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至深的渴望

讀經: 傳道書5章10-12節


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傳道書5章10節


從年少開始,杜康就一直擔憂自己的錢財不足,所以他在二十出頭時,便開始雄心勃勃地打造未來。杜康在矽谷一間出名的公司裡努力往上爬,最後獲得了可觀的財富。他擁有大筆存款、奢華的跑車,以及百萬美金的加州豪宅。他得到了一切渴求的,但卻一點也不快樂。杜康說:「我只覺得焦慮和不滿足。事實上,財富真的會把生活弄得更糟。」成堆的金錢無法提供友誼、同伴或喜樂,反倒經常只帶給他更多失望。

有些人會耗費極大的精力試圖積攢財富,努力確保自己的生活品質。但這像是傻子的遊戲。聖經強調說:「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傳道書5章10節)。有些人拼命工作,奮鬥、爭擠,和別人比較自己的財產,使勁要贏得一些經濟上的地位。但即便他們獲得了所謂的財務自由,還是不會滿足,仍然覺得不夠。就如傳道書的作者所述:「這也是虛空。」(10節)

其實,想在上帝之外找到滿足感,始終是徒勞無用的。聖經勸勉我們勤奮工作,以自己的恩賜和才幹造福世界,當知道我們所積攢的財富永遠無法滿足我們至深的渴望,只有耶穌才能給我們真實且令人滿足的生命(約翰福音10章10節),這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豐盛生命!

— 郭惟恩

滿有恩典的上帝,
容我在祢裡面得著真正的滿足和喜樂,
幫助我對工作和物質有正確的看法。


什麼可以帶給你真實的滿足感?你要如何操練有上帝就足夠的生活?



全年讀經:
路得記1-4章;路加福音8章1-25節


靈命日糧 : 人生終站之後

讀經: 提摩太後書4章1-8節


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提摩太後書4章8節


在1968年4月3日晚上,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發表了最後一篇演說《我已到達山頂》(I’ve Been to the Mountaintop)。在演說中,他暗指自己可能將不久於人世。他說:「我們眼前還有些艱苦的日子,但我現在並不在乎,因為上帝已經允許我站在山頂上,看到了應許之地。或許,我無法跟你們一起到那裡……但是今晚我很開心。我不擔心任何事;我不畏懼任何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主降臨的大榮光。」隔天,他就遭到暗殺了。

使徒保羅即將離世之前,寫信給他屬靈的兒子提摩太,他說:「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提摩太後書4章6、8節)。保羅知道他在世上的年日將要結束,而金恩博士也是如此。他們活著的時候給人們帶來極大的貢獻,但卻從來沒有失去永恆的眼光,他們都嚮往即將到來的美好生命。

盼望你我能像他們一樣,「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4章18節)。

— 葉芮敏

天父,幫助我們定睛仰望祢,
而不專注於今生的困難和試煉。


你對於世上生命的暫時性有何看法?這看法對你未來永恆的生命會有什麼影響呢?



全年讀經:
士師記19-21章;路加福音7章31-50節


靈命日糧 : 捐得樂意的人

讀經: 哥林多後書9章6-9節


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9章7節


幾年前,我的妻子在購買商品之後,收到了一小筆退款。那筆退款就這樣出現在信箱中,完全在她意料之外。大約在同一時期,她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分享了一個貧窮國家婦女的巨大需要。該國許多想要創業的女性,正努力透過教育和經商來改善她們自己的處境,但一般上,她們的最大障礙就是財務問題。

於是,我的妻子以那筆退款作為微型貸款,借給了致力幫助這些女性的一個機構,沒想到幫助了許多人。每次妻子得知這些從未謀面的女性生活有所改善時,臉上就會綻放燦爛的笑容。如今,妻子每個月都撥出她的部分薪金作為善款,隨時幫助有需要的人,雖然她必須犧牲一些所喜愛的事物,但心中的喜樂是金錢買不到的。

聖經上說:「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9章7節),或許我們會強調第一個字「捐」,這也確實無誤。但我們的捐獻或付出應具有一個特質,就是不「作難」或「勉強」,而且要「多種」不要「少種」(6-7節)。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樂意」地付出。雖然每個人的付出都不一樣,但我們的臉上都一樣會流露心中的快樂。

— 博約翰

慷慨的天父,謝謝祢,讓我們因捐得樂意而滿有喜樂,
也謝謝祢用不同的方式充充足足地供應我們的需求。


你上次「樂意」給予是什麼時候?上帝為何喜愛捐得樂意的人?



全年讀經:
士師記16-18章;路加福音7章1-30節


靈命日糧 : 耶穌的禱告

讀經: 路加福音22章39-44節


父啊!祢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加福音22章42節


每一枚硬幣都有正反兩面。正面會刻上有象徵意義的圖案,通常是能體現鑄造國的文字、國徽、人物頭像或建築物等。反面是用來表示硬幣的面值。我們可以用一枚硬幣的兩面來形容事物具有兩面性。

基督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也有兩面。耶穌在要上十架受死的前一夜,生命最低谷的時分,如此禱告說:「父啊!祢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加福音22章42節)。基督說「把這杯撤去」,是非常坦承的禱告,顯示了祂內心的渴望:「這是我想要的。」

接著,耶穌有如將硬幣翻到另一面,禱告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這是祂放棄自我的一面。的確,要放棄自我,我們只需要簡單地說:「上帝,祢想要的是什麼?」

這兩面性的禱告,也記載在馬太福音26章、馬可福音14章和約翰福音18章。耶穌的禱告有如硬幣的兩面:把這杯撤去(上帝,這是我想要的),但不要成就我的意思(上帝,祢想要的是什麼)。

禱告的兩面顯示了耶穌的掙扎與順服。

— 莫麗莎

天父,幫助我能效法耶穌,像祂願意捨棄所有,
活出合祢心意的生活,時時向祢傾心吐意。


若像耶穌一樣坦承又完全捨己地禱告,我們會學到什麼?你正面臨怎樣的情況,可以學習耶穌那樣禱告呢?



全年讀經:
士師記13-15章;路加福音6章27-49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