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脫困得自由

讀經: 詩篇18篇3-6、16-19節


[上帝]又領我到寬闊之處。-詩篇18篇19節


作家馬丁‧萊爾(Martin Laird)外出散步時,常會遇到一個人帶著四隻狗,全都是可愛的凱利藍梗。其中三隻喜歡在空地肆意奔跑,但總有一隻會待在主人身旁,在原地打轉。有一天,萊爾忍不住詢問對方,為什麼這隻狗會有這樣奇特的舉動?對方解釋說,以前這隻狗曾經被虐待,長期被關在籠子裡,雖然牠現在已經自由了,但有時還是不停地轉圈,就像被困在籠子裡一樣。

聖經告訴我們,若未蒙上帝拯救,我們就會一直陷在困境與絕望中。有位詩人訴說,仇敵使他驚懼,他被「死亡的繩索纏繞」,又有「死亡的網羅臨到」他(詩篇18篇4-5節)。在重重枷鎖的束縛中,他呼求上帝的幫助(6節),而上帝就以雷霆萬鈞之勢,「從高天伸手抓住」他(16節)。

上帝也會如此拯救我們。祂能斷開鎖鍊,將我們從受轄制的牢籠中釋放出來。祂能使我們得自由,帶我們「到寬闊之處」(19節)。因此,如果我們繼續原地打轉,彷彿還被困在原本老舊的牢籠裡,那是多麼悲哀啊!願我們能倚靠上帝的能力,不再被壓迫,或被懼怕與羞愧所轄制。上帝已將我們從死亡的牢籠中拯救出來,我們可以自由地奔跑!

— 郭惟恩

親愛的天父,求祢賜我信心,
使我全然相信祢能使受壓制的得釋放。
求祢讓我能活出自由的生命,行在寬闊之地。


上帝已經讓你得自由,就別再受困在牢籠裡了。



全年讀經:
利未記14章;馬太福音26章51-75節


靈命日糧 : 白雪奇蹟

讀經: 以賽亞書1章15-20節


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以賽亞書1章18節


在十七世紀時,科學家牛頓用三稜鏡研究光線如何使人看見不同的色彩。他發現,當光線照射某個物體時,就會呈現某種顏色。我們所看到的雪花,是由許多微小的冰晶凝結而成的。每一片的冰晶雖然是半透明的,但當大量冰晶凝結成雪花時,經由光線的照射,看起來就變成白色的。

聖經也提到罪的顏色。上帝透過先知以賽亞明確指出,猶大人所犯的罪就像「硃紅」且「紅如丹顏」,但上帝應許要將他們的罪「變成雪白」(以賽亞書1章18節)。那麼,怎能辦到呢?只要他們離棄惡行,並祈求上帝的赦免。

感謝耶穌為我們所成就的一切,讓我們可以隨時到上帝面前尋求赦免。耶穌表明祂是「世界的光」,凡跟從祂的人「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章12節)。沒錯,耶穌就是世界的光,只要我們承認自己的罪,藉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上帝就會赦免我們,因為祂看我們,就像看到耶穌一樣潔白無瑕!

我們再也不必陷入罪疚的泥沼,也無需因自己的過犯感到羞愧。相反地,我們可以緊抓住上帝赦罪的真理,因祂已使我們「變成雪白」。

— 華琳妲

天父,感謝祢讓我能憑著信心,
白白領受這寶貴的赦罪之恩!


何謂得著完全的赦免?什麼能提醒你已蒙上帝的赦免呢?



全年讀經:
利未記13章;馬太福音26章26-50節


靈命日糧 : 近鄰

讀經: 箴言27章1-10節


相近的鄰舍,強如遠方的弟兄。-箴言27章10節


很多社區都會架設網站,讓居民能立即彼此聯繫,而我們社區也不例外。在我居住的社區裡,若有人看見山獅出沒,或發生森林大火需要緊急疏散時,鄰居就會藉著網站互相警示;若臨時需要找人幫忙照顧家中幼兒,大家也會彼此照應;我們甚至還能藉著網站請眾人協助尋找走失的寵物。我們這些彼此相鄰卻曾因生活步調過快而疏離的人,藉著網路的功能,再次連結起來。

古時的所羅門王早已洞悉,和鄰居建立關係非常重要。即使家族關係不容輕忽,而且也是我們強而有力的後盾,但所羅門王仍然指出,特別是在「遭難的日子」,朋友是何等寶貴(箴言27章10節)。或許,親戚會深切關懷家族中的成員,也樂意在困境時伸出援手,但他們若住得太遠,當災難來臨時,也是愛莫能助。鄰居卻不一樣,他們就住在附近,可以很快就得知我們的需求,即時提供協助。

科技使我們比以前更容易和世界各地的親友保持聯繫,但反倒使我們忽略住在附近的鄰居。讓我們齊聲向主耶穌呼求:求祢幫助我們投入更多的心力,與祢安排住在我們周遭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 洪可婷

當你碰到困難時,有誰曾向你伸出援手?
你如何與隔壁鄰居建立關係?


上帝要我們與鄰舍彼此關懷,互相照應。



全年讀經:
利未記11-12章;馬太福音26章1-25節


靈命日糧 : 一同哀哭

讀經: 羅馬書12章9-16節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章15節


在1994年,東非盧安達的胡圖族人殘殺他們的同胞圖西族人,短短的兩個月便造成百萬人死亡。在這場可怕的種族滅絕之後,傑弗瑞·盧布希(Geoffrey Rwubusisi)會督希望自己的妻子瑪麗能去安慰那些失去至親的婦女,但瑪麗說:「我只想大哭一場。」因她自己也同樣失去親人。這位會督是一位智慧的領導者和關愛妻子的丈夫,他對妻子說:「瑪麗,召集這些婦女和她們一同哀哭吧!」他知道瑪麗所面對的傷痛,能夠讓瑪麗分擔別人的痛苦。

教會就是上帝的家,所有人都能在此分享生命中的甘甜,分擔痛苦。新約聖經用「彼此」形容信徒的相互依靠。正如羅馬書說:「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要彼此同心」(12章10、16節)。第15節更清楚描述信徒之間的連結:「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我們的苦楚或許遠不及那些歷經種族屠殺倖存者的悲痛,但卻是我們個人最真實的感受。因上帝為我們成就的一切,我們就能像瑪麗一樣,可以面對這些傷痛,並成為別人的幫助和安慰。

— 簡恩德

慈愛的上帝,求祢赦免我,
因我有時對憂傷的人漠不關心。
求祢幫助我,與主內肢體有更親密的連結。


你何時曾向人吐露你的悲傷?主內肢體如何幫助你走過傷痛?



全年讀經:
利未記8-10章;馬太福音25章31-4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