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光和影

讀經: 以賽亞書9章1-7節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 —以賽亞書9章2節


藝術評論學家思萊夫(Seymour Slive)在評論荷蘭畫家林布蘭(1606–1669年)時,稱他為光線和陰影的大師,最擅長用畫布說故事。在林布蘭的油畫「牧羊人的敬拜」中,畫家描繪了伯利恆城黑暗馬廄裡的情景,兩個牧羊人跪在搖籃旁邊,其他人則站在遠處,有一人手裡提著一盞燈籠。但是最亮的光並不是從燈籠裡照射出來的,而是發自基督聖嬰,祂的光照亮了圍繞在祂身旁的人。

在耶穌降生的七個世紀以前,以賽亞用光和陰影的形象預言以色列救主的來臨:「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以賽亞書9章2、6節)

雖然每個人從林布蘭的畫裡看到的故事可能都不一樣,但在馬廄裡的人物都可能象徵了我們所處的位置。我們是跪下敬拜?還是退居後方猶豫不前?或是要躲避那穿透我們內心暗處的光?

聖誕節邀請我們走出黑暗陰影,讓基督的光照亮我們內心深處。

— David C. McCasland

遙遠眺望主愛,
僅止短暫歡欣,
經歷基督同在,
黑暗轉為光明。
Hess

相信基督就是走出陰影,邁向真光。



全年讀經:
彌迦書4-5章 啟示錄12章


靈命日糧:到避難所

讀經: 箴言18章1-10節


耶和華的名是堅固臺,義人奔入,便得安穩。 —箴言18章10節


在中世紀的時候,農夫通常都在田地耕作,看守農作物。當他們看見敵人從遠處來襲,就會趕緊與家人逃到堅固的城堡中尋求庇護,躲避那些搶掠者。

好幾個世紀以來,法國的卡爾卡松城(Carcassonne)都是中世紀人們的避難所。這個石頭堡壘在公元前五世紀建造,為羅馬人、高盧人、西哥德人、法蘭克人和法國人提供了保障。寬廣的土地,雄偉的瞭望塔,以及固若金湯的防禦城牆,讓躲藏在防護牆內的人們覺得安全無虞。

身為基督徒,我們有永活的上帝為我們的避難所。箴言告訴我們:「耶和華的名是堅固臺,義人奔入,便得安穩」(箴言18章10節)。「耶和華的名」是指上帝的屬性:信實、權能、慈悲。「安穩」是指「位居遠離危險的高處」。

有時候,我們會面臨威脅,使我們想尋求庇護。於是,有些人在物質財富或關係中尋求安全感。但是基督徒有更安全的避難所,就是我們的上帝。因為上帝的本質以及祂能為我們做的,成為我們能依賴的最佳保護。倘若你今天正面臨威脅,請來親近上帝,因祂是堅固臺,你會在祂的保護下找到避難所。

— Dennis Fisher

生命面臨極大掙扎,
風波不斷怒海洶湧;
我的救主總在身旁,
作我心靈的避難所。
Woodruff

不論景況好或壞,上帝是我安息之所。



全年讀經:
彌迦書1-3章 啟示錄11章


靈命日糧:賜下兒子

讀經: 路加福音1章26-33節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 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 —以賽亞書9章6節


韓德爾的「彌賽亞」聖劇中,我最喜歡的歌曲之一,就是第一部分的「因為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的快樂樂章。我尤其喜愛合唱團高聲唱出「有一子賜給我們」的方式。這些話語,當然是取自以賽亞書9章6節,「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韓德爾莊嚴的音樂響徹雲霄,頌讚那位在第一個聖誕節,以肉身來到世間的上帝之子。

新約聖經更進一步說明這「一子」是誰。在路加福音1章,天使奉差遣向馬利亞顯現,並且以四種方式來表明嬰孩耶穌的身分。祂是馬利亞的兒子,因此具備完全的人性(1章31節)。祂是至高者的兒子,因此具備完全的神性(1章32節)。祂也是大衛王的子孫,因此有王室的血統(1章32節)。而且祂被稱為上帝的兒子(1章35節),使祂在各方面與天父有同等地位。正因為耶穌擁有以上的這些身分,所以唯有祂能成就彌賽亞的所有角色。

在今年的聖誕節,當我們敬拜祂的時候,願我們的慶祝充滿了喜樂,並為聖誕節的真諦而驚嘆不已。因為我們在天上的父已經賜給我們祂完美、全能的兒子。讓我們一起來崇拜祂吧!

— Bill Crowder

我眾虔誠恭賀,救主今日降生,
榮耀,眾榮耀,全歸於主聖名;
大哉父真道,在肉身中顯明。
齊來崇拜我救主,齊來崇拜我救主。
Wade

在伯利恆的聖嬰體現了上帝的愛。



全年讀經:
約拿書1-4章 啟示錄10章


靈命日糧:不會全空

讀經: 詩篇107篇1-9節


祂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裡飢餓的人得飽美物。 —詩篇107篇9節


我們的孫女茱莉亞,整個夏天都在烏干達的一間孤兒院工作。在她實習的最後一天,她和每一個小朋友道別。有一位名叫蘇瑪亞的小女孩很難過地對她說:「明天妳要離開我們,而下星期其他姨姨(實習生們)也要離開了。」

當茱莉亞承認她確實要離開時,蘇瑪亞想了一會兒後大叫:「這樣一來我們這兒都全空了。你們沒有人會留下來。」茱莉亞再度同意她的話。小女孩又想了一下,然後說:「但是上帝會與我們同在,因此這裡不是全空的。」

其實,我們都明白這種「全空」的感覺。這是一種空虛感,無論是友誼、愛情、性、金錢、權力、名氣或成就都無法抒解。這空虛感即內心渴望某種無從定義、無比珍貴,卻已失落的東西。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催逼著、提醒著我們,心中仍渴望得到那難以言喻的東西,希望填滿心中的空虛。然而,我們所得到的只不過是稍縱即逝的事物,……最後,心中仍是空虛。正如魯益師說:「即使擁有最棒的東西,仍然無法滿足,這催逼我們追求更深的渴望。」

我們的被造是為了上帝,而最終沒有任何別的東西能滿足我們。沒有上帝,我們將是全空的,只有祂使飢餓者得飽美物(詩篇107篇9節)。

— David H. Roper

親愛的主,請用祢的美善與愛來充滿我。
除了祢以外,我在天上和地上都別無所求。
沒有祢,我就全然空虛。
感謝祢賜給我們從祢而來的持久滿足。

在上帝以外,我們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全年讀經:
俄巴底亞書1-21章 啟示錄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