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夜更思想

讀經: 詩篇63篇1-11節


我在床上記念祢。在夜更的時候思想祢;……因為祢曾幫助我,我就在祢翅膀的蔭下歡呼。-詩篇63篇5-7節


陶道森(Dawson Trotman)是20世紀中期活躍的基督徒領袖,也是導航會的創始人,他很強調聖經在基督徒生命中的重要性。陶道森在每晚臨睡前,總是會思想已能默背的經節或一段經文,然後祈求主讓他的生命能做出相關的回應。陶道森將這個習慣稱為「以祂的話語作為結束」,他希望每一天結束的時候,他都是在思考上帝的話語。

詩人大衛曾經寫道:「我在床上記念祢。在夜更的時候思想祢;……因為祢曾幫助我,我就在祢翅膀的蔭下歡呼」(詩篇63篇5-7節)。無論處在順境或逆境,我們若能在每晚臨睡前思想上帝的話語,心靈就能因上帝所賜的安慰而得平靜,這也能幫助我們在隔天早上仍保有正確的心態。

我的一位朋友和他太太在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會跟他們的四個孩子一起朗讀經文和靈修書籍。他們樂於讓孩子們發問與表達想法,也會和孩子們討論要如何在家裡和學校跟隨耶穌。朋友說這是他們家「以祂的話語作為結束」的方式。

以上帝的話語來結束一天,是最棒的了!

— 麥大衛

感謝天父,在夜間臨睡前,
當祢的話語充滿我們的心思意念,
我們便能在祢裡面得享安歇。


當我們思想上帝的話語,聖靈會更新我們的心意。



全年讀經:
路得記1-4章;路加福音8章1-25節


靈命日糧 : 憐憫的心

讀經: 歌羅西書3章12-17節


就要存(原文作「穿」)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歌羅西書3章12節


我們夫妻倆和一群朋友共七個人,在人山人海的遊樂園裡觀賞音樂表演。因為想要坐在一起,我們就試著擠在一排。但有位女士卻硬要插入我們當中,我太太告訴她我們七個人想要坐在一起。但那位女士只是隨口說:「是喔!」接著,就和她另外兩個朋友坐了下來。

於是,我們夫妻和另一位朋友只好坐到後面一排。不久,我太太察覺到那位女士身旁,有一位需要特殊照顧的成年人。他們一定得要坐在一起,她才能照顧她的朋友。忽然間,我們心中的怒氣消失了,我太太說:「在人這麼多的地方,要照顧她的朋友一定很不容易。」雖然這位女士有些失禮,但我們仍能以憐憫來應對,而不用跟她生氣。

無論在哪裡,我們都會遇到需要憐憫的人。或許保羅的這些話可以提醒我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人,他們都是需要恩典扶持的人,保羅說:「所以,你們既是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原文作「穿」)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歌羅西書3章12節)。此外,保羅也提醒我們「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13節)。

當我們憐憫他人,別人就能藉著我們看見那位施恩典憐憫我們的上帝。

— 白德夫

天父,祢的憐憫永遠長存,
願我們能以憐憫待人,反映出祢溫柔的心。


憐憫是體諒他人的難處。



全年讀經:
士師記19-21章;路加福音7章31-50節


靈命日糧 : 禱告的幕後

讀經: 但以理書10章1-14節


你的言語已蒙應允,我是因你的言語而來。-但以理書10章12節


我女兒傳簡訊給她的朋友,希望對方能儘快回答她的問題。手機顯示對方已讀了訊息,所以她焦慮地等待回覆。只不過是一會兒,她就開始煩躁不安,不停地抱怨朋友為何不回應。焦躁很快化為憂慮,她擔心對方沒回應,表示她們之間的關係出了問題。最後,她終於收到回覆,她鬆了一口氣,確定她們的關係還是很好。其實,她朋友只是需要一點時間釐清一些細節,以便回覆她的問題。

舊約先知但以理也曾焦慮地等待上帝的回應。在但以理看見大爭戰那驚人的異象之後,他就禁食並謙卑地禱告尋求上帝(10章3、12節)。然而,在那禁食禱告的三個星期,他沒有得到任何回應(2、13節)。最後,有位天使告訴但以理,從他第一天開始祈求時,他的禱告就已蒙垂聽。在他禱告期間,天使正為他的禱告而爭戰。雖然但以理並不知道,但從他開始禱告,直到天使降臨的21天當中,每一天上帝都在動工。

我們深知上帝會垂聽禱告,因此當上帝沒有照你我所想的立即回應時,我們就會開始感到憂慮,甚至覺得上帝不在乎我們了。然而,但以理的經歷卻告訴我們,在我們不知道或感受不到的時候,上帝已經為我們這些祂所愛的人動工了。

— 洪可婷

主啊,雖然我感受不到,
但求祢幫助我相信祢必看顧。


上帝一直為祂的子民動工。



全年讀經:
士師記16-18章;路加福音7章1-30節


靈命日糧 : 應允與拒絕

讀經: 羅馬書8章22-28節


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祂就應允我。-詩篇120篇1節


在母親治療白血病期間,感謝上帝讓我能貼身照顧她。後來,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卻遠超過療效,於是母親決定停止治療,她說:「我不想再受折磨了,我想跟家人一起享受生命最後的時光,上帝知道我已預備好要回天家了。」

當時我懇求慈愛的天父,這位全能的大醫生醫治母親,並相信祂必能施行神蹟。但祂若應允了母親的祈求,就勢必要拒絕我的禱告。最後,我哭著降伏在主的面前,說:「主啊,願祢的旨意成全。」

不久之後,上帝接母親進入永恆的國度,她永遠不再痛苦了。

生活在這個墮落的世界,我們在耶穌再來之前都會遭受苦難(羅馬書8章22-25節)。我們的罪性、有限的目光,以及害怕面對痛苦的心態,都會妨礙我們的禱告。但感謝主,「聖靈照著上帝的旨意替聖徒祈求」(27節)。雖然上帝應允某些人的禱告,也許意味著祂必須拒絕另一個人的祈求,但聖靈提醒我們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28節)。

當我們願意接受自己在上帝偉大旨意中的角色時,就能像我母親那樣說:「只要相信上帝是美善的就夠了。無論祂的旨意如何,我心中都有平安。」當我們相信主的美善,也就能相信上帝會按著祂的旨意與榮耀,回應每一個禱告。

— 鄧書琪


上帝的回應比我們的祈求更有智慧。



全年讀經:
士師記13-15章;路加福音6章27-49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