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深遠影響

讀經: 詩篇100篇


因為耶和華本為善,祂的慈愛……直到萬代!-詩篇100篇5節


幾年前,我跟妻子在英國偏遠的約克郡谷地的民宿過夜。當天入住的還有四對素不相識的英國夫婦。晚飯後,大家坐在客廳裡享用咖啡,有人問:「您從事哪一行?」於是,大家開始聊起自己的工作。當時我是慕迪聖經學院的校長,我以為他們沒人知道這所學院,及其創辦人慕迪(D. L. Moody)。可是我一提到校名,他們立刻驚訝地問:「是慕迪跟桑基(Ira Sankey)的慕迪聖經學院嗎?」還有人說:「我們有一本桑基寫的讚美詩,我們全家經常彈唱他所寫的詩歌呢!」120多年前,佈道家慕迪與他的搭檔福音歌手艾拉·桑基,曾多次在英倫三島舉辦佈道會,我真沒想到,至今他們的影響力依然存在。

當晚我離開客廳時,思索著我們的生命當如何為上帝發揮深遠的影響力,就好像注重禱告的母親對孩子們的影響、同事間的鼓勵、老師或教練的支持與挑戰,或是朋友出於愛心的指正。聖經說:「祂的慈愛……直到萬代」(詩篇100篇5節),我們能在這奇妙的應許中扮演一角,實在是萬分榮幸。

— 司徒喬

主啊,求祢幫助我們謹記,生命雖然短暫,但現在我們為祢所做的一切,在我們回到天家之後,仍有深遠的影響。今天就求祢帶領我,好讓我能對別人的生命有所付出。


唯有為基督所做的事才會長存。



全年讀經:
創世記43-45章;馬太福音12章24-50節


靈命日糧 : 新的生命

讀經: 約翰福音14章5-14節


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約翰福音14章19節


父親的話讓拉維深受傷害。「你真是失敗!你讓家族蒙羞!」和其他才華洋溢的兄弟姊妹相比,拉維被視為家中的恥辱。他嘗試在運動方面有所成就,結果也做到了,但仍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他常想:我有什麼前途嗎?我真的一無是處嗎?能不能乾脆毫無痛苦地死掉?這些念頭總是在他的腦海盤繞,但他沒有告訴任何人。他的文化背景不允許他訴苦,因為男兒有淚不輕彈,打落牙齒和血吞。

所以拉維只能默默撐著,苦苦掙扎。直到有一天,他自殺未遂在醫院休養期間,有人帶了一本聖經給他,並翻到約翰福音14章。拉維的母親為他朗讀19節,耶穌說:「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拉維心想:這或許是我僅有的盼望,嶄新的生活方式,按生命之主的意思而活。因此,他禱告說:「耶穌,如果祢是賜下生命的主,並使生命滿有意義。那麼,我想要這樣的生命。」

生命有時充滿挫敗,但是如同拉維一樣,我們可以在耶穌裡找著盼望,因祂是「道路、真理、生命」(6節),上帝要賜給我們豐盛滿足的生命。

— 謝葆芳

親愛的主耶穌,我承認自己是個罪人,需要祢的赦免。感謝祢為我流血捨命,並賜我永生。求祢改變我的生命,讓我一生只為祢而活,讓祢得著榮耀。


只有耶穌能賜我們新的生命。



全年讀經:
創世記41-42章;馬太福音12章1-23節


靈命日糧 : 恩福之谷

讀經: 歷代志下20章1節、13-22節


倘有禍患臨到我們……我們在急難的時候……向祢呼求,祢必垂聽而拯救。-歷代志下20章9節


法國藝術家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認為他最後幾年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在那段時間,他嘗試新的藝術創作,以彩色紙張取代顏料,創作出各樣色彩繽紛的大型畫作。他房間的牆壁上,滿是這些明亮的圖像。這對他深具意義,因為當時他已罹患癌症,只能長期臥床。

有些人將經歷生病、失業或各種打擊稱為「生命低谷」,因為所有的事物都籠罩在恐懼的陰影下。正如猶大百姓聽到有大軍入侵時,就陷入恐懼的陰影(歷代志下20章2-3節)。他們的王向上帝禱告說:「倘有禍患臨到我們……我們在急難的時候……向祢呼求,祢必垂聽而拯救」(9節)。上帝回應他們說:「明日當出去迎敵,因為耶和華與你們同在。」(17節)

當猶大的軍隊來到戰場,他們的敵人早已互相廝殺、屍橫遍野。上帝的百姓花了三天的時間,拾取敵人遺留的裝備、衣物和財物。他們在離開戰場之前,集結在一起讚美上帝,並將那地命名為「比拉迦谷」,意為「稱頌」或「祝福」。

我們經過生命的低谷時,當記得上帝依然與我們同行。我們雖在低谷中,祂依然可以讓我們看見恩典與祝福。

— 史珍妮

親愛的上帝,求祢幫助我面對困難時不致驚恐喪膽,幫助我相信祢的恩惠與慈愛,將一生伴隨我。


上帝能化困境為祝福。



全年讀經:
創世記39-40章;馬太福音11章


靈命日糧 : 雖失猶得

讀經: 馬太福音10章37-42節


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馬太福音10章39節


我和英國籍的未婚夫結婚後,便搬遷到英國。那時,我原以為這只是為期五年的異國生活。我從未想到在將近20年後,我仍住在這裡。記得當時我和家人、朋友、工作,以及熟悉事物道別時,我覺得失去了自己的人生。但如今回顧這些日子,雖然失去了舊有的生活,我卻找到了更好的。

這讓我聯想到,耶穌曾告訴門徒,為祂失去生命,必要得著生命,這聽起來相當矛盾。那時耶穌派十二個門徒出去傳揚福音,耶穌要門徒愛祂,勝過愛他們的母親、父親與兒女(馬太福音10章37節)。在當時,家庭如同社會的基石,十分受到重視。然而耶穌卻應許,若有人為祂犧牲生命,將要得著生命(39節)。

我們無須移居海外才能找到在基督裡的生命意義。我們只要像門徒一樣,四處傳揚上帝國的福音,忠心地服事,就會發現上帝豐盛的愛澆灌我們,讓我們的領受遠超過我們的付出。雖然不論服事多寡,上帝都深愛我們,但在為他人的福祉付出的同時,我們會感到滿足,生命也更有意義和價值。

— 潘艾梅

每逢思想奇妙十架,榮耀之主在上懸掛,萬般尊貴頓看有損,從前所誇今覺鄙下。


生命的空洞都能由主填滿。



全年讀經:
創世記36-38章;馬太福音10章21-42節