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榮耀的知識

讀經:

哥林多後書12章1-10節


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12章9節


中世紀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為了全心投入尋求上帝的生活,經歷重重攔阻,忍受了許多磨難。他的家人曾經將他軟禁了一年,試圖阻止他加入道明會(Dominican Order)。這是一個致力於過簡樸生活、研讀聖經和教導真理的修會。阿奎那用了一生的時間研究聖經與上帝的創造,撰寫了近百本的書籍。最後,他體驗了一個從上帝而來的經歷,以致於他寫道:「我再也寫不出來了,因上帝給了我如此榮耀的知識,讓我覺得過去所寫的如同稻草一樣。」在短短三個月之後,他就去世了。

使徒保羅也曾描述一個從上帝而來的經歷,這經歷是那麼不可思議,以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那時他「被提到樂園裡,聽見隱秘的言語,是人不可說的」(哥林多後書12章4節)。因為使徒保羅「所得的啟示甚大」,所以上帝將「一根刺」加在他身上(7節),好讓他能保持謙卑地倚靠上帝。上帝對他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9節)

我們越認識上帝,就越明白我們絕對無法用言語來描述這位上帝。然而,在我們軟弱和不知該說什麼的時候,基督的恩典和美善卻能光照我們。

— 白茉妮

有哪些從上帝而來的經歷,是你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這些經歷如何改變了你?

上帝,感謝祢,因祢是如此美好,
感謝祢改變了我。請幫助我謙卑地倚靠祢。



全年讀經:
列王紀下22-23章;約翰福音4章31-54節


靈命日糧 : 帶到主前

讀經:

列王紀下19章14-20節


希西家從使者手裡接過書信來,……將書信在耶和華面前展開。—列王紀下19章14節


霈恩在心臟專家的診療室待了一個多小時。他朋友在候診區為他禱告,求上帝賜下智慧並醫治他。最終當霈恩回到候診區時,他把醫生給他的一大疊資料拿給朋友看。他把資料攤在桌面上,跟朋友一起討論可供選擇的各種方案,以治療這致命的疾病。他們都認為需要禱告,求上帝給予智慧,讓他們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最後,霈恩說:「不管前面會發生什麼事,我都在上帝手中。」

希西家王將書信「在耶和華面前展開」(列王紀下19章14節)。這封信並非談論致命的健康大敵,而是強敵亞述的武力威脅。那時,亞述佔領了南國猶大所有堅固的城邑,準備攻打南國首都耶路撒冷。希西家向上帝禱告說:「祢是天下萬國的上帝!……現在,求祢救我們」(15、19節)。不久之後,先知以賽亞派人去告訴希西家,上帝說:「我已聽見了」(20節)。「當夜」,上帝就消滅了亞述的軍隊(35節)。

無論你今天面對什麼情況,你都可以把這些攤開在上帝面前。當你將「所要的告訴上帝」(腓立比書4章6節),祂必會垂聽,也必與你同在。當你體會到上帝的智慧、慈愛,領受祂所賜的盼望時,你就可以在祂手中得享安歇。

— 馮得恩

把心中的憂慮攤開在上帝面前,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你要如何信靠上帝的能力和祂的同在?

慈愛的上帝,每當我將憂愁和煩惱帶到祢的面前,
祢都會聽我一一訴說,我要感謝祢。



全年讀經:
列王紀下19-21章;約翰福音4章1-30節


靈命日糧 : 伸出援手

讀經:

利未記25章35-38節


你就要幫補他,使他與你同住,像外人和寄居的一樣。—利未記25章35節


在20世紀初期,美國法律嚴禁黑人及外來移民在加州的科羅納多市租屋或購買房屋。但在這項帶有歧視的法令通過之前,有一位生而為奴的黑人格斯.湯普森(Gus Thompson)已經在科羅納多市購買了土地,建了一棟寄宿公寓。1939年,格斯把房子租給一個華裔家庭,最終還把土地賣給他們。在將近85年之後,這個華裔家庭的幾位成員出售了這片土地,並捐出所得的金額來幫助黑人大學生。此外,他們也致力促使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一間學生中心,以格斯夫婦的名字命名,作為紀念。

利未記談到善待別人的真正涵義。上帝囑咐祂的百姓:「你的弟兄在你那裡若漸漸貧窮,手中缺乏,你就要幫補他,使他與你同住,像外人和寄居的一樣」(25章35節)。上帝教導百姓要公平地善待本族的同胞與外來者,特別是有需要的人。他們要因著對上帝的「敬畏」之心(36節),幫助那些在生活上遭遇困難、無法照顧自己的人,要像對待「外人和寄居的」一樣(35節),以愛心款待他們。

格斯.湯普森和他妻子幫助一個異族的家庭,後來這個家庭轉而祝福更多其他的人。讓我們將上帝的憐憫傳遞給有需要的人,靠著上帝的幫助將祂的愛帶給他們。

— 潘愷蘭

在你的社區裡,有誰需要幫助?
你要如何關懷他們?

天父,感謝祢看顧我,
求祢開我的眼睛,讓我知道如何幫助別人。



全年讀經:
列王紀下17-18章;約翰福音3章19-36節


靈命日糧 : 毫無遺憾

讀經:

路加福音12章13-21節


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路加福音12章20節


布朗妮.維爾(Bronnie Ware)是從事安寧療護的護理員,她在陪伴臨終病人時發現了一點,他們在談到自己的遺憾時,都沒有提及人們終其一生所追逐的事物。她特意詢問這些臨終病人說:「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會有什麼不同的選擇嗎?」他們的回覆大多圍繞著幾個主題,於是她整理出臨終者最常感到遺憾的五件事:(1)真希望我有勇氣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2)真希望我沒有花那麼多時間在工作上;(3)真希望我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4)真希望我有跟朋友保持聯絡;(5)真希望我能讓自己過得開心一點。

布朗妮列舉的這五大憾事,讓我聯想到在路加福音12章耶穌所講的比喻。有個財主打算建造更大的倉房以貯藏他豐盛的糧食。之後他告訴自己,可以開始享受退休生活,悠閒地度日,直到離世(18-19節)。但此時上帝卻嚴厲地告訴他,要取走他的性命,並指出他是「無知的人」。接著,上帝問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20節)

一個人在離世時是否真的能毫無遺憾呢?雖然我們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確定聖經已清楚說明:為自己積攢財寶終歸會一無所有,真正的富足是將生命投資於上帝的國度。

— 博約翰

如果今日是你人生的盡頭,你會有什麼遺憾嗎?
你會被稱為智慧人或愚昧人?為什麼呢?

親愛的耶穌,我希望在人生的盡頭,可以儘量沒有遺憾。
求祢幫助我過智慧的生活,在祢裡面有豐盛的生命。



全年讀經:
列王紀下15-16章;約翰福音3章1-1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