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這一代人

讀經: 列王紀下20章1-19節


希西家就轉臉朝牆,禱告耶和華。—列王紀下20章2節


在1964年,年輕的環境保護人士傑克·溫伯格(Jack Weinberg)說:「永遠不要相信30歲以上的人。」他的評論將一代人貼上了標籤,後來他對此感到後悔。回首往事,他說:「我隨口說的一句話,完全被人扭曲和誤解。」

你是否也聽說過針對千禧一代的貶損評論?或是千禧一代對你這一代人的負面評價?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負面思想可以是雙向的。當然,這應該有更好的溝通方式。

雖然希西家是一位英明的國君,但他對下一代卻缺乏關懷。希西家年輕時患上絕症(列王紀下20章1節),哭求上帝使他存活(2-3節)。於是,上帝加增他15年的壽數(6節)。

然而,當希西家得知一個可怕的消息,即他的子孫有一天將被俘虜時,他卻沒有流下一滴眼淚,甚至還說:「若在我的年日中,有太平和穩固的景況,豈不是好嗎?」(16-19節)或許,希西家只顧惜自己的性命,卻不顧及下一代。

上帝要我們擁有敢於跨越界限的愛。老一輩的人需要年輕人新穎的理想主義和創造力;年輕人可從前輩的智慧和經驗中受益。現在不是尖酸刻薄或喊口號的時候,而是要互相尊重、彼此交流。當謹記,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

— 葛庭墨

你認為自己在哪方面可能忽視
或不尊重不同年齡層的人?
你要如何使用上帝給你的恩賜來服事他們?

天父,我常不懂得欣賞與我不同年齡層的人,請赦免我。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47-48章;約翰一書3章


靈命日糧 : 真實身分

讀經: 約翰一書2章28節-3章10節


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上帝的兒女!—約翰一書3章1節


朋友看著我為她拍攝的照片,點出了那些她認為自己不完美的身體特徵。我請她再看仔細一點,並說道:「我看到的是蒙全能的萬王之王所愛的女兒,我看到一位美麗、愛上帝又愛人的女孩,她真誠的善良、慷慨和忠實,使許多人的生命得以改變。」當我注意到她熱淚盈眶時,我說:「我覺得妳需要一頂皇冠!」那天下午稍晚的時候,我們為她挑選一個完美的皇冠,好讓她永不忘記自己的真實身分。

當我們接受耶穌為個人的救主時,祂就為我們戴上愛的冠冕,稱我們為祂的兒女(約翰一書3章1節)。祂賦予我們能力,讓我們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因此「我們就可以坦然無懼;當祂來的時候,在祂面前也不至於慚愧」(2章28節)。祂雖接納我們原來的樣子,但祂的愛會潔淨我們,並改變我們成為祂的樣式(3章2-3節)。祂幫助我們明白自己需要祂,幫助我們悔改,倚靠祂的能力遠離罪(7-9節)。我們可以活在忠實的順服和愛中(10節),是靠著祂蘊藏於我們心裡的真理,以及祂在我們生命中的聖靈。

其實,那天我朋友不是真的需要皇冠或其他飾品,但我們倆都需要得到提醒,作為上帝所愛的兒女是何等寶貴。

— 鄧書琪

你曾讓哪些過去的錯誤和失敗來決定自己的身分?
知道你是被愛、被揀選又被加冕為上帝的孩子,
如何幫助你活在公義與愛中?

慈愛的上帝,感謝祢提醒我,我的身分是在於我屬乎誰,我是屬於祢的兒女,而且單單屬於祢。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45-46章;約翰一書2章


靈命日糧 : 慶祝多元合一

讀經: 詩篇133篇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詩篇133篇1節


在2019年,某一所高中的畢業典禮上,有608名畢業生準備領取畢業證書。校長對學生們說,當他唸到某個國家時,就請出生在該國的學生站起來。於是,他一一唱名:阿富汗、玻利維亞、波斯尼亞⋯⋯。校長唸了60個國家,直到所有學生都站了起來,大家都一同歡呼!一所高中,60個國家。

多元化的群體所展現的合一之美,是一幅令人振奮且符合上帝心意的畫面──眾人和睦同居。

詩篇133篇也鼓勵上帝的子民要和睦同居,這是一篇上行之詩,是人們每年進入耶路撒冷朝聖時吟唱的詩歌。這首詩提醒眾人,差異可能會造成分歧,而和睦共處卻大有益處(1節)。詩人生動地將和睦共處描述為甘露(3節),以及澆在祭司頭上的油(出埃及記29章7節),從祭司頭上「流到」鬍鬚、衣襟(2節)。這些畫面都指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和睦共處的情況下,上帝所賜的福分就會如此豐富地流淌,無處可容。

對基督徒來說,儘管我們有種族、國籍或年齡的差異,但在聖靈裡卻有更深的合一(以弗所書4章3節)。當我們站在一起,慶祝因耶穌的帶領使我們以和平彼此聯繫時,便能欣然接受上帝所賜的差異,並頌讚那帶來真正合一的源頭!

— 夏莉珊

你何時曾經歷過在基督裡與眾人合一的美好?
這樣的合一如何帶來祝福?

天父,求祢幫助我能盡自己當盡的責任,與所有上帝的子民和睦共處。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42-44章;約翰一書1章


靈命日糧 : 一起聚會

讀經: 希伯來書10章19-25節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希伯來書10章25節


我父親是美南浸信會的牧師,身為長子,從小到大,每個星期天我該做的事都很明確:我必須要去教堂。有例外嗎?除非是我發高燒了。但其實我很喜歡到教堂去,甚至有幾次真的發燒不退,我還是去了。然而,現在世界已經改變了,定期到教堂參加聚會的人數不再像以前那麼多。當然,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為什麼?答案有很多,而且形形色色。對於這些答案,作家凱瑟琳·諾里斯(Kathleen Norris)引用一位牧師的話做出回應。這位牧師說:「為什麼我們去教堂?我們去教堂是為了服事其他人,在那裡可能有人需要你。」

當然,這不是我們去教堂唯一的原因,但這位牧師的回應與希伯來書作者的心聲互相呼應。希伯來書的作者敦促信徒要有堅定的信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強調「不可停止聚會」(希伯來書10章25節)。為什麼?因為當我們缺席的時候,會錯過至關重要的事:「彼此勸勉」(25節)。我們需要彼此鼓勵「激發愛心,勉勵行善」(24節)。

弟兄姐妹們,讓我們持續到教堂去,一起聚會!因為在那裡可能有人需要你,而相應的事實是,你可能也需要他們。

— 博約翰

你去或不去教堂的四大原因是什麼?知道「那裡可能有人需要你」,使你對一起聚會有何看法?

親愛的天父,當我與弟兄姐妹一同聚集,敬拜讚美祢名時,幫助我也能靠祢的名去鼓勵人。求祢赦免我,因我有時過於專注自己而忽略他人。

加入教會能促進我們身心靈的健康。歡迎點擊連結: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40-41章;彼得後書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