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痛苦中的平安

讀經: 詩篇3篇


我躺下睡覺,我醒著,耶和華都保佑我。-詩篇3篇5節


在我學習倚靠上帝忍受身體的長期疼痛時,小小的挫折都會讓我感覺有如強敵重擊。有時是右邊被刺一下,有時是從背面被猛推一把,或一拳正中鼻心。每逢這些時刻,我的力量消退,又無法立即得到解脫,逃走躲開似乎是個好主意。但我無法躲避身上的疼痛,也不能改變我的處境,更不能無視我心中的情緒,只好慢慢學習倚靠上帝,讓祂帶領我度過。

當我需要鼓勵、安慰與勇氣時,我會以禱告的心仔細閱讀詩人所寫的詩篇,他們誠實地將自己的情況帶到上帝面前。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篇詩篇,是大衛王逃避他兒子押沙龍時所作的詩。那時,押沙龍想取大衛的性命、奪取他的王位。雖然大衛哀嘆自己痛苦的景況(詩篇3篇1-2節),但他仍信靠上帝的保守,期盼上帝回應他的禱告(3-4節)。大衛並沒有因憂慮或害怕可能發生的事而寢食難安,因為他相信上帝會扶持和搭救他(5-8節)。

身體或情緒上的痛苦,往往就像凶猛的敵人。當我們疲憊不堪,又不知這樣的痛苦何時才能結束,或許會忍不住想放棄,或希望能夠逃脫。但就像大衛一樣,我們也可以學習相信上帝會扶持我們,並幫助我們在祂永遠和慈愛的同在中得享安歇。

— 鄧書琪

感謝主,讓我們在祢永遠同在的平安中得享安歇,
並讓我們知道祢早已贏得勝利。


上帝會賜下平安,並扶持帶領我們經過每個試煉。



全年讀經:
列王紀下13-14章;約翰福音2章


靈命日糧 : 遼闊之地

讀經: 以賽亞書33章17-22節


你的眼必見王的榮美,必見遼闊之地。-以賽亞書33章17節


賈艾梅(Amy Carmichael,1867-1951年)以營救印度孤女並讓她們展開新的生活而知名。在這項讓她精疲力盡的事工中,也有她所說的「異象時刻」。在她的一本著作中曾經提到:「在忙碌不堪的一天當中,上帝卻讓我們能瞥見祂所應許的『遼闊之地』,扣住了我們的心弦,使我們為之駐足。」

先知以賽亞說到,那些悖逆上帝的子民有一天會回轉歸向祂,正如他說:「你的眼必見王的榮美,必見遼闊之地」(以賽亞書33章17節)。看見這片「遼闊之地」,就是指眼光超越現今的境況和條件,舉目向上,獲得永恒的視角。在困境中,上帝使我們能從祂的觀點來看我們的生命,且重獲盼望。「因為耶和華是審判我們的,耶和華是給我們設律法的,耶和華是我們的王,祂必拯救我們」(22節)。

每一天,我們都能選擇要灰心低頭向下看,或要舉目看那「遼闊之地」,仰望那位威嚴的全能主(21節)。

賈艾梅在印度付出了超過半世紀的歲月,幫助急待救援的年輕婦女。她是如何辦到的?每一日她都定睛仰望耶穌,並讓耶穌看顧她的生命。我們也可以如此。

— 麥大衛

主啊,求祢讓我們今日能不看令人灰心的景況,
而是看見祢是榮耀的主,就因此得著平安。


當定睛仰望耶穌。



全年讀經:
列王紀下10-12章;約翰福音1章29-51節


靈命日糧 : 無可回頭

讀經: 雅各書3章1-12節


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雅各書3章6節


越過盧比孔河不只是指渡河到對岸。古羅馬帝國的法律規定,將領不能率領武裝部隊進入羅馬。所以,在公元前49年,當凱撒帶領他麾下的第13軍團,越過盧比孔河進入義大利時,就是叛變行為。凱撒所做的決定造成無可挽回的影響,以致羅馬在他奪取統治權之前,歷經好幾年的內戰。直至今日,「越過盧比孔河」仍用來隱喻「逾越界限,無可回頭」。

有時,我們說出口的言語,也可能會逾越人際關係的盧比孔河。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出口的言語可能讓人得幫助與安慰,也可能讓人受傷,有如凱撒向羅馬進軍那般,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雅各描繪了一幅關於言語的圖像,他說:「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裡點著的。」(雅各書3章6節)

若我們覺得自己跨越了別人的盧比孔河,就應該請求對方的原諒,以及上帝的赦免(馬太福音5章23-24節;約翰一書1章9節)。但防範勝於治療,更好的方法是,每日倚靠上帝的靈,並且聽取保羅的建議:「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歌羅西書4章6節),好讓我們的言語不僅能榮耀主,還能鼓舞和激勵身邊的人。

— 柯貝爾

主啊,求祢今天保守我的心與我口中的言語。
願我只說合祢心意,又能帶給人激勵與安慰的話語。


當言語變為武器,很快就會傷害我們的人際關係。



全年讀經:
列王紀下7-9章;約翰福音1章1-28節


靈命日糧 : 回應呼召

讀經: 出埃及記3章7-14節


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馬太福音4章20節


在2015年8月,我正準備進入一所離家幾個小時車程的大學就讀,我知道自己畢業後或許也不會搬回來了。頓時,萬千思緒浮現腦海:我怎麼可以離開家鄉,離開家人和教會呢?如果上帝呼召我去另一個州或別的國家,那該怎麼辦?

當上帝呼召摩西去見法老,將祂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時(出埃及記3章10節),摩西感到害怕,我也像他一樣,因我不想離開自己的舒適圈。沒錯,摩西後來順服且跟從了上帝,但剛開始時,他反問上帝,也要求上帝差派其他的人去(11-13節,4章13節)。

摩西的例子讓我們看到,當我們清楚上帝的呼召時,就不該質疑,而是致力效法門徒的回應。當耶穌呼召門徒時,他們便捨下一切跟從了祂(馬太福音4章20-22節;路加福音5章28節)。恐懼是人的天性,但我們可以相信上帝的計畫。

離開溫暖的家對我來說很不容易。但當我不斷地尋求上帝,祂便為我開路,讓我確信自己正走在祂指引的道路上。

當上帝指引我們離開自己的舒適圈,我們可以選擇像摩西一樣勉強地回應呼召,或像門徒一樣,不論耶穌往何處去,他們都甘心樂意地跟隨。有時,這表示我們可能會遠離舒適的生活。但無論多困難,跟隨耶穌永遠是值得的。

— 施竹俐

親愛的主,無論祢領我往何處去,
求祢幫助我能甘心跟從祢。


我們蒙召,不求舒適。



全年讀經:
列王紀下4-6章;路加福音24章36-5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