew寫了兩本關於工作的書,其中包括《壓力之下:福音如何幫助我們處理工作壓力(How the Gospel Helps Us Handle the Pressures of Work)》。Andrew是瑞德里學院(Ridley College)Marketplace Institute的前院長,他之前做過廣播新聞記者。他住在墨爾本,與妻子 Carly育有三個年幼的孩子。他並不羞於承認自己是一個 MAMIL(萊卡中年男子),他很愛騎他的公路自行車出門。

野心。

是一個會在基督徒群體中引起極大焦慮的詞。大家焦慮也是出於好的理由。我們經常將它與「不惜一切代價取勝」、「在背後捅你的競爭對手」的心態聯繫起來,尤其是在工作中。我們大多數人都熟悉那種非常有目標性並且會不擇手段地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的人。也許有時候我們自己就是這樣!

但相反的情況真的那麼好嗎?想像一下,沒有激情、沒有動力、沒有目標,只是勉強度日。這樣的描述聽起來並不是一個好的其他選項。

那麼,在基督徒的生命中可以有野心嗎?如果可以,它應該是怎樣的?如果我們沒有野心,會和「不惜一切代價取勝」的野心一樣糟糕嗎?

值得慶幸的是,聖經並沒有讓我們獨自面對這些問題,而是給了我們非常明確的答案。

野心有兩種

在最基本的層面上,野心僅僅意味著努力實現某個目標。然而,當我們完成某個任務的動力最終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時,問題就會出現,這就是為什麼這種野心經常表現為操縱他人和除去任何阻礙其進行的人(雅各書 3章16節)。

這種野心被聖經稱為「自私的野心」,並明確表明基督徒不應該有這種野心。例如,在使徒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的信中,他談到有些人「出於結黨(英文翻譯為『自私的野心』)」(腓立比書 1章17節)傳講基督。保羅顯然不認可他們的動機。雖然他們可能在傳講基督,但最終還是被自己的私慾驅使,「意思是要增加我捆鎖的苦楚」(腓立比書 1章17節)。他們可能想要人的讚美(他們嫉妒保羅可能會得到),所以說,自私驅使著他們的野心。

後來,在同一封信中,保羅鼓勵讀者們不要被「自私的野心」所驅使,而要存心謙卑(腓立比書 2章3節)。

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野心都是不好的。如果說聖經中有誰非常有野心,那一定就是使徒保羅了!

之後的幾節經文中我們就看到了他的野心——他談到追求與基督建立更深的關係,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腓立比書3章12, 13節),以此「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章14節)。這不是沒有野心的人說出來的話!我們在保羅的其他書信中也看到了同樣熱切的野心,他描述了要竭盡他所能不惜一切代價抵將福音帶給他人。

追求正確的野心

這正是這種野心不同的原因。我們在保羅身上看到的這種野心可能可以最確切地被稱作為敬虔的野心。與自私的野心不同,這種野心是被他人的利益驅動的,尤其是上帝的利益。這是一種謙卑的野心——熱情地努力工作以取得成就,但卻是為他人的益處,不是為自己的益處。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保羅在腓立比書 2章3節 中將自私的野心與謙卑進行對比的原因。正如作家 Amy Dimarcangelo 在她的文章中所說,「我如何分辨我的野心是否合上帝心意?」,野心並不一定不好,「只要我們的渴望和決心是為了上帝得榮耀而非我們自己」。

這對職場中的基督徒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我們要為他人的益處而充滿野心!

努力學習,學習新技能,聽播客、看書——做這一切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得好處,而是為了可以管理好上帝賦予我們的能力,為著我們同事的益處,和能從我們工作中受益的人的益處。

這可能是一種激進的思維方式,特別是如果我們以前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過做這些事情的話。

然而,上帝以祂的偉大智慧經常給我們渴望(以及技能、恩賜和知識),我們會發現當我們為他人的益處而使用這一切時會帶給我們喜樂。

上帝不是抹殺我們喜樂的;祂希望我們快樂,但祂知道,當我們將擁有的東西用於他人而非自己時,才會得到最大的快樂。為什麼耶穌要死在十字架上(無私野心的最偉大表現)? 「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希伯來書12章2節)。這是基督教信仰中最奇怪卻也最美麗的悖論之一——在奉獻自己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最深的幸福和喜樂。

