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經常事奉

讀經: 但以理書6章10-22節


你所常事奉的上帝能救你脫離獅子嗎?-但以理書6章20節


教育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在探討如何培養年輕人的才能時,以120位傑出精英的童年作為研究,當中包括運動員、藝術家和學者。他發現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長期進行密集式的練習。

布魯姆的研究顯示,我們生命中任何範疇的發展都需要有紀律。同樣地,在與上帝同行的過程中,培養有紀律的屬靈生活習慣,定時親近上帝,是讓我們信心成長的一種方式。

但以理將親近上帝視為首要之務,並持之以恆,為我們樹立了美好的榜樣。但以理在年輕時,就作了謹慎而明智的決定(1章8節)。他也天天親近上帝,「禱告感謝」(6章10節)。他常常尋求上帝,使周遭的人能輕易看出他是屬上帝的人,像大利烏王就稱但以理為「永生上帝的僕人」(20節),並曾兩次提到他是「常」事奉上帝的人(16、20節)。

我們都像但以理一樣,極需上帝的同在。上帝會在我們心裡動工,以至讓我們渴慕與祂親近,這是多麼美好啊!(腓立比書2章13節) 所以讓我們每天都來親近上帝,相信你我會越來越認識這位救主,並且讓主的愛從我們心中滿溢流露出來(1章9-11節) 。

— 歐凱拉

天父,感謝祢,讓我們有此殊榮能事奉祢。
求祢幫助我能定時親近祢,使我能更深地認識祢。


親近上帝能改變我們的生命。



全年讀經:
詩篇120-122篇;哥林多前書9章


靈命日糧 : 別這麼認定

讀經: 加拉太書2章11-16節


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加拉太書2章11節


在討論如何與人和好時,有人說了一句很有智慧的話﹕「不要認定一個人永不會改變。」他觀察到我們常會只記得別人的過錯,卻不給他們改過的機會。

在門徒彼得的生命中,有很多次耶穌都能這樣認定他,但耶穌從未如此。彼得曾衝動地要「糾正」耶穌,受到耶穌嚴厲地斥責(馬太福音16章21-23節) ;眾所皆知,彼得曾三次不認主(約翰福音18章15-27節) ,直到耶穌將他挽回(21章15-19節) 。彼得還曾加深了教會內的種族隔閡。

事情的發生是因為彼得(又名磯法)疏遠外邦人,不與他們往來(加拉太書2章11-12節)。那時彼得剛開始與外邦的信徒一同吃飯往來,然而,當一些猶太人到達時,彼得就立即避開未受割禮的外邦人,因為那些猶太人堅持歸信基督的人必須受割禮。這讓當時的信徒陷入重回摩西律法的危機,保羅嚴厲指責彼得的虛偽行為(13節)。後來,因著保羅敢於直斥其非,問題得以解決,彼得也秉持上帝要使眾人合一的態度,繼續事奉上帝。

不要認定一個人永遠都是那麼糟糕。我們可以靠著上帝的恩典,互相接納,彼此學習,在必要時互相指正提醒,並在祂的愛中一同成長。

— 葛庭墨

主啊,幫助我們親近祢,好讓我們與主內肢體更加親近。
求祢保守教會合一,除去祢兒女之間的分歧與不信任。


指正別人是要造就他,而不是要令他難堪。



全年讀經:
詩篇119篇89-176節;哥林多前書8章


靈命日糧 : 慷慨獻上

讀經: 歷代志上29章1-14節


萬物都從祢而來,我們把從祢而得的獻給祢。-歷代志上29章14節


在回顧了上帝在我們教會所成就的一切之後,教會領袖們向會眾提議興建一座新的健身中心,以服事我們的社區。他們也表明率先簽下認捐卡,為這項工程奉獻。雖然我也為這項計畫而禱告,但剛開始時,心中卻因為自私而不太情願,因為我不想在例行的奉獻以外再付出更多,但我和丈夫仍然為工程的進展禱告。後來回想起上帝是如何不斷地供應我們時,我們決定每月固定為此計畫奉獻。最後,教會成員齊心協力的奉獻,負擔了健身中心的費用。

從我們啟用健身中心投入社區事工以來,上帝多方使用它進行了各項社區活動,我們十分感恩,同時也使我想到慷慨奉獻的大衛王。雖然上帝沒有讓他建造聖殿,但大衛卻為這項工程傾注一切的資源(歷代志上29章1-5節),就連他手下的首領與他們所服事的百姓也都樂意奉獻(6-9節)。大衛王承認他們所獻的一切都來自於上帝,因上帝創造和維繫萬有,並統管一切(10-16節)。

當我們領悟到萬有都是屬於上帝的時候,就能為了別人的益處,而願意心存感恩,慷慨且忠心地奉獻。我們也能確信主必供應一切,祂甚至會在我們有需要時,透過別人慷慨的饋贈,讓我們得著供應。

— 鄧書琪

主啊,當我們甘心、無私地全然將一切奉獻給祢,
求祢幫助我們記得一切本都屬於祢。


人如何慷慨給予,都遠不及已將萬物賜給我們的上帝。



全年讀經:
詩篇119篇1-88節;哥林多前書7章20-40節


靈命日糧 : 看見耶穌

讀經: 約翰福音12章20-26節


他們來到……腓力那裡,請求他,說:「先生,我們想見耶穌。」-約翰福音12章21節,新譯本


在一場告別式中帶領禱告時,我從講台往下看,正好瞥見一面黃銅壁飾上寫著約翰福音12章21節的話:「先生,我們想見耶穌。」我心想,這節經文實在貼切,因為我們淚中帶笑告別的這位姐妹,從她的身上我們看見了耶穌。她一生雖飽經挑戰與失望,但卻從未放棄對基督的信靠。正因為上帝的靈住在她裡面,我們才能從她身上看見耶穌。

據約翰福音描述,在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之後(參閱約翰福音12章12-16節),有些希臘人來見耶穌的門徒腓力,請求他說:「先生,我們想見耶穌」(21節)。他們或許對耶穌所行的醫治與神蹟感到好奇,但由於他們不是猶太人,因此不能進入聖殿的內院。當耶穌知道了他們的請求,便宣告祂得榮耀的時刻到了(23節)。此言之意是祂將為眾人的罪而受死,不僅為了猶太人,而且也為了外邦人(也就是20節提到的希臘人),所以到那時,他們將能看見耶穌。

在耶穌被釘死之後,祂差遣聖靈住在信徒心中(14章16-17節)。因此,當我們愛耶穌、服事祂時,我們就會看見祂活在我們的生命中。而更奇妙的是,我們身邊的人也會因此看見耶穌!

— 潘艾梅

主耶穌基督,祢來內住我心,使我驚嘆也深感不配。
求祢幫助我,今日能與周遭的朋友分享這份奇妙的禮物。


從基督徒的生命,我們能看見耶穌。



全年讀經:
詩篇116-118篇;哥林多前書7章1-19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