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喜樂地付出

讀經: 使徒行傳20章17-24、34-35節


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章35節


凱莉的小兒子有肌肉萎縮症,在兒子將再次接受相關的手術治療時,凱莉想藉著為其他人做點事來轉移注意力,免得一直掛慮家裡的情況。於是,她把兒子穿不下但保存良好的舊鞋收集起來,捐給了一個機構。她的舉動帶動了親朋好友甚至鄰居一同參與物資捐贈,很快地,他們就捐出了兩百多雙鞋子!

雖然這場捐鞋活動本意是要祝福他人,但凱莉卻覺得她的家庭更加蒙福:「這個經歷確實讓我們充滿喜樂,幫助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家庭以外。」

使徒保羅知道對於基督徒而言,慷慨付出是多麼重要。在前往耶路撒冷途中,保羅在以弗所待了一段時間。他知道這可能是自己最後一次探訪這群弟兄姐妹,而這也是他親自建立的教會。臨別前,保羅提醒教會的長老們,他是如何殷勤地服事上帝(使徒行傳20章17-20節),並鼓勵他們也這麼做,最後保羅以耶穌的話作為總結說:「施比受更為有福。」(35節)

耶穌要我們不求回報地謙卑付出(路加福音6章38節)。當我們信靠祂的帶領時,祂就會提供機會,讓你我能慷慨付出。我們也可能會像凱莉的家庭那樣,因為這樣的付出而體驗到意想不到的喜樂!

— 柯愛莉

你覺得上帝會要你以什麼方式為別人付出?
你何時曾因某人的慷慨付出而受益?

親愛的天父,求祢幫助我,能為他人奉獻自己的時間與資源,而不求回報。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28-29章;約翰福音17章


靈命日糧 : 感謝上帝

讀經: 路加福音24章28-35節


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路加福音24章30節


我朋友在結束一整天醫院高壓的工作之後,匆忙地趕回家,希望在同樣辛苦工作的丈夫下班之前,先把晚餐準備好。在過去的星期天,她煮了雞肉,然後星期一他們把剩下的雞肉全吃完了。接著星期二,她又煮了雞肉,這次是用烤的。這一天,她在冷凍庫裡找到兩片魚排,但是她知道老公並不太喜歡魚排。可是她一時之間無法找到其他食材,就只好做魚排了。

把晚餐端上餐桌時,她懷著歉意告訴剛到家的丈夫:「我知道這不是你最喜歡的。」她丈夫抬起頭看著她,說:「親愛的,我很高興我們的餐桌上有食物。」

她丈夫的態度提醒了我感恩的重要性,我們當感謝上帝賜下每日的供應──不論是什麼。為日用的飲食、三餐感謝上帝,就是效法耶穌的榜樣。耶穌在復活之後,與兩位門徒共進晚餐,祂首先「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路加福音24章30節)。祂感謝天父,就如祂先前以「五個大麥餅、兩條魚」餵飽五千人那樣(約翰福音6章9節)。當我們為著每日的飲食和其他供應感謝上帝時,那感恩之心就反映出耶穌的樣式,並榮耀我們的天父。今天,就讓我們來感謝上帝吧!

— 潘愷蘭

你有多常向耶穌表達感謝?
為何這麼做會榮耀祂?

上帝啊,祢是萬物的主宰,感謝祢賜我日用的飲食,並供應我其他方面的需求。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25-27章;約翰福音16章


靈命日糧 : 上帝愛我們

讀經: 耶利米書1章1-10節


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耶利米書1章5節


或許你會覺得,臉書上豎起大拇指的點讚符號似乎一直伴隨著我們。其實這個表示肯定或喜歡的符號,是在2009年左右才出現的。

這個符號的設計者賈斯汀.羅森斯坦(Justin Rosenstein)說,他要「打造一個互相打氣而不互相拆台的世界」。但羅森斯坦後來感嘆,他的發明可能讓臉書用戶者沉迷於社群媒體。

我想,羅森斯坦的發明,反映了我們極其需要別人的認同並與人連結。我們想要知道:有人認識我、注意我,而且喜歡我。點讚符號的出現並不是很久,但我們對於瞭解別人、被別人瞭解的渴望,卻早在上帝造人之初就已經存在了。

顯然,點讚的符號無法滿足人們的這個渴望。但感恩的是,我們服事的這位上帝,祂的愛比表示認同或喜歡的點讚更加深刻。在耶利米書1章5節,我們看見上帝在呼召先知耶利米之前,就已經與他有了深刻意義的連結:「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

上帝在耶利米尚未成胎前就認識他,並為他計劃了有意義的生命和使命(8-10節)。當我們認識這位深刻瞭解我們、愛我們、喜歡我們的天父時,祂也邀請我們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 何安德

深刻地認識上帝,如何影響你與他人的關係?
生命有了目標,如何帶給你平安?

天父,求祢幫助我信靠祢的愛和呼召。求祢讓我知道,祢計劃我的人生,祢塑造我,而且時時都關愛著我。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23-24章;約翰福音15章


靈命日糧 : 乾渴與感謝

讀經: 詩篇42篇1-5節


上帝啊,我的心切慕祢,如鹿切慕溪水。—詩篇42篇1節


我與兩位朋友正要實現人生願望清單上的一個項目──徒步穿越大峽谷。出發的時候,我們還在想所帶的飲用水可能不夠,結果水真的很快就喝完了。在距離峽谷邊緣還有一段路程時,我們的水壺裡連一滴水都沒了。大家開始氣喘吁吁,一邊走一邊禱告。然後,就在我們轉過一個彎時,奇蹟發生了!我們看見岩石裂縫裡塞著3個水瓶,而且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知道你們需要水,好好享用吧!」我們面面相覷,無法置信,只能低聲地感謝上帝,喝下幾口極其渴盼的水之後,繼續邁向最後一段路程。在我一生中,從來沒有那麼口渴、那麼感恩!

詩人雖不曾走過大峽谷,但他顯然知道鹿在口渴或害怕時的表現。詩人說:「鹿切慕溪水」(詩篇42篇1節),「切慕」一詞讓人聯想到口渴與飢餓到一個地步,如果不做任何改變,生命就會有危險。詩人把鹿渴望喝水的程度來比喻他自己對上帝的渴盼:「上帝啊,我的心切慕祢。」(1節)

上帝就像你我迫切需要的水,是我們隨時的幫助。我們切慕祂,因祂能在我們感到疲憊時,帶來更新的力量與活力,使你我有能力應對一天的旅程。

— 博約翰

你何時曾極度口渴或飢餓,並感到害怕?
為何你應該渴盼上帝的同在?

慈愛的上帝,感謝祢使我經歷更新的力量,使我的生命不再乾渴飢餓,求祢原諒我去尋找別的資源。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21-22章;約翰福音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