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奇妙的幫助

讀經: 詩篇147篇8-17節


[上帝]降雪如羊毛。—詩篇147篇16節


在2020年秋天,美國科羅拉多州山區發生「東查柏森大火」,是該州歷來規模第二大的野火。當時約有數十萬甚或數百萬人向上帝禱告、尋求幫助,參與禱告的人數令人感到驚嘆!這場大火於12小時內在極乾燥的森林中蔓延,範圍廣達405平方公里,燒毀300間房屋,並嚴重威脅附近的城鎮。接著「及時雨」出現了,不過這不是雨,而是一場及時雪。這場雪比往年都來得早,在整個火災區域降下的雪至少高達30公分。大雪減緩了火勢,甚至在某些地方還阻斷大火繼續延燒。

如此奇妙的幫助實在難以解釋。上帝豈會不聽我們求祂下雨或降雪的禱告呢?聖經多處記載上帝如何回應人的禱告,包括回應以利亞祈求降雨(列王紀上18章41-46節)。以利亞是上帝的僕人,對上帝大有信心,深知上帝的主權包括掌管天氣。正如詩篇147篇提到上帝「為地降雨」(8節),「祂降雪如羊毛,……祂發出寒冷,誰能當得起呢?」(16-17節)

在天空還沒出現降雨的雲層時,以利亞就聽見「下大雨的響聲」(列王紀上18章41節,新譯本),我們對上帝的能力是否也有如此堅定的信心?上帝要我們全心信靠祂,不在乎祂如何回應。我們可以仰望祂,尋求祂奇妙的幫助。

— 雷翠霞

你曾看到人們在急難時,上帝給予什麼奇妙的幫助?祂的幫助如何激勵你的信心?

上帝,我謙卑地俯伏在祢腳前,因祢仁慈的幫助總是在我最需要的時候臨到我。感謝祢,因祢掌管天地萬物,我可以全心信靠祢。



全年讀經:
利未記8-10章;馬太福音25章31-46節


靈命日糧 : 死亡與謙卑

讀經: 雅各書4章7-17節


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各書4章14節


古代學者耶柔米和特土良都說到這樣的故事:在古羅馬,當一位將軍取得重大勝利、凱旋而歸,就會站在閃亮的戰車上,從黎明到日落,沿著首都的中央大道遊行。沿途群眾會大聲歡呼,將軍會沉浸在眾人的崇拜中,陶醉在他一生中最大的榮耀裡。然而,據傳說有一個僕人會一整天站在將軍身後,在將軍耳邊低語:「記住,你終必會死!」在所有的吹捧奉承中,這位將軍迫切需要謙卑,謹記自己終有一死。

雅各寫了一封信給散居各地的基督徒,因他們受驕傲私慾的影響、自高自大。雅各責備他們的傲慢,嚴厲地說:「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各書4章6節)。他們需要的是「在主面前自卑」(10節),但他們要如何擁有這樣的謙卑呢?像羅馬將軍一樣,他們需謹記自己終將會死。雅各強調:「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14節)。唯有承認自己的生命短暫,不再靠著自己日漸衰弱的力量,他們才能活在上帝不變的旨意之下(15節)。

我們若忘記自己的年日有限,就會使人自高自大。但當我們因生命有限而謙卑,就會將每口呼吸和每個時刻視為寶貴的恩典。記住,你終必會死。

— 郭惟恩

羅馬將軍的故事和人終必會死的事實,對你有何啟發?
為何你需要記住自己終必會死?

上帝,我總認為能掌控自己的生命,甚至好像自己永遠不會死。但求祢使我謙卑,讓我明白生命只在於祢。



全年讀經:
利未記6-7章;馬太福音25章1-30節


靈命日糧 : 成功與犧牲

讀經: 約翰一書3章11-18節


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約翰一書3章16節


在一個暑期課程中,我兒子按老師的要求讀了一本書,書中講述一個男孩想要攀登瑞士阿爾卑斯山。這男孩用了大部分的時間為此目標而勤奮練習,當他終於動身出發,準備登山時,事情卻未能如計劃進行。在登山途中,一位隊友生病了,這個男孩決定留下來照顧他,而不是達成自己的目標。

在課堂上,我兒子的老師問道:「書中主角因為沒有成功登頂,就是個失敗者嗎?」一位同學說:「是啊,因他是天生的失敗者。」但另一位同學卻不同意,他認為男孩並不是失敗者,因為他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放棄了自己所看重的事情。

當我們擱置自己的計劃,轉而關心別人時,便是效法耶穌。耶穌離開溫暖的家,放棄可靠的收入和社會的認可,走遍各城各鄉向人傳講上帝的真理。最終,祂犧牲自己的生命,救我們脫離罪惡,向我們彰顯上帝的愛(約翰一書3章16節)。

世人追求的成功和上帝眼中的成功大相逕庭。上帝看重的是憐恤,這能驅使我們去幫助弱勢和受到傷害的人(17節),祂喜悅我們選擇去保護別人。藉著上帝的幫助,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價值觀與祂的價值觀保持一致,以至能盡心盡力地愛主、愛人,這才是最重要的成就。

— 史珍妮

追求成功曾如何影響你的生活?
為何有時我們很難與上帝的價值觀保持一致?

親愛的天父,教導我學習像祢愛我一樣去愛別人,以達成祢眼中的成功。

愛是一種恩賜,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歡迎點擊連結:全年讀經:
利未記4-5章;馬太福音24章29-51節



靈命日糧 : 想要更多

讀經: 列王紀上1章5、32-37節


亞多尼雅妄自尊大,說:「我必作王。」—列王紀上1章5節,新譯本


阿龍·伯爾(Aaron Burr)焦急地等待著美國眾議院的投票結果能夠打破僵局。在1800年的總統選舉中,伯爾和對手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獲得同票數,伯爾有理由相信眾議院會宣布自己勝選,但最終卻飲恨敗選,苦毒啃蝕著他的靈魂。他對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沒支持他而懷恨在心。結果約四年後,他在一場決鬥中槍殺了漢密爾頓。伯爾因殺人引發眾怒而遭人厭棄,最後鬱鬱而終。

政權的鬥爭常是歷史悲劇。大衛王即將離世時,兒子亞多尼雅聯合了將軍和祭司想要自立為王(列王紀上1章5-8節),但大衛已選立所羅門繼承王位(17節)。後來,先知拿單幫助平息了叛亂(11-53節)。儘管亞多尼雅逃過一劫,但他竟再度謀劃奪取王位,最後所羅門將他處死(2章13-25節)。

人的本性就是想得到那些不屬於自己的事物!不管我們多麼努力地追求權力、聲譽或財富,卻總感到不滿足,還想要得到更多。但耶穌卻截然不同,祂是「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章8節)。

諷刺的是,自私地追求自己的野心,永遠不會滿足我們最真實、深切的渴求。將結果交給上帝,才是得著平安和喜樂唯一的途徑。

— 葛庭墨

你的慾望和目標如何顯明你內心的光景?
你今天要順服上帝,放下哪些慾望和目標呢?

親愛的上帝,求祢幫助我承擔起祢賦予我的角色,不存非分之想,而是凡事信靠祢。



全年讀經:
利未記1-3章;馬太福音24章1-2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