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大兒子

讀經: 路加福音15章11-13、17-24節


[他們]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加福音15章2節


靈修作家盧雲(Henri Nouwen)回憶他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參觀一間博物館時,花了數個小時仔細觀看並深思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的畫作《浪子回頭》。從早晨到下午,四周窗戶透進來的陽光強弱不同,隨著光影的變化,盧雲從這幅畫作中似乎看到了更多不同的畫作,而每一幅都流露出父親對浪子的愛。

盧雲描述,大約在下午四點鐘時,畫中在暗影底下的人物也顯得較為突出。其一是心中憤憤不平的大兒子,因父親竟如此隆重地歡迎浪蕩的弟弟回家。畢竟,這個弟弟揮霍這麼多家財,而且在過程中還讓家人傷心難過,使家族蒙羞(路加福音15章28-30節)。

大兒子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弟弟,令人聯想到聽耶穌講這個比喻的宗教領袖,他們在背地裡議論耶穌接待罪人(1-2節)。

盧雲從這些人物的身上看到自己,他意識到自己有時會像放蕩不羈的小兒子和愛譴責論斷的哥哥,而這位寬容的父親則是他學習的對象,他要努力效法天父以無私寬宏的心包容任何人和所有人。

那麼,我們呢?我們可以從林布蘭的畫作中看到自己嗎?坦白說,耶穌講的每個比喻都與你我密切相關。

— 狄馬汀

反思耶穌所說的比喻或林布蘭的畫作,對你有何啟發?
你現在正處於何種光景呢?


以天父愛的眼光看待自己。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8-19章;雅各書4章


靈命日糧 : 一件美事

讀經: 馬太福音11章28-30節


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11章30節


我在深夜裡醒來,雖睡不到半小時卻再也無法入眠。一位朋友的丈夫住院並且得知壞消息,他的癌症復發,還擴散到腦部和脊椎。我為他們的遭遇感到難過,內心承受深沉的重擔!然而,我在夜間為他們守望禱告的時候,我的心便不再消沉。也可以說,我後來覺得為朋友背負重擔是件美事,但這怎麼可能呢?

在馬太福音11章28-30節,耶穌應許心靈疲憊的人能得享安息。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耶穌的安息臨到我們,卻是在我們負祂的軛,接受祂的擔子之際。在第30節,耶穌清楚表明:「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當我們願意讓耶穌提起我們背上的重擔,然後讓自己綁上耶穌的軛,那我們便是與祂同負一軛,與祂同步,並順服祂的帶領。我們若背負耶穌的擔子,便是與祂同受苦難,最後也必在祂裡面得著安慰(哥林多後書1章5節)。

我對朋友的擔心曾是個沉重的擔子,但我感謝上帝允許我在禱告中將這些重擔交託給祂。漸漸地,我能安然入睡。當我醒來時,那個擔子依然存在,但藉著與耶穌同行,現在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這確實是件美事。

— 莫麗莎

親愛的主耶穌,我把自己沉重的擔子交給祢,
幫助我願意負祢的軛,學祢的樣式。


你今天正背負著什麼呢?你要如何將重擔交給耶穌呢?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6-17章;雅各書3章


靈命日糧 : 年老仍結果子

讀經: 詩篇92篇12-15節


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經常保持茂盛青翠。-詩篇92篇14節,新譯本


麗諾雖已94歲卻依然洋溢著活力,她的心思敏捷、笑容燦爛,愛主的熱忱更是感染了許多人。在我們教會中,不時都能看到她和年輕人聚在一起,她的參與和付出總為大家帶來喜樂和激勵。麗諾的生命充滿了活力,因此她離世的消息令我們錯愕不已,她宛如一名實力強勁的跑者,全力衝刺至生命的終點線。她的精力與熱情如此豐沛,甚至在離世前幾天,她還完成了一個為期16週的課程,學習向人傳揚福音信息。

麗諾這種尊榮上帝,甚至到年老仍結果子的生命,正是詩篇92篇12-15節的深刻體現。這篇詩形容栽種在上帝殿中的樹木,即與上帝有美好關係的生命,將要發芽、開花並結實纍纍(12-13節)。棕樹因結果子,香柏樹因長青而被視為珍貴,詩人藉這兩種樹木呈現了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和其實用性。當我們看見自己的生命能發芽、開花,並結出果實,即願意愛人、與人分享、樂於助人,且能領人歸向基督,定然歡欣喜樂!

那些被視為「資深」或「年長」的人,現在仍然可以在上帝裡面扎根、結出果子,絕不會太遲。麗諾的生命藉著耶穌在上帝裡面深深扎根,並且見證上帝的美善(15節),你我的生命也能如此!

— 簡恩德

天父,求祢賜我力量能結果子,
顯明我的生命是扎根於祢的愛子耶穌。


你有什麼生命的果子可以反映你與耶穌的關係?你要如何使自己在主裡成長呢?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4-15章;雅各書2章


靈命日糧 : 真切的渴望

讀經: 馬可福音10章46-52節


耶穌說:「要我為你做什麼?」-馬可福音10章51節


在小說《納尼亞傳奇》中,名為「老脾氣」的老鼠劍客可算是最英勇的人物。他揮舞刀劍,奮不顧身地投入戰役,克服恐懼搭上「黎明行者號」航向黑暗之島。是什麼令他無所畏懼?這是因為他一心尋求亞斯藍的國度。他說:「那是我心中所願。」他明白自己內心真切的渴望,這也引領他走向他的國王。

巴底買是耶利哥城一個瞎眼的乞丐,一天當他如往常坐在路旁乞討時,聽到耶穌與群眾從旁經過,就喊著說:「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馬可福音10章47節)他雖遭到許多人斥責,卻依舊不停地大聲呼喊。

即使人潮擁擠,耶穌仍願傾聽巴底買的心聲。「耶穌就站住」(49節)並且問巴底買:「要我為你做什麼?」(51節)

耶穌當然知道巴底買的需要,但祂似乎要巴底買瞭解自己真正的需要,並親口表達自己內心的渴望。巴底買說:「我要能看見!」(51節)耶穌就立即讓他看見了色彩、美麗的事物和朋友臉上的神情,滿心喜樂地跟隨主!

並非我們所有的願望或渴求都能立即得到滿足,而且這些渴求通常都要改變以合乎上帝的心意。在這裡最重要的是,巴底買明白自己的需要並向耶穌懇求。只要我們細心留意,便會發現你我內心真正的渴求總是會引領我們到祂面前。

— 郭惟恩

主耶穌,求祢幫助我將一切所求帶到祢面前,
唯有祢的供應能滿足我最終的渴望。


什麼是你心中真切的渴求?這份渴望如何引領你歸向耶穌?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1-13章;雅各書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