在這一點上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動機總是混雜的。因為,我們可能會打著為他人利益著想的旗號做著出於私慾的事情(想想保羅給出的那些傳講基督人的例子,就是「出於自私的野心」!)。

我們需要對此保持警惕並時不時地問自己:「是什麼在驅使我的野心——是舍己還是自私?」雖然我們的動機常常混雜、有時不純,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有野心,我們需要熱切地禱告上帝會越來越多地讓我們將野心放在他人的利益上,而不是出於我們自己的私慾。

避免缺乏野心

但是我們的最後一個問題呢:如果我沒有野心,那會和 「不惜一切代價取勝」雄心勃勃的人一樣糟糕嗎?

通常情況下是這樣的,但我們需要做個說明。其他人所認為我們的「缺乏野心」可能只是因為我們對上帝帶領我們進入的處境感到滿足。如果我們有這種滿足感,那就讚美上帝吧!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缺乏野心。滿足感和野心可以(也應該)齊頭並進。在你的滿足中,你仍然在那個地方為你周圍的人充滿野心。努力首先考慮他們的需求,以及你如何在他們的日常工作中支持他們。

然而,真正缺乏野心在聖經中也被描述為懶惰。

《箴言》書中常常舉懶惰人的反例警戒我們(箴言6章9節;13章4節;15章19節;26章15節)。浪費上帝賜給我們可以用來服侍他人的能力,並不榮耀祂。

在同一篇文章中,Amy DiMarcangelo 還寫道:「因為『相信上帝』而迴避個人努力的被動者聽起來可能是屬靈的,但這種情況其實是在為懶惰和缺乏責任感找借口。如果你不願意播種和澆水,信靠上帝收穫是毫無意義的」。的確,耶穌譴責那些埋藏自己的才幹而不加以利用的工人(馬太福音25章14-30節)。

所以讓我們為主有野心吧!想想祂給你的恩賜、技能、才幹、能力和機會。然後富有創造性地、熱情地努力使用它們來服侍他人和榮耀上帝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為什麼地上的生活也很重要?

作者:Huey Nin      翻譯:奇奇

 

好朋友哭著給了我一個「永遠都不要放手」的擁抱,然後一邊收拾行李一邊跟我做最後的道別「你來玩的時候要來找我呀!但即使你沒來,我們也會在天堂再見——和耶穌在一起!」

雖然當時聽起來有點恐怖,但她的話卻觸動了我的心弦。我和這個朋友之前常常好幾小時地一起想像生活在上帝所應許的新天地中的各種可能性和美好(彼得後書3章13節)。如果耶穌現在就回來,我們就可以在我們永遠的天家中生活在一起,多美好呀。

對耶穌的再來和萬物的更新迫不及待很重要(啟示錄 21章4節),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充分利用好我們在世界上的短暫生活。

為什麼呢?有如下兩個原因:


#1:因為我們是為基督而活,所以在世上的時間很重要

在成長過程中,我常常認為永生是我們死後才有的。在我的腦海里,我把死亡想像成是睡著一樣的,然後我一睜眼醒來,看到鑲嵌著珍珠的天堂大門,我穿著白色的長袍朝天堂走去,感覺自己像羽毛一樣輕盈。

但是耶穌在上十字架前為他門徒的祈禱卻讓我有了不同的想法。他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約翰福音 17章3節)。

這節經文提醒我,永生始於我們相信基督是我們救主的那一刻。如果我們得救只是為了上天堂,那上帝沒有理由遲延不讓我們現在就去。

相反,耶穌來拯救我們並使我們恢復最初被造的意義:與我們的造物主生活在愛的關係中。

在耶穌死和復活後,他的門徒們經歷了一個非常大的轉變——從跟著耶穌完成祂在世的使命這樣一個目標清晰的狀態突然變成需要等待。彼得和其他六個門徒又回到了他們過去做漁夫的日子,但令他們失望的是,什麼也沒有打到(約翰福音21章1-3節)。

耶穌前來救援,將他們的網引到船的右側。奇蹟般地,門徒們從一夜一無所獲變成了魚滿了網(約翰福音21章10-11節)。耶穌烤了魚,並邀請祂的門徒與祂一起享用晚餐(約翰福音21章12-13節)。


