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基督的和平

讀經:

歌羅西書3章8-17節


你們都是同一個身體上的肢體,蒙召過和平的生活。—歌羅西書3章15節,新普及譯本


阿迪朗達克公園位於紐約州北部,這片美國最大的州立保護區一直讓人們爭吵不休,環保人士和小企業主為了要發展或保留這片原始荒野而僵持不下,甚至將阿迪朗達克公園視為雙方對抗的戰場。

一位當地領導曾對某位環保人士怒吼:「你從哪兒來,就滾回那兒去吧!」但有人發出不同的聲音:「不要彼此謾罵。試著好好溝通!」於是一個讓衝突的雙方互相交流的平台應運而生,各方開始對話,和平的溝通帶來了雙贏的進展:近40萬公頃的原始荒野得到保護,阿迪朗達克的城鎮也比過去二十年更加繁榮。

和平共處是一個開始,而使徒保羅所教導的更為重要。他對歌羅西教會的新信徒說:「要棄絕⋯⋯惱恨、忿怒、惡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歌羅西書3章8節)。保羅敦促他們改變舊有的習性,並培養在基督裡的新性情:「要穿上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和忍耐。」(12節,和合本修訂版)

這是向今天所有的信徒發出的邀請:放下我們舊有、喧囂爭吵的生活,轉而活出基督所賜的新生命。正如15節說:「要讓從基督而來的和平掌管你們的心,因為你們都是同一個身體上的肢體,蒙召過和平的生活」(新普及譯本)。你我之間的和平,能讓世人看見耶穌。

— 雷翠霞

今天你能原諒誰?你要與誰和好?

親愛的上帝,當我那舊有的本性引發我的怒火,
求祢使我能倚靠祢,與人和睦相處。



全年讀經:
民數記20-22章;馬可福音7章1-13節


靈命日糧 : 看到出路

讀經:

何西阿書3章


你再去愛一個婦人,⋯⋯就像耶和華愛以色列人,雖然他們轉去跟隨別神。—何西阿書3章1節,新譯本


我們該怎麼做呢?德凱和愛麗非常苦惱,因為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方式不符合聖經真理,他們不曉得要如何與親朋好友相處。德凱和愛麗在讀了聖經和禱告之後,看到了出路:首先,要加倍地關心這些親友;其次,基於上帝美好的創造,讚揚親友所具備的真實與美好的特質;第三,根據聖經講述的智慧,以愛心與親友互動交流。久而久之,隨著德凱和愛麗活出基督的愛,他們與親朋好友建立了更深的信任關係。

先知何西阿大概也要思考如何對待妻子,因他妻子的生活方式使上帝和他蒙羞受辱。但上帝指示何西阿要「再去愛那個另有新歡的淫婦」(何西阿書3章1節,當代譯本修訂版)。何西阿顯然加倍愛妻子,並讓她知道在上帝面前他們倆應該要有的正確關係(3節)。事實上,他與妻子的關係象徵古以色列民對上帝的悖逆和不忠。儘管百姓選擇錯誤的道路,上帝卻預備一條出路,並告訴他們,祂的愛是無限的(14章4節),但他們須歸向上帝,因祂的道「是正直的」(9節)。

願上帝賜給我們智慧與洞察力,縱然有些親友的生活方式不符合聖經真理,但我們仍能以上帝的慈愛和教導,與他們互動交流。上帝已經指明了那條出路。

— 馮得恩

上帝曾如何向你顯明慈愛與真理?
你如何向違背真理的親友表明上帝的愛和教導?

慈愛的上帝,請幫助我向那些遠離祢的人,
反映出祢的真理和慈愛。



全年讀經:
民數記17-19章;馬可福音6章30-56節


靈命日糧 : 分享的喜樂

讀經:

使徒行傳9章36-43節


大比大……廣行善事,多施賙濟。—使徒行傳9章36節


在五個小時的飛行旅程中,一位女士孜孜不倦地編織一件毛衣。她的鉤針搭著毛線飛快地來回穿梭,同時她注意到一個五個月大的嬰兒目不轉睛地看著她。於是,她決定不再編織毛衣,而是改織一頂帽子送給這個小傢伙。但她必須在飛機著陸之前,也就是一小時之內,完成這頂帽子!當這位女士將一頂小帽子送給小嬰兒的母親時,他們全家人都欣喜接受,其他乘客也開心地鼓掌叫好。

收到意想不到的禮物往往讓人感到驚喜。不論這些禮物是我們需要的,或是想要的,也許送禮的人能讓我們體會到基督的恩慈。在初代教會時期,許多人都知道,大比大會分送衣物,「廣行善事,多施賙濟」(使徒行傳9章36節)。當她去世時,那些曾受過她恩惠的人,紛紛展示她生前為他們所縫製的「裡衣外衣」(39節)。他們見證了大比大的恩慈,以及大比大如何觸動他們的生命。

後來發生奇妙的轉變!彼得透過聖靈的能力,使大比大復活了(40節)。這樣的神蹟奇事讓那些愛大比大的人歡喜不已,許多人也因此相信基督(42節)。

我們的善行可能是最令人難忘的見證。讓我們靠著上帝的供應,今天就與人分享充滿驚喜的禮物吧!

— 潘愷蘭

你可以與人分享什麼禮物?
收到愛的禮物,對你來說有何意義?

天父,請提醒我要以恩慈待人,
與人分享我所擁有的事物。



全年讀經:
民數記15-16章;馬可福音6章1-29節


靈命日糧 : 慷慨付出

讀經:

路加福音6章31-38節


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路加福音6章38節


麗芳收到匿名捐贈的一萬美元,她只將一小部分花在自己身上,其餘的都慷慨地捐贈給同事、家人、水災的受災戶和慈善機構。麗芳並不知道,她已成為一項研究的研究對象。這項研究是以兩百人為樣本,追蹤他們獲得銀行無條件饋贈的一萬美元後,會做些什麼。研究發現,超過三分之二的餽贈金都被捐出去。TED非營利媒體組織的總裁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分享這個故事時,說到:「事實證明⋯⋯我們人類具有以慷慨回應慷慨的天性。」

我們從聖經中看見,當人們慷慨付出時,就反映出那位創造人類的上帝,祂那美好的特質。上帝既慷慨,又滿有憐憫與慈愛,祂不只是如此對待一些人,而是對所有的人都如此,甚至包括忘恩負義和作惡的人(路加福音6章35節)。因此,耶穌教導那些想要活出上帝特質的人要「愛」、「善待」並借貸給他人,甚至包括仇敵,而且「不指望償還」(32-35節)。

當我們不求回報地付出,便會發現這樣的生活方式絕不會帶來任何損失。耶穌也指出:「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6章38節)。當我們對上帝的慷慨作出回應,而活出慷慨付出的生命,便會發現在各方面都充足有餘。

— 白茉妮

你如何藉由給予而得到快樂?
別人的慷慨付出如何豐富你的生命?

仁慈的上帝,謝謝祢讓我們因慷慨付出而滿心喜樂。



全年讀經:
民數記12-14章;馬可福音5章21-4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