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我是誰?

讀經: 羅馬書5章6-10節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章8節


羅伯特.托德.林肯一直活在父親巨大的光環之下,他父親就是受人敬愛的林肯總統。在他父親去世很久之後,羅伯特的身分依然只被人視為林肯總統的兒子。他的一位好友寫道,羅伯特常說:「沒有人想要我擔任戰爭部長,他們想要的是亞伯拉罕.林肯的兒子;沒有人想要我擔任駐英公使,他們想要的是亞伯拉罕.林肯的兒子;沒有人想要我擔任普爾曼公司的總裁,他們想要的是亞伯拉罕.林肯的兒子。」

這種挫敗感並不僅限於名人之子,我們都熟悉這種自身價值不被重視的感覺。然而,上帝對我們的大愛已經顯明了你我是何等寶貴。

使徒保羅指出,我們原是活在罪惡中的罪人,但因基督的犧牲而有了新的身分。保羅寫道:「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羅馬書5章6節)。即使在我們最糟糕的時候,上帝就已經愛我們了!保羅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8節)。上帝重視我們,甚至讓祂的兒子代替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我們是誰?我們是上帝所愛的兒女。今生得此身分,夫復何求?

— 柯貝爾

你何時曾活在某人的光環下而感到失落?
你如何藉此領悟上帝對你的重視?

天父,我感謝祢,因為不論我是誰,或是一個怎樣的人,祢總是愛我、饒恕我。



全年讀經:
詩篇81-83篇;羅馬書11章19-36節


靈命日糧 : 我們一生的上帝

讀經: 以賽亞書46章4-7節


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搋。—以賽亞書46章4節


在第一次手術失敗之後,瓊慧的醫生告訴她需要在五週內,到另一間醫院再動一次手術。隨著時間流逝,他們的焦慮與日俱增。瓊慧和丈夫都已屆高齡,家人都住得很遠。他們需要開車前往一個陌生的城市,辦理複雜的住院手續,還需要適應另一位專科醫師。

這些狀況似乎讓他們難以應付,但上帝看顧他們。上帝賜給他們智慧:在旅途中,車上的導航系統雖然發生故障,但他們仍然準時抵達,因為他們帶了紙本地圖。上帝為他們提供幫助:在醫院裡,有一位牧師與他們一同禱告,並在當天稍晚協助他們。在手術後,瓊慧收到了手術成功的好消息。

雖然我們不會總是經歷醫治或拯救,但上帝是信實的,祂總是親近軟弱的人──不論是年輕人、老年人還是其他弱勢群體。早在數千年前,當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欲振乏力時,先知以賽亞提醒眾人,每個人從一出生就蒙上帝保守,並且上帝會一直持續看顧。上帝透過先知宣稱:「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搋。」(以賽亞書46章4節)

在我們最需要上帝的時候,祂不會拋棄我們。上帝能供應我們的需要,並且提醒我們,你我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祂都與我們同在。祂是我們一生的上帝。

— 史珍妮

在你軟弱的時候,上帝如何扶持你?
上帝會如何透過你去幫助別人?

親愛的上帝,祢是美善且值得信賴的,當我經歷風雨飄搖時,請幫助我倚靠祢。



全年讀經:
詩篇79-80篇;羅馬書11章1-18節


靈命日糧 : 不怕麻煩

讀經: 馬太福音12章9-14節


人比羊何等貴重呢!—馬太福音12章12節


一天,一位六年級的女學生發現一位男同學用一把小剃刀割傷自己的手臂。為了不讓男同學繼續傷害自己,她拿走對方的剃刀然後扔掉。但沒想到,她沒有受到表揚,反而被令停學十天。為什麼呢?因她曾經持有那把剃刀,雖然只是很短的時間,但這在學校是不被允許的。有人問她,如果早知如此,是否還會這樣做,她回答:「即使我因此遇到麻煩……我還是會這麼做。」這個女孩試圖幫助別人,卻給自己帶來麻煩(還好她的停學處分後來被撤銷)。我不禁聯想到,耶穌為要救人,也讓自己惹上麻煩,冒犯當時的宗教領袖。

馬太福音12章記載,耶穌醫治了一個手臂萎縮的人,但法利賽人認為,在安息日醫病違反了他們的規條。耶穌卻告訴他們,如果在安息日,上帝的子民可以救那些面臨危險的牲畜,那麼「人比羊何等貴重呢!」(12節)因耶穌是安息日的主,所以祂可以規定在安息日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6-8節)。即使耶穌知道醫治這人會冒犯宗教領袖,祂還是使那人的手完全復原(13-14節)。

有時候,基督徒為了幫助有需要的人,可能也會遇上麻煩,但我們無需害怕,因為雖然會讓有些人不開心,卻是做榮耀上帝的事。當上帝引導我們去做該做的事時,我們就當效法耶穌,表明人比規條、儀式更重要。

— 魏馬文

你要如何以恩慈待人?
為什麼你應該為了上帝而不怕麻煩?

主耶穌,幫助我重視人勝於規條,愛人而不受限制。



全年讀經:
詩篇77-78篇;羅馬書10章


靈命日糧 : 在耶穌裡合一

讀經: 加拉太書3章23-29節


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加拉太書3章28節


商業分析師法蘭西斯.埃文斯(Francis Evans)曾研究125位保險業務員,想找出他們成功的原因。結果令人驚訝,能力並非最重要的因素。相反地,他發現客戶常會向有相同政治立場、教育背景,甚至身高相近的業務員購買保險。學者稱之為同質偏好,即人會傾向於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

同質偏好也會出現在生活其他方面,例如我們傾向與自己相近的人結婚或交朋友。雖然這很自然,但若過度放任這種偏好,也可能帶來破壞。當我們都只喜歡「同類人」,就可能因種族、政治或經濟因素而造成社會分裂。

在公元1世紀,猶太人只跟猶太人一起,希臘人只跟希臘人交往,富人與窮人壁壘分明。但在羅馬書16章1-16節,保羅卻提到羅馬教會中的百基拉和亞居拉(猶太人)、以拜尼土(希臘人)、非比(「幫助許多人」,可能很富有)和非羅羅古(常見的奴隸名字)。這群如此迥異的人為何能聚在一起?答案是耶穌,在祂裡面「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加拉太書3章28節)。

我們自然都會想和自己相似的人一起生活、工作、上教堂,但耶穌卻鼓勵我們超越同質偏好。在這因各種因素而分裂的世界裡,祂使我們這群不同的人聯成一體,在祂裡面成為一家人。

— 霍薛頓

你如何積極接觸那些與你不同的人?
你要如何融合不同族群、不同經濟條件的人?

耶穌,我讚美祢,因祢使我們分裂的世界得以聯合。

在基督裡,上帝將我們招聚在一起。歡迎點擊連結:全年讀經:
詩篇74-76篇;羅馬書9章16-3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