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上帝呼喚你的名

讀經: 創世記16章1-9、16節


[耶和華]說:「撒萊的使女夏甲,妳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創世記16章8節


麗雅生長在貧窮的村落,在獲得保證能接受教育的情況下,她前往另一個國家。但不久,寄養家庭的父親便開始對她拳打腳踢和性侵犯。他強逼麗雅無償照顧他的家庭和孩子,不准她外出和使用電話,麗雅竟成了他的奴婢!

埃及人夏甲是亞伯蘭和撒萊的奴婢,但他們夫妻倆從未喊過她的名字,只稱她為「我的使女」或「使女」(創世記16章2、5-6節)。他們只是想利用夏甲為自己帶來子嗣。

但上帝對夏甲截然不同!聖經首次提及上帝的使者,就是祂在曠野顯現與懷孕的夏甲交談,而那位使者可能就是上帝本身。夏甲相信祂是上帝,因她「稱那對她說話的耶和華為『看顧人的上帝』」(13節)。如果那位使者就是上帝,祂可能就是那位向我們顯明上帝的聖子,即在道成肉身之前的耶穌。當時,那位使者呼喚夏甲的名字,對她說:「撒萊的使女夏甲,妳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8節)

同樣地,上帝看見麗雅,帶領有愛心的人來拯救她脫離悲慘的生活。現在麗雅正就讀某所護校,未來將成為一位護士。上帝看見夏甲,並呼喚她的名字,上帝也同樣看見你。你可能被人漠視,甚或遭人虐待。耶穌全看見,祂正呼喚你的名字,快來投靠祂吧!

— 韋陌格

耶穌認識你,知道你的名字,對你有何意義?
你會如何以同樣的方式鼓勵他人?

主耶穌,感謝祢知道我的名字,因為知道祢愛我,我就可以放心投靠祢。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3-4章;加拉太書6章


靈命日糧 : 真切的呼求

讀經: 以賽亞書30章19-26節


主必因你哀求的聲音施恩給你。—以賽亞書30章19節


嬰兒的哭聲可說是一種信號,表示他累了或餓了,不是嗎?根據美國布朗大學醫療團隊的研究顯示,新生兒哭聲的細微差異,也能顯示出身體的其他問題。這個醫療團隊設計了一個電腦程式,可以測量嬰兒哭聲的音高、音量,以及清晰度等因素,以確定嬰兒的中樞神經系統是否有些異常。

先知以賽亞預言,上帝必聽見祂子民的哭泣和真切的呼求,瞭解他們內心的懇切,並以恩典回應他們。然而,猶大百姓漠視上帝藉著先知以賽亞發出的警告,寧願與埃及結盟以獲得幫助,也不願求問上帝(以賽亞書30章1-7節)。上帝告訴祂的子民,如果他們選擇繼續悖逆,祂將使他們慘遭失敗和羞辱。即便如此,上帝仍渴望「施恩給[他]們;⋯⋯憐憫[他]們」(18節)。但唯有在他們悔改、憑信心呼求時,上帝的拯救才會臨到他們。如果上帝的子民向祂呼求,祂必赦免他們的罪,並且使他們的心靈重新得力(8-26節)。

對於今天的基督徒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真切地悔改、憑信心向天父呼求,你我的聲音就會傳到天父的耳中,祂必聆聽你我的哀求,並且赦免我們,使我們在祂裡面重得喜樂和盼望。

— 魏馬文

為何你有時會悖逆上帝,尋求祂以外的幫助?
在上帝面前悔改如何帶來和好與生命?

親愛的上帝,求祢赦免我,因我四處尋求安全、保障、保護,卻不尋求祢,求祢幫助我重拾對祢的愛。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1-2章;加拉太書5章


靈命日糧 : 為何懼怕

讀經: 詩篇118篇1-7節


有耶和華幫助我,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詩篇118篇6節


記得我還是個小男孩時,學校操場經常發生霸凌事件,而像我這樣的孩子在遭受霸凌時,幾乎沒有反抗的能力。我們在那些惡霸面前因害怕而畏縮,更糟的是還得要面對他們的冷嘲熱諷:「你感到害怕嗎?你很怕我,不是嗎?這裡沒人能保護你。」

事實上,大多數時候我是真的很害怕,而這是有原因的。我曾經有挨打的慘痛經驗,因此我不想再經歷這種事。那麼,當我恐懼驚惶的時候,我該怎麼辦?我能相信誰呢?當你只有八歲,而那個欺負你的孩子,年紀比你大,比你更高更壯,你自然會感到恐懼害怕。

但以色列的君王大衛在遭受攻擊時,卻以信心來回應,而非恐懼害怕,因他深知自己並非獨自面對那些威嚇。他寫道:「有耶和華幫助我,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詩篇118篇6節)當我年紀還小的時候,或許無法體會大衛那種程度的信心。但我現在已經是個成年人,在這與主同行的多年歲月裡,我深知祂遠勝於任何使我驚懼的威脅。

在生活中,我們確實會面對威脅或恐嚇,但不必害怕。這位宇宙的創造者與你我同在,我們有祂便已足夠。

— 柯貝爾

今天有什麼事令你感到害怕?無論你正面對什麼,
現在就向上帝祈求祂的同在、安慰與保護。

天父,謝謝祢與我同在,讓我在恐懼時刻可以信靠祢,並靠著祢的恩典渡過難關。歡迎上網閱讀探索叢書《當恐懼壓頂時》。



全年讀經:
雅歌6-8章;加拉太書4章


靈命日糧 : 化憐憫為行動

讀經: 歌羅西書3章12-14節


就要存憐憫的心腸。—歌羅西書3章12節,新譯本


詹姆士·沃倫(James Warren)的工作並不是製作長凳。但某一天在丹佛市,他注意到一位女士坐在地上等公車,他覺得這樣實在有失尊嚴。於是,這位28歲的人力顧問開始利用廢棄木材製作長凳,並放置在公車站,而且很快就被人使用。當他知道全市9,000個公車站很多都沒有候車座椅,他就作更多長凳,並且刻上兩個英文字(Be Kind),意思是善待他人。沃倫說:「我只是盡力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一點。」

這種行動也可被描述為憐憫。正如耶穌所展現的那樣,憐憫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強烈感受,能激發我們採取行動來滿足他人的需要。當一群有急切需要的人來尋求耶穌時,祂「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可福音6章34節)。馬太福音14章記載,耶穌將心中的憐憫化為行動,醫治眾人的疾病(14節)。

在歌羅西書3章,保羅呼籲眾信徒應心存憐憫(12節)。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正如沃倫所說:「這使我感到滿足,好像輪胎充飽氣一般。」

我們的周遭有很多人需要幫助,上帝會讓我們看到這些需求。這些需要能激發我們將憐憫付諸行動,而當我們向人展現基督的愛時,這樣的行動也會使他人得到鼓勵。

— 雷翠霞

你曾在何時因憐憫去援助那些受傷或需要幫助的人?
你的憐憫讓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慈愛的上帝,當我看到有人痛苦需要幫助時,請軟化我的心,讓我能以基督的憐憫來關懷他們。



全年讀經:
雅歌4-5章;加拉太書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