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基督受難

讀經: 以賽亞書53章4-7、10-12節


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章5節


吉姆.卡維佐(Jim Caviezel)在電影《受難記》中飾演耶穌的角色。在他接演之前,導演梅爾.吉勃遜警告他說,這是一個艱鉅的角色,同時恐怕還會衝擊到他在好萊塢的演藝事業。但卡維佐終究還是決定接下這個角色,他說:「雖然這並不容易,但我覺得我們要拍好這部電影。」

在電影拍攝期間,卡維佐曾被閃電擊中,體重掉了約20公斤,而且在拍攝耶穌被鞭笞的場景時不慎受到鞭傷。但後來他卻表示:「我不是要人們專注在我身上,我只希望他們能看見耶穌,並藉此引人歸主。」這部影片對卡維佐和劇組其他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至於觀看這部電影的數百萬人中有多少人的生命得著轉變,或許只有上帝知道了。

基督的受難是指耶穌在世上遭受最大磨難的那段時間,從祂光榮進入耶路撒冷城開始(棕枝主日),接著遭到背叛、嘲弄、鞭打和釘死。這一連串的事件在四福音書中都有記載。

以賽亞書53章預言基督的受難及其結果:「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5節)。我們都「如羊走迷」(6節),然而因耶穌的受死與復活,我們能與上帝和好。祂的受難為我們開了一條路,使我們能與祂同在。

— 柯愛莉

耶穌生平的哪方面對你的衝擊最大?
祂的受難對你有何影響?

寶貴的救主,我有訴說不盡的感恩,因祢為我受苦、受死且又復活。我感謝祢!



全年讀經:
士師記9-10章;路加福音5章17-39節


靈命日糧 : 替罪的耶穌

讀經: 彼得前書3章13-18節


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上帝面前。按著肉體說,祂被治死;按著靈性說,祂復活了。—彼得前書3章18節


一名20歲的富家子弟與朋友飆車時,不慎撞死了一名路人。雖然他後來被判了3年徒刑,但有些人認為,出現在法庭受審,並繼而入獄服刑的那名男子,其實是肇事者花錢找來替他頂罪的人。這種花錢找人頂罪的做法,在某些國家時有所聞。

找人頂罪的做法,聽起來可恥且令人髮指,但兩千多年前耶穌也代替我們「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彼得前書3章18節)。做為上帝全然無罪的祭物,基督藉著一次獻上自己,使凡相信祂的人永遠聖潔(希伯來書10章10節)。基督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身體承擔了我們犯罪所應受的刑罰。現今有些人願意幫犯罪的人頂罪,是為了賺錢,但基督代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是因為祂甘願白白地為你我犧牲生命,好讓我們得著「盼望」(彼得前書3章15、18節;約翰福音10章15節)。耶穌這麼做是為了彌合我們和上帝之間的鴻溝。

唯有藉著耶穌替全人類受死,我們這些亟需拯救的罪人才能與這位慈愛的上帝建立關係,並能毫無阻礙地來到祂面前。願這寶貴的真理能使我們歡喜快樂,並得到安慰與信心。

— 魏馬文

基督為你受死的真理如何改變你的生命?
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使你能來到上帝面前並得永生,
對你有何意義?

親愛的耶穌,謝謝祢替我受死,使我能來到上帝面前。



全年讀經:
士師記7-8章;路加福音5章1-16節


靈命日糧 : 彼此相愛

讀經: 約翰福音13章3-5、12-15、31-35節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約翰福音13章34節


英國王室有一個可追溯至13世紀的傳統。那就是王室成員會在聖週四,即基督受難日的前一天,送禮物給貧苦的人。聖週四這一天也稱為濯足節(Maundy Thursday),而濯足的英文(maundy)乃源自拉丁文(mandatum),意思是「命令」。在濯足節這一天,王室成員記念耶穌在受死之前,給祂朋友的一條新命令,祂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翰福音13章34節)

耶穌是一位領袖,但祂卻成為僕人的角色,為祂的朋友們洗腳(5節)。接著祂吩咐門徒也如此行:「我給你們做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15節)。然後祂作了更大的犧牲,付出自己的生命,被釘死在十字架上(19章30節)。耶穌出於憐憫和愛,犧牲了自己,好讓我們可以得著豐盛的生命。

英國王室服事貧苦人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象徵著跟隨耶穌偉大的榜樣。我們也許不是出身顯赫,然而當我們相信了耶穌,就成為基督家庭的一分子,也可以活出祂的新命令去關愛他人。當我們倚靠上帝的靈,內心得到改變,就能以關懷、鼓勵與恩慈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 潘艾梅

你何時曾看到或活出僕人領袖的生活?
今天我們可以用什麼方式「彼此相愛」?

偉大的救主,祢賜予的愛何等珍貴,感謝祢成為終極的僕人,為我流血捨命。



全年讀經:
士師記4-6章;路加福音4章31-44節


靈命日糧 : 多結果子

讀經: 馬可福音11章12-20節


祂遠遠看見一棵長滿了葉子的無花果樹,就走過去,看看是否可以在樹上找到什麼。—馬可福音11章13節,新譯本


欣儀在一間非營利機構找到了新工作,她非常興奮,因這是為世界帶來改變的機會!但她很快就發現,同事們並不像她一樣滿腔熱忱。他們輕視機構的使命,為自己的工作表現欠佳找藉口,同時到處尋找更有前途的高薪工作。欣儀後悔申請了這份工作,遠觀相當不錯,近看卻令人失望。

這正是耶穌提到的那棵無花果樹的狀況(馬可福音11章13節)。當時還沒到盛產無花果的季節,這棵樹長滿了葉子,顯示它可能已結了無花果。可是沒有,它只有葉子,卻沒果實。耶穌在失望之餘,咒詛它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14節)。第二天早上,這棵樹就完全枯死了(20節)。

耶穌曾禁食40天,深知如何忍飢耐餓,因此咒詛這棵無花果樹與食慾無關,而是一個借鑒。這棵樹代表了以色列人,雖是上帝的選民,卻沒有真實的信心。那時他們正要謀殺彌賽亞,上帝的兒子。他們不正是枯乾而不結果子嗎?

別人從遠處看我們,也許覺得還不錯,但耶穌靠近我們,要在我們身上尋找只有倚靠聖靈才能結出的果子。我們的果實無需令人驚嘆,但必定是從聖靈而來的,例如在困境中仍滿有愛、喜樂與和平(加拉太書5章22節)。我們需要倚靠聖靈,才能為耶穌結果子!

— 韋陌格

別人能在你身上看到哪些果子?
你如何結出更多的果實?

聖靈啊,求祢澆灌我,讓我多結果子。



全年讀經:
士師記1-3章;路加福音4章1-3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