他們吃飯的時候,耶穌連問彼得三遍:「你愛我嗎?」每一次,彼得都肯定了祂對耶穌的愛和委身。而耶穌每一次都提醒祂要記得餵養和照顧祂的羊(約翰福音21章15-17節)。

耶穌對彼得的提問和回應適用於我們所有基督徒——我們要利用在世的這段時間來照顧祂的羊群。

耶穌與門徒在海邊共進早餐的情景也提醒我,認識上帝並與耶穌建立關係需要我們能夠享受祂的友誼,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學習耶穌僕人君王的榜樣,活出我們相互關愛的呼召。

我們活在地上的每一天都有機會坐在祂的面前,享受祂的友誼,並領受祂豐盛的恩典和愛。

我在世上的短暫時光很重要,因為認識耶穌給了我生活的意義並讓我以一種新的方式生活。因著基督的犧牲,我不再為自己或自私的短期追求而活,而是為著上帝和祂滿是愛的恆久的使命而活(加拉太書2章20節)。正是我們愛耶穌並與祂有親密的關係,才使我們以新造人的身份服侍基督和他人(哥林多後書5章14-15節)。

#2:我們在世上的時光是用來將別人引向耶穌的

我們在地上的時間很短,但耶穌已將一項極其重要的、能拯救生命、改變世界的使命委託給了我們——傳福音並使萬民都成為祂的門徒(馬太福音28章18-20節)。

儘管我已經信主很長時間了,但因著我害怕被論斷和拒絕,更害怕自己講錯,我至今仍然很難與我的非基督徒朋友發起關於我基督信仰的對話。

然而在基督里,並且有聖靈的幫助,我其實已經擁有傳福音所需的一切(約翰福音14章16節, 26節)。對我來說,我發現在每次交流之前、之中和之後禱告,將對話交到上帝手中,並祈求雙方都有信心和通達的理解,這對我傳福音很有幫助。

最近,我讀到一位年輕的新加坡法學研究生Jonathan Neo鼓舞人心的見證。在戰爭和一片混亂的情況下他前往了烏克蘭邊境。他的目標是向烏克蘭難民傳講福音。這一路都需要他勇敢面對惡劣的條件和每天的不確定性,但他傳福音的熱情從未減退。

Jonathan的見證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年齡、文化背景、職業和地位其實並沒有影響到我們是否能有效地傳福音。重要的是我們傾聽上帝的聲音並以信心回應:「差遣我,我在這裡。」派我去你要我去的地方。告訴我你要我做什麼。

這是很難做的禱告。甚至是可怕的禱告。跟隨耶穌——我們的僕人君王,意味著準備好接受祂給我們的一切,包括挑戰、困難和逼迫(馬太福音16章24節)。我們大多數人,就我自己而言,更願意在地上過舒適、一帆風順的一生,直到基督帶我們回天家。

然而,在為自己追求舒適、幸福的生活時,我卻常常感到不安和不滿足,在內心深處認識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來自於更深地認識基督——與祂一同受苦也一同得勝(腓立比書3章10-12節) 。當我們致力於認識上帝並在一切境況中都將他人指向基督時,上帝會慈愛地安慰我們的心、給我們喜樂,並賜我們足夠的力量完成我們的使命(哥林多後書1章3-5節)。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被呼召去攀登真的高山或在跨文化社區中傳福音,但我們每個人都被呼召向我們生活中的「高山」挺進,以使我們能夠完全投身於主的工作(哥林多前書15章58節)——向我們周圍的人分享因著耶穌得救的信息。

分享我們的信仰可能很可怕,但我們可以勇敢地去做,因為使人得救的是上帝的大能——而不是我們的口才、知識或說服力(羅馬書 1章16節)。無論是對我們的家人、朋友、鄰居、同事還是對地極的人,讓我們趕緊為自己生命中的人禱告,並告訴他們基督里的得勝和盼望(哥林多前書15章56 -57節)。

當我們在此生尋求認識基督並傳福音時,讓我們把人生重心放在福音上,並將我們所領受的豐盛恩典帶給我們身邊的人。正如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所祈禱的那樣:「永恆的上帝,請幫助我們真正認識你,以至於我們能真正愛你,讓我們愛你,以便我們可以全然服侍你,服侍你我們就得到全然的自由,在我們的主耶穌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