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職場見證

讀經: 彼得前書2章11-21節


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上帝看是可喜愛的。—彼得前書2章20節


經理問道:「妳還在因為我想縮小妳最喜歡的部門而氣惱嗎?」艾琳抿了抿嘴說:「沒有。」其實令她更沮喪的是,經理似乎是拿這件事奚落她。她一直努力為公司效力,想方設法招攬不同的人才,但因公司的空間有限而徒勞無功。艾琳忍住淚水,決定照經理的話去做。或許艾琳無法帶來她所期望的改變,但她仍然可以竭盡所能做好她的工作。

使徒彼得在他所寫的第一封書信中,力勸第一世紀的信徒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彼得前書2章13節)。要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保持誠信並不容易,但彼得給了我們保持良好行為的理由:「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歸榮耀給上帝」(12節)。此外,這也有助於我們樹立敬虔的榜樣,讓其他觀察我們行事的信徒可以效仿。

如果我們處於不友善的職場環境,若是可能,離職是最好的選擇(哥林多前書7章21節)。但如果我們處於安全的環境,便應藉由聖靈的幫助,繼續盡忠職守,要記得「這在上帝看是可喜愛的」(彼得前書2章20節)。當我們順服當權者,我們就有機會給他人一個理由去跟從,並將榮耀歸給上帝。

— 施竹俐

當你在當權者之下遇到難處時,你通常會怎麼做?你覺得上帝要藉此讓你學習什麼功課呢?

天父,求祢幫助我,讓我對當權者的回應能使祢得榮耀,幫助我即使在困境中,仍能以榮耀祢的方式過好每一天!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下3-5章;路加福音14章25-35節


靈命日糧 : 改變了一切

讀經: 哥林多前書15章12-26節


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哥林多前書15章20節


耶魯大學的常任教授雅羅斯拉夫.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以其卓越的學術貢獻著稱,被各界視為研究基督教歷史的當代權威之一。他出版了30多本書,並因他豐富的著作而獲得備受尊崇的克魯格終身成就獎(Kluge Prize)。有一位學生回想帕利坎教授在臨終前所說的話,他認為最重要的是這一段話:「若基督復活,其他的事都不重要了;若基督沒有復活,其他的事也都不重要了。」

帕利坎呼應了保羅的信念:「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哥林多前書15章14節)使徒保羅做出如此大膽的聲明,是因他知道復活並不僅是一次性的神蹟,且是上帝在人類歷史上救贖工作的巔峰。他相信那復活的應許,並不僅止於耶穌從死裡復活,他還大膽地保證,其他已死的和遭受毀壞的(生命、社區、人際關係),有一日都會藉著基督而恢復生機。保羅知道,若沒有復活,我們就深陷困境;若沒有復活,死亡跟毀滅就得勝了。

然而,無庸置疑地,「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這位得勝者已擊敗死亡,並成為將來復活者「初熟的果子」(20節)。耶穌已經戰勝了邪惡與死亡,所以我們能過坦然無懼的生活。祂的復活改變了一切。

— 郭惟恩

耶穌復活的盼望會帶來深遠的影響,這對你有何意義?你生命中的哪個層面需要經歷這復活的大能?

愛我們的上帝,求祢讓我能清楚看見,耶穌的復活如何改變了我現今和永遠的生命。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下1-2章;路加福音14章1-24節


靈命日糧 : 並非如此

讀經: 路加福音23章49-56節


還有一切與耶穌熟識的人⋯⋯,都遠遠地站著看這些事。—路加福音23章49節


一名男子追悼他英年早逝的朋友時說:「多麼希望結果並非如此!」這話道出人類亙古的哀痛。死亡令人震驚、受創。我們承受錐心之痛,想要挽回那不可能逆轉的結果。

渴望「結果並非如此」,或許貼切地形容了門徒在耶穌受難之後的感受。福音書對這段悲慟時刻的描述不多,但仍記載幾個忠心跟隨耶穌的人所採取的行動。

一位只敢在暗中相信耶穌的宗教領袖約瑟(參閱約翰福音19章38節),突然鼓起勇氣向彼拉多請求領取耶穌的遺體(路加福音23章52節)。試想將耶穌的身體從可怖的十架上取下,然後細心裹好準備埋葬,這需要多大的勇氣(53節)。再想想那些婦女的忠誠和勇敢,她們一直在受難現場伴隨著耶穌,直到祂被安葬在墳墓裡(55節)。

這些跟隨者並未預期耶穌會復活,他們正帶著悲傷嘗試接受耶穌已死的事實。這一章的結尾毫無盼望,只有抑鬱和哀傷,那些婦女們「就回去,預備了香料香膏」,好膏抹耶穌的身體。「她們在安息日,便遵著誡命安息了」(56節)。

然而,她們不知道安息日這天的歇息時間,正醞釀著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事件。耶穌將要做出人意料的大事,使死亡的結果「並非如此」!

— 葛庭墨

當最糟的事發生時,你會轉向何處尋求慰藉?
你的生活如何表明耶穌確實復活了?

天父,當我思想耶穌從受死到復活這段時間的事情時,我滿心感謝祢,因為祂已徹底除去罪對我的咒詛。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30-31章;路加福音13章23-35節


靈命日糧 : 十字架

讀經: 馬可福音15章16-24節


有一個古利奈人……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勉強他……背著耶穌的十字架。—馬可福音15章21節


在荷蘭當代畫家莫德曼(Egbert Modderman)的畫作《古利奈人西門》中,描繪了西門艱辛地背著巨大的十字架,他沉鬱的眼神流露出身體和情感上的沉重負擔。從馬可福音15章的敘述,我們知道西門是被兵丁從圍觀的群眾中拉出來,被迫背負耶穌的十字架。

馬可說,西門來自古利奈,那是北非的一座大城,在耶穌的時代許多猶太人住在那裡。西門很可能是為了慶祝逾越節才去到耶路撒冷。在那裡,他看到耶穌將遭受不公義的處決,但他能夠為耶穌提供微小卻有意義的協助(15章21節)。

在馬可福音8章提到,耶穌對眾人與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34節)。從字面上來說,西門在前往各各他的路上,確實做到耶穌要求門徒去做的事:為耶穌的緣故,背起了交給他的十字架。

我們也會背負各種「十字架」,或許是疾病、艱難的事工、痛失摯愛,或因信仰而遭逼迫。當我們憑信心扛起這些苦難時,便能引導人思想耶穌所受的苦難,以及祂在十架上所做的犧牲。正是因祂在十架上所付的代價,讓我們與上帝和好,並得著上帝所賜的力量走這信仰之路。

— 夏莉珊

你曾背負何種「十字架」?
你如何藉由這個苦難,指引人轉向耶穌?

親愛的耶穌,當我背起我的十字架來跟從祢時,感謝祢能瞭解並感受我的痛苦。當旅程坎坷艱辛時,求祢賜我勇氣與力量能繼續前行。

今年的復活節,讓我們以禱告的心默想耶穌和祂的跟隨者在這一周的經歷。歡迎瀏覽: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27-29章;路加福音13章1-2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