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追求合一

讀經: 歌羅西書3章9-17節


在此並不分希臘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西古提人、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歌羅西書3章11節


我成長於50年代的美國,我所居住的城市實行種族隔離措施,對於這一點我從未質疑。在學校、餐廳、公眾交通系統以及鄰里間,不同膚色的人都必須有所區隔。

直到1968年,當我接受美國陸軍基礎訓練時,我的態度才有所轉變。在我們這群年輕人當中,有許多來自不同文化的族群。我們很快就明白,大家要彼此瞭解、互相接納和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務。

當保羅寫信給第一世紀的歌羅西教會時,他也熟知會眾的多元性。他在信中提醒他們:「在此並不分希臘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西古提人、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歌羅西書3章11節)。在一個群體中,無論是表面或是深層的差異,都可輕易造成分化。所以,保羅勸他們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12節)。並且在這一切德行之外,他還要他們存著愛心,「因為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14節)。

要實踐這些真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這正是耶穌對我們的呼召。我們基督徒的共同點就是對耶穌的愛。藉此,我們齊心追求相互瞭解、彼此和睦與合一,互為肢體。讓我們在美好的多元性中,在基督裡追求更美的合一。

— 麥大衛


基督的愛在多元之中創造合一。



全年讀經:
創世記36-38章;馬太福音10章21-42節


靈命日糧 : 知之,愛之

讀經: 約翰福音10章7-16節


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約翰福音10章27節


有一首傳唱已久的兒童詩歌,歌詞寫道:「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經告訴我。」這是由十九世紀安娜.瓦娜(Anna B. Warner)女士譜寫的詩歌,歌詞親柔地訴說我們與耶穌的關係,我們是蒙祂所愛的。

有人送給我妻子一塊飾板,飾板上所寫的正是那句歌詞,只是稍微作了變化:「耶穌認識我,我開心。」這是以另一個不同的觀點,看待我們與耶穌的關係,我們是蒙祂所認識的。

在古時的以色列,真正的牧羊人關愛與認識每一隻羊,但雇工就不是這樣。牧羊人花許多時間與他的羊相處,以至對小羊有深切的瞭解和持久的照護。因此我們不難理解,耶穌會對門徒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約翰福音10章14、27節)

耶穌認識我們,也愛我們!我們可以相信耶穌對我們生命的計畫,抓住祂必看顧我們的應許,因為我們尚未祈求,我們所需用的,天父就早已知道了(馬太福音6章8節) 。如今當你面對生命中的起起伏伏,仍可平靜安穩。因為你的好牧人耶穌認識你,並且深愛著你。

— 柯貝爾

親愛的主啊,謝謝祢如此溫柔地愛我、看顧我。
求祢幫助我,在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學習信靠祢。


耶穌愛我,就是最奇妙的事!



全年讀經:
創世記33-35章;馬太福音10章1-20節


靈命日糧 : 發怒的上帝?

讀經: 出埃及記33章18-19節,34章1-


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埃及記34章6節


我在大學時代曾研讀希臘和羅馬的神話故事。我很訝異,那些故事中的神祇竟是如此喜怒無常、暴虐浮躁,動輒就大動肝火,取人性命。

我對此很不以為然,心想怎麼會有人相信那樣的神祇。我也自問:我對真神上帝是否也有相同的看法呢?每當我質疑祂的時候,不也是把祂看作一位輕易發怒的上帝嗎?不幸地,我確實如此。

摩西蒙揀選帶領愛發怨言的以色列人。令我激賞的是,摩西求上帝「顯出祢的榮耀給我看」(出埃及記33章18節),為要確定上帝會幫助他完成這艱巨的任務。上帝聽了摩西的祈求,向摩西彰顯祂的榮光,還宣告了祂的名和屬性,祂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34章6節)。

這節經文讓我更加確信,上帝並非衝動浮躁,動輒發怒的上帝。尤其當我想到自己也曾在盛怒中對上帝大發脾氣,但上帝卻仍持續在我生命中動工,好讓我能更像祂。

我們可以在許多事上看到上帝與祂的榮光,比如上帝對我們的容忍、朋友鼓勵的話語或是美麗的落日餘暉。最美好的是,聖靈在我們裡面的輕聲細語。

— 華琳妲

天父上帝,我感謝祢總是滿有憐憫、
寬容饒恕,並且信實可靠。


雖然我們會情緒化,但上帝永遠不會。



全年讀經:
創世記31-32章;馬太福音9章18-38節


靈命日糧 : 和而不同

讀經: 瑪拉基書3章13-18節


那時,敬畏耶和華的彼此談論,耶和華側耳而聽。-瑪拉基書3章16節


李先生是個勤奮盡責的銀行職員。然而他發現,當他要在工作中活出信仰時,常常顯得突兀不群。例如,當同事在休息室談論不雅的話題時,他會選擇離開。他在查經小組中跟大家提到,他很擔心自己會因為沒有融入群體,而失去升遷的機會。

在先知瑪拉基那個時代的信徒,也面對類似的挑戰。以色列百姓從被擄之地返回,並重建聖殿,但他們對於上帝的帶領依然存疑。有些以色列百姓還說:「事奉上帝是徒然的,遵守上帝所吩咐的,……有什麼益處呢?如今我們稱狂傲的人為有福,並且行惡的人得建立。他們雖然試探上帝,卻得脫離災難。」(瑪拉基書3章14-15節)

在這個鼓吹若不附和眾議就會被淘汰的文化中,我們如何才能為上帝站立得住?在瑪拉基的時代,信仰堅定的人對這項挑戰所做出的回應,就是與其他敬畏上帝的人一起聚會、互相鼓勵。瑪拉基還特別提到很重要的一點:「耶和華側耳而聽。」(16節)

上帝關注並看顧那些敬畏且尊崇祂的人。祂不是要我們附和眾議,而是要我們互相鼓勵,每天與祂更加親近。讓我們持續堅守信心吧!

— 謝葆芳

主啊,求祢讓我們在這不信的世界裡,
不斷彼此激勵,持守對祢的信心。


信心的考驗讓我們更倚靠信實的上帝。



全年讀經:
創世記29-30章;馬太福音9章1-17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