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群體記憶

讀經: 路加福音22章14-23節


[耶穌]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路加福音22章19節


神學家毛勵策(Richard Mouw)曾提到記住過往教訓的重要性。他引述社會學家羅伯特.貝拉(Robert Bellah)的話,表示繁盛的國家必定是個「記憶的群體」,為了不忘卻過去,會不斷述說她的故事和成長的過程。這個原則也可延伸至如家庭這樣的社會群體。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記憶是群體生活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聖經也讓我們看到群體記憶的重要性。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守逾越節,讓他們不忘記上帝如何將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參閱出埃及記12章1-30節)。直到今天,全球的猶太人仍在春季繼續重溫這個有意義的群體記憶。

對現今的基督徒而言,逾越節也有重大的意義,因為逾越節提醒我們,彌賽亞在十架上所成就的工作。耶穌正是在逾越節期間,於被釘十架的前一夜設立了記念祂的聖餐。路加福音22章19節記載:「[耶穌]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每次我們聚集在主面前領受聖餐,是為了記念基督拯救我們脫離罪的奴役,並賜給我們永恆的生命。願耶穌救贖的愛提醒我們,祂的十架值得我們一起記念。

— 柯貝爾

天父,感謝祢賜下祢的愛子,
讓我們可以聚集在聖餐桌前,
一同記念耶穌為我們所做的犧牲。


為什麼和其他基督徒一起領聖餐是寶貴的?這樣的分享與記念如何提醒你耶穌那犧牲的愛?



全年讀經:
列王紀上12-13章;路加福音22章1-20節


靈命日糧 : 依然穩固

讀經: 以弗所書4章14-24節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以弗所書3章17節


經過充滿壓力的一週後,我告訴輔導員自己的心情如何高低起伏。她仔細地聆聽,然後請我看看窗外那些鬱鬱蔥蔥、滿是橙黃金秋的樹木,以及在風中搖曳的樹枝。

她指向那些在風中屹立不動的樹幹,解釋道:「我們就像這些樹木一般,當生活的壓力像風一樣從四面八方吹來時,我們的情緒也隨之高低起伏、左右搖擺。但有些時候,我們彷彿是沒有連在樹幹的樹枝一樣,所以我的目標就是要幫你找到你自己的樹幹。如此一來,即使生活像狂風驟雨,樹枝也會因為有扎根在地上的樹幹,依然安定穩固。」

那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這類似保羅要讓以弗所的初信者看到的景象。保羅提醒他們,上帝已經賜給他們美好的禮物,就是具有偉大目的和價值的新生命(以弗所書2章6-10節),並且深切期盼信徒們能在基督的愛中扎根建基(3章17節),不再「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4章14節)。

我們若單靠自己的力量,會很容易感到軟弱和不安,被恐懼感和缺乏安全感擊潰。然而,當我們在基督的家中成長(22-24節),便能經歷與上帝和好、與人和睦的美好(3節),在基督的大能中得著滋養和建立(15-16節)。

— 白茉妮

耶穌,謝謝祢讓我們明白,
面對生活的挑戰所需要的力量,
並非出於我們自己。求祢幫助我們,
更深地扎根於祢的愛中,在祢的家中繼續成長。


你何時最容易被生活的挑戰吹得飄來飄去?你在耶穌裡的身分如何激勵你,使你得著能力呢?



全年讀經:
列王紀上10-11章;路加福音21章20-38節


靈命日糧 : 真自由

讀經: 約翰福音8章31-36節


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約翰福音8章36節


電影《勇者無懼》講述在1839年,一群遭受綁架的西非黑人搶奪了運載他們的船隻,並殺了船長及部分船員。結果,他們再次被逮捕、囚禁並接受審訊。一幕令人難忘的法庭情景,描繪了黑奴領袖辛格熱切激昂地懇求自由。這個戴著鐐銬的男人以不流利的英語,重複說著:「給我們自由!」吶喊聲越來越大,最終使法庭鴉雀無聲,正義得以伸張,這些黑奴獲得釋放。

現今,很多人並非身體受到綑綁,而是受到罪的轄制,不能得到真正的釋放。在約翰福音8章36節,耶穌說了那令人得安慰的話:「所以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耶穌指出,祂自己就是使人得到真自由的源頭,因為任何人只要相信祂,就可得到赦免。雖然當時有些在場的人聲稱,他們是自由的(33節),但他們對耶穌的態度及行為,以及對耶穌的評論,卻與他們所說的相違背。

耶穌渴望聽到人們像辛格一樣懇求說:「給我自由!」祂滿懷憐憫地等待那些被不信、恐懼或失敗所束縛的人,向祂發出這樣的呼求。真自由是心靈得釋放。人若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祂降世為要藉著受死及復活來打破罪的權勢,使我們不再受罪的綑綁,便能真自由了!

— 簡恩德

主耶穌,幫助我相信,
祢能讓我得自由。


耶穌如何釋放你?你要與誰分享?



全年讀經:
列王紀上8-9章;路加福音21章1-19節


靈命日糧 : 近在咫尺

讀經: 申命記4章5-8節


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在我們求告祂的時候與我們相近。—申命記4章7節


在耶路撒冷的一個郵局裡,工作人員每天都會將成堆無法投遞的信件進行分類,想方設法要將每封信送達收信人手中。結果,有許多信件被放入一個盒子內,盒子上特別標記著「寫給上帝的信」。

每年約有一千封這類的信件寄至耶路撒冷,收信人都註明是上帝或耶穌。有個工作人員便將這些信帶到耶路撒冷的哭牆,像別人所寫的禱文一樣放進石縫中。多數信件是為了求職、求偶或祈求身體健康。有些是請求寬恕,其他則是表達感恩。每位寄信人都相信只要上帝收到他們的信,祂就會聆聽。

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旅程中學了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認識到他們的上帝不像當時人們所崇拜的其他神祇,那樣遙不可及、不會聆聽、受地域限制,只能透過長途跋涉的朝聖或國際郵件才接觸得到。相反地,聖經告訴我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在我們求告祂的時候與我們親近(申命記4章7節)。還有誰能做這樣的宣告呢?這是空前絕後的信息!

上帝並不住在耶路撒冷。我們無論置身何處,祂都在我們身邊。世上還有好多人需要明白這個真理,但願他們都能知道:上帝就在你身邊,你只管與祂傾談。

— 霍薛頓

上帝啊,祢遠高於宇宙穹蒼,但卻又近在咫尺。
感謝祢如此關心我們,聆聽我們每一次的禱告。


我們能親近上帝乃是極大的恩典。你如何避免視之為理所當然?你身邊有誰需要知道上帝會隨時聆聽他的禱告呢?



全年讀經:
列王紀上6-7章;路加福音20章27-47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