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萬民的上帝

讀經: 使徒行傳2章1-12節


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使徒行傳2章5節


新聞男孩樂團(Newsboys)的前主唱彼得·富勒(Peter Furler)曾描述他們樂團在演唱《祂掌權》(He Reigns)時的情景。這首歌生動地描繪了來自各族各國的信徒,聚在一起同心敬拜上帝的景象。每當樂團唱這首詩歌時,富勒都可以感受到聖靈在會眾當中運行。

富勒的這種體會,或許能與五旬節在耶路撒冷聚集的群眾起共鳴。當使徒被聖靈充滿時(使徒行傳2章4節),發生了眾人意想不到的事,以致來自各國的猶太人都感到困惑,因每個人都聽見有人用自己的方言宣講上帝大能的作為(5-6、11節)。彼得向群眾解釋,這是要應驗舊約先知的預言,就是上帝說:「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17節)

這個神蹟完全展現上帝的大能,使大批群眾願意接受彼得傳講的福音信息,單單那天便有三千人歸信耶穌基督(41節)。在看到如此驚人的神蹟之後,這些初信者便帶著這些好消息,回到世界各個角落。

直到今日,福音的好消息仍不斷迴響,所有人都能領受上帝充滿盼望的信息。當我們一起敬拜上帝,聖靈便運行在我們當中,使各族各方的人都能合而為一。因祂掌權!

— 葉芮敏

親愛的天父,求祢幫助我們能體會祢的心意,
引導萬民來歸向祢。


以耶穌的眼光,看待各族各國的人。



全年讀經:
以斯拉記1-2章;約翰福音19章23-42節


靈命日糧 : 分享披薩

讀經: 箴言11章23-31節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言11章25節


史平今年62歲,是一名無家可歸的退伍軍人。為了避開寒冬,他前往氣候溫暖怡人之地,因為那裡一整年都能在戶外過夜。一天傍晚,他正在擺攤販售自己手繪的藝術品,希望能攢點錢。有位年輕女士走過來,給了史平幾片披薩,他感激地收下。過後,他將食物與另外一名飢腸轆轆的遊民分享。很快地,那位年輕女士看到史平慷慨與他人分享的舉動,又給史平端來另一盤披薩。

史平的故事體現了箴言11章25節的教導。我們若願慷慨待人,可能也會經歷別人慷慨地對待我們。但我們不應該期待有所回報,而且我們慷慨的行為通常也很少像史平一樣,那麼快就得到明顯的回報。事實上,我們幫助人是本著愛上帝的心,並遵行上帝的教導(腓立比書2章3-4節;約翰一書3章17節)。我們若願助人,便得上帝的喜悅。雖然上帝沒有義務重新補滿我們的錢包,或填飽我們的肚子,但祂卻會用各種方法賜福給我們,有時是物質上的,有時是精神上的。

史平仍然慷慨地與人分享了第二盤披薩。他雖然物資缺乏,卻活出了慷慨待人的樣式,願意與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而非只為自己積攢一切。願上帝帶領我們,並賜給我們能力,讓你我也能以慷慨待人。

— 洪可婷

今天你要與誰分享?
別人的慷慨如何使你蒙福呢?


一切都是上帝所賜,當慷慨與人分享。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34-36章;約翰福音19章1-22節


靈命日糧 : 艾比的禱告

讀經: 以弗所書6章16-20節


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提摩太前書2章1節


艾比高二的時候,她和母親從新聞報導得知,有個年輕人在一場空難中身受重傷,他的父親和繼母也同時罹難。雖然艾比和她母親並不認識這個年輕人,但她母親說:「我們可以為他和他的家人禱告。」於是,她們便為這個人禱告。

幾年後,艾比上了大學。一天她走進教室,有位男同學空出旁邊的座位給艾比。這個男同學是奧斯汀·海奇(Austin Hatch),正是艾比曾為他禱告的那位空難倖存者。不久後,他們開始交往,並在2018年結為連理。

艾比在婚前的訪談中提到:「想到我那時竟是為我未來的丈夫禱告,就覺得很不可思議!」我們禱告的範圍時常侷限於個人需求,或是身邊親近的人而已,幾乎很少花時間替別人代禱。然而,保羅在寫給以弗所教會信徒的書信中,卻勸勉他們:「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以弗所書6章18節)。在提摩太前書2章1節,保羅也告訴我們要「為萬人懇求」,而且包括一切在上掌權的人。

盼望你我都能為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代求,這正是我們能「互相擔當」重擔的一個方式(加拉太書6章2節)。

— 白德夫

親愛的耶穌,求祢給我憐憫的心去關心他人的需要,
不論我是否認識他們。求祢垂聽我為他們衷心的祈求,
並施行唯有祢能成就的事。


今天你可以為哪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代求呢?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32-33章;約翰福音18章19-40節


靈命日糧 : 打倒球瓶

讀經: 傳道書1章3-11節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傳道書1章9節


朋友艾琳的腳踝上有個保齡球擊倒球瓶的刺青,令我感到好奇。艾琳說,她這刺青的靈感是來自莎拉·格洛芙斯(Sara Groves)的一首歌。這首歌俏皮的歌詞鼓勵人從重複的日常事務中找到樂趣,因這些事常讓人覺得很沒意義,就像是一次又一次把保齡球瓶擺好,只為了把這些球瓶打倒而已。

洗衣、打掃、煮飯、處理垃圾⋯⋯生活中充滿了這些雜務,就算完成了,也還得繼續一做再做。這不是現代人才會碰到的難處,而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困境。舊約聖經傳道書就提到,人在這困境中苦苦掙扎。作者一開始就抱怨說,日常生活無止盡的循環,空虛且毫無益處(1章2-3節),因為「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9節)。

然而,傳道書的作者因「敬畏上帝,謹守祂的誡命」(12章13節),重新得著喜樂和生命意義,我的朋友也是如此。令人欣慰的是,上帝珍視我們生活中各種事務,甚至單調乏味的服事,我們的忠心必得著上帝的獎賞(14節)。

你生活中必須一再擺好的「球瓶」是什麼呢?當這些重複單調的事務讓我們感到倦怠時,願我們能花一點時間將大小事務都獻給上帝,讓我們因著愛的激勵為祂而做。

— 夏莉珊

天父,感謝祢看重我們生活中平凡無奇的事務。
求祢幫助我們,在今天所面對的各項事務中得著喜樂。


日常單調的事務,上帝仍然看重。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30-31章;約翰福音18章1-